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3 11: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温故知新: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篇幅较小,情节虚构,有讽刺性和教育意义。
【学习小贴士】:
1.太行、王屋二山
2.惩山北之塞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始龀
5.河曲智叟亡以应
háng
固有名词,固有读音

词的含义,词性判断

词的含义,词性判断
chèn
查阅注释、工具书

通假字读本字的读音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不”前,加强语气,
翻译成“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读懂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读懂课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
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 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读懂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他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这老迈的年纪、剩余的力气,连山上一根草也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生儿子,(他的)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读懂课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地(山冈)阻隔了。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读懂课文
愚公是一个 (年纪)的老头,因为 ,他带领着 (哪几个人)用 的方法,把 (怎样的)太行、王屋二山移掉,想达到 的目的。
愚公是一个将近九十岁的老头,因为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带领着能挑担的三个人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用凿石头、挖土,然后用箕畚装着土石运到渤海边上的办法,把面积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山二山移掉,想达到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的目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势高大,要移走的土石量大)
年且九十(年老力衰)
移山之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路途遥远)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人力单薄)
明态度
人物 态度(用文中的词)
愚公的家人 许
妻子
遗男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比较角度:说话时的状态,称呼,词的感彩,句式,标点,虚词的使用,说话的目的,愚公的回应……
态度之辨
智叟:
愚公:
敢想敢做
团结众人
不畏艰险
不辞辛劳
矢志不渝
脚踏实地
目光长远
乐观向上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年事已高,
力量不足,
困难重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嗣绵延
生生不息
人力无穷
山不加增
终有尽时
“山”消“力”长

眼界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
行动改变生活

本文以神话结尾,是否会削弱愚公的伟大形象?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美好愿望,富有浪漫色彩;同时也衬托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詹 何 钓 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diào)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yì)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cāng)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做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已经逝去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
楚王说:“说的好。”
1、做事时,有时能以柔克刚,以弱制强。
2、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
3、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九 方 皋 相 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mò)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pìn)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kuì)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鲍 氏 之 子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zǎn)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它们来给民众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并吃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也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
秦穆公召见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族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像这样的马奔跑起来,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孩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
于是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那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于是秦穆公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坏了!您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真是高出我千万倍。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
把马从沙丘取回来后,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九方皋相马寓指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