24《愚公移山》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09:16:23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愚公移山
部编版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过程与方法: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走进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吗?
走进神话
《乌鸦喝水》
《狼和小羊》
走进神话
《狐狸和乌鸦》
《猎人海力布》
走进列子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的著作《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走进寓言故事
文体常识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走进寓言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走进寓言
为什么会出现寓言?
寓言大抵是讽刺的,但也是歌颂的。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寓言作者应该大胆追求、勇敢探索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创造出崭新的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寓言。
现在需要不需要寓言?
需要。不仅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只要生活里还有不合理的事情,寓言就会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也就需要寓言。只要人们需要更丰富多采的艺术欣赏,也就需要寓言。
整体感知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整体感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整体感知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解释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g、“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词类活用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合作探究1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合作探究1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合作探究2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合作探究2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合作探究3
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3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合作探究4
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合作探究4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合作探究5
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合作探究5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深入探究1
概括故事的寓意。
深入探究1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深入探究2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深入探究2
c、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
总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
总结主题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
总结意义
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们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300字小文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2.过程与方法: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打开PPT课件,放出愚公移山漫画照片,教师讲述引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吗?像《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猎人海力布》等,哪位同学能流畅地讲述一个自己喜欢的语言故事给大家听呢?精彩动人的故事总是令人难忘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倾听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给我们讲述的《愚公移山》吧。引出课题:《愚公移山》 学生按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由畅谈对愚公移山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走进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的著作《列子》:《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走进作品:分别观看《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猎人海力布》图片。走进寓言故事:文体常识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走进寓言:为什么会出现寓言?寓言大抵是讽刺的,但也是歌颂的。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寓言作者应该大胆追求、勇敢探索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创造出崭新的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寓言。 现在需要不需要寓言? 需要。不仅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只要生活里还有不合理的事情,寓言就会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也就需要寓言。只要人们需要更丰富多采的艺术欣赏,也就需要寓言。 整体感知: 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解释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何”苦而不平(愁)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2)一词多意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3)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合作探究1: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合作探究2: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合作探究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合作探究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合作探究5: 分析课文第四段。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样安排,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深入探究1: 概括故事的寓意。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深入探究2: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总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 总结主题: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总结意义: 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发言。 观看投影、听老师讲授、体会文章内涵。 让学生在交流中更进一步了解作者深层含义,明白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实践练习 完成练习册中的作用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们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300字小文章。
课堂小结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
板书 愚公移山愚公——智智叟——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