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集)
检查预习:
烂熳 绯红 油光可鉴 标致 驿站
芦荟 芋梗汤 挟着 顿挫 模胡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适值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fēi
yì
xié
jié
yǎo
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些事情?
梳理典型事件
添改讲义(11-15)
纠正解剖图(16-19)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了解裹脚(23)
任务一:品味细节,体会形象,感知情感。
在典型事例中品味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
示例:从“……”“……” (细节描写,摘词)中,可见藤野先生……(形象),作者对他……(情感)。
添改讲义(11-15) 纠正解剖图(16-19)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了解裹脚(23)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添改讲义(11-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纠正解剖图(16-19)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把我敬仰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奇妙。先前说过,我仅仅给他看过笔记。
——藤野先生《忆周君》
那么为什么要写剩下的内容呢?
(1-5;24-3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在东京发现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决定要离开。
在仙台受到优待。
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决定弃医从文离开东京和先生告别。
回中国后写文章懈怠时看先生照片获取力量。
“我”,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又选择离开,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批注:“也”“无非”写出了怀抱救国理想的鲁迅,到东京见到这些只会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的清朝留学生之后内心的愤慨、失望之情。
任务二:默读文章,模仿示例,圈点 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
B仙台优待(4、5)
E回国著文(37、38)
C匿名信(24-28)
A东京留学生(1、2)
D电影事件(29-31)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弃医从文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
现实寒冷 怀念温暖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926年10月12日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来自弱国的“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带给鲁迅心灵的温暖。
《藤野先生》情感变化:
失望、厌恶 —— 离开(东京)
温暖、感激
失望、激愤
—— 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寒冷、孤寂 —— 怀念温暖 (增加勇气)
民族魂 鲁迅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pán)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诗: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推荐阅读
《无法直面的人生》(王晓明)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候,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厌恶、失望、讽刺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候,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候,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到: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悲思
大概物以稀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感激 辛酸 自我解嘲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辛酸、激愤、失望
无能感、耻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