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3 18: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品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重点)
3.通过对本文画面介绍的学习,挖掘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语文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有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计算器算盘出现在宋代,但无实物佐证,后来一位数学史学家和美术史学家有了一个发现,在一幅名画的店铺柜台上发现了算盘,解决了这一疑难问题。这幅画就是张择端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现存故宫博物院,很难一睹其真容,但我们今天借助毛宁的《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向大家宣传这幅旷世精品。咱们今天也一起来设计《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展来宣传名画吧!
二、安排展板布局
我们的《清明上河图》主题展得设计一块展板,文字是《梦回繁华》文章,有人说前两段与画无关,直接删掉可不可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每个段落的段意。
点拨:(1)创作背景---(2)作者信息---(3)总体介绍---(4)分段介绍---(5)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通过梳理段落信息,我们发现前两段与名画也是有关联的,不可以删掉。那么整篇文章从背景-主体-价值,符合欣赏一部画作的规律,这是逻辑顺序。
三、写入场券简介
展板布局好了,那么这场主题展还需要制作一张入场券。左边《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已经选好了,右边需要写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简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摘录你认为重要的信息,作为清明上河图的简介,并完善以下内容。(ppt展示入场券,填写简介)
《清明上河图》入场券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擅长界画,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以兼工带写的手法有别于一般的界画。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地址:九一学校梦幻剧场时间:2019年12月20日8:00
四、编辑展板文字
对于展板上的文字,我做了一些修改。请大家对照课文,说一说修改后的文字是否合理,为什么?(PPT改文展示)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3段)
2、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一致。(5段)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真实。(5段)
点拨:列数字,对名画有更为直观的印象;“基本”表示“大体上”,并不排除不一致的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严谨性;“十分”表示画面细节刻画的真实程度极深。
五、撰写活动留言
我们设计好展板,制作好入场券,确定好文字内容之后,有些同学对展板文字有一定的感受。下面向大家展示其中两个个探究的主题。请小组合作,一起来写下你的感受。(PPT主题展示)
1. 语言之典雅有韵味
点拨:四字短语概括力强,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画面感强,具有文学底蕴,典雅凝练。
(1)请同学们把这些四字短语摘录下来,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并尝试自己添写一两个四字短语。
点拨:描述近郊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描述汴京繁华:舳舻相接、虚架而设、其桥无柱、结构精美、宛若飞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
描述宋代生活: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描述绘画术语: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形态各异、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这样典雅凝练的语言在这幅写实的风俗画中给我们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请一位同学扮演导游介绍一下画面中段的内容。(PPT展示画面中段图片,学生复述)
2. “繁华”背后的覆灭
点拨:这幅图中预示着繁华的汴京城将有种种不测。全卷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船工们正在船顶吃饭,纤夫本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在桥上,还上演了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在城门外,望火楼无人守望,城门无人把守,整个汴京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国都等等。张择端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社会的阵阵隐忧。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惘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而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劲敌正在秣马厉兵,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都城,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
作业布置
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艺术价值。结合本文的学习,练习就一幅绘画进行有文采的说明。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1)创作背景
(2)作者信息
逻辑顺序
(3)总体介绍
(4)分段介绍 --- 空间顺序
(5)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的设计,由板块式活动组合起来,自主阅读、跳读、精读任务明确,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探究拓展皆有涉及。通过梳理层次,明确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提炼要点,填写入场券简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积累雅词,归纳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了解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体会“繁华”背后的覆灭,进一步感受画作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本节课探究环节由原先四个主题删减至两个,引入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讲授单元模块下的每篇文章时要考虑如何定位各个篇目,使其发挥各自的阅读训练点作用,相互协调,互为补充,达到最优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求精不求全,有所取舍才能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例如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以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方法为训练点,《苏州园林》以说明顺序和说明文语言为训练点,《蝉》以探究科学小品文活泼有趣的语言为训练点,体会说明文理趣和情趣。这篇《梦回繁华》围绕语言和介绍绘画角度为主题重新组织编排教材,紧扣单元训练项目,融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解读教材。
实施主题单元模块教学,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就不再是单独的文本教材,而成为整个单元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无论是读还是写的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强调整体意识的同时不容忽视每篇教材的个性化教学价值,在达成单元主题的基础上,还是要尽可能地关注文本个性。《蝉》和《梦回繁华》的语言都区别于一般的说明文语言,《蝉》在讲授过程中重语言的生动有趣,富含感彩,《梦回繁华》则重语言的典雅韵味,文艺性十足。每部分有侧重点,课堂训练更具针对性。对教学内容取舍后再进行课程开发,补充进更多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