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五首》(三首)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词五首》(三首)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0 08: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被誉为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奉礼郎,27岁因病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长吉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严阵以待。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阵。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将破,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凄厉的军号声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结成紫色。
译文:
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原文: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红旗不展,将士悄悄抵达易水,夜寒霜重,战鼓阵阵响声低沉。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1.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力量悬殊,处境艰难。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请分析。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 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了些什么?
这两句中“半卷红旗”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同时也是一个用典故的手法。
“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只发出低沉的声音。
4.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
传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县东南修筑的,他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纳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为全诗作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试探究《雁门太守行》的色彩美。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例如用黑云压城暗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布置作业
1.语文书149页思考探究二。
2.积累边塞诗一到两首,背诵并梳理诗意。
赤 壁
.赤壁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的意境,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重点
3. 理解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难点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
重点字音

xiāo
折戟( ) 销( )
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注释:
原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注释:
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译文: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译文:
助读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表达出诗人的情怀的?
2.这首绝句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怀?
导图范例
1.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这是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云。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2. 如何评析最后两句议论?这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而且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是借东风之便,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结果相反,历史将要重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的机遇,影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这首诗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为议论做铺垫。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本文主旨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渔家傲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梳理大意。
3.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李清照性格爽直,不愿受生活的束缚,所以有时她会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寻求自己的理想。
写作背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朗读
成诵
重点字音
yīn
jié
殷勤( ) 嗟日暮( )
原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何处。
注释: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帆:船,这里喻指星星。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译文: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飘移,(忽然刮起了大风,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感觉)银河流转,星星点点如千帆荡移。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归回到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要回哪儿去。
赏析“接”“连”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1.
思考(一)
词人在梦中见到了什么人、或遇到了什么事情?
原文:我报路长 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路长:路途遥远。
报:回答。 日暮:年华易逝
嗟:叹息,慨叹。 都比喻理想难于实现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译文:
我回答路途遥远,叹息天色已晚,我虽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却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所乘的如飞蓬般轻快的小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思考(二)
梦中的诗人有什么苦衷?
2. “路长”“日暮”两个词写出了什么?
“谩 ”字流露出词人的 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案】写出了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和辛苦求索、遭逢坎坷的境遇。
流露出心中的哀怨和惆怅,空有才华,却无力改变现实,也无人理解自己。
思考(三)
词人希望怎样解脱呢?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三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想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词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答案】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于丰富想象,创设了一种梦境,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以此来表达自己浪漫主义胸怀的。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本文主旨
作业:
1.背诵本词。
2.练习册26课课外拓展之前。
3.课外积累杜牧古诗,背诵并梳理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