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Start
2022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危害。(重点)
2.理解耕地日益减少的原因及其危害。(难点)
3.理解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目录
一、淡水资源短缺
1
二、耕地日渐减少
2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3
图中的湖泊即将消失,对地球的淡水资源意味着什么?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偿、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
2.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川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1.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3.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一、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2).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淡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淡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率低;许多地方存在水体严重污染;世界需水量增长很快。
(1)中国水资源总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①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由东南向西北递减。②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③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3)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4).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二、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区面积大,耕地比重小
耕地分布不均 东南多,西北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 高、中、低产田各占三分之一
人为原因 人均耕地少 人口众多
耕地不断减少 非农建设用地增多、土地退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严重
1.世界矿产的消耗现状: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中国矿产资源状况 (1)现状: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供需矛盾突出。 (2)原因: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富矿少,贫矿多,开采中采富弃贫,矿产品位下降;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矿产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2018年12月12日,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全省首批22本水权证正式发出,作为全省第一批确权登记后的水权交易,标志着临安在全省率先成功试点制度性的山塘水库水权交易,所谓水权,就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即在一定期限内所拥有的水资源使用、转让、收益等权利,这种改革试点,可以盘活“沉睡”水资源并将其推向市场。
提示:浙江省水资源很丰富,主要是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地表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问题 浙江省的水资源是否丰富?原因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你怎样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性
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状态,将在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能源消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B.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耗量都很低 C.目前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但全世界所用的能源大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 D.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看,发展中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4.下列采矿过程中的哪一环节能造成水污染( ) ①采掘 ②运输 ③废矿石堆放 ④表土剥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A
D
5.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成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6.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D
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 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