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课时训练(1-3节)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基础练习
1. “日心说”的建立推翻了长期以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不少仁人志士付出了血的代价。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心说”不是科学假说,“日心说”是科学假说
B.“地心说”没有积极作用,“日心说”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C.“地心说”的形成符合当时的科学水平
D.太阳中心论的宇宙观,从现在看还是正确的
2. 哈勃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运动具有的特点是( )
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D.以上说法都是
3. 如图所示的气球吹大实验现象,可形象的描绘( )
A.大陆漂移学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盘古开天辟地
D.大爆炸宇宙论
4. 宇宙起源学说: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是___ _。该学说认为,大约_ ___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极高的_ ___和_ __,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的__ __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延续下去。
二、巩固练习
5.“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气压与流速实验 B.米勒实验
C.研究宇宙膨胀实验 D.研究地球形状实
6.下列利用气球进行的实验中,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轻推气球,快速滑行——说明利用气垫可以减小摩擦
B.乙图:向后喷气,气球前进——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丙图:对气球充气,小圆点距离增大——模拟宇宙膨胀现象
D.丁图:左球挤右球,两球都变形了——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 如图所示为大爆炸宇宙模型半径、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降低
②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升高
③宇宙在不断收缩
④宇宙在不断膨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三、提升练习
8.小科同学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如图所示。
(1)在气球膨胀过程中,球内气体的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2)如果气球变化模拟宇宙演变,本活动使小科体验到宇宙的 没有中心。
9.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cm;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1=L′2=2cm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cm……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图丙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__ __表示v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
__ __。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一、基础练习
1.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
①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②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③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各不相同
④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可以作为( )
A.推断星云形成的依据
B.推断太阳形成的依据
C.推断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D.推断宇宙形成的依据
2.“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 收缩形成的。星云的尘埃和气体物质形成的圆盘的中心形成 ,剩余的物质形成 。
3.科学家描绘出了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红巨星 B.白矮星 C.黑洞 D.暗矮星
二、巩固练习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宇宙是“原始火球”大爆炸形成的
B.星云是指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星云很庞大
C.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
D.八大行星都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
5.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 )
A.内部核裂变反应
B.内部核聚变反应
C.星云的收缩
D.超新星爆炸
6.关于推测太阳系起源的“灾变说”,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灾变说”是一个假说
B.“灾变说”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
C.“灾变说”是错误的,“星云说”是正确的
D.“灾变说”已被证实是正确的理论
7.下列有关“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膨胀演化而成的
B.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太阳,最后形成地球等行星
C.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地球等行星,最后形成太阳
D.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等行星是同时形成的
8.质量极大的恒星爆炸后最终将变成( )
A.中子星 B.红巨星
C.超新星 D.黑洞
9.据中国古籍《宋会要》记载,公元1054年曾有一颗非常明亮的“客星”出现在东南方的天空,23天后,这颗“客星”消失了。这颗“客星”是现在我们认识的( )
A.红巨星 B.超新星
C.白矮星 D.小行星
10.在太阳的一生中,体积极小、密度很大的是( )
A. 星云 B.红巨星
C.白矮星 D.成年阶段的太阳
11.黑洞这个天体的命名,是为了说明( )
A.黑洞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洞
B.黑洞这种天体因密度和引力大得惊人,以致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C.黑洞中没有任何物质
D.黑洞是所有恒星的最后归宿
三、提升练习
12.下图展示了恒星的质量与它的寿命的关系,恒星寿命指恒星在耗尽燃料之前所能存在的时间。由图可知,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其寿命比太阳______;一个质量是太阳0.8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______亿年;一个质量是太阳1.7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______亿年。
13.如图是太阳从“出生”到“死亡”的条形图。请回答:
(1).现在,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大约处在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在DE段太阳将形成( )
A.星云 B.稳定状态的恒星 C.红巨星 D.超新星
(3).当太阳走到生命的尽头F点时,它将成为一颗( )
A.超新星 B.白矮星 C.行星 D.黑洞
第3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一、基础练习
1.46亿年前~26亿年前,岩浆慢慢地 ,固体地壳逐渐形成;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形成 ;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降温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 。
2.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从开始到现代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3.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4.大多数人认为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土壤
二、巩固练习
5.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的表面是( )
A.岩浆 B. 固体岩壳 C.海洋 D.大气
6.科学家认为,生命的诞生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
B.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高分子
C.从有机高分子到多分子体系
D.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
7.地球上最初的生物,其食物来源可能是( )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B.水中的细菌
C.水中的有机物 D.原始大气
8.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氧气,后随地球的演化逐渐增加。早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原始海洋蒸发出的水蒸气分解
B.火山喷发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D.原始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9.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
①原始大气 ②宇宙大气 ③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能量
④原始海洋 ⑤湖泊、海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10.原始海洋比现代海洋有利于生命的诞生,这是因为原始海洋( )
A.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态的氧
B.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
C.含有丰富的无机物和游离态的氧
D.含有丰富的无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
11.人们在一颗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和有机物,据此提出了原始生命来自外星球的说法,提出这一说法的理由是( )
A.氨基酸具有能量,是生物体能量的来源
B.氨基酸可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C.氨基酸能合成生物体
D.氨基酸是小分子有机物
三、提升练习
12.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如图是米勒实验的装置图)。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实验属于 (选填“黑箱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
(2)如果在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
(3)在绝大多数的实验中,往往用水作为冷却剂,主要原因是 。
(4)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观察到实验收集到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
13.如图是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
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都控制的变量是______。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 。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课时训练(1-3节)
参考答案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 C
2. D
3. D
4. 大爆炸宇宙论 150亿 密度 温度 宇宙膨胀
5.A
6.B
7. B
8.大于 膨胀
9.(1)甲 (2)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1.(1)C (2)C
2.星云 太阳 行星
3.C
4.D
5.B
6.A
7.B
8.D
9.B
10.C
11.B
12.短 130 30
13.(1)C (2)C (3)B
第3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收缩冷却 原始大气 原始海洋
2.B
3.B
4.B
5. A
6. D
7. C
8. D
9. A
10. B
11. B
12.(1)模拟实验 (2)爆炸 (3)比热大、成本低 (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分子(原始生命物质)
13.(1)A 细菌 (2)B (3)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
A B C D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