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
说课流程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三
学情分析
四
教学学法
五
教学过程
六
预期效果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议论文。
2、本文是孟子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议论文的经典,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把握上浪费时间。
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树立忧患意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学法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教师适时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学练评讲”教学法要领。
教学
过程
对联导入
诵读品味
拓展提升
课堂小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蒲松龄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
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
对联导入
诵读品味
一
二
三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读课文,感悟主旨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一
二
三
四
五
学生自由读文,标注疑难字词
听朗读材料,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读准重点字词
读出句子节奏
齐读课文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一
二
三
四
五
自主翻译
小组交流
课堂释疑
重点强调
全文通译
三读课文
感悟主旨
一
二
三
探究一:文章写了哪些人?
探究二:作者观点是什么?
探究三:文章怎样一步一步阐明观点?
探究一:文章写了哪些人?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前
后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君主
相
辅佐武王相
令尹
大夫
共同点:出身贫贱,经受艰苦磨炼,成就不平凡事业
孟子观点: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成就大业需经历哪些磨砺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思想上
生活上
行为上
另外两类人的探究:
“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人
一般人
统治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正
反
论点(主旨)
探究三:文章怎样一步一步阐明观点
文章结构:先用六位圣君贤相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语言特色:使用大量排比、对偶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
拓展提升
一、续讲“卧薪尝胆”,谈感想;
二、阅读材料,谈体会。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能讲给同学听吗?这个故事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材料一、诺基亚公司兴衰史
材料二、新华网评:祭奠,以国家的名义!
这两段阅读材料,我会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
阅读材料 谈体会
课堂小结
孟子强调“逆境能成才”,今天,我们处在国泰民安的大好时代,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作为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生存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1、背诵课文;
作业设计
2、推荐课外阅读《孟子》,从中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述理由。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与国家
出身微贱 地位高贵
六位圣君贤相
(事例)
(主旨)
(对比)
(共同点)
七、预期效果
1.本堂课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评读、齐读、配乐泛读等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突出“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教学重点,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2.教法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虽文章部分语句比较晦涩,但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定会让学生爱上这篇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