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1.5遗传与进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物移栽时要剪去一些枝叶,这是为了减少其体内水分的过多散失
B.利用马铃薯的块茎和豌豆的种子进行繁殖,都属于有性生殖
C.“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表明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有机物
D.将抗虫基因链接到棉花的分子上,以提高其抗虫能力,属于杂交育种技术
2.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异都不可遗传
B.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C.“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3.番茄果皮的红色(由R基因控制)对黄色(由r基因控制)为显性。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套上纸袋。然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人工授粉到乙番茄的柱头上。该乙番茄植株上结出的果实是什么颜色的( )
A.全部是红果
B.全部是黄果
C.果实的一半为红色,另一半为黄色
D.半数的果实为红果,半数的果实为黄果
4.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方法。6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如图,合理的推测是( )
A.向日葵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
B.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C.果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酵母菌
D.黑猩猩与人类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
5.以下关于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B.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人类遗传病的发生
C.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和男孩分别出现月经和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
D.人的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
6.转基因技术在育种、医药等方面应用广泛,下列研究应用了该技术的是( )
A.把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得到了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工程菌”
B.将紫罗兰的叶片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
C.袁隆平通过杂交、筛选等过程选育出耐盐碱海水稻
D.通过返回式飞船搭载种子的方式培育出太空番茄
7.我国某些闭塞山村的村民智力极为低下,成为“傻子村”,其主要原因是 ( )
A.营养不良 B.教育落后
C.有地方病 D.近亲结婚
8.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女科学家,她们共同发现了“基因剪刀”——CRISPR/Cs9酶。Cs9酶就像一把能够切割DNA链的分子剪刀,一旦它在特定位点切割DNA,就可以进行插入和编辑基因,从而可以精确地改变DNA序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s9酶离开生物体一段时间后仍有活性
B.转基因技术也利用了基因切割和基因重组
C.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或几个遗传片段
D.一个DNA分子被切割后变成两个DNA分子
9.随着科学高速发展,新成就层出不穷,科学家试图在实验室克隆出上世纪70年代前已灭绝的袋狼,但计划失败,因为从这些动物残骸上获取的DNA已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碎片”,目前还没有能力将这些决定着袋狼性状特征的“碎片”组合成完整的DNA.你认为这些“碎片”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蛋白质 D.细胞核
二、简答题
10.据悉,中国是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尤其是江西省东乡县的野生稻最为有名。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野生稻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考验,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最大的优点也是最突出的一个性状,就是抗寒。科学家们用耐冷的东乡野生稻跟栽培稻进行杂交,其后代既有耐冷的也有不耐冷的。请回答:
(1)野生稻这种耐冷性状是由___________控制的,这种性状是可以通过杂交来进行转移的。
(2)东乡野生稻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是___________的结果。
11.海芋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常见的一种植物,其叶片被昆虫咬时,茎中的毒素会输送到创口处以毒杀昆虫。有一种小叶甲(如图甲)会采取画圆充饥的方法来取食海芋叶。它以自身作圆规分三次画圆(如图乙)。第一次在叶片表面上划出一条很浅的印痕,这不会引起海芋叶片的警觉;第二次将叶表皮上的角质层割裂;第三次划得更深一些以阻止毒素输送。小叶甲与海芋彼此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进化。
(1)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对小叶甲画圆充饥的过程及结果的理解合理的是______
A.第二次画圆破坏了叶肉细胞
B.海芋的“警觉”是对昆虫咬叶的条件反射
C.第三次画圆切断了输导组织
D.海芋与小叶甲共同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小叶甲的后代中会出现“画圆充饥”本领更强的个体,海芋的后代中也会出现防御能力更强的个体,在遗传学中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三、探究题
12.下面是转基因鼠的研制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 。
(2)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受精卵在小鼠的 (填器官)内发育成新个体。其间胚胎和母体通过 进行物质交换。
(3)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
四、填空题
13.2011年11月21日,科研人员从“神舟八号”返回舱中取出完成太空之旅的8株番茄植株。
(1)番茄植株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
(2)将这些番茄产生的种子进行培育,得到的植株与原植株在某些性状上有所差异,这种现象称为_____。
14.基因编辑技术又称基因手术刀,能够在活细胞中快速、精准的“编辑”任何基因,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尖端的研究工具。
(1)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生物的_________;
(2)科学家可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________。
A.培育抗病毒的家禽 B.治疗人类某些遗传病 C.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
15.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________;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________;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________;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__的结果。
16.浙江余姚素有“杨梅之乡”的美誉,杨梅主要有西山杨梅和东山杨梅两个品种,其区别主要是果肉颜色不同,西山杨梅的果肉是黑色的,东山杨梅的果肉是白色的,这种性状是由______所决定的。杨梅味甜多汁,它是由花的结构中的______发育而来的。
17.电子烟近年来全球市场成倍增长,甚至开发出了各种品牌烟味和水果味,在青少年人群中使用率更是显著上升。电子烟到底是什么,公开资料显示,电子烟主要由烟油(含尼古丁、香精、溶剂丙二醇等)、加热系统、电源和过滤嘴四部分组成,通过加热雾化产生具有特定气味的气溶胶供烟民使用。
(1)电子烟的二手烟也不安全。二手气溶胶是产生颗粒物质、1,2丙二醇(C10H14N2)、某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某些重金属和尼古丁的新的空气污染源。1,2丙二醇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电子烟并不像营销这些制品时常常宣称的那样仅仅是“水蒸气”,其造成的PM2.5值高出6-86倍不等。PM2.5被人体吸入体内,首先会进入人体心脏的______。
(3)经研究发现,电子烟的使用者还有305个免疫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免疫基因表达的抑制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菌、病毒感染和炎症发生的可能性。以上事实说明基因决定了生物的______。
(4)为探究香烟烟雾溶液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的作用,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烟雾溶液的配置:在吸烟器中加入3ml生理盐水,插入点燃的电子烟,用洗耳球吸取,使烟雾溶于生理盐水,即配置了烟雾溶液)
18.图为小白家族中卷舌形状的遗传图解,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小白的姥姥和姥爷都能卷舌,妈妈不能卷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___.
(2)卷舌这一形状,是由于存在于遗传物质DNA上的________控制的。
19.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科学家已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节水节肥的“绿色超级水稻”,并在一些地方推广种植。科学家转移到水稻中的基因能控制水稻节水节肥这一___________。
20.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_____。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_____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_____;在斗争中,具有_____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
【详解】
A.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较弱,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常常去掉几片叶,故A正确。
B.利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繁殖,豌豆的种子进行繁殖,都属于有性生殖,故B错误。
C.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表明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C错误。
D.将抗虫基因链接到棉花的DNA 分子上,以提高其抗虫能力,属于转基因技术,故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A.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变异,由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不遗传的变异。但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生物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出现变异,如核辐射等,这种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故A错误。
B.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遗传物质组成,故B错误。
C.杂交可能具有原来两个亲代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杂交的新个体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代,且杂交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使杂交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原来表现在两个不同亲代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故C正确。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抗药性强昆虫生存下来,而不是农药的作用是昆虫产生的抗药性,故D错误。
故选C。
3.A
【分析】
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成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只有胚珠的卵细胞和极核接受了精子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发生改变的是植物产生的种子,而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
【详解】
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已知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黄果,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红果;则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一段时间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传到乙番茄的柱头上,乙番茄上结出的果实是红色的。
故选A。
4.B
【分析】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详解】
A.差异氨基酸数目越多,两者亲缘关系越远,所以酵母菌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氨基酸差异数目,随着生物的复杂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说明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故B正确。
C.果蝇与人的氨基酸差异数目比酵母菌的差异数目少,所以酵母菌出现的更早,故C错误。
D.该图只是比较了细胞色素的氨基酸差异,不能说明黑猩猩与人类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5.A
【分析】
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等等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详解】
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A错误,近亲同时拥有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人类遗传病的发生,B正确,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和男孩,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分别出现月经和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C正确,人的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所需的营养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D正确。
6.A
【分析】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详解】
A.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生产出胰岛素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基因工程,运用了转基因技术,故A符合题意;
B.将紫罗兰的叶片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故B不符合题意;
C.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不同水稻的基因不同,通过有性生殖进行自然的随机的基因重组,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形成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不属于基因工程,故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番茄,属于改变生物的基因进行育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7.D
【解析】
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我们要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做好婚前检查工作,把优生工作做到婚前孕前。以前,我国某些偏僻的农村近亲结婚现象较普遍,后代患有先天愚型遗传病的多,甚至形成“傻子村”。
8.D
【分析】
紧扣题干信息“Cs9酶就像一把能够切割DNA链的分子剪刀,一旦它在特定位点切割DNA,就可以进行插入和编辑基因,从而可以精确地改变DNA序列”,进行答题。
【详解】
A.酶离开生物体后,只要在适宜的条件下,也能保持活性,故A正确。
B.转基因技术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的一种技术。转基因技术也利用了基因切割和基因重组,故B正确。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C正确。
D.一个DNA分子被切割后变成两个DNA片段,不能说是DNA分子,故D错误。
故选D。
9.A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
由分析知,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题干中说动物残骸上获取的DNA已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碎片”,因为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因此这些“碎片”是基因。
故选A。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10.基因 自然选择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1)生物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生物能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东乡野生稻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CD 变异
【分析】
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1)A.第二次画圆,将叶表皮外的角质层割裂,未破坏叶肉细胞,故A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具有神经系统的高级动物才能进行反射,海芋是植物,没有系统,不能进行条件反射,故B错误。
C.第三次画圆,可以阻止毒素输送,所以第三次画圆切断了输导组织,故C正确。
D.海芋与小叶甲的这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是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
(2)自然选择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小叶甲的后代中会出现“画圆充饥”本领更强的个体,海芋的后代中也会出现防御能力更强的个体,在遗传学中,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点睛】
理解掌握自然选择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2.(1)转基因
(2)子宫、胎盘和脐带
(3)基因决定性状
【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详解】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2)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获得以及废物的排出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交换的。
(3)超级鼠体量增大(体量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点睛】
此题考查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以及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13.细胞 变异
【分析】
此题涉及生物的基本单位以及遗传变异等自然现象的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
(1)番茄是植物,植物体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由组织再形成器官,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绿色开花植物体,因此番茄植株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将番茄的种子进行培育,得到的植株与原植株在某些性状上有所差异,我们把这种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相似的地方叫遗传,遗传和变异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理解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14.性状 ABC
【分析】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这就是转基因技术,基因是DNA上的最小片段,所以说这个基因组就是DNA。
【详解】
(1)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把一个生物的基因转入到另一个生物的体内,就有可能表现出另一个生物的性状。
(2)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生物医学高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治疗性染色体遗传病。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可见A、B、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其应用。
15.种群 猎豹有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尿素(或含氮废物) 自然选择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种群。
(2)如果高角羚和猎豹直线赛跑的话,很可能会落入猎豹的口中。但是,聪明的羚羊会“脑筋急转弯”呀!眼看着猎豹步步紧逼,羚羊灵机一动,来了个大转弯,这时候,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3)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尿素、尿酸)。高角羚等食草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可以把草里的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尿素,再利用这些尿素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进而生长繁殖。
(4)在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6.基因 子房
【分析】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
基因控制性状,杨梅有许多品种,西山杨梅的果肉是黑色的,东山杨梅的果肉是白色的,这种性状是由基因来决定的。
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子房的发育如下:
我们吃的杨梅属于果实,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17.60:7:14 左心房 性状 1.取10只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平均分成两组;2.其中一组注射适量的烟雾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白鼠的生命状态;4.得出结论
【详解】
(1)1,2丙二醇中,C、H、N元素的质量比(12×10):(1×14):(2×14)=60:7:14。
(2)PM2.5在肺泡内随气体交换进入血液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3)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性状。
(4)根据对照实验写出实验思路:1.取10只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平均分成两组;2.其中一组注射适量的烟雾溶液,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白鼠的生命状态;4.得出结论。
18.变异 基因
【分析】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1)小白的姥姥和姥爷都能卷舌,妈妈不能卷舌,这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2)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生物的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基因才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一般情况下,由于同种生物所含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细胞内所包含的基因也是相对稳定的,从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所以,卷舌这一性状,是由于存在于遗传物质DNA上的基因控制的。
【点睛】
关键理解变异的概念及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9.性状
【解析】
【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详解】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之所以能够决定性状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因此,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科学家已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节水节肥的“绿色超级水稻”,并在一些地方推广种植。科学家转移到水稻中的基因能控制水稻节水节肥这一性状。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转基因技术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0.变异 保护色 B 生物防治 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详解】
(1)(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避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桦尺蛾,既经济又环保。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点睛】
此题考查了生物的变异现象,基因的显隐性、昆虫的发育类型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知识。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