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 ,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周定舫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着,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周定舫主要从事首都的城市建设、工业、财贸、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泽东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先后发表了几千篇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调查报告和评论。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
背景简介
本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当时纪念碑还没有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物,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一百多年的见证,是无数革命先烈生命的象征,更是广大人民对死难烈士的缅怀和崇仰的寄托。
我会读
镏金( ) 上溯( ) 重幔( )
庑殿( ) 挑衅( ) 逾越( )
天堑( ) 巍峨( ) 矗立( )
发髻( ) 镶嵌( ) 旌旗( )
五卅( )
liú
sù
chòng màn
wǔ
tiǎo xìn
yú
qiàn
wēi é
chù
jì
xiāng qiàn
jīng
sà
我理解
矗立:
永垂不朽:
慷慨激昂:
丰功伟绩:
遥遥相对:
风起云涌:
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根据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
巍峨、雄伟、庄严
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
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
读完课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
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
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整体感知
1.从总体上看,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走的路线是怎样的?
作者的瞻仰路线: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按行走路线由远到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整体感知
2.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和造型的?
空间顺序。
(1)由上而下:台阶——平台(碑身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正面题字、背面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2)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正面到背面:题词——碑文。
课文研读
1.碑文中三个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三年以来”指1946年以来的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一千八百四十年”指鸦片战争,即旧民主主义革命。
表达了人民对历史各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快速阅读课文6-10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答:东 → 南 → 西 → 北;(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 )→(1927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
课文研读
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个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与“升起”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3.研读第一幅浮雕。
课文研读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4.研读第二幅浮雕。
课文研读
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面 1
2
南面 3
4
5
西面 6
7
北面 8
9 10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慰劳解放军
解放全中国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1)“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合作交流
(2)“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的南部”,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
(3)“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征。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远——近)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东——南——西——北)顺序为辅,并在介绍浮雕时运用时间顺序(历史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