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一、过基础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畎亩( ) 傅说( )
百里奚( ) 法家拂士( )
曾益( ) 胶鬲( )
答案:yǎn guàn quǎn yuè xī bì zēng gé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1)丈夫之冠也
(2)与民由之
(3)父命之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人恒过,然后能改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1)行冠礼(2)遵循(3)教导、训诲(4)兴起,指被任用 (5)常常(6) 了解、明白
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往之女家
同 ,
(2)衡于虑
同 ,
(3)曾益其所不能
同 ,
答案:(1)女 汝 你(2)衡 横 梗塞、不顺(3)曾 增 增加
4.写出下列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所以动心忍性。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 使……屈服。(2)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使……贫困。(3)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4)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5)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5.写出下列加线字的一词多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
得志,与民由之
(2)往送之门,戒之曰 _________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___
(3)母命之
往送之门 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答案:(1)能够 满足,实现(2)告诫 谨慎(3)代词,代指“女子” 动词,去,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7.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第一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正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性。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
答案:C
解析:第二段中从国家方面的论证是反面论证。
8.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四川南充中考]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富贵不能淫》中阐明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4)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过能力
一、[2018重庆七十一中八年级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无违夫子
(4)以顺为正者
答案:(l)真正,确实(2)怎么,哪里(3)违背(4)准则,标准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关键词:淫、移、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
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讲仁德,守礼法;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解析:根据第二段中孟子的话进行概括即可。
二、[2017青海西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加线的实词。
(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
答案:(1)违背 (2)同“弼”,辅佐
6.解释下列加线的虚词。
(1)管夷吾举于士
(2)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1)介词,从 (2)代词,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关键词:大任、苦、劳、饿、空乏)
8.文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连用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六位名人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从而论证了观点。同时也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奠定了基础。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选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过阅读
[2017江苏盐城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 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征于色,发于声
(3)出游数岁
(4)期年,以出揣摩
答案:(l)扰乱(2)征验、表现(3)游历(4) 一年(各1分)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答案: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每处1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分)
(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2分)
答案:(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分。关键词:所以、动心、忍性、曾益)(2)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3分。关键词:人、法家、拂士、出、恒)(3)(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2分。关键词:乃、闭室、遍观)
4.乙文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3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甲文的论点,然后分析乙文的事例是否与之相符。分析乙文可知,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在经受磨炼后最终取得成功,和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相契合,因此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参考译文】
【乙】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经往东到齐国去从师,向鬼谷先生学习。
在外地游历了好几年,苏秦极其穷困地回到家。家里所有的人都暗地里嘲笑他,说:“按照东周人的习惯,大家都经营自己的产业, 致力于工商。现在您舍弃根本,却以搬弄口舌为职业,遭受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 ”苏秦听了,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他)得到周书中的《阴符》,埋头攻读。一年后,从中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说:“凭着这些,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就请求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近臣一向熟悉苏秦,都瞧不起他,不相信他的话。
(苏秦)于是往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惠王)没有任用苏秦。 (苏秦)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相奉阳君不喜欢他。离开赵国,(苏秦)周游到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被召见……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