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21 09:05: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单选题
1.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负面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B.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C.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 直接在稻田中焚烧秸秆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B. 酸雨指的是酸性降水,主要有害物质为硫酸和碳酸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 城市里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彻底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3.目前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10、PM2.5等)、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这些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化学方法)可以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
B. PM2.5是粒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能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
C.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近地面的浓度越高越好
D. 形成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一定是由一氧化碳引起的
4.今年全国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这里的“碳”指的是( )
A. 碳元素 B. 碳单质 C. 碳酸盐 D. 二氧化碳
5.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 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 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 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6.湖州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 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 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 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 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7.大气层中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 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 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 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D. 生产生物需要的氧气
8.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下列行为中能减缓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③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 ④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公交车上班 ⑤农民燃烧秸秆肥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9.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标语“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描述大气和水与环境的关系。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 二氧化氮 B. 二氧化硫 C. PM2.5 D. 二氧化碳
10.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11.下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 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 B. 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
C. 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 D. 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
12.“绿水青山——我们能为蓝天保卫战做什么”主题班会中的环节之一是知识竞赛,你认为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可吸入颗粒物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二氧化碳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B. 空气质量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 空气的组成成份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 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14.奥地利的《信使报》介绍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肯定了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下列措施对减少空气污染有直接作用的是( )
A. 大力兴建火力发电厂 B. 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C. 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D. 为节约金属资源,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性能塑料
15.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地球一小时”的倡议,希望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下列做法不宜提倡的是( )
A. 提高森林覆盖率 B. 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 响应“地球一小时”倡议 D. 开发新能源
二、填空题
16.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________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________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17.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18.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中国古代科技类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与发明。
(1)在北宋之前就有人将磁石(磁体)磨成针悬挂或支撑起来,磁针就能指南。“磁针指南”是因为地球存在________。
(2)沈括考察太行山时,发现有些岩石中夹杂着螺蚌壳。他推测太行山以前是大海,但现在太行山距离大海有近千里。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沈括大胆预测石油在未来社会中会得到广泛使用,现预测已被证实。石油的大量使用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环境问题称为________。
19.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则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名称)。
(3)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为-196oC,氧气沸点为-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________(填“熄灭”或“继续燃烧”)。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植树造林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单选题
1.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负面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B.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C.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 直接在稻田中焚烧秸秆
【答案】 B
【解析】为了减小温室效应,就必须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加剧温室效应,故A错误;
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可以增大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缓解温室效应,故B正确;
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加剧树木的砍伐,加剧温室效应,故C错误;
D.直接在稻田中焚烧秸秆,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B. 酸雨指的是酸性降水,主要有害物质为硫酸和碳酸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 城市里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彻底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答案】 A
【解析】石油燃料的使用造成空气污染,酸雨亦是空气污染引起,近年来,作为代替石油的燃料,人们越来越倾注的是“生物燃料”,使用生物燃料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还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
【解答】A、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A符合题意;
B、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的现象,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C不符合题意;
D、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不单单是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比如焚烧垃圾,工业气体排放等,因此 城市里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目前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10、PM2.5等)、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这些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化学方法)可以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
B. PM2.5是粒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能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
C.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近地面的浓度越高越好
D. 形成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一定是由一氧化碳引起的
【答案】 A
【解析】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比如增大煤的消耗,增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排放,焚烧垃圾和农作物秸秆,产生大量烟尘和颗粒物。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
【解答】A:燃料的使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因此为保护环境可以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化学方法),以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A符合题意;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B不符合题意;
C、近地面空气中臭氧浓度高会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发咳嗽等症状,C不符合题意;
D、酸性降雨的形成,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排入大气后,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所致,因此酸性降雨不一定是由一氧化碳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今年全国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这里的“碳”指的是( )
A. 碳元素 B. 碳单质 C. 碳酸盐 D. 二氧化碳
【答案】 D
【解析】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故D符合题意,而A、B、C错误。
故选D。
5.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 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 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 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答案】 C
【解析】根据图片提取先关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日的PM10后面的数值为194,它是最大的,因此它是空气首要污染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左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臭氧O3不会导致酸雨,而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湖州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 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 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 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 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D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思想就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可以保证河道畅通,防止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大气,故B不合题意;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可以减小对空气的污染,故C不合题意;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但是会严重污染空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大气层中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 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 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 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D. 生产生物需要的氧气
【答案】 C
【解析】从臭氧层对人类的作用分析。
【解答】臭氧层在大气中能吸收99%高强度的紫外线,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的毒害,如果没有臭氧层地球气温会马上升高,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下列行为中能减缓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③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 ④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公交车上班 ⑤农民燃烧秸秆肥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 B
【解析】凡是能够减少固体颗粒产生的,都有利于减缓雾霾天气的发生。
【解答】①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减小灰尘的产生,并且绿叶会吸附灰尘,故①符合题意;
②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小固体颗粒的产生,故②符合题意;
③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会增加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故③不合题意;
④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公交车上班,减小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小烟尘的产生,故④符合题意;
⑤农民燃烧秸秆肥田,会产生大量的固体颗粒物,故⑤不合题意。
那么减缓雾霾天气发生的是①②③。
故选B。
9.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标语“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描述大气和水与环境的关系。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 二氧化氮 B. 二氧化硫 C. PM2.5 D. 二氧化碳
【答案】 D
【解析】室外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2.5都属于大气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0.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 B
【解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分析;
(4)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它自己不能燃烧,只能支持燃烧,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故B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C错误;
D.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1.下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 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 B. 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
C. 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 D. 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
【答案】 D
【解析】对形成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大小的因素:①单个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②分子的个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虽然单个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中二氧化碳气体最小,但是如果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很多,那么最终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很多,因此还需要收集机大气中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才能最终确定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绿水青山——我们能为蓝天保卫战做什么”主题班会中的环节之一是知识竞赛,你认为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可吸入颗粒物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二氧化碳
【答案】 D
【解析】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解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属于空气污染物,而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B. 空气质量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 空气的组成成份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 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答案】 D
【解析】1、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0至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差;
2、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
3、空气的组成成份中,氮占78%,氧占21%,剩余为其他物质;
4、空气质量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简单指标。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来 , 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解答】A、清新的空气应是一种没有污染的空气,所以污染指数很小,A错误;
B、 空气质量高低 ,受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的影响,B错误;
C、 空气的组成成份中 ,含量最多的不是氧气而是氮气,C错误;
D、 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指数越高污染越严重,说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14.奥地利的《信使报》介绍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肯定了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下列措施对减少空气污染有直接作用的是( )
A. 大力兴建火力发电厂 B. 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C. 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D. 为节约金属资源,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性能塑料
【答案】 B
【解析】凡是有利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措施都是正确选项。
【解答】A.大力兴建火力发电厂,会增大对煤的消耗,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故A错误;
B.汽车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故B正确;
C.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烟尘和颗粒物,故C错误;
D.为节约金属资源,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性能塑料,而这些塑料的生产是需要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故D错误。
故选B。
15.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地球一小时”的倡议,希望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下列做法不宜提倡的是( )
A. 提高森林覆盖率 B. 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 响应“地球一小时”倡议 D. 开发新能源
【答案】 B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解答】植物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而人和动植物的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应大量植树造林,或者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是不能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6.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________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________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答案】 (1)温室效应(2)光合
【解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2)光合
17.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 )
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把工厂烟囱造高
【答案】 (1)微米(2)A
【解析】(1)根据PM2.5的定义分析;
(2)分析各个选项中,哪个选项有利于减小PM2.5的排放即可。
【解答】(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1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A.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可以减小PM2.5的排放,故A正确;
B.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小白色污染,但不能减小PM2.5的排放,故B错误;
C.把工厂烟囱造高,最终烟尘还是要排放到大气中,不会减小PM2.5的排放,故C错误。
故选A。
18.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中国古代科技类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与发明。
(1)在北宋之前就有人将磁石(磁体)磨成针悬挂或支撑起来,磁针就能指南。“磁针指南”是因为地球存在________。
(2)沈括考察太行山时,发现有些岩石中夹杂着螺蚌壳。他推测太行山以前是大海,但现在太行山距离大海有近千里。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沈括大胆预测石油在未来社会中会得到广泛使用,现预测已被证实。石油的大量使用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环境问题称为________。
【答案】 (1)地磁场(2)地壳运动(3)温室效应
【解析】1、地球存在地磁场,能使处在其中的小磁体静止后指向南北方向;
2、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3、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解答】(1)在北宋之前就有人将磁石(磁体)磨成针悬挂或支撑起来,磁针就能指南。“磁针指南”是因为地球存在地磁场;
(2)沈括考察太行山时,发现有些岩石中夹杂着螺蚌壳。他推测太行山以前是大海,但现在太行山距离大海有近千里。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3)由题中信息“石油的大量使用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可知,这种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地磁场 (2)地壳运动 (3)温室效应
19.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则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名称)。
(3)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为-196oC,氧气沸点为-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________(填“熄灭”或“继续燃烧”)。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植树造林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答案】 (1)混合物(2)氮分子(氮气分子)(3)熄灭(4)A
【解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2)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根据构成确定微粒的名称;
(3)沸点是液态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也是液态和气态两种状态的临界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高于沸点肯定是气态,低于沸点肯定是液态,据此判断哪种气体先汽化即可。
(4)凡是对空气有污染的都是不合理的选项。
【解答】(1)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属于混合物;
(2)如果中的原子是氮原子,那么它表示氮分子;如果中的原子是氧原子,那么它表示氧分子。
(3)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因此在空气中,氮气先汽化;因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熄灭。
(4)A.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尘,造成空气污染,故A不合理;
B.植树造林,可以减小空气污染,故B合理;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可以减小汽油、柴油等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空气污染,故C合理。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