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同步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浩瀚.(hàn) 咆哮.(xiào) 桅.杆(wéi) 舰艉.(wěi) 娴.熟(xián) 湛.蓝(zhàn)
C.轨.迹(guǐ) 参.数(cān) 沸.腾(fèi)
D.凛.冽(lǐn)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着舰 就位 一丝不苟
B.关键 阻拦 凌波海燕
C.瞬间 呼哮 惊心动魄
D.攻关 圆满 白手起家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B.“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
(
1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7 题。
2012 年 11 月 23 日上午 8 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 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 1 000 多架飞机,700 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 飞机 552 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
一架歼-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 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 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 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
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
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
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 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 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8~11 题。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记录
①6 月 20 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 300 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②10 时 11 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00 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③王亚平鱼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④为了更好地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
⑤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等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 “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
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 74 千克。
⑥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⑦T 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 T 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⑧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提问道:“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
⑨在聂海胜的帮助下,王亚平以一套“杂技”动作解答了同学的疑惑:先是悬空横卧,
紧跟着又倒立起来。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是无所谓,无论我们的头朝向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生活在太空中,我们也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悬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向前移动。紧接着,她拿出一个相同的陀螺,先旋转起来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则不再翻滚,而是保持摇晃着向前奔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
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 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 合到一起。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 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红灯笼”。
奇妙的太空实验结束后,航天员开始回答同学们五花八门的问题。三位航天员一一对问题做出解答后,一堂神奇的太空授课接近尾声。在距地 300 多千米的太空上,航天员为同学们送来了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有改动) 8.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结构上有 、 、 、结语四部分。
新闻主体部分航天员上课内容有: 、 、神奇单摆、 、 。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第段中“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央广网荆门 2018 年 10 月 20 日消息 (记者杨铁虎) 20 日上午,目前世界上在研的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特种用途飞机研制能力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鲲能化羽垂天,抟风九万;龙可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AG600 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它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AG600 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采用单船身式机身、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的船身式水陆两栖飞机布局形式,选装 4 台国产涡桨六(WJ-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水面起降抗浪高度 2.0 米,最大起飞重量为
53.5 吨。可在陆上机场和水上机场起降,执行灭火和水上救援任务。
AG600 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自主研制,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标志性装备。在项目研制过程中,航空工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立足自主创新,飞机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机机体结构、动力装置和主要机载系统百分之百由国内配套。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D 解析 D 项中“镌”读音应为“juān”。
2.C 解析 C 项中的“呼哮”应为“呼啸”。
3.C 解析 C 项,“舰”“机”中间应加顿号。
4.(1)比喻 (2)排比
阅读提升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之情做铺垫。
运用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同时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稳。
解析 审题时要关注关键词“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说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振奋人心的”,“为什么说这个事件凝聚了正能量”,可结合文章内容和中国的历史作答。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很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叙述 标题 导语 主体
解析 根据新闻内容划分层次,③④两段写失重表演,⑤⑥两段写太空称重, 两段写旋转陀螺, 第 至 段写太空中神奇的水。
参考答案 失重表演 太空称重 旋转陀螺 魔幻水球
解析 本题“足够”“较大”出现在新闻文体中,要结合新闻语言准确性等特点分析。
参考答案 “足够”指达到应有的或能满足需要的程度。“较大”是比较大的意思。在地面的对比实验中,正是有了应有的力和比较大的初速度,小球才能绕轴旋转。体现了太空实验与地面实验的不同,也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综合运用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成功水上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