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5 22: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937.12.13
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回顾南京大屠杀和国家公祭日
的设立。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作者简介
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的特点:
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文体知识
给标红的字注音:
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国殇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字词听写
听写字形:
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国殇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字词听写
成语释义:
惨绝人寰:世上还没有过的惨痛。形容惨痛达到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沧海桑田:桑田指农田。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字词听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歪曲历史的丑恶行径。
第三部分:(第5、6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再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核心观点
中国人民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文中的“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是什么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分析鉴赏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国家举行公祭,制定法律,铸造这个国家公祭宝鼎,作为纪念标志物来祭祀国难。
这句话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作用有: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部分内容,点名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②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庄严、肃穆的感情基调;
这两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第②段中全世界的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与第③段中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揭露并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歪曲历史”的丑恶嘴脸。
朗读2、3自然段,思考第2、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侧面论述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阐明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进一步说明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同时表明“日本右翼势力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人民的高度警惕”这一观点。
文中提到“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等事例,有什么意图?
这两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写饱受战火摧残的南京是“恐怖之城”与现在南京已经变成“和平之城”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阐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矢志捍卫和平的坚定立场。
齐读课文第⑤⑥自然段,请结合这两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的?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作为青少年,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三读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作为青少年,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残暴本性的大暴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激起了中华民族对日本侵略者的更大痛恨,增强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坚持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课堂小结
感谢垂听,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