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0-30 17: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第1课时。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学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在这个基础上教材设置了列表、描点、连线这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回忆、类比等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明白反比例函数与已学过的函数图象是完全不同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严格的区分的。例1的教学对学生理解和学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这对学生能力上有较高要求。本节课是通过图象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运用图象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一课。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把前面所学的待定系数法、方程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区分了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不同,是整个函数领域知识学习的重要一环。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成中心对称。
4、 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并体会数形结合、函数的数学思想和待定系数法。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旧入新,由回忆、类比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回顾旧知—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的适时引导也必不可少。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1、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2、问题:
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探索,发现过程
1、实验操作(探索-猜想):
2、归纳验证:
(三)解决问题:
1、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呼后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2、课堂练习
1.错例辨析:
2.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 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 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