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16: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课题 《周亚夫军细柳》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
课型 教读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总目标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阶段目标对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阅读的要求中提到:①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本单元几篇古诗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应该具有的品格和志趣。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通过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文章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讲述的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入边,周亚夫领军防守长安,驻军细柳时的故事。这次周亚夫驻军细柳营,是他走上历史舞台的首次亮相,也是他受知于文帝,成就功名的开端。作为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有前面几篇经典作品的学习为基础,相对容易一些,学习本文也是是对前面几篇经典作品学习的一个巩固和深化。
学情分析 从初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初一和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多篇古文,既有写景记趣的,也有借景抒怀的;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其中对《孙权劝学》等涉及人物要素文章的品读,使学生对人物性情有了一定的认知,便于对本课中的人物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本单元前三篇关于理想和追求的教读文言文,积累了部分文言词语和常用文言句式,对赏读文本品析人物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愿意参与,喜欢展现自我,可以通过合适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因此应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阅读作为重点探究方式,辅以教师的点拨,共同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军、劳、之等多个文言词语的含义,复述故事。2.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并归纳人物形象特点。3.通过资料助读、组文阅读,深入了解《史记》,探讨《史记》写人叙事的技巧。
评价任务设计 目标1评价设计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标划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目标2评价设计2.通过朗读、变读等多种形式,品味文章人物描写片段,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目标3评价设计3.联系资料和主题学习丛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从中获得的启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周姓宗祠中常有这样的对联: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其中下联是写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他的《爱莲说》,那么上联指代是谁呢?看图识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故事中感受一下周亚夫的人物形象。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文《周亚夫军细柳》。
展示学习目标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军、劳、之等多个文言词语的含义,复述故事。2.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并归纳人物形象特点。3.通过资料助读、组文阅读,深入了解《史记》,探讨《史记》写人叙事的技巧。资料助读,了解作品。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今仅存代表性作品:《史记》《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大屏幕出现司马迁的有关资料)(2)学生介绍作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后四史”一般是指《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大屏幕出现司马迁的有关资料)(3)学生介绍相关人物——周亚夫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在同吴王刘濞的作战中,沉着冷静,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后在景帝时期任丞相,但因功高盖主和个性耿直而被景帝处死。【评价要点】能利用课前知识储备,简要介绍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自主疏通文意,合作积累词句。1.自主学习:生自读学习两篇文章,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分类梳理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字词句,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互相解决。3.关注重点词句,梳理巩固相关知识。【评价要点】1.能够对文章重点词语进行准确解释并通译课文。2.能够分类梳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文言知识梳理举例:1.读准节奏(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2.古今异义(1)上自劳军(古义:特指皇上。 今义:方位名词,上面。)(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节日)(3)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 今义:感谢)3.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2)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4.词类活用(1)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2)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5.一词多义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1)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军霸上(动词,驻守)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介词,把)(2)以 以备胡(连词,来) 以军礼见(介词,用)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3)之 称善者久之(补充音节,不译)6.特殊句式(1)天子为动(被动句,“为”表被动)(2)已而之细柳军(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皇上的车队已而之细柳军”)7.句子翻译(1)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品读人物,探究手法。1.再读文章,梳理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示例:《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慰劳细柳营。 《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之交。2.细读文章,把握写法:(1)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2)“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就出自《将相和》,是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明确:(1)真将军表现: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行动描写——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2)是廉颇在请罪。因为廉颇以为蔺相如只是靠口舌之劳而官居自己之上,他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而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内情后羞愧难当,于是负荆请罪。最终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之交。3.品读文章,归纳技巧: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着重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而《将相和》则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同是《史记》中的篇章,它们在刻画人物时有什么不同?(1)《周亚夫军细柳》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凸显人物品格示例:A三支军队的对比——霸上军、棘门军、细柳军霸上军、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说明军纪松散、阿谀奉承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说明军纪严明、刚正不阿B文帝与随从入营情况的对比:“不得入”“又不得入”说明军纪严明“直驰入”说明军纪松散C军营将领的对比:“持兵揖”“请以军礼见”说明周亚夫严守军纪“将以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细柳军士全副武装,文帝及随从的反应,都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避免了单一从正面表现人物的直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2)《将相和》则主要通过典型事件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评价要点】能够在细读文章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准确表述。能够结合具体语句说出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手法,再如语言描写等。阅读类文,赏读交流。1.自主阅读《李将军列传(节选)》《管鲍之交》两文,借助工具书、注释、译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一词多义)和名言警句。2.赏读批注回顾以上所学方法,赏读两文中写人的片段,批注自己的体会。示例:(1)《李将军列传(节选)》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将李广箭法与匈奴射雕者对比,体现李广箭法的高强,增强了李广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2)《管鲍之交》运用语文描写来塑造人物。如管仲自述的话语中,表现了鲍叔牙的伯乐眼光,也表现了管仲的清贫身世、孝母之情、渴望功名的特点。3.交流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批注,然后在班级进行。【评价要点】能够在初读文章中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等。能够在赏读文章中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批注。能够在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结合具体语句准确表述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