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李永强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dǐnɡ
shānɡ
zhōnɡ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mínɡ
miǎn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这个纪念馆里陈列着我们民族抹不去的屈辱记忆,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意义。2017年12月13日,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庄严而隆重的国家公祭。
关于当天的新闻事件,我们再来看一则消息:
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新华社南京2017年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上,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约1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8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仪式现场,站在各界代表方阵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8名礼兵肩枪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一时间,公祭现场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行人就地默哀。
默哀毕,军乐团演奏《国家公祭献曲》,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礼兵抬着8个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敬献于“灾难墙”前。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
之后,俞正声发表讲话……
俞正声讲话后,6名南京市各界代表3次撞响“和平大钟”。随着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凌空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
上面这则消息和课文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消息侧重于报道整个公祭仪式的过程。第一段是导语,后文较为详细地报道了事件的过程。
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新闻只有第一段的一句话——“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在此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提到了这一新闻事件,整篇文章都是就着这一事件在发表议论,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新闻事件只是一个引子,用来引出作者的观点和议论的。
文体比较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之前学习的《消息二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几篇文章,思考一下:新闻评论与消息、特写、通讯相比有何不同?新闻评论在主要内容、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篇目 《消息二则》 《“飞天”凌空》 《一着惊海天》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体裁 消息 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主要内容
篇幅
时效性
表达方式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新闻事件的某一片段、场景
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
详细记叙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灵活
较长
灵活
较短
强
一般
较弱
较强
记叙
议论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
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作者或媒体编辑部对当前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当前出现的重大问题发表评论、阐释道理的的一种新闻文体。包括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有很大的不同。它轻叙事重评论,因此,在阅读新闻评论时不能仅仅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等新闻要素入手。针对性是评论的特点之一。
知识链接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人民日报》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认识文体
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针对什么发表议论的?
因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而发的,它还是针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现象和问题而发的。
了解观点
作为中国人,如果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新闻评论的看法和感受,你会用哪一句?
假如你是一名外国友人,你的看法和感受又是如何?
如果面对日本右翼分子,你会用哪句话震醒他们?
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并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
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文中选取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外的事例进行阐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一方面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用国外材料,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
这篇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材料翔实,论述客观
语言准确,态度鲜明
李永强
拓展延伸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活动:学做播音员
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
第3段应充满愤慨。
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李永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评论对象
(国行公祭)
国际各方态度
(举例、对比)
阐明最终目的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
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