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全套课件第五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全套课件第五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1-06 13:47:48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第1节 原子结构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习题训练,变知识再现为能力提升。训练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根基在此,不可小觑!…………三年9考 高考指数:★★★
1.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核外电子:___个
2.基本关系——“知二求一”
(1)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数=_______+________。质子:___个
中子:_____个ZA-Z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3.元素、核素、同位素
如图表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1)图中:A表示_____;B表示_____;C表示_______。
(2)①1H、2H、3H三种微粒都属于_______,因为它们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_____的同一类原子。
②在 中,核素、元素的种数分别为_____、_____。
③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因为它们是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其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元素核素同位素氢元素核电荷数(质子数)8种3种互为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能量变化由低到高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
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按照由里向外的顺序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分层排布原则。
①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
②最外层不超过_____(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
③次外层不超过______,倒数第三层不超过______。 2n28个18个2个32个1.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
【分析】 原子中不含有中子。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规律对任何微粒都成立。( )
【分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只适用于原子,对于阴、阳离子不适用。××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
【分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属于同一种元素,如Na+与
质子数相同,但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4. 与 互为同位素。( )
【分析】同位素指的是原子,而此处 与 都是单质。
5.K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 )
【分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 重难点知识的透析与掌握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本栏目依据考纲、结合教材,提炼知识要点,总结易错误区,同时结合典型例题点拨和深化,逐一突破高考重难点。讲练结合抓住核心,深究细研突破热点,任高考千变万化,总能稳操胜券,赢定高考! 原子的构成及几个概念的比较
1.构成原子的粒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最外层中子(A-Z)个决定元素种类决定质量数决定原子种类电子层数 决定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电子数质子Z个决定周期数2.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及相互关系
(1)原子或分子。
质子数(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3)阴离子。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3.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比较原子 有机化合物 ①质子数
相同
②中子数
不同
③原子之
间 ①符合同一通

②结构相似
③组成相差一个
或若干个CH2原子
团 H、D和T;
35Cl和37Cl 甲烷、乙烷 单质 无机、有机化合物 ①属同一
元素
②单质之
间 ①分子式相同
②结构式不同O3和O2;
金刚石和石
墨 正戊烷、异戊烷、
新戊烷【高考警示钟】
(1)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时,不一定是ⅠA族或ⅡA族元素,也有可能是过渡元素或0族元素。如Cu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但属于ⅠB族元素;He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但属于0族元素。
(2)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关键是描述的对象。如:
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和H2O。
②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两微粒不一定互为同位素,如Ne和③ 和 既不是同位素,也不是同素异形体。 【典例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12C和14C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37Cl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7
③12CO2和14CO2互为同位素
④Ca和Ca2+是同种元素,且性质相同
⑤37Cl-的结构示意图为
A.②③ B.③④ C.①④⑤ D.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解析】选D。12C与14C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①对;
②37Cl的核内中子数为37-17=20,②错;CO2为分子,12CO2与
14CO2不可能互为同位素,都是二氧化碳分子,③错;Ca与
Ca2+都属于钙元素,但是两者的性质不同,Ca2+在反应中不
能失电子,Ca却容易失去电子,④错;37Cl-的结构示意
图为 ,⑤错。【互动探究】(1)12CO2和14CO2互为同素异形体,对吗?
提示:CO2为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12CO2和14CO2相互之间不是同素异形体关系,而都是二氧化碳分子。
(2)37Cl-的核外电子数为18,中子数为19,对吗?
提示:不对,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阴阳离子没关系。【变式备选】金属钛可用于火箭发动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天线等制造。下列有关 和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和 为同一核素
B. 和 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
C.分别由 和 组成的金属钛单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D. 和 原子中均含有22个中子【解析】选B。 和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所以A、C、D错误,B项正确。 特殊核外电子排布的微粒
1.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2.1~20号元素中具有特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子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K。
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He、Be、Mg、Ca。
(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整数倍的原子一定在第二周期。
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O。(4)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Li、P。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Li、Si。
(6)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内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拓展延伸】
1.其他常见等电子体
2e-微粒:He、Li+、Be2+、H-
2.常见的10e-微粒与10e-微粒反应生成10e-微粒的反应:
H3O++OH- ====2H2O【高考警示钟】
(1)对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要熟练掌握,这部分元素是常考内容,利用这些特殊性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元素的种类,从而快速打开推断的突破口。
(2)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都相同的微粒可能是两种原子也可能是两种分子或两种带同种电荷的离子,但不会是一种原子和一种离子或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也不会是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3)考查10电子与18电子等电子体时,往往漏掉一些微粒,可按照下列顺序来寻找:
原(分)子→阳离子→阴离子。阳离子,以+1价、+2价、+3价为顺序,先找简单的单核阳离子,再找复杂的多核阳离子;依此类推,按照-1价、-2价、-3价为顺序再找简单阴离子及复杂的多核阴离子。【典例2】(2011·新课标全国卷)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2)制备高效电池的材料;
(3)短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碳,结合原子序数的关系推出Z。
【解析】选A。【技巧点拨】由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元素种类
(1)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C。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4)单质最轻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Li。
(5)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6)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Al。
(7)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8)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变式训练】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y≠0),请回答:
(1)当x-y=10时,该粒子为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2)当y=8时,粒子可能为(不少于5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x+y=12与x+y=16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当x-y=10时,说明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说明该粒子为原子。
(2)当y=8时,考查18e-单核微粒:K+、Ca2+、Cl-、S2-、Ar。
(3)x+y=12,x=y+10,可得y=1,该元素为钠元素;x+y=16,x=y+10,可得y=3,该元素为铝元素。NaOH与Al(OH)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H)4]-。答案:(1)原子
(2)K+、Ca2+、Ar、S2-、Cl-
(3)Al(OH)3+OH-====[Al(OH)4]-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B.Cl-的结构示意图:
C.Mg2+的结构示意图为:
D.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解析】选C。I-131指的是质量数为131的碘原子,表示为
,A错;Cl-核外有18个电子,B错;Mg2+核外有10个电子,C对;中子数为18的Cl原子,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仍然为17,D错。2.铀(U)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其中 是核反应堆的燃料,下列关于 和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和 都含有92个中子
B. 和 互为同位素
C. 和 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和 分别含有143和146个质子【解析】选B。 和 都含有92个质子,A错; 和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称同位素,B对; 和
核外电子数相同,C错; 和 的质子数均为92,中子数分别为143和146,D错。3.短周期元素甲和乙,甲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乙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1),L层电子数为(a+b)。则甲、乙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
①与水反应 ②与硫酸反应
③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④与氯气反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因为甲、乙为短周期元素,且乙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a+b),M层电子数为(a-b-1),所以a+b=8;甲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可知甲元素只有两个电子层,b=2,a=6,甲元素为氧元素;乙元素L层电子数为8,M层电子数为6-2-1=3,所以为Al。Al与O形成的化合物为Al2O3,具有的性质为能与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项正确。4.2011年3月,日本强地震导致两座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产生具有放射性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 、 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和 所含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B. 原子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5
C.由 可知,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D. 和 互为同素异形体【解析】选B。 和 的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A
错; 的中子数为131-53=78,核外电子数为53,中子数与
核外电子数之差为78-53=25,B对;131只是 原子的质量
数,不是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错; 和 互为同位
素,D错。5.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B、C、D位于同一周期,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既是A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又是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A、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
B.元素B能与A的最高价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C.元素B和D能形成BD2型的共价化合物
D.D的单质有毒,且有漂白性【解析】选B。因为A、B、C、D为短周期主族元素,B、C、D同周期,则A与B、C、D不在同一周期,在B、C、D的上一周期。因为A原子既有最外层电子也有内层电子,且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A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确定A元素只能在第2周期,B、C、D三种元素在第3周期,C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是S元素,D为Cl元素;B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Mg元素。根据A、B、C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可知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2-6-2=4,所以A为碳元素。C与S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H2CO3和H2SO4,H2SO4为强酸,A错;Mg能与CO2发生置换反应2Mg+CO2 2MgO+C,B 对;Mg与Cl元素能形成MgCl2离子化合物,C错;Cl2有毒,但没有漂白性,D错。6.用A+、B-、C2-、D、E、F、G和H分别表示含有18个电子的八种微粒(离子或分子)。
请回答:
(1)A元素是______,B元素是______,C元素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是所有含18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分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____。(5)F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G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7)H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含有18个电子的微粒:单核微粒:Ar、K+、Ca2+、
Cl-、S2-,可见A+、B-、C2-分别为K+、Cl-、S2-,A、B、C元素分别为K、Cl、S。双原子分子有:HCl、F2。三原子分子有:H2S。四原子分子有:H2O2、PH3。八原子分子有:C2H6。
答案:(1)K Cl S (2)
(3)HCl (4)F2 (5)H2S (6)H2O2、PH3 (7)C2H67.(1)根据下列叙述推断元素的名称。
①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__________。
②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_____。
③C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可与水剧烈反应,C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能与水反应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__________。
④D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___________。
(2)E元素原子的L层比F元素的L层少3个电子。F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E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个,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①A原子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因为M层有电子,L层一定排满电子,L层电子数为8,则M层电子数为4,所以A为硅元素。
②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则B一定在第2周期,次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3,B为硼元素。
③C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则可能为F2或Na,又因为C与O2反应的产物能与水反应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则产生的气体为O2,C与O2反应的产物为Na2O2,C为钠元素。④D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说明D元素最少有两个电子层,若只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D为氖元素;若有三个电子层,则最外层电子数为32,不可能,因此D为氖元素。
(2)E元素的L层比F元素的L层少3个电子,F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比E元素多5个,说明F元素的M层还有2个电子,所以F为镁元素,E为氮元素,两者形成化合物为Mg3N2。
答案:(1)①硅 ②硼 ③钠 ④氖 (2)Mg3N2课件91张PPT。第2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三年30考 高考指数:★★★★★
1.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___=质子数=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的两个编排原则
元素的_________相同
(1)周期→横行
左→右:__________递增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原子序数 元素的______________相同
(2)族→纵行
上→下:__________递增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短4长“7”不全,7主7副Ⅷ和0
(1)7个周期(7个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①每周期最多容纳元素数目第四周期18种元素。第一周期2种元素。 周 期短周期 长周期第二周期8种元素。第三周期8种元素。第五周期18种元素。第六周期32种元素。第七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②每周期0族元素及其原子序数10183654862(2)16个族(18个纵行)。
①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②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
③第Ⅷ族: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
④0族:又称稀有气体元素,为第____纵行。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第8、9、10三个纵行18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一增一变”
元素的性质随着_________________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3.主族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层数 相同依次增加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1个相同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减弱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
负化合价:主族序数-8最高正价数=主族序数(O、F除外)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分界线: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氢除外)分界线是沿着
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Al、Ge、Sb、PoB、Si、As、Te、At(2)各区位置。族 1
2
3
4
5
6
7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0稀




素 B Al Si Ge As Sb Te Po At 元素 元素 非金属 金属①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左下角,是____元素。
②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__元素。
2.科学预测
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FrF3.寻找新材料
将下面左右两侧对应内容连线。①分界线附
近元素②过渡元素③氟、氯、
硫、 磷等元素a.优良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b.研制农药的材料c.半导体材料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都在同一族。( )
【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不一定在同一族,如:He、Be、Fe分别在不同的族。
2.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ⅧB族。( )
【分析】Fe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Ⅷ族,Ⅷ族既不是主族也不是副族。××3.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 )
【分析】长式周期表为了使周期表紧凑,将镧系和锕系元素放在同一格内,但镧系和锕系元素各自的质子数不同,它们不是同位素。
4.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不一定大。( )
【分析】原子半径不只与电子层数有关,与电子排布也有关。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不一定大,如:Li原子半径为
0.134 nm,Cl原子半径为0.099 nm。×√5.所有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
【分析】氟元素没有正价。
6.周期表中每一周期第1列是最强的金属元素,最后一列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 )
【分析】第1周期第1列是非金属元素,各周期的最后一列是稀有气体,第17列才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般排在前面的金属金属性较强,如金属性Al>Fe。
(3)根据原电池反应: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一般金属性较强。(4)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可总结为:“易失碱强,金属性强”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可总结为:“易得酸强,非金性强”【高考警示钟】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无关。如Na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Al在反应中失去3个电子,但是金属性Na>Al。
(2)对于Mg、Al、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虽然Al作负极,但不能说明Al的金属性比Mg强。因为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放出H2的难易,此处的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3)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时可以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或无氧酸,不能作为判断依据。【拓展延伸】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其他依据
1.金属性判断的其他依据
(1)根据金属对应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强;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弱。(注意:Fe对应的阳离子为Fe2+,而不是Fe3+)
(2)根据金属原子失电子吸收的能量高低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吸收的能量越少,失电子越容易,金属性越强;吸收的能量越多,失电子越难,金属性越弱。
(3)根据电解池中阴极上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先放电的阳离子对应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弱。2.非金属性判断的其他依据
(1)根据电解池中阳极上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先放电的阴离子还原性强,其对应元素的氧化性弱。
(2)根据与金属反应后价态的不同:如Fe与S反应生成FeS,Fe与Cl2反应后生成FeCl3,非金属性Cl大于S。【典例1】(2011·江苏高考)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2-和Z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所给元素都为短周期元素,且表格中元素在第二、三周期中。
(2)利用稀有气体元素结合周期表的结构确定各元素的名称及结构。【解析】选A。根据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知,X、Y、Z、W、Q分别为N、O、Al、S、Cl。X(N)的最高正价为+5价,Z(Al)的最高正价为+3价,X(N)、Z(Al)的最高正价之和为8,A对;原子半径 r(Al)>r(N),B错;Y2-为O2-,Z3+为Al3+,它们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均相同,C错;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SO4,其酸性比Q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ClO4)弱,D错。【互动探究】(1)上述五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顺序如何?
提示:N3-、O2-、Al3+、S2-、Cl-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Cl- >N3->O2->Al3+。
(2)除D外还有哪些方法证明非金属性W小于Q,用方程式表示。
提示:Cl2能置换H2S中的S:H2S+Cl2====2HCl+S↓。【变式备选】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丁、戊单质与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丁作负极
B.金属性:甲>丙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解析】选C。根据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知,甲、乙元素位于第2周期,且分别为Li、Be;丙、丁、戊分别为第3周期的Na、Mg、Al。 主族元素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的三种比较方法
(1)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例如:r(Na)>r(Mg)>r(Al)>r(Si)>r(P)>r(S)>r(Cl)
(2)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例如:r(I)>r(Br)>r(Cl)>r(F)
(3)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的原子。
原子半径可根据同主族与同周期原子半径的比较规律解决。如比较r(K)与r(Mg)原子半径,可利用同主族r(K)>r(Na),然后利用同周期r(Na)>r(Mg)可得出r(K)>r(Mg)。2.离子半径的四种比较方法
(1)同种元素的粒子,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如:r(Cl-)>r(Cl);r(Fe)>r(Fe2+)>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如: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例如:r(K+)>r(Na+)>r(Li+);r(S2-)>r(O2-)
(4)所带电荷、电子层数都不相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例如:比较r(K+)与r(Mg2+)的大小,可选r(Na+)作参照:r(K+)>r(Na+),r(Na+)>r(Mg2+),故r(K+)>r(Mg2+)。【高考警示钟】
(1)该部分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半径的比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半径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不是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
(2)第三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离子为Al3+,可以用于元素推断中元素种类的确定。
(3)不是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微粒,比较半径大小时要借助于参照物。【典例2】已知aAn+、bB(n+1)+、cCn-、dD(n+1)-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离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
C.原子半径: D >C> B> A
D.四种元素一定属于短周期元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首先确定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断性质和微粒半径大小。【解析】选B。由于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以推知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
原子序数b>a>c>d;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原子半径A>B>D>C;A和B可以为第四周期元素。故选B。【技巧点拨】A2-、B-、C+、D2+电子层结构相同时的规律总结
(1)阴阳离子所对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阴离子在阳离子的前一周期末端,阳离子在阴离子的下一周期前端。
(2)确定原子的原子序数关系。
如A、B、C、D的位置和原子序数关系见下表。
A、B、C、D的原子序数关系为D>C>B>A。(3)确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如A、B、C、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7、1、2。
(4)确定元素原子或离子的半径大小。
如:原子半径C>D>A>B,离子半径A2->B->C+>D2+。
(5)确定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
如金属性:C>D,非金属性:B>A。【变式训练】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A>B>C
B.原子半径:A>B>C
C.离子半径:A2- >B2+ >C-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C>B【解析】选A。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阴前阳后”关系可知B在C的下一周期,原子序数B>C;A、B在同一周期,A、B分别形成A2-和B2+,所以A的原子序数大于B。所以A、B、C的原子序数关系为A>B>C,A对;因为A、B电子层数大于C,A、B同周期,A的原子序数大于B,则原子半径B>A>C,B错;离子B2+与C-电子层结构相同,半径B2+C->B2+,C错;B为金属,A、C为非金属,核外电子数A、C比B多,A、C达8电子稳定结构,A得2个电子,C得1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C>A,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C>A>B,D错。 元素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一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可表示如下:1.结构与位置互推
(1)掌握四个关系式。
①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质子数=原子序数
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最低负价=族序数-8(2)掌握三个特殊规律。
①各周期所能容纳元素种数
②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③同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
同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2.性质与位置的互推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3.结构与性质的互推
(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2)原子半径决定了元素单质的性质;离子半径决定了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性质。
(3)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性质相似。【高考警示钟】
(1)元素“位—构—性”的相互推断类型题目所给的信息较多,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联系。
(2)在题目的已知信息中可能有的元素没有已知信息,难以确定其名称和结构,这样的题目要通读全题,在题目的所求填空的信息中找出对该元素有用的信息。【拓展延伸】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方法
(1)0族序数,要熟记。
要熟记每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2)比大小,定周期。
若该原子序数比最邻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小,则该元素与该稀有气体元素同周期;若该原子序数比最邻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大,则该元素在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周期。
(3)求差值,定族数。
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处于该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周期的ⅠA族或ⅡA族;若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少1~5,则该元素处于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ⅦA~ⅢA族。对于过渡元素族序数的确定另行考虑。【典例3】J、L、M、R、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
素,J、R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J元素最低负化合价的绝
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
素。
(1)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元素T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族。
(2)J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分子有6个原子,其结构简式为_____。(3)M和T形成的化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白雾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L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的水溶液显碱性。
①在微电子工业中,甲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L的另一种氢化物乙通常用作火箭的燃料,其组成原子数之比为1∶2,则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根据J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确定J和R、T。
(2)根据M的特殊性质确定M元素。
(3)L的性质在题目要求中解决。
(4)根据已知元素结合其化合物性质及反应原理解题。【解析】根据J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知J为碳元素,则R为硫元素,T为氯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M为铝元素;根据(4)中,L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的水溶液显碱性,知L为氮元素。
(1)Al3+的结构示意图为 ,Cl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ⅦA族。
(2)C与H形成的6原子分子为C2H4,结构简式为CH2=CH2。
(3)Al与Cl形成的AlCl3在空气中容易与水蒸气发生反应AlCl3+3H2O====Al(OH)3+3HCl,因为有HCl生成,所以有白雾产生。(4)①甲为NH3,与H2O2反应生成不污染环境的产物,则产物为N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3H2O2====N2↑+8H2O或2NH3+3H2O2 ====N2↑+6H2O。
②N的氢化物中N与H原子数目之比为1∶2,则乙为N2H4。答案:(1) ⅦA
(2)CH2=CH2
(3)AlCl3+3H2O====Al(OH)3+3HCl
(4)①2NH3·H2O+3H2O2====N2↑+8H2O或2NH3+3H2O2====
N2↑+6H2O
②N2H4【互动探究】(1)请在表中用元素符号标出M的位置。
提示:M为Al,在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2)若题中其他条件不变,将J的性质改为J的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能够符合题目要求吗?
提示:不符合,因为J的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J为N元素,R为Cl元素,元素T的位置就在0族,与所有元素都是主族元素不符合。 快速、规范答题是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本栏目将高中阶段的实验题型、文字表述题型以及常见计算类型等化整为零,分类归纳点拨并辅以案例说明,提供答题模板,点拨解题技巧,突破解题时容易出现的“两不能”障碍,即知其所以但不能准确表达,思路清晰但不能快速解答。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全面提高解题技能!【实验探究6】——利用特征反应突破组成检测型实验题【典例】(2011·重庆高考·T27)固态化合物A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可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甲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进行探究实验。(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中,Ⅱ中的试纸变蓝,Ⅳ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并有M生成,则Ⅲ中的试剂为______;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Ⅴ中的试剂为______。
(3)乙组同学进行同样的实验,但装置连接顺序为Ⅰ-Ⅲ-Ⅳ-Ⅱ-Ⅴ-Ⅵ,此时Ⅱ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上述反应,2.5 g 化合物A理论上可得0.56 L(标准状况)M;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精析】
1.解题关键点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挖掘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充分利用题目中的突破口。
突破口一:使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碱性气体,中学化学中只有NH3,即A与水反应生成NH3,因此A中含有N元素。
突破口二:Ⅳ中黑色CuO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说明CuO被NH3还原生成单质铜。
突破口三:在高温下NH3被氧化生成气体M,而M可用排水法收集,因此M为N2。2.解题疑惑点
(1)CuO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根据题中提示信息,CuO和NH3反应生成Cu和N2,根据原子守恒
判断生成物中还应有水,写出方程式,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配平
即可。
(2)装置连接顺序按(3)排列,装置Ⅱ中试纸为什么会变蓝。
如果NH3先用碱石灰干燥然后再通过热的CuO,氧化还原反应
3CuO+2NH3 3Cu+3H2O+N2一样可以发生,由于生成物
中有水生成,过量的NH3和水一样会使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3)A物质化学式的推断。
由题意知n(N2)=0.025 mol,则n(NH3)=0.05 mol,设A的化学式为X3Ny,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x,则有:
X3Ny ~ yNH3
1 y
0.05 mol
1∶y = ∶0.05 mol
y只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y=2 ,x=24时符合题意,即化合物A是Mg3N2。【参考答案】(1)分液漏斗
(2)碱石灰 3CuO+2NH3 3Cu+3H2O+N2
浓硫酸
(3)试纸变蓝 CuO与氨气反应生成的水和未反应的氨气形成氨水,使试纸变蓝 (4)Mg3N2组成检测型实验是高考实验考查中经常考查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设计合理的方案或根据题目已知方案确定物质的组成。
1.试题类型
组成检测类题目主要包括两个类型:
(1)确定纯净物的化学式,即确定化学式中各元素的比值;
(2)确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2.解题策略
(1)确定纯净物的化学式。
通读全题,根据题目要求和已知的方案或实验装置,使化合物中的各元素分别发生反应,然后通过合理的方案进行分离,从而确定每种元素的物质的量,以确定化学式。
(2)确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通读全题,根据题目要求和已知的方案或实验装置,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分离,从而确定各组分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从而确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3.解题注意的问题
(1)选用特征反应,反应准确。
反应要有良好的选择性,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生成等),反应速率要快。
(2)反应完全,充分转化。
不论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组成检测,使其反应时都应该完全反应。
(3)排除干扰,不增不减。①勿引杂质
分离各元素或物质时不要引入杂质,不能使被检验元素损失,以免对该元素或组分的量的确定产生影响。
②顺序合理
严格掌握各成分检测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如有水蒸气生成的,先检测水蒸气,再检测其他成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非金属原子及其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解析】选D。非金属离子与非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都等于该元素所在周期数,A对;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对;稀有气体原子除氦外,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C对;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D错。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除0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
C.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的元素
D.周期表中的各主族元素都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解析】选B。F无正价,A错;副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B对;碱金属元素不包含氢,C错;周期表中第ⅡA族只含有金属元素,D错。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六种元素中,e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解析】选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A错;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B错;a到f六种元素分别为Na、Mg、C、O、S、Cl,其中金属单质Na的化学性质最活泼,非金属单质中Cl2、O2化学性质均比S活泼,C错;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CO3、H2SO4、HClO4,三者的酸性依次增强,D对。4.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若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5,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A>D
B.B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常温下都是气体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D>C
D.阴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C>D>B【解析】选A。由A、B、C、D的位置关系可知,A、B在第2周期,C、D在第3周期。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5,其内层电子数为10,则最外层电子数为6,为S元素,B为O,A为N,D为Cl。非金属性Cl>N,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NH3,A错;氧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为O2和O3,在常温下都是气体,B对;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C对;阴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S2- >Cl- >O2-,D对。故选A。5.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n2-1。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ⅤA族
B.X元素有-3、+5两种化合价
C.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序数肯定为奇数
D.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表示为H3XO4【解析】选C。当n=1时,2n+1=3,不成立;n=2时,X为N元素;n=3时,X为Cl元素,故A、B错误;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必为奇数,故C正确;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NO3或HClO4,故D错。6.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3)X的硝酸盐水溶液显________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
(6)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两种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反应生
成盐和水,应为强碱和两性氢氧化物,因此应为NaOH和
Al(OH)3,W为Na元素,X为Al元素,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OH-====[Al(OH)4]-。
(2)由化学式W2Y及原子序数Y大于钠,又为短周期元素,知W2Y
为Na2S,Y为S元素。
(3)Al(NO3)3为强酸弱碱盐,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溶液显
酸性:Al3++3H2O Al(OH)3+3H+。
(4)S的低价氧化物为SO2,Z只能为Cl元素,则SO2与Cl2在水中
反应生成HCl和H2SO4。(5)Cl的非金属性强于S,因此HCl的稳定性大于H2S。
(6)Na+、Al3+、S2-、Cl-的离子半径比较,可借助r(Al3+)<
r(Na+)可以得出r(S2-)>r(Cl-)>r(Na+)>r(Al3+)。答案:(1)Al(OH)3+OH-====[Al(OH)4]-
(2)Na2S
(3)酸 Al3++3H2O Al(OH)3+3H+
(4)SO2+Cl2+2H2O====H2SO4+2HCl
(5)HCl H2S
(6)r(S2-) r(Cl-) r(Na+) r(Al3+)课件41张PPT。第3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三年15考 高考指数:★★★★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2.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一、化学键
1.化学键的概念:______原子间的___相互作用。
2.化学键的形成与分类
3.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分子内_____________和生成物分子内_____________。相邻强化学键的断裂化学键的形成二、离子键与共价键
1.离子键的概念:带______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离子化合物:由________构成的化合物。
3.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共价键的概念: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5.共价化合物:以_____________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6.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离子键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吸热放热1.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分析】只有旧键的断裂,没有新键的形成,则不属于化学变化。如:NaCl、HCl溶于水为物理过程。
2.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都是离子键。
( )
【分析】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才是离子键。如AlCl3中化学键为共价键。×√3.只由非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 )
【分析】NH4Cl、(NH4)2CO3、NH4HCO3、(NH4)2SO4等为离子化合
物。
4.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
( )
【分析】Na2O2、NaOH等离子化合物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
共价键。××5.任何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 )
【分析】稀有气体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不能形成化学键。
6.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变化。( )
【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 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的比较
1.离子键与共价键存在举例 成键作用 成键条件 成键粒子 共价键 离子键 阴、阳离子 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 一般在非金属原子之间静电作用如:NaCl、KCl、MgCl2、CaCl2、ZnSO4、NaOH等 如:H2、O2、HCl、CO2、CH4等。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易形成化合
物元素 构成粒子 化学键类型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一定含有离子键,可
能含有共价键 只含有共价键阴、阳离子 一般由第ⅠA族(H除外)、第ⅡA族活泼金属与第ⅥA族、第ⅦA族活泼非金属形成 原子 一般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
(铵盐除外)可总结为:离子可含共价,共价不含离子(2)判断。判


据化



型化



型化



质含离子键,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强碱、盐为离子化合物一般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为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为共价化合物【高考警示钟】
(1)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不仅能够形成共价化合物,而且还能够形成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铵。
(2)离子化合物是强电解质,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强电解质,如HCl。
(3)熔、沸点共价化合物不一定都低于离子化合物,如熔、沸点SiO2的比NaCl的高。【典例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组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H2O、NH4Cl、H2O2
B.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C.Na2O、NaOH和Na2SO4为离子化合物,HCl、NH3、NH4NO3、H2SO4为共价化合物
D.共价化合物是由不同种非金属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以下两点:
(1)判断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时可从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
(2)注意字眼“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有可能为单质。
【解析】选D。NH4Cl中既含有共价键,也含有离子键,A错;非金属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可能为共价化合物如HCl,也可能为单质如H2、O2,B错;NH4NO3为离子化合物,C错;共价化合物,最少含有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原子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化合物的,D对。【技巧点拨】根据元素种类判断化合物类型
判断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时,一般情况下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AlCl3除外);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铵盐除外)。【变式训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O3和NO2都是共价化合物
B.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中,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
D.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解析】选D。O3为单质,A项错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仅有化学键断裂不是化学反应,如氯化钠溶于水,离子键断裂,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分子,共价化合物中有的不含有分子,如二氧化硅,有的却含有分子,如水、氯化氢等,C项错误;NH4NO3是离子化合物,HNO3是共价化合物,两种物质都由N、H、O三种元素组成,D项正确。【变式备选】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HCl、MgCl2、NH4Cl
B.H2O、Na2O、CO2
C.CaCl2、NaOH、H2O
D.NH3、H2O、CO2【解析】选D。HCl中只有共价键,MgCl2中只有离子键,NH4Cl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A不同;Na2O中只有离子键,而H2O、CO2中只有共价键,B不同;CaCl2、NaOH中都有离子键,但是NaOH中还有共价键,C不同;D中都只含有共价键,D相同。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1.只含共价键的物质
(1)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2.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
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
如Na2O2、CaC2、NH4Cl、NaOH、Na2SO4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
稀有气体,如氩气、氦气等。【典例2】下列有关化学键与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有阳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③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④NaHSO4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非金属元素不仅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也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H4NO3。
(2)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阳离子。
(3)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一定含极性键,不一定含非极性键。【解析】选A。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阳离子,①对;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②错;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含有的化学键可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如H2O2、C2H2,③错;NaHSO4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④对。【互动探究】(1)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是共价键吗?
提示:因为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分子,所以一定存在共价键,没有离子键。
(2)NaHSO4固体溶于水时,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有哪些?熔融时破坏的又有哪些?
提示:溶于水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熔融时破坏的只有离子键。1.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请判断在下列物理变化过程中,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葡萄糖在水中扩散
D.氯化钠晶体在熔融状态下电离【解析】选D。A、B、C项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故化学键没有被破坏;D项氯化钠晶体在熔融状态下会电离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离子键被破坏。2.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万物。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不含有离子键
B.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D.在氯化钠中,只存在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解析】选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不含有离子键,A对、B错;稀有气体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化学键,C错;离子键既包括静电吸引,也包括静电排斥,D错。3.下列物质中都是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A.NaOH、H2O、NH4Cl
B.KOH、Na2O2、(NH4)2S
C.MgO、CaBr2、NaCl
D.Na2SO4、HCl、MgCl2
【解析】选B。A项,H2O分子中只含有共价键;B项,各物质均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C项,各物质都只含有离子键;D项,HCl中只含有共价键,MgCl2中只含有离子键。4.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
A.一定是离子键
B.一定是共价键
C.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
D.可能不形成化学键
【解析】选C。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为氢元素或碱金属元素,氢元素与卤素原子形成共价键,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原子形成离子键,C项正确。5.(2012·烟台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所以氢分子中没有化学键
B.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共价键只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C.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相结合,也可以使原子相结合
D.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划分依据是电解质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解析】选C。H2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共价键有可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中含共价键;离子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原子间可以以共价键结合;强弱电解质的划分依据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全部电离。6.在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将SO2通入水中
B.烧碱溶于水
C.将HCl通入水中
D.硫酸氢钠溶于水【解析】选D。SO2通入水中生成H2SO3,只破坏了共价键,不
符合题意;烧碱溶于水,NaOH发生电离生成Na+、OH-,只破坏
了离子键,不符合题意;HCl通入水中,发生电离,只破坏了
共价键,不符合题意;NaHSO4溶于水电离成Na+、H+和
既破坏离子键,又破坏共价键,故D符合题意。7.下面是我们熟悉的物质:
①O2 ②金刚石 ③NaBr ④H2SO4 ⑤Na2CO3
⑥NH4Cl ⑦NaHSO4 ⑧Ne ⑨Na2O2 ⑩NaOH
(1)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______;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__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
(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解析】O2、金刚石中只含共价键;H2SO4只含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NaBr中只含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Na2CO3、NH4Cl、NaHSO4、Na2O2、NaOH都是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是离子化合物;稀有气体Ne是单原子分子不含任何化学键。
答案:(1)①②④ ③ ⑤⑥⑦⑨⑩ ⑧
(2)④ ③⑤⑥⑦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