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7 15: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情景默写
1.填空。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______) (学派)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_) (时代)中期思想家、教育家。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表示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①认前朝。
东风②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①磨洗:磨光洗净。②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4.“前朝”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
5.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写的梦境。
7.“我报路长搓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是对“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9.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列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__________________
1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画一处)
其母引刀裂其织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
16.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节选)
(乙)
信陵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②秦人,存③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④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⑤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⑥。”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①〔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②〔破〕打败,打垮。③〔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④〔唐雎(jū)〕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不畏强权。⑤〔卒〕通“猝”,突然。⑥〔受教〕接受教诲。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吾与汝毕力平险 (_____)
(2)始一反焉 (_____)
(3)对曰 (_____)
(4)人之有德于我也 (_____)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愿君之忘之也。
20.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为什么要把愚公设置成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呢?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解。
(2)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太多的村支书作为全村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兢兢业业,备受尊敬爱戴,却从不居功自傲。(乙)文中哪一句话可以道出他们心中所想?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文首:花脑袋。②喙(huì):鸟嘴。③自詨(jiào):自己称呼自己。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出入之迂也
(2)虽我之死
22.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3.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24.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利用其中的两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写出支持的理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履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 )方观点。
理由: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其人云:“我安忍!”鸟言:“不妨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从之。携至城,相问答,观者渐众。有中贵见之,闻诸王。王召入,欲买之。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王问鸟:“汝愿住否?”答言:“愿住。”王喜。鸟又言:“给价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恨状而去。王与鸟言,应对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鸟曰:“臣要浴。”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浴已,飞檐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顷之,羽燥,翩跹而起,操晋声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王及内侍仰面咨嗟。急觅其人,则已渺矣。后有往秦中者,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上。毕载积先生记。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鸲鹆》)
2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一怒而诸侯惧 出游必与之俱
B.安居而天下熄 我安忍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王命金盆贮水
D.得志,与民由之 当得善价
26.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 妨 主 人 得 价 疾 行 待 我 城 西 二 十 里 大 树 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8.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主人将八哥“携至诚,相问答”,是想制造奇观引人注意。
B.八哥对王言“给价十金,勿多予”,有助于取得王的信任。
C.主人“故作懊恨状”,目的是为了让八哥相信他万分不舍。
D.八哥“尚与王喋喋不休”,制造与王亲密假象,以便逃走。
29.乙文八哥利用智慧为主人筹得归路之资,八哥此举符合甲文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吗?请简述理由。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乙)
淮阴侯①列传(节选)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③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①淮阴侯,指韩信。②鞅鞅:通“怏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③指绛侯周勃、灌婴,均佐汉高祖定天下,建功封侯。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臣多多而益善耳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C.军细柳,以备胡 以光先帝遗德
D.于君何如 皆以美于徐公
3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2.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先交代背景即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人奉命备战戍边,这样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广阔地展示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B.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
C.乙文段中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信出门,笑曰”的“笑”可以看出韩信尊重将领爱惜人才,为与樊哙为伍而欣喜。
D.两文在塑造人物上手法各有所长,甲文在对比中突出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乙文主要运用人物对话来表现韩信的性格特征。
33.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34.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韩信在语言上毫不吝啬地称赞自己领兵打仗“多多而益善耳”,他们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的将帅之才。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司马迁刻画两者之间的区别,结合原文谈谈分别塑造了周亚夫、韩信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儒家 轲 战国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详解】
古诗文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此题要注意“惩”“塞”“入”“反”“匮”等字不要写错。
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4.赤壁之战时期。
5.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1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6.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行船的帆在风浪中飞舞。
7.表达了词人晚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8.B
9.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0.A
11.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2. 犯错误 割断
13.其母/引刀裂其织
14.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5.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6.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17. 尽、全 同“返”,往返 回答 恩德,恩惠
18.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19.(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我希望您能忘掉救赵的事情(我希望您能忘掉对赵国的恩德)。
20.(1)年岁已高,仍下决心移山,更能突出愚公有恒心,不怕困难的精神。
(2)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21.(1)曲折,绕远。(2)即使
22.春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3.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24.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乙方理由:干任何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愚公要移走两座人力很难移走的大山,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经济实惠,效率高,前景好,而且环保。所谓:“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搬家。
甲方理由:愚公移山,对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韧”的精神,凡是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25.D
26.不妨/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
2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8.C
29.示例:孟子看来大丈夫应该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乙文中八哥串谋利用诡计骗取他人钱财的行径,破坏做人的道德底线,失去对善恶是非曲直的判断。所以八哥形象是不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形象的。(意对即可)
30.C
3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2.C
33.(1)披甲戴盔的将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2)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34.甲文运用侧面描写,以文帝赞赏来肯定周亚夫;乙文运用正面描写,写韩信在语言对话中直接夸赞自己。文帝称赞周亚夫“真将军”,其他军营防备对比如同儿戏,可见周亚夫军有方,军纪严明,恪尽职守;韩信笑着接受樊哙对他“王”的称呼;称汉王能力不过率领十万士兵,而自己领兵越多越好,可见韩信恃才自傲,狂妄自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