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土壤的成分
一、单选题
1.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它从月球上带回了“土特产”——1731克月壤。要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2.在“观察土壤生物”的活动中,不应该作为土壤生物记录在表格中的是( )
A.某种蚂蚁 B.某种蚯蚓 C.某种植物 D.某种生物遗体
3.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 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 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 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4.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B. 稻草还田能够塘加士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C. 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 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
5.小科很喜欢做研究,对于小红带回的一块“红土”和一块“黑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6.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 水分 B. 有机质 C. 腐殖质 D. 无机盐
7.教材中有四个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其中的实验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的是( )
A. B.
C. D.
8.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 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 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9. 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10.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⑥④②①
11.科学家海尔蒙特曾做过实验,将一株柳树苗栽种在光照、土壤等适宜的环境中,5年后植株增加了76.7千克,其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
A. 水、矿物质和空气 B. 水、矿物质和光 C. 水、矿物质和土壤 D. 光、矿物质和空气
1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 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 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二、填空题
13.从新疆引进的某品种西瓜在砂粒比例较多的土壤中产量最高,则
(1)适宜该西瓜生长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_土壤。(填“壤土类”、“砂土类”、“黏土类”)
(2)在多雨水地区种植该西瓜,应多加注意的田间管理是________。
A.浇水 B.施肥 C.松土通气 D.排水防涝
14.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________。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________
15.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
16.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等质量的土块,分别证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
(2)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17.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土壤的成分
一、单选题
1.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它从月球上带回了“土特产”——1731克月壤。要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答案】 D
【解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称为环形山。月球表面没有水分、空气、腐殖质,没有生物,昼夜温差大。
【解答】月球上没有水、空气、没有生物的存在,故不存在腐殖质,而空气、水、腐殖质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造月球土壤时应提供,月壤中存在较多的岩石,即存在矿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在“观察土壤生物”的活动中,不应该作为土壤生物记录在表格中的是( )
A.某种蚂蚁 B.某种蚯蚓 C.某种植物 D.某种生物遗体
【答案】 D
【解析】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全部生物之总和。
【解答】某生物遗体已经不需要呼吸,不需要营养物质,不会运动,而蚂蚁、蚯蚓、植物依旧是有生命的生物,因此某种生物遗体不需要记录在表格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 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 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 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答案】 A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
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B. 稻草还田能够塘加士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C. 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 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
【答案】 D
【解析】1、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所生长的植物。土壤与植物根部交换养分和水。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长就越好。2、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它帮助物种生存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3、土壤是洁净水供应的关键。森林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确保下游用户获得优质的饮用水。
【解答】A、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种形式,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还田的有机物必须经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不符合题意;
C、土壤中腐殖质越少,土壤肥力越高,C不符合题意;
D、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因此土壤的性状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小科很喜欢做研究,对于小红带回的一块“红土”和一块“黑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答案】 B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小科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6.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 水分 B. 有机质 C. 腐殖质 D. 无机盐
【答案】 D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D。
7.教材中有四个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其中的实验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实验的各种方法为了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水分、无机盐或有机物。
【解答】A、将土壤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符合题意;
B、将土壤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B不符合题意;
C、将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再将土壤浸出液放在蒸发皿中加热,当水分蒸干后,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将土壤置于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燃烧,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 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 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 B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9. 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答案】 A
【解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
【解答】有机物具有可燃性。通过将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烧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得燃烧后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 B
【解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壊,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对照题目解题即可。
【解答】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故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确。
故答案为:B
11.科学家海尔蒙特曾做过实验,将一株柳树苗栽种在光照、土壤等适宜的环境中,5年后植株增加了76.7千克,其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
A. 水、矿物质和空气 B. 水、矿物质和光 C. 水、矿物质和土壤 D. 光、矿物质和空气
【答案】 A
【解析】识记海尔蒙特实验的结论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中,只给柳树浇蒸馏水,土壤也是密封的,通过前后的质量对比,可知柳树增加的质量大于水和土壤减少的质量,所以说明柳树还吸收了空气;
故答案为:A。
1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 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 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解题。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可以减少钻土的阻力。体表有粘液,也能减少钻土时的阻力还能维持呼吸适应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因此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但是植物光合作用是进行在植物叶绿体内,所以不能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3.从新疆引进的某品种西瓜在砂粒比例较多的土壤中产量最高,则
(1)适宜该西瓜生长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_土壤。(填“壤土类”、“砂土类”、“黏土类”)
(2)在多雨水地区种植该西瓜,应多加注意的田间管理是________。
A.浇水 B.施肥 C.松土通气 D.排水防涝
【答案】 (1)砂土类(2)C、D
【解析】黏土类土壤保水、保费型号,壤土类土壤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
【解答】(1)西瓜根系发达,耐旱却不耐涝,砂土土质,透气好,因此选择砂土类土壤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含糖量的提高。
(2)西瓜不耐涝,因此种植该西瓜,应多加注意的田间管理是松土通气、排水防涝。
故答案为:(1)砂土类(2)C、D
14.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________。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________。
【答案】 (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5.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答案】 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解析】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回答。
【解答】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岩石从大到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
最 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首先,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风、流水等外力作用是常见的风化因 素,温度的变化也是风化的一种重要因素。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在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土壤中的有 机物是靠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综上所述,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答案为: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三、实验探究题
16.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等质量的土块,分别证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
(2)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答案】 (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
(3)大于
【解析】(1)实验虽然不能避免误差,但能减小误差。
(2)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得出结论: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解答】(1)土块中有空隙,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比较,可知疏松的土地和踩踏过的土地哪个空气含量高,因此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即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地和铁块”如此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3)若发现V1>V,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故答案为:(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3)大于
17.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实验组。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
(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组经过强热,B组没有经过强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
(2)因为A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