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面图甲示意某河流水系,图乙中曲线示意该区域某次上游降水过程中降水量、P地河流径流量、Q地河流径流量、Q地地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P地相比,Q地 ( )
A.流量峰值较高
B.出现流量峰值的时间较早
C.海拔较高
D.径流量变化较小
3.有助于增加③曲线占降水比重的是 ( )
A.降水强度大 B.坡度大
C.植被覆盖好 D.路面硬化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其类型主要有雨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地区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①地的河流补给类型为 ( )
A.雨水补给 B.积雪融水补给
C.冰川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5.M、N两处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比较 ( )
A.M小于N B.M大于N
C.变化一样 D.无法比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地面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覆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与其他月份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
A.降水强度大,地表冲刷强烈
B.植物蒸腾强,表土水分渗漏多
C.降水量较小,雨水补给微弱
D.地面蒸发强,表土水分渗漏少
7.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
A.下渗量减小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加 D.表层土壤干化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观测发现,M、N两河流的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
B.引起甲、乙两水文站自然植被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C.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D.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9.甲水文站的月平均径流量显著大于乙水文站,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干季较不明显
B.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C.甲水文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
D.上游兴建水库
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面两题。
10.据图中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 )
A.盛行西北风 B.盛行西南风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潜水补给河水
11.甲河主要补给类型及出现最大汛期的季节分别是 ( )
A.冰雪融水补给 冬季
B.大气降水补给 冬季
C.地下水补给 春季
D.大气降水补给 夏季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该国企业家阿卜杜拉·阿尔谢希制订了拖冰山化水计划:借助卫星定位,从距离南极洲海岸约1 000千米的赫德岛附近海域物色合适的冰山,并用船拖运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历时10个月。下图为“冰山拖运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如果某年5月开始实施该方案,则四条拖运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该线路 ( )
A.尽量利用寒流
B.避开高温海域
C.全程顺风顺水
D.免遭海洋风暴
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4.该洋流是 ( )
A.北半球寒流
B.北半球暖流
C.南半球暖流
D.南半球寒流
15.甲海区形成大型渔场的主要原因是 ( )
A.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
B.深层海水上涌,饵料丰富
C.河流入海口,饵料丰富
D.温带海域,生存空间大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6.图中洋流在①地附近转向,影响转向的因素除陆地阻挡外,主要还有 ( )
A.海底地形 B.东北信风
C.东南季风 D.地转偏向力
17.若在图中②地将一个漂流瓶投入海中,一段时间后,其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印度南部海域
B.南非东南海域
C.美国西部海域
D.智利西南海域
18.某海轮于6月22日由下图中A点出发,经B、C、D三点,于当年8月1日返回原地,试判断沿途经历的地理现象中可信的是 ( )
A.航行中一直顺水顺风
B.就海水的温度而言:B>C>A>D
C.由B点到C点航行是逆风逆水
D.从C点到D点航行途中,发现很多捕鱼的船只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人工岛形成后,其地下逐渐会形成“淡水透镜体”(像凸透镜一样,中间厚四周薄的淡水层),不过要想形成淡水透镜体,岛屿必须达到一定的面积才行。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在人工岛下形成稳定“淡水透镜体”的时间主要取决于 ( )
①岛屿长度 ②岛屿体积
③气候水文条件 ④沙石渗透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有关人工岛下“淡水透镜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B.水量与沙石渗透性呈负相关
C.不能作为生产、生活水源
D.水质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 鄱阳湖和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两大湖泊。洞庭湖是长江主要的集水、蓄洪区,鄱阳湖的位置略高于长江,对长江干流的调节作用不及洞庭湖。
(1)两大湖泊对长江干流洪水均有调节作用,据图及材料分别说明它们对长江干流洪水调节作用的差异。(4分)
(2)洞庭湖7—9月与6月相比,湖泊面积有何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4分)
2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图中由②③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由③①④⑤环节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2分)
(2)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2分)
(3)我国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能够直接实现序号①功能的是 ( )(2分)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4)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受人类修水库影响最显著的是 (填序号)。(2分)
(5)简述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资水是洞庭湖重要的支流,从上游至下游地貌依次为高山峡谷、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冲积平原。下图为资水流域示意图。下表为冷水江、桃江水文站资料。
平均流量 (m3/s) 平均含沙量 (kg/m3) 降水量(mm)
冷水江 400 0.368 1 448
桃江 811 0.084 1 833
(1)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12分)
科学家对资水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监测(下图)。研究表明,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小,河流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2)据图说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变化原因。(4分)
24.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洋流名称。(4分)
(2)甲、乙两处的海域,海水温度较高的是哪一处 原因是什么 (3分)
(3)③洋流和丙处的洋流对沿岸的气候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4分)
(4)有一艘轮船从我国的上海出发,驶往美国的洛杉矶,借助哪些洋流可以加快航行速度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地下径流的变化往往较小,且径流量也小,图中③曲线是变化最小的,故C选项正确。
2.D 由于Q地上游有大面积的沼泽,沼泽对下游河段径流具有调节作用,往往使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变化减小,而P地没有沼泽的调节作用,故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流量洪峰出现的时间较早,流量峰值也较高。
3.C ③曲线表示Q地地下径流量的变化,而地下径流是由下渗形成的,故只要具备有利于下渗的条件,就能够增加③曲线占降水的比重。有利于下渗的条件有:降水强度小,地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降水时间长,地面透水性好。结合四个选项,选C。
4.C 图示①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结合知识储备可判断,①地位于南美洲西侧安第斯山脉,故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5.B 图示M、N之间有一个湖泊,且M位于湖泊上游、N位于湖泊下游,湖泊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作用,故N河段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6.B 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有蒸发、蒸腾和渗漏,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表层土壤水分下降),因此渗漏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物的旺盛生长,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低,B正确,C、D错;根据题意,该地地面有人工恢复的植被覆盖,地表冲刷应该不强烈,A错。
7.D 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毫米,气候偏干旱,植被对表层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被耗水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表层土壤干化,D正确;一般而言,恢复植被,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A、B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空气湿度和温度,但降水量主要与气候类型有关,故不会使降水量增加,C错。
8.A M、N两河流的径流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此可以推知两河流应为地中海气候,M、N两河流应在南纬38°—40°的大陆西岸,由于南半球的7月为冬季,地中海气候区是多雨的季节,故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
9.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水文站均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气候类型相同,气候特点相似,能影响月平均径流量的因素只有可能是上游流域面积的差异。
10.A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河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而此时甲河河水水位较高,说明此时甲河所在地区降水丰富,由此,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受盛行西风的控制,而南半球的西风是西北风,故选项A正确。
11.B 由于甲河所在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所以,冬季降水较多,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12.D 甲、乙方案前半部分与西风漂流、厄加勒斯暖流和马达加斯加暖流的流向相反,且受暖流影响冰山融化量大,不合理;5月开始实施,历时10个月,故丙、丁方案的后半部分的时间为冬季,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但丙方案经过索马里半岛时为逆流,故丁方案最合理。故选D。
13.A 该线路尽量利用寒流,减少沿途冰山的损耗,A正确;需经过赤道海域,不可能避开高温海域;可能一部分顺风顺水,但不可能全程顺风顺水;经过南半球的西风带,海洋风暴较大。故选A。
14.D 由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海区为南太平洋东岸海区,有秘鲁寒流经过,选项D正确。
15.B 甲海区有秘鲁渔场,该渔场的形成与该海区形成上升流有关,上升流导致深层海水上涌,饵料丰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选项B正确。
16.D 根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及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该洋流为北赤道暖流,在①地附近转向,除受陆地阻挡外,还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17.C 若在图中②地将一个漂流瓶投入海中,则该漂流瓶可能会沿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到达美国西部海域。
18.D 海轮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依次利用了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和南赤道暖流,因此在航行中一直顺水是对的,但顺风是不对的,在A点受东南信风影响,为逆风;A、D两点位于赤道附近,故温度应该高于B、C两点;从B点到C点航行中,海轮顺西风和西风漂流,是顺风顺水;从C点到D点航行途中经过了本格拉寒流,该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它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故鱼类丰富,能发现很多捕鱼的船只。
19.D “淡水透镜体”位于人工岛的地下,其水体是外部降水经过下渗逐渐形成的。气候水文条件影响降水,沙石渗透性影响下渗,故“淡水透镜体”的形成时间取决于③④。
20.B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透镜体”距离地面近,开发利用难度不大;可以作为当地的生活水源之一,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其水质主要与地表污染、下渗量、更新速度等有关,与年均降水量关系不大;其水量与沙石的渗透性呈负相关。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洪水期,洞庭湖接纳了几条长江支流的洪水;并在长江涨水时,让一部分洪水先泄入湖内,然后再徐徐吐入长江,削减干流洪峰的作用强。鄱阳湖位置高于长江,因而无大量长江洪水倒灌,但能拦蓄其上游各河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下游的威胁。
(2)洞庭湖面积减小。原因:降水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干、支流入湖水量少。
解析 (1)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回答问题的关键。(2)洞庭湖流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有梅雨天气,而7、8月却经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7—9月湖泊面积减小。
22.答案 (1)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2)太阳辐射能 重力能
(3)C
(4)⑤
(5)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塑造地表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水循环,掌握水循环示意图是做题的关键。人类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修水库可以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
23.答案 (1)差异: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冷水江比桃江的含沙量大;冷水江比桃江的流速快。
原因:冷水江位于中(上)游,汇水面积小;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年降水量较小,因此径流量较小,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任答3点即可)
或:桃江位于下游,汇水面积大;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弱,泥沙沉积;年降水量较大,因此径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任答3点即可)
(2)特征:总体呈动态减少趋势,2000年后输沙量更低(明显降低),年际变化大(或年输沙量最大值出现在1970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
原因: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降水有年际变化。
解析 (1)水文特征可从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表格,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含沙量大,冷水江位于中(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桃江处于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冷水江位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流速较快;山区支流少,且降水少,汇水面积小,所以径流量较小;桃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流水堆积作用强,含沙量小;下游支流众多,降水多,流域面积广,所以径流量大。(2)据图可以得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所波动(1970年最大,2010年最小),2000年以后输沙量较低。原因是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改善了生态环境;降水有年际变化。
24.答案 (1)①墨西哥湾暖流;②加利福尼亚寒流;③东澳大利亚暖流;④西风漂流。
(2)甲处。原因:两海域纬度相近,但甲处有暖流经过,而乙处有寒流经过。
(3)③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丙处的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沿岸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4)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
解析 两海区若纬度相近,则海水温度主要看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若有暖流经过,则温度偏高,反之就偏低。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