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4:51: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一、单选题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 )
A.吸收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2.下列有关叶片及其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表皮细胞组成
B. 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由保卫细胞控制其开闭
C. 植物吸收的水分有少量通过蒸腾作用直接散失
D. 蒸腾作用散失的水主要靠叶脉中的筛管运输
3.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要经过以下四步,其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 ②根吸收水分 ③水分化为水蒸气 ④通过导管输送到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①③②④
4.教材上有一个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如图。将一片新鲜的树叶,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可得( )
A. 气泡中的气体全是叶从外界吸收进来的
B. 该实验必须设置一个对照组
C. 气体是通过叶表皮细胞间的空隙出来的
D. 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
5.阳光玫瑰因果肉鲜美,果香独特,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浦江果农自引进阳光玫瑰开始一直努力提高其产量,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A. 果农建造大棚,通过增大昼夜温差来提高产量
B. 扦插时剪去部分叶片减弱蒸腾作用,以提高植株的成活率
C. 葡萄叶片宽大需要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
D. 晚上大棚内开灯,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呼吸作用时间减少
6.乐乐为研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做了如下处理(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部位(凡士林质量忽略不计)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表皮和下表皮
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丙乙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7.小明同学发现妈妈前天买来的菜忘了从塑料袋中拿出来,塑料内有水珠出现,他感到很好奇,于是想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选材说明:应选择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进行实验
B. 步骤分析: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
C. 现象解释: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液化形成
D. 实验结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8.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 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C. 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 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9.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人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B. 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无关
C. 蒸腾作用能带走叶片的部分热量,与水的汽化有关
D. 将叶片浸入浓盐水,气孔会逐渐增大
10.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⑤为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细胞构成
B. 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
C. ③是叶脉,内有输导组织
D. ⑥为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11.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现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做如下处理: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丁→丙→乙→甲 B. 甲→乙→丙→丁 C. 丁→乙→甲→丙 D. 甲→丁→乙→丙
12.下面是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几个方法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载玻片上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③右手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④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⑤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清水的培养皿中
A. ⑤④③②①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⑤④③②
二、填空题
13.下图为叶片横切面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注明图中指示线所示的结构名称。
A是________;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F是________。
(2)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含叶绿体最多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3)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是[________]________,它由成对的________围成。
14. 2020年1月7日,我市缙云仙都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景区内空气特别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与其有关的植物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
(2)研究小组在景区内测定了某株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绘制如图曲线,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___(填“甲”或“乙”)。
15.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________(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 ,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C左右的热水中(如图2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四: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四所示方法处理。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________(选填“A"或“B")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________。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________。
(4)在方案四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________ (mB-mA)(选填“>”、“<"或“=”)。
17.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置于相同的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________。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 , 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________(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一、单选题
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 )
A.吸收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 B
【解析】根据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选取解答即可。
【解答】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将运输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方式散发到大气中,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其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下列有关叶片及其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表皮细胞组成
B. 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由保卫细胞控制其开闭
C. 植物吸收的水分有少量通过蒸腾作用直接散失
D. 蒸腾作用散失的水主要靠叶脉中的筛管运输
【答案】 B
【解析】叶的表皮是保护组织、叶肉是营养组织、叶脉中有输导组织等,这些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构成叶,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功能。
【解答】A、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A不符合题意;
B、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B符合题意;
C、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蒸腾作用散失的水主要靠叶脉中的导管运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要经过以下四步,其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 ②根吸收水分 ③水分化为水蒸气 ④通过导管输送到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①③②④
【答案】 C
【解析】植物需要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进入根毛细胞以后,经过皮层,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运输到茎、叶等器官。通过叶脉中的导管运送到叶组织的液态水,一部分进入叶肉细胞,一部分以气态水形式从气孔散发到体外。
【解答】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要经过②根吸收水分④通过导管输送到叶③水分化为水蒸气①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
故答案为:C
4.教材上有一个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如图。将一片新鲜的树叶,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可得( )
A. 气泡中的气体全是叶从外界吸收进来的
B. 该实验必须设置一个对照组
C. 气体是通过叶表皮细胞间的空隙出来的
D. 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
【答案】 D
【解析】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解答】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由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阳光玫瑰因果肉鲜美,果香独特,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浦江果农自引进阳光玫瑰开始一直努力提高其产量,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A. 果农建造大棚,通过增大昼夜温差来提高产量
B. 扦插时剪去部分叶片减弱蒸腾作用,以提高植株的成活率
C. 葡萄叶片宽大需要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
D. 晚上大棚内开灯,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呼吸作用时间减少
【答案】 D
【解析】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可以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有: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②延长光照时间、③增大昼夜温差。
【解答】A、增大昼夜温差,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蔬菜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因此可以提高蔬菜产量,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叶子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扦插时剪去部分叶片减弱蒸腾作用,以提高植株的成活率,B不符合题意;
C、 种植葡萄时,如果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就会减产,因此葡萄叶片宽大需要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C不符合题意;
D、晚上大棚内开灯给植物补光,可以在光照不足的时候,增强光合作用,减慢呼吸作用对于植物有机物的消耗,但是不能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和呼吸作用时间减少,D不科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乐乐为研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做了如下处理(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部位(凡士林质量忽略不计)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表皮和下表皮
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丙乙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答案】 A
【解析】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为控制实验中的其他条件,通过改变涂抹凡士林不同位置,比较甲、乙、丙、丁叶子的重量探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哪些地方散发出来的问题。
【解答】由于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因此甲不涂凡士林,叶片水分散失最多,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下表皮被凡士林密封,因此丙的重量大于乙的重量,因此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甲乙丙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小明同学发现妈妈前天买来的菜忘了从塑料袋中拿出来,塑料内有水珠出现,他感到很好奇,于是想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选材说明:应选择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进行实验
B. 步骤分析: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
C. 现象解释: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液化形成
D. 实验结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答案】 B
【解析】本题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蒸腾作用是植物叶片以水蒸气的方式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A、若选择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干旱地区的植物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现象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
B、光照是蒸腾作用的动力,因此置于阳光下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快出现,B符合题意;
C、袋内的小水珠主要由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叶子的气孔很小,肉眼看不到,因此由该实验无法看出气孔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 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C. 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 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答案】 A
【解析】蒸腾作用为植物根系提供了强大的蒸腾拉力,使得水分能够运输到高大的乔木顶端,蒸腾作用本身是散失水分,但是有利于吸收水分。
【解答】由图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人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B. 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无关
C. 蒸腾作用能带走叶片的部分热量,与水的汽化有关
D. 将叶片浸入浓盐水,气孔会逐渐增大
【答案】 C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解答】A、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故A错误;
B、气孔的开合能够影响气体的进出,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B错误;
C、蒸腾作用离开叶片是水是气态的,水由液态到气态,是汽化的过程,汽化能够吸热;故C正确;
D、叶片浸入浓盐水后,细胞失水含水量减少,气孔关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⑤为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细胞构成
B. 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
C. ③是叶脉,内有输导组织
D. ⑥为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答案】 A
【解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是由一层活细胞组成。表皮上有一些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窗口。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其细胞内含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叶肉组织中,分布着许多纵横交叉又彼此相连的叶脉。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与茎和根中的导管、筛管相通,可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答】A、①⑤为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透明的细胞构成,A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B、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③是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⑥为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现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做如下处理: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丁→丙→乙→甲 B. 甲→乙→丙→丁 C. 丁→乙→甲→丙 D. 甲→丁→乙→丙
【答案】 A
【解析】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下表皮气孔数目。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窗口。
【解答】甲叶片不涂凡士林,水分散失最多,最轻。乙叶片涂上表皮,丙叶片涂下表皮,乙叶片水分散失多于丙叶片,乙比丙轻。丁叶片上、下表皮都涂,水分散失最少,最重。
故答案为:A
12.下面是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几个方法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
③右手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
④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⑤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清水的培养皿中
A. ⑤④③②①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⑤④③②
【答案】 B
【解析】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步骤如下:将新鲜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横向迅速切割;多切几次,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解答】观察叶片气孔实验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载玻片上③右手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⑤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清水的培养皿中④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3.下图为叶片横切面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注明图中指示线所示的结构名称。
A是________;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F是________。
(2)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含叶绿体最多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3)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是[________]________,它由成对的________围成。
【答案】 (1)上表皮;叶肉;叶脉;气孔;下表皮(2)A;上表皮;F;下表皮;B;栅栏组织
(3)E;气孔;保卫细胞
【解析】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外壁上由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具有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隙——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窗口。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是栅栏组织,栅栏组织里有较多的叶绿体;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是海绵组织,海绵组织细胞里含叶绿体较少。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解答】(1)图中A是上表皮;B栅栏组织和C海绵组织构成了叶肉;D是叶脉;E是气孔;F是下表皮。
(2)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A上表皮和F下表皮;含叶绿体最多的是B栅栏组织。
(3)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是E气孔,它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
故答案为:(1)上表皮;叶肉;叶脉;气孔;下表皮;(2)A;上表皮;F;下表皮;B;栅栏组织;(3)E;气孔;保卫细胞
14. 2020年1月7日,我市缙云仙都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景区内空气特别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与其有关的植物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
(2)研究小组在景区内测定了某株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绘制如图曲线,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___(填“甲”或“乙”)。
【答案】 (1)蒸腾作用(2)甲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因此景区内空气特别淸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生理作用有关。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甲曲线甲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在一天中变化不大,乙曲线表示呼吸作用,据图可见:呼吸作用强度白天比晚上强。
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2)甲
15.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________(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 ,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
【答案】 (1)气孔(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韧皮部
(4)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解析】(1)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解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 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气孔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 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其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经过光合作用之后, 叶片中的14C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到植物体的,所以是通过茎中的韧皮部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4)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由前面分析可知,有机物中的碳元素是 14C ,所以经过呼吸作用后就会以 14CO2 的形式从气孔进入空气中。
故答案为:(1) 气孔 ;(2)(3韧皮部;)(4) 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C左右的热水中(如图2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四: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四所示方法处理。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________(选填“A"或“B")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________。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________。
(4)在方案四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________ (mB-mA)(选填“>”、“<"或“=”)。
【答案】 (1)A(2)多或密度大(3)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4)<
【解析】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叶子一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
【解答】(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A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或密度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或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A叶片不处理蒸腾作用最大,mA最小,B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只用气孔少的上表面进行蒸腾作用,mB大于mA , C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因此不进行蒸腾作用,mC最大,因此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 , 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 mB-mA。
故答案为:(1)A(2)多而密度大(3)(4)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4)<
17.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置于相同的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________。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 , 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________(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________。
【答案】 (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
(3)少于(4)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解析】本实验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解答】(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用油膜盖水面,可以阻止瓶中里面的水散失,所以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不容易观察,因此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更加明显地观察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该方法属于转换法。
(3)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甲枝条水分散失做多,而乙枝条叶子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量少于甲枝条,丙枝条水分散失少于乙枝条,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最少,因此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 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因此小金还要测量的是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3)少于(4) 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