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单元过关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 A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单元过关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 A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31 11: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单元过关检测(八) A卷
生命活动的调节 A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21·广东茂名高三八校联考)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④⑥组成的,它们之间均可相互渗透
B.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
C.⑥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某人皮肤不小心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
解析:选D。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④血浆、⑥组织液组成的,血浆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淋巴可以转化为血浆,A错误;②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淋巴、⑥组织液,③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血浆,B错误;⑥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某人皮肤不小心烫伤后出现水泡,其内的液体成分是⑥组织液,D正确。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C.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解析:选D。正常情况下糖原位于肝脏或者肌肉细胞内,而不会在内环境中,A错误;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所以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具体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3.(2021·河南洛阳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形式的刺激均可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
B.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都在脊髓
C.抑制性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
D.聋哑人会丧失一切语言功能
解析:选B。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如温度感受器只能感受温度的变化,A错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完成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抑制性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可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值增大,C错误;聋哑人不会说话,并不是语言系统的中枢部分或末梢部分有什么病变,而是由于听力障碍使之失去模仿学习的可能,丧失听到和辨别语言的能力,也就无法自我校正,D错误。
4.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下图1实验,结果如下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出神经元M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C.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
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
解析:选B。刺激轴突1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入神经元M,A错误;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B正确;根据图2的结果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轴突1,C错误;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
5.(2021·湖南长沙期末)某运动员不幸在运动中颈椎受伤,导致瘫痪,但有感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运动员指尖被针刺后产生兴奋,就直接形成了感觉
B.该运动员可正常进行排尿反射,但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C.该运动员的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没有障碍
D.颈椎受伤,大脑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四肢肌肉,从而无法运动
解析:选A。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不在感受器,A错误;根据题干颈椎受伤,导致瘫痪,但有感觉,可能是大脑皮层控制低级中枢的神经受损,所以该运动员可正常进行排尿反射,但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同时大脑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四肢肌肉,从而无法运动,B、D正确;该运动员大脑皮层未受损,所以其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没有障碍,C正确。
6.(2021·广东广州高三期末)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选B。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7.很多学校已经正式启动了中小学冰雪运动项目,许多学生已亲身体验了冰雪课程的魅力。下列对同学们在滑雪期间经历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中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随之增加
B.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形成冷觉
C.寒冷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D.代谢使滑雪过程中同学们的血糖持续下降
解析:选A。人是恒温动物,运动中肌肉收缩,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随之增加,A正确;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寒冷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C错误;滑雪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同学们的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8.(2021·广东佛山高三月考)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并由垂体释放
解析:选A。下丘脑受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经神经末梢分泌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D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C错误。
9.(2021·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发热是生物体应对感染和损伤的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统来清除病原体,从而维持机体稳态。研究表明当机体高热(38.5 ℃及以上)达到6小时,就可以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以维持大约48小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B.免疫细胞的迁移运动是机体发挥免疫防卫的关键环节,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
C.高热初期不适合立即使用退烧药,而高热6小时后再使用退烧药降温,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
D.高烧不退时,可通过加盖棉被或增添衣物,来促进汗液分泌,从而增加散热
解析:选D。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A正确;免疫细胞的迁移运动是机体发挥免疫防卫的关键环节,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高热初期使用退烧药,会影响发热对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促进作用,而高热6小时后再使用退烧药降温,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C正确;加盖棉被或增添衣物,会阻碍高烧病人散热,从而使病情更严重,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0.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4~6月,在一年中的其他月份,为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可人工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下表中列出了不同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设计与结论分析错误的是(  )
月份 9~12月 1~2月 3月 4月
垂体个数 5 4 3 2
A.表中数据显示: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
B.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越少
C.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
D.若换用雄蛙的垂体,可以获得同样的实验结论
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4~6月,表中数据显示各月份中4月所需垂体数量最少,因此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A正确;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细胞成熟,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要的垂体数量越少,是由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更多,以及卵更接近成熟所需激素更少两方面共同作用的,B错误;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激素越少,说明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C正确;雄蛙的垂体也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可以获得和雌蛙同样的实验结论,D正确。
11.(2021·山西大同高三月考)如下图所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两条途径,图中A、B、C、D代表具体的结构。A表示胰岛内的细胞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降低刺激B导致其膜电位改变,由B到C的信号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由B到A过程中,信号的传递是双向的,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
C.A表示胰岛A细胞,释放的物质被靶细胞识别引起靶细胞内相应代谢活动加强
D.A释放的物质是胰高血糖素,若发生效应后不能被降解将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解析:选B。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血糖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由B到A过程中,信号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B错误;A代表的是胰岛A细胞,释放的物质为胰高血糖素,被靶细胞识别引起靶细胞内相应代谢活动增强,C正确;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后若不被分解,则会使血糖浓度持续升高,D正确。
12.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Art)能治疗疟疾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
C.达到200 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
D.与低剂量处理比,25~200 μmol·L-1的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显著
解析:选B。由图可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正确;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其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错误;由图可知,达到200 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正确;由图可知,与低剂量处理比,25~200 μmol·L-1的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显著,D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3.(12分)(2021·广东中山高三月考)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 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 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轴突末端释放Ach 的方式是__________,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症状。
(5)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__________症状。
解析:(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组成部分,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造成神经递质传递兴奋后不能立即降解,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肌肉会持续收缩。(5)Ca2+具有维持肌肉舒张的功能,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
答案:(1)效应器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胞吐 协助扩散
(3)Ach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4)肌肉持续收缩
(5)肌无力
14.(10分)细胞因子(如TNF α等)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甲类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为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因子引起的免疫属于____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甲类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推测RA的发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免疫失调。
解析:(1)由题意可知,某些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故细胞因子引起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和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可知甲类细胞因子的效应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已知甲类细胞因子可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柱形图显示RA患者血清中TNF α、IL 6水平相对值明显高于健康者,而IL 4、IL 10水平相对值明显低于健康者,据此可推知,TNF α、IL 6属于甲类细胞因子,而IL 4、IL 10属于乙类细胞因子。(3)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RA的发生可能是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导致的免疫失调。
答案:(1)特异性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TNF α和IL 6 IL 4和IL 10
(3)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
15.(10分)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分。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机制及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字母表示各种液体,罗马数字表示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B所在结构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用字母作答)。
(2)图中过程Ⅲ和过程Ⅳ对垂体和下丘脑的作用都是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会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请分析这些酶活性改变后,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的作用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显示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属于神经调节,直到最后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属于体液调节,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是血管,血管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A和B。(2)由题图及题干信息可知,过程Ⅲ和过程Ⅳ对垂体和下丘脑的作用都是抑制作用,这种调节称为反馈调节。(3)依题图信息显示,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后,改变相关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同时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最终促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 A、B
(2)抑制 反馈(负反馈)调节
(3)图中所示相关酶活性改变后,可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同时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最终促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16.(14分)(2021·山东青岛高三期末)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碘摄入过多可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通常的解释是碘阻断效应所致,长期摄入高碘对T4转化为T3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为探究硒对长期摄入高碘危害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________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1) 95.87 90.56 91.15
T3/(nmol·L-1) 94.89 65.07 89.09
TSH/(nmol·L-1) 400.08 500.08 401.66
(1)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应分别取各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测定T4、T3和TSH的含量。
(2)由表中数据分析,高碘摄入导致甲状腺肿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分析,补硒对长期摄入高碘危害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题干信息和上表数据,推测硒的主要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能够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影响学习记忆。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增强兴奋,请从突触的结构和传递过程推测,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能的作用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解析:(1)本实验是探究硒对长期摄入高碘危害的影响,所以自变量是有无硒,高碘作为无关变量,所以表格中的横线为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由于各种激素都主要是由血液运输,所以实验过程中,取各组小鼠的血液(血浆),测定T4、T3和TSH的含量。(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碘组的T3含量低于正常组,根据反馈调节的过程,使垂体分泌TSH的量增多,促进了甲状腺的代偿性生长。(3)高碘组的T3和T4含量低于正常组,而加入硒后,二者含量上升,所以其影响是能缓解高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根据题干信息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所以硒的功能可能是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4)根据题干中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增强兴奋”,所以可以推测其作用的途径是可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1)正常组 血液(血清、血浆)
(2)高碘摄入导致T3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垂体分泌TSH的量增多,促进了甲状腺的代偿性生长
(3)能缓解高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提高脱碘酶的活性
(4)BDNF可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BDNF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