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5 20: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
(3)至于鄙________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于死者
7.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8.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
(2)始一反焉___________
(3)旁睨而揶揄之___________
(4)老人鼓腹纵之___________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巡①初守睢阳②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 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署,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六》,中华书局2009年版)
[注释]①巡:安史之乱时镇守睢阳的将领张巡。②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13.解释下列加点字。
(1)军士吏被甲
(2)将军约
(3)将士或退散
(4)故下争致死力
1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一处)
前 后 大 小 战 凡 四 百 余 杀 贼 卒 十 二 万 人。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16.周亚夫和张巡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分别是如何刻画的?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7.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这两个故事给了你什么相同的启示?
20.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縠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2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 bèi 縠弓弩 nǔ
B.按辔徐行 pèi 曩者霸上、棘门军 nǎng
C.天子为动 wèi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yī
D.介胄之士 zhòu 可得而犯邪 xié
2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无何 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
B.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天子且至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23.翻译下列句子。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4.苏辙评《史记》,谓“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其中的“奇”在选文中如何体现?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奇”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5.诗中的“黑云”比喻____________。
26.下列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B.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黑”“红”“金”“紫”“燕脂”等称艳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完成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8.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9.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0.“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3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2.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________,实际是写_______,一个“深”字表现了_______。
33.诗歌的尾联描写诗人外貌的作用是什么?
34.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36.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如梦令》一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9.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0.请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的妙处。
4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采桑子》一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4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所展现的景象。
4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4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浣溪沙》一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5.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46.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4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眼前的景色勾起了词人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9.“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起,被任用;只,仅仅。
2.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看法的相同之处:要注重选拔人才,会任用人才。
5. 使……痛苦 通“横”,梗塞、不顺 边境(边远的地方)
6.C
7.(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8.“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9. 用箕畚装土石 才 斜着眼看 放开
10.C
11.(1)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12.C
13.(1)同“披”,穿着;(2)规定;(3)有的;(4)所以。
14.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
15.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在那之后没有不认识的。
16.周亚夫具有恪尽职守(忠于职守、精忠报国)、治军严明、带兵有方(治军严整)、严守军礼的品质,文中通过正面周亚夫的言行,侧面描写文帝慰劳军队受阻,文帝的表现,士兵的表现,刻画出周亚夫的这些品质;张巡具有推诚待人,无所疑隐(平易近人)、身先士卒,临敌应变(随机应变)、出奇无穷(谋略无双)、赏罚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品质,文中通过正面描写他见过士卒一面问过姓名便记在心里,身先士卒不肯后退,以及士兵侧面的反应,作者最后的评价,刻画出他的人物形象。
17.D
18.(1)(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曲折绕远。
(2)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9.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20.从侧面烘托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1.B
22.C
23.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策马疾驰。”
24.一奇表现在:周亚夫在“匈奴大入边”的严峻时刻出场,渲染紧张、激荡雄奇之气;
二奇表现在:大战迫在眉睫,作者对战事丝毫不提,却写文帝劳军,可以说是起落无端、奇变莫测;
三奇表现在:文帝劳军,但是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先行官先到不让进,天子到了也不让进,更是奇中之奇。
四奇表现在:文帝进入军营后,周亚夫不但不亲自迎接天子,还让天子遵守营中不得驱驰的规定;
五奇表现在:周亚夫手持兵刃拜见天子,不仅奇,更令人为之震惊;
六奇表现在:汉文帝不但不责怪亚夫,反而为他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俯下身躯,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这是出乎意料之奇。
从手法上看,奇表现在: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与霸上军、棘门军的军规松垮、军纪松弛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周亚夫的恪尽职责、刚正不阿与霸上军、棘门军将士的受宠若惊,谄媚阿谀形成对比。
25.敌军
26.B
27.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8.C
29.B
30.“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31.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与失望,对美好生活、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32. 春天来临,草木繁茂 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3.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34.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35.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36.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并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37.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意合即可)
38.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意合即可)
39. 不知归路 争渡
40.“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41.反映了作者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42.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歌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43.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愈显西湖之幽静。
44.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恬静)之情。
45. 夕阳 落花 归燕
46.“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47.B
48.A
49.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意近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