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巩固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搅动(jiǎo) 勉强(qiáng) 支撑(zhǎng) 伯爵(jué)
B.妯娌(zhóu) 荧光(yún) 庚子(ɡēnɡ) 粲然(càn)
C.佃农(diàn) 溺死(nì) 迁徙(xǐ) 窒息(zh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蛮横(hénɡ) 酸渍(zì)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型专题片《不忘初心》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B.在这次抗洪抢险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锋在前,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C.我们的邻国印度,近段时间每日确诊人数达到了七八万之多,这引起了广泛的国际社会关注。
D.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3.下面各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 触目 筋疲力尽 东挪西借
B.领域 炽热 小心意意 不缀劳作
C.躁热 猝至 和颜悦色 任劳任怨
D.祖藉 劳碌 嘎嘎地响 广茂无垠
4.下面句子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说明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心态已经完全平和。)
B.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大概”一词与我的“亲见”自相矛盾,是鲁迅写作时的疏忽。)
C.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表现玛丽慈祥的一面,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慈母。)
D.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对劳动的热爱,也侧面表现了作者当时家境的贫寒。)
5.在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后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 ,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____ ____,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____ ____,错失了许多与他人同台放飞梦想的机会;还有的人因为忙于长年累月的工作, ,忘掉了昔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承诺……
①淡漠了亲情 ②虚度了年华 ③淡忘了友情 ④冷落了四季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
(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以说设施________。
(2)改革开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个“文革”中一度________的项目再度上马了。
(3)北京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他在这里________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4)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________用事。
A.完备 中止 度过 意气
B.完备 终止 渡过 义气
C.完善 中止 度过 意气
D.完善 终止 渡过 义气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的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主要事迹,展示了母亲的美德,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谢与怀念之情。
C.《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妇的女儿所著的《居里夫人传》。本文赞扬了居里夫人对科学忘我献身、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观察下面的连环图片《会计师应聘》,完成八年级宏志班开展的以“反思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
连环图片《会计师应聘》
(1)“信”的造字方法是__________,“信”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
(2)对连环图片《会计师应聘》的寓意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不能让讲诚信的人吃亏。 B.人应该有发散思维的能力。
C.没有诚信的环境,诚信难以为继。 D.讽刺拍马屁和不诚实的不良行为。
(3)从下面图片中找出与材料图片寓意最为相近的一幅图片并简要指出图片的含义。
甲:颁发诚信证书 乙:拒绝欺诈 丙:是真的吗? 丁:肯定能评“三好”生
选择图______,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了本单元后,班级拟开展以“名人的魅力”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个宣传标语。
(2)仿照下面的例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仿写。
所选人物:藤野先生、朱德母亲、托尔斯泰、居里夫人
例句:藤野先生之美,美在没有民族偏见的谆谆教诲。
10.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3)[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列夫 托尔斯泰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guàn( )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mì( )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fù( )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luǒluǒ( )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1.文学常识填空。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_____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文的文学体裁是___________,第8自然段中“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表明了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中上下句的语境,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①guàn (_______)木;②神mì (_______);③天fù (_______);④赤luǒluǒ(_______)。
13.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入木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描写托尔斯泰,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6.如何理解第8段中“……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
17.课文第9自然段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18.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子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_______)
(2)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_______)
(3)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我离开仙台之后,……
⑨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9.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鲁迅在东京学习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文章的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最后一段中“正人君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双竖线在下面表明选段文章层次的划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1.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居然:出乎意料,竟然。表现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居然”一词具有一种谦虚、自我调侃的味道。)
B.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正面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但主要还是表现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简朴的特点,这与后面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C.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无疑而问,在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作者去仙台和认识藤野先生。)
D.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外乎”之意。“无非”一词表达的是作者对日本首都东京这座城市的失望。)
22.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3.第⑤自然段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从句中的加点词语“所以”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具有怎样的感受?加点词语“也无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4.第⑦自然段中“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一句中的“他们”指的是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25.第⑦段中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意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26.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7.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8.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29.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2013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戴希)
30.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__________,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②__________,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3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②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加点词语妙在何处?)
32.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33.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A
6.A
7.C
8.(1)会意; 人说话算数(言语真实)。 (2)C (3)图丙: 顾客用放大镜查看购买物品是否是假冒产品,摊主对着阳光检查顾客给的人民币是否是真钱。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诚信)的社会环境(现象)。
9.(1)(示例)走进名人世界,感悟人格魅力
(2)(示例)居里夫人之美,美在对科学事业的孜孜追求。
10.(1)(示例)感恩无限亲情
(2)(示例)母爱歌曲我来唱 母爱诗文我来诵
(3)(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11. 俄; 人物传记(文学传记); 旧制度的叛逆者。
12. 灌; 秘; 赋; 裸裸。
13. 入木三分:在文中是用来形容人的目光深刻、有洞察力。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14.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眼睛可以反映出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
15.引用高尔基的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夸张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敏锐的观察力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作品来自社会生活,又突出了他的作品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17.不矛盾。因为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指的是他目光犀利,能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本质,这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而言。但是,面对世间的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却无力改变,这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言。能够看清人世间苦难的真相却无力改变,因此,他又是痛苦和不幸的。
18. 比喻 比喻,夸张 排比
19. 朝花夕拾; 补习日文; 作者情感的变化(爱国主义情感); 为军阀政客帮腔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或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20.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1.C
22.环境描写;用对比手法描写“清国留学生”庸俗、奇特打扮。讽刺了他们既要追求西方的时髦,又不愿去掉西方国家眼中愚昧落后的标志——男人留辫子。
23.“弱国”与“低能儿”二者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但日本“爱国青年”却据此认为鲁迅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完全靠的是作弊。这种荒谬的因果逻辑,使作者感到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也无怪”一词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4.“他们”指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围观枪杀自己的同胞,还“酒醉似的喝彩”,可见其幸灾乐祸、麻木不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5.鲁迅认为启蒙人们的思想比医治有疾病的身体更为重要。
26.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7.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2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29.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30. ①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 ②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为却受到同事的质疑
31.①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路人的冷漠和恐惧,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凶险(歹徒的凶恶),与下文文弱小伙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②“一窝蜂”写出了人之多,“射”写出了速度之快,这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感染,一起出手制服歹徒耐的情状。
32.进一步强调了小伙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与前面介绍小伙弱不禁风的外表相照应,反衬他见义勇为的不易,为下文记者探寻小伙见义勇为的原因作了铺垫。
33.我认为不是文不对题。
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的表层内容,仅仅从“孩子“小伙”众人”等单十行为的角度考虑,理解肤浅,或有偏差,或笼统含糊。
例1:因为抓歹徒连五六岁的小孩也知道,是很简单的事。
例2:因为此题目富有深意,寄托着作者的希望。
例3:因为小说表现的是小伙勇斗歹徒的动机很简单,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
例4因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是:作为父亲,在珐予面前作出表率很简单。
例5因为小说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战胜歹徒其实很简单。
例6: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人敢于出手),战胜歹徒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
第二层级:从写作意图角度阐发,理解较深刻,表达清楚。
例1因为小说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要反映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战胜自我(懦弱)其实很简单(只要勇于付诸行动)。
例2: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是只要众人合力(人人敢于出手),战胜邪恶其实很简单这一主题。
例3: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要表达的主题是在危难面前,只要有人站出来,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
例4:因为小说尽管写的是小伙和群众勇斗歹徒的故事,但作者意在借此故事,鼓励人们重拾“真善美”的信心,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
第三层级:从表现主题和艺术效果角度来分析,理解深刻,阐述全面,表达倚明。
例1: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台的愿望和信心。
例2:国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卫勇为这种正能量就能得到传递,良好的社台风气就能形成(倡导良好的杜会风气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古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
例3:因为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关键时刻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么唤醒人性之美,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杜会其实很简单。这个简单的题目中蕴含着作者对真善美的呼唤,也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我认为是文不对题。
第一层级:着眼于题目本身,理由含糊。
例:因为此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符合,况且此题目太一般,不生动。
第二层级:着眼于故事内容阐连,理由尚合理。
例l因为文章主要写小伙弱不禁风却挺身而出,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其实并不简单。
例2因为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
例3因为众人能受小伙感染,一齐出手制服歹徒并不简单。
例4:因为小伙在记者探问中敢于说出勇斗歹徒的真实原因也不简单。
第三层级;多角度阐述,理由较充分,能自圆其说。
理由: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井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弱不禁风的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