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29:58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岱山模拟)2020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获奖者,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下列有关黑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太阳最终也会演化变成黑洞
B. 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
C. 黑洞的引力极强,任何物质都不能从该处逃逸
D. 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亡的过程巾发生爆炸后留下的
【答案】 A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黑洞的相关知识。
【解答】A、太阳的一生可表示为:星云→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消亡,A符合题意;
B、黑洞是一种质量极大的天体,黑洞的密度非常大,B不符合题意;
C、黑洞的引力极强,任何物质只要进入黑洞便都不能从该处逃逸,C不符合题意;
D、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亡的过程巾发生爆炸后留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1·镇海模拟)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铅笔画出的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线,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 组成宇宙的天体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C. 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D. 雾霾是由于固体分子不停运动形成的
【答案】 C
【考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宇宙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
【解答】A、铅笔画的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线,能够肉眼看到的不是分子;故A错误;
B、宇宙没有中心;故B错误;
C、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因此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化和膨胀过程中;故C正确;
D、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不是分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1九下·丽水月考)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
B.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C. 古代“上帝”创造的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
D. 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
【答案】 B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宇宙论重要证据的相关知识。
【解答】霍金提出的是黑洞理论,黑洞理论不是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这是哈勃的测量数据分析结论,是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不能作为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下列依据与“星云说”的提出有关的是( )
A.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不一致
B.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C.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的
D.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答案】 D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星云说的概念。
【解答】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通过研究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因此太阳和行星的形成是有先后之分的;太阳系的行星公转的特点是运动方向具有同向性和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这些特点是“星云说”提出的重要依据。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这也是“星云说”提出的一大依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0九上·新昌期末)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 )
A.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 B. 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
C. 太阳→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D.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洞
【答案】 A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恒星的演变过程,太阳属于小恒星。
【解答】太阳最终的演变过程: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下列有关白矮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而来 B. 白矮星在银河系中有大量分布
C. 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D. 白矮星最终都会演化成黑洞
【答案】 D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从黑洞发出的光子都无法挣脱引力而射出,并不是所有的恒星最终都会变成黑洞, 不管是质量大的恒星还是质量小的恒星,它们都有不同的寿命,总体表现为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解答】白矮星是依靠冷却发光发热的,冷却到最后不再发光发热,成为黑矮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答案】 D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目前,因为可以进行代谢作用和能进行繁殖作用是生命的两大特征。而生成无论是核酸分子还是其它有机大分子,都可能由环境中的小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从有机大分子到生命是一个飞跃,其中的机理和过程尚不清晰。因此,生命起源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从有机多大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 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答案】 D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地雀的个体之间喙不同即存在着变异,有的地雀的喙尖而长,有的喙粗而短,喙尖而长的地雀容易取食仙 人掌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但是喙粗而短的地雀不容易取食仙人掌,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少,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一代代的选择 、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的大多为喙尖而长的地雀,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科学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定的证据。下列科学证据与科学理论相符合的是( )
A. 太阳黑子与日心说 B. 谱线红移与地球的演化
C. 微波背景辐射与宇宙大爆炸 D. 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与生命起源
【答案】 C
【考点】生命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理论与证据的一致性。
【解答】A、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而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过时的宇宙中心论,二者不构成证明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谱线红移是指来自星系的光谱线向红端移动的现象。用多普勒相应解释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互相退行远离即证明宇宙正在膨胀,并不能证明地球的演化,B不符合题意;
C、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产生的原因,目前公认为宇宙大爆炸后的遗迹,所以微波背景福射能够支持宇宙大爆炸论,C符合题意。
D、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是为研究生物的进化历程提供证据,而不是生命起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 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 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答案】 D
【考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由于不同的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了若干万年复杂变化逐渐形成。
【解答】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的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1九下·浙江期末)根据生物的进化,下列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 A→B→C→D→E
B. B→A→D→C→E
C. B→C→A→D→E
D. A→D→B→C→E
【答案】 A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包括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解答】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是鱼,属于鱼类;C是鳄鱼,属于爬行类;D是鸟,属于鸟类;E是家兔,属于哺乳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上述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A→B→C→D→E,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1九下·浙江期末)“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 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 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答案】 B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2021·金华)新疆地区不仅棉花产量大,而且所产棉花品质好,特别是新疆长绒棉因其棉纤维长、柔软细腻、光泽度好,成为棉花界的明星。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 )
A. 基因 B. DNA C. 染色体 D. 细胞核
【答案】 A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作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解答】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基因,基因决定性状。
故答案为:A
14.(2021·宁波模拟)番茄果皮的红色(由R基因控制)对黄色(由r基因控制)为显性。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套上纸袋。然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人工授粉到乙番茄的柱头上。该乙番茄植株上结出的果实是什么颜色的( )
A. 全部是红果 B. 全部是黄果
C. 果实的一半为红色,另一半为黄色 D. 半数的果实为红果,半数的果实为黄果
【答案】 A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成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只有胚珠的卵细胞和极核接受了精子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发生改变的是植物产生的种子,而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
【解答】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已知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黄果,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红果;则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一段时间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传到乙番茄的柱头上,乙番茄上结出的果实是红色的。
故答案为:A
15.(2021·余姚模拟)2019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猴胚胎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获得了一批节律紊乱的小猴 (第一代模型猴), 采集了其中一只睡眠紊乱的成年猴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五只BMALI基因敲除的克隆猴( 第二代模型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猴的体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B. 组成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的蛋白质中含有遗传信息
C. 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D. 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都是由有性生殖产生的
【答案】 C
【考点】细胞的结构,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2)根据DNA基本组成单位和染色体的特征切入解答。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最大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解答】A:猴的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因此没有细胞壁,但是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基因是一个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构成也就是DNA的构成,故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不是由蛋白质构成是由DNA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第二代模型猴是通过克隆技术来的,所以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中的染色体数量相同,C符合题意;
D、第一代模型猴属于基因工程技术,第二代模型猴属于克隆技术,这两种生殖方式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都属于无性生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2021·温州)通过对化石和遗传物质的研究,既可以确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获得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在一个岛上发现了多具某种动物的化石,并通过研究化石发现这一动物具有脊柱、眼、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等特征。从而推出该种动物的外形以及生活环境(如图)。这一发现又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1)根据该动物化石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生物,其证据是________。
(2)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来推测其亲缘关系。例举生物的一种遗传物质:________。
(3)下列关于过渡类型生物的观点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过渡类型生物是不会发生变异的
B.爬行类到鸟类也存在过渡类型生物
C.不同过渡类型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D.过渡类型生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E.过渡类型生物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性状
【答案】 (1)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
(2)DNA
(3)B,C,D
【考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进化,又称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科学家认为它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过度型生物,说民其具有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两种动物的特点,即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
(2)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一般为DNA或RNA;
(3)A、达尔文进化论中认为生物都存在变异;故A错误;
B、生物都是从低等到高等进化,所以爬行类到鸟类进化过程中也存在过度型生物;故B正确;
C、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祖先的;故C正确;
D、不同种类生物的出现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适者都被淘汰了;故D正确;
E、过度型生物是出现了不同的变异,然后通过环境的选择,适应环境的形状得以保留生存;故E错误;
故答案为:(1) 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2)DNA(或RNA);(3)BCD。
17.(2021·长兴模拟)安吉“惊雷”笋采用高山野生小笋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色泽自然,口味纯正。惊雷笋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
(1)此野生小笋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 。
(2)此野生小笋的口感优于其他品种竹笋,这一性状上的差异是由________决定。
【答案】 (1)细胞
(2)基因
【考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解答】(1)此野生小笋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此野生小笋的口感优于其他品种竹笋,这一性状上的差异是由基因决定。
故答案为:(1)细胞(2)基因
18.生物进化的顺序:化石研究证明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 、低等→ 、水生→ 。
【答案】 复杂;高等;陆生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爬行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故爬行类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型,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整个生物界是通过逐渐变化发展繁荣起来的。
【解答】生物进化的顺序:化石研究证明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故答案为:复杂;高等;陆生
19.(2021·吴兴模拟)夏威夷岛的阿卡卡瀑布中生活着身长不到10cm的刺鳍鱼,它能借助口部和腹部吸盘状的鳍片,攀爬到上百米的瀑布顶端。
(1)刺鳍鱼攀爬时吸盘状的鳍片从小碗状变成扁平的目的是排出内部多余的空气,从而降低吸盘内的________。
(2)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吸盘状鳍片的形成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气压
(2)自然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理论,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气压大小与所含气体多少有关,气体越少,气压越小;
(2)生物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气压;(2)自然选择。

20.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________就通过“肉汤实验”证明了________。
【答案】 巴斯德;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根据巴斯德的实验设计,他设计了两个烧瓶,一个是普通烧瓶,一个是瓶口拉长呈S型的曲颈瓶,前者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进入,后者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通过这个设计,巴斯德得出了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肉汤本身产生的结论。
【解答】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就通过“肉汤实验”证明了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
故答案为:巴斯德;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21.(2020·天台模拟)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重要作用,但需相应的事实和证据支持,以下为解释地球造山运动的两种假说。
①地球冷缩理论:地球是由炽热状态逐渐冷却而成的,由于冷却,地球的体积和面积都在逐渐缩小,从而使地壳向水平方向挤压,造成地壳的上升运动,形成山脉。
②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间发生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互相碰撞,碰撞时的强大力量使地层抬升形成山脉。
(1)人们在地壳岩石中发现放射性元素,若它们释放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地壳向太空散发的热量,则该事实可以作为支持地球冷缩理论的证据。
(2)下列现象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的是 (可多选)。
A.火山和地震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上的角峰
D.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
【答案】 (1)小于
(2)A,B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解答】(1)地球冷缩理论,即地球在逐渐变冷,所以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要小于地壳向太空散失的热量,才能说明地球在变冷;
(2)A、火山和地震是板块的碰撞导致的,该现象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B、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该现象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是由冰川作用导致的,与板块运动无关;
D、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是雨水导致的,与板块运动无关;
故答案为:(1)小于;(2)AB。
22.读下面恒星质量与其寿命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 。
(2)质量大的恒星寿命 (填“较长”或“较短”)。
(3)若某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倍,根据图分析它的寿命约为 年。
【答案】 (1)质量
(2)较短
(3)50亿
【考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质量约为太阳一半的恒星寿命可达150亿年,与太阳差不多的可达100亿年,质量约为太阳2倍的,只有25亿年左右。
【解答】(1)由图分析可知,质量约为太阳一半的恒星寿命可达150亿年,与太阳差不多的可达100亿年,质量约为太阳2倍的,只有25亿年左右,故可得: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
(2)分析可得: 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较短。
(3) 若某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倍,根据图分析它的寿命约为50亿年。
故答案为:(1)质量;(2)较短;(3)50亿
23.宇宙热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而充斥于整个宇宙空间的________为宇宙热大爆炸提供了证据。宇宙的未来演化趋势是由________决定的,根据对其分析,科学家预测,宇宙的未来将继续________,甚至________。
【答案】 下降;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密度;膨胀;加速膨胀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宇宙热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而充斥于整个宇宙空间的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热大爆炸提供了证据。宇宙的未来演化趋势是由宇宙密度决定的,根据对其分析,科学家预测,宇宙的未来将继续膨胀, 甚至加速膨胀。
故答案为:下降;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密度;膨胀;加速膨胀

24.小科同学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如图所示。
(1)在气球膨胀过程中,球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2)如果气球变化模拟宇宙演变,本活动使小科体验到宇宙的 没有中心。
【答案】 (1)大于
(2)膨胀
【考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要判断气球内部和外界大气压的关系,主要看气球如何变化,气球变大说明内部压强大;气球变小说明内部压强小。
【解答】(1)气球膨胀就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产生了向外的压强差。
(2)气球上的各个小圆点都会均匀的变大,没有一个中心,这说明了宇宙的膨胀也是没有中心的。
故答案为:(1)大于(2)膨胀

25.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________,寿命越 ________;质量越________,寿命越________。
【答案】 大;短;小;长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解答】 恒星是不会永久存在的。一颗恒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的寿命越短;质量越小 , 寿命越长。一般来说,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燃料消耗慢,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 2000 亿年;而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寿命短一些,例如,质量是太阳 15 倍的恒星寿命可能只有 1000万年左右。
故答案为:大;短;小;长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九下·丽水月考)据人类推测,原始地球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且不含有游离氧。1953年米勒向如图所示装置中通入甲烷、氢气、氨、水蒸气等以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式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据此回答:
(1)下列对米勒所做实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若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则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
(3)实验结果得到了氨基酸混合物,从生命起源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 。
(4)1972年米勒做了另一个实验: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推测 。
【答案】 (1)D
(2)爆炸
(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4)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或低温条件下)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
【解答】(1)④是氨基酸混合物,D符合题意。
(2)当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时(混合气体在爆炸极限内),在管口点火容器内的混合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急速反应。在有限的空间内放出的热使气体体积彭胀而产生爆炸。
(3)米勒试验装置中煮沸的水模拟了原始海洋,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氨基酸合成大分子蛋白质,因此,“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合成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观察到实验收集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可以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是完全可能的。
(4)在-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可以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故答案为:(1)D(2)爆炸(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4)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或低温条件下)
27.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cm;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1=L′2=2cm;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cm……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作B、C点的s-t图像如图丙,图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________表示v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________。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________。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________。
【答案】 (1)a
(2)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不同星系的退行速度跟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4)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实验主要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人们一直以为宇宙是静止的,哈勃的发现说明宇宙不是静止的。
【解答】(1)若是以A点为参照物,c点远离A点的速度比B点快,丙图中a速度更大,因此射线a表示vC。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都在远离它,并且B在相同时间里移动的速度小于C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正比关系。
(4)哈勃的发现说明星系在不断运动,在变化,与宇宙膨胀有关,支持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故答案为:(1)a(2)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 不同星系的退行速度跟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4)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28.(2020·海曙模拟)叶绿素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天然色素,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如我们所吃的青绿色的“清明粿”就是由叶绿素染色的。那么叶绿素能将所有的食品都染成绿色吗?针对这个问题,某同学提取了叶绿素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某植物绿色叶片磨碎、捣烂,加入R试剂以提取叶绿素。
步骤二:将提取液过滤并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步骤三:在室温下进行4组实验,以探究pH值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 叶绿素溶液(毫升) pH 值 处理时间(分) 溶液颜色
1 3 8 10 绿色
2 3 7 10 绿色
3 3 6 10 黄绿色
4 3 5 10 黄褐色
备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R 试剂可选择下列哪一种液体? 。
A.清水
B.氯化钠溶液
C.稀硫酸
D.酒精
(2)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把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食品染成绿色。
(3)大家都知道因为有叶绿素,所以植物是绿色的。然而,市场上深受大家喜爱的多肉植物却有红色、粉色、黄色的。原来,通过对多肉植物光照的调节、生存环境温差的控制,可以改变植物内部色素比例从而改变多肉植物颜色。多肉植物由于光照温差的不同而产生的这种性状变化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
【答案】 (1)D
(2)酸
(3)不能
【考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
(2)对照图表格中的数据观察不同pH值对叶绿素的影响解题即可。
(3)植物的基因决定性状,如果基因不改变,那么性状也不会改变。
【解答】(1)由于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实验时选择用酒精,因此 R 试剂可选择酒精。
(2)由表格信息可知,酸性条件下可使叶绿素变成黄褐色,所以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pH小于6.0的食品,否则叶绿素会由于酸性而被破坏。 因此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酸性食品染成绿色。
(3)属于不可以遗传的变异,这种多肉植物的形成条件是,通过光照、温差控制来改变植物内部色素的比例,植物本身的基因并沒有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故多肉植物由于光照温差的不同而产生的这种性状变化不能遗传。
故答案为:(1)D(2)酸(3) 不能
四、解答题
29.(2021七下·临海期末)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着陆巡视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开启“绕、落、巡”中的第三个任务,这也是我国行星探测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1)图甲为太阳系示意图,代表火星的是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 。
(2)5月16日夜里,我国西方天空上演了“火星合月”的美丽天象,如图乙。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是________(选填“初七之前” 或“二十三之后”)。
(3)“天问一号”的巡视器在火星上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A.荒凉的火星表面布满岩石
B.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
C.太阳看起来比地球上看到的还要大
(4)人类把火星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其理由是________(请说出一点)。
【答案】 (1)D
(2)初七之前
(3)A
(4)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合理即可)
【考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火星周围也笼罩着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相似,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此外还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气。
【解答】(1)按距离太阳远近的位置,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图甲为太阳系示意图,代表火星的是图中的D。
(2)每月农历初七月相为上弦月,上弦月是左半边是黑暗,右半边是明亮,新月之后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渐增多,直至上弦月,因此图乙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是初七之前。
(3)A、荒凉的火星表面布满岩石,A符合题意;
B、火星上并不能看到蔚蓝的天空,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远,因此太阳看起来比地球上看到的还要小,C不符合题意。
(4)人类把火星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其理由是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
故答案为:(1)D(2)初七之前(3)A(4)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
30.(2021·宁波)我们通常说的“棉花”不是花,而是棉籽表皮长出的绒毛。如图所示为新疆长绒棉,它具有纤维柔长、整齐度佳、强度高等优良性状,被誉为“棉中极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疆长绒棉的这些性状主要由________决定的。
(2)棉籽是棉花的种子,它由________ 发育而成的。
(3)棉铃虫是棉花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它的卵孵化后,必须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各阶段,这种出现蛹期的变态发育叫做________(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答案】 (1)基因
(2)胚珠
(3)完全变态
【考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花的结构,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胚珠为子房内着生的卵形小体,是种子的前体。变态发育指动物胚后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和习性上的变化。
【解答】(1)生物的形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3)棉铃虫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基因;(2)胚珠;(3)完全变态。
31.(2021·湖州)世界是不断运动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今的地球陆地原来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才逐渐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哈勃的现代宇宙学说告诉我们“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________,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③.....
(2)如图图是“气球充气”活动,若将小圆点表示星系,该活动模拟了________(选填序号,不定项选择)。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③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答案】 (1)亲缘关系
(2)①②③
【考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凹凸非常吻合,便推测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从这一偶然的发现,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不久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由宇宙中的星系的运动情况可知宇宙的运动情况。
【解答】(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亲缘关系,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模拟了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亲缘关系(2)①②③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岱山模拟)2020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获奖者,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下列有关黑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太阳最终也会演化变成黑洞
B. 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
C. 黑洞的引力极强,任何物质都不能从该处逃逸
D. 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亡的过程巾发生爆炸后留下的
2.(2021·镇海模拟)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铅笔画出的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线,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 组成宇宙的天体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C. 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D. 雾霾是由于固体分子不停运动形成的
3.(2021九下·丽水月考)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
B.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C. 古代“上帝”创造的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
D. 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
4.下列依据与“星云说”的提出有关的是( )
A.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不一致
B.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C.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的
D.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5.(2020九上·新昌期末)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 )
A.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 B. 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
C. 太阳→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D.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洞
6.下列有关白矮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而来 B. 白矮星在银河系中有大量分布
C. 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D. 白矮星最终都会演化成黑洞
7.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 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 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9.科学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定的证据。下列科学证据与科学理论相符合的是( )
A. 太阳黑子与日心说 B. 谱线红移与地球的演化
C. 微波背景辐射与宇宙大爆炸 D. 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与生命起源
10.(2021九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 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 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11.(2021九下·浙江期末)根据生物的进化,下列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 A→B→C→D→E
B. B→A→D→C→E
C. B→C→A→D→E
D. A→D→B→C→E
12.(2021九下·浙江期末)“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 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 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13.(2021·金华)新疆地区不仅棉花产量大,而且所产棉花品质好,特别是新疆长绒棉因其棉纤维长、柔软细腻、光泽度好,成为棉花界的明星。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 )
A. 基因 B. DNA C. 染色体 D. 细胞核
14.(2021·宁波模拟)番茄果皮的红色(由R基因控制)对黄色(由r基因控制)为显性。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套上纸袋。然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人工授粉到乙番茄的柱头上。该乙番茄植株上结出的果实是什么颜色的( )
A. 全部是红果 B. 全部是黄果
C. 果实的一半为红色,另一半为黄色 D. 半数的果实为红果,半数的果实为黄果
15.(2021·余姚模拟)2019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猴胚胎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获得了一批节律紊乱的小猴 (第一代模型猴), 采集了其中一只睡眠紊乱的成年猴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五只BMALI基因敲除的克隆猴( 第二代模型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猴的体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B. 组成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的蛋白质中含有遗传信息
C. 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D. 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都是由有性生殖产生的
二、填空题
16.(2021·温州)通过对化石和遗传物质的研究,既可以确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获得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在一个岛上发现了多具某种动物的化石,并通过研究化石发现这一动物具有脊柱、眼、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等特征。从而推出该种动物的外形以及生活环境(如图)。这一发现又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1)根据该动物化石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生物,其证据是________。
(2)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来推测其亲缘关系。例举生物的一种遗传物质:________。
(3)下列关于过渡类型生物的观点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过渡类型生物是不会发生变异的
B.爬行类到鸟类也存在过渡类型生物
C.不同过渡类型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D.过渡类型生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E.过渡类型生物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性状
17.(2021·长兴模拟)安吉“惊雷”笋采用高山野生小笋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色泽自然,口味纯正。惊雷笋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
(1)此野生小笋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 。
(2)此野生小笋的口感优于其他品种竹笋,这一性状上的差异是由________决定。
18.生物进化的顺序:化石研究证明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 、低等→ 、水生→ 。
19.(2021·吴兴模拟)夏威夷岛的阿卡卡瀑布中生活着身长不到10cm的刺鳍鱼,它能借助口部和腹部吸盘状的鳍片,攀爬到上百米的瀑布顶端。
(1)刺鳍鱼攀爬时吸盘状的鳍片从小碗状变成扁平的目的是排出内部多余的空气,从而降低吸盘内的________。
(2)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吸盘状鳍片的形成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20.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________就通过“肉汤实验”证明了________。
21.(2020·天台模拟)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重要作用,但需相应的事实和证据支持,以下为解释地球造山运动的两种假说。
①地球冷缩理论:地球是由炽热状态逐渐冷却而成的,由于冷却,地球的体积和面积都在逐渐缩小,从而使地壳向水平方向挤压,造成地壳的上升运动,形成山脉。
②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间发生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互相碰撞,碰撞时的强大力量使地层抬升形成山脉。
(1)人们在地壳岩石中发现放射性元素,若它们释放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地壳向太空散发的热量,则该事实可以作为支持地球冷缩理论的证据。
(2)下列现象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的是 (可多选)。
A.火山和地震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上的角峰
D.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
22.读下面恒星质量与其寿命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 。
(2)质量大的恒星寿命 (填“较长”或“较短”)。
(3)若某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倍,根据图分析它的寿命约为 年。
23.宇宙热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而充斥于整个宇宙空间的________为宇宙热大爆炸提供了证据。宇宙的未来演化趋势是由________决定的,根据对其分析,科学家预测,宇宙的未来将继续________,甚至________。
24.小科同学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如图所示。
(1)在气球膨胀过程中,球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2)如果气球变化模拟宇宙演变,本活动使小科体验到宇宙的 没有中心。
25.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________,寿命越 ________;质量越________,寿命越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九下·丽水月考)据人类推测,原始地球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且不含有游离氧。1953年米勒向如图所示装置中通入甲烷、氢气、氨、水蒸气等以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式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据此回答:
(1)下列对米勒所做实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若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则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
(3)实验结果得到了氨基酸混合物,从生命起源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 。
(4)1972年米勒做了另一个实验: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推测 。
27.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cm;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1=L′2=2cm;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cm……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作B、C点的s-t图像如图丙,图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________表示v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________。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________。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________。
28.(2020·海曙模拟)叶绿素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天然色素,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如我们所吃的青绿色的“清明粿”就是由叶绿素染色的。那么叶绿素能将所有的食品都染成绿色吗?针对这个问题,某同学提取了叶绿素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某植物绿色叶片磨碎、捣烂,加入R试剂以提取叶绿素。
步骤二:将提取液过滤并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步骤三:在室温下进行4组实验,以探究pH值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 叶绿素溶液(毫升) pH 值 处理时间(分) 溶液颜色
1 3 8 10 绿色
2 3 7 10 绿色
3 3 6 10 黄绿色
4 3 5 10 黄褐色
备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R 试剂可选择下列哪一种液体? 。
A.清水
B.氯化钠溶液
C.稀硫酸
D.酒精
(2)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把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食品染成绿色。
(3)大家都知道因为有叶绿素,所以植物是绿色的。然而,市场上深受大家喜爱的多肉植物却有红色、粉色、黄色的。原来,通过对多肉植物光照的调节、生存环境温差的控制,可以改变植物内部色素比例从而改变多肉植物颜色。多肉植物由于光照温差的不同而产生的这种性状变化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
四、解答题
29.(2021七下·临海期末)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着陆巡视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开启“绕、落、巡”中的第三个任务,这也是我国行星探测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1)图甲为太阳系示意图,代表火星的是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 。
(2)5月16日夜里,我国西方天空上演了“火星合月”的美丽天象,如图乙。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是________(选填“初七之前” 或“二十三之后”)。
(3)“天问一号”的巡视器在火星上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A.荒凉的火星表面布满岩石
B.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
C.太阳看起来比地球上看到的还要大
(4)人类把火星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其理由是________(请说出一点)。
30.(2021·宁波)我们通常说的“棉花”不是花,而是棉籽表皮长出的绒毛。如图所示为新疆长绒棉,它具有纤维柔长、整齐度佳、强度高等优良性状,被誉为“棉中极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疆长绒棉的这些性状主要由________决定的。
(2)棉籽是棉花的种子,它由________ 发育而成的。
(3)棉铃虫是棉花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它的卵孵化后,必须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各阶段,这种出现蛹期的变态发育叫做________(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31.(2021·湖州)世界是不断运动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今的地球陆地原来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才逐渐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哈勃的现代宇宙学说告诉我们“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________,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③.....
(2)如图图是“气球充气”活动,若将小圆点表示星系,该活动模拟了________(选填序号,不定项选择)。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③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黑洞的相关知识。
【解答】A、太阳的一生可表示为:星云→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消亡,A符合题意;
B、黑洞是一种质量极大的天体,黑洞的密度非常大,B不符合题意;
C、黑洞的引力极强,任何物质只要进入黑洞便都不能从该处逃逸,C不符合题意;
D、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亡的过程巾发生爆炸后留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 C
【考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宇宙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
【解答】A、铅笔画的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线,能够肉眼看到的不是分子;故A错误;
B、宇宙没有中心;故B错误;
C、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因此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化和膨胀过程中;故C正确;
D、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不是分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 B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宇宙论重要证据的相关知识。
【解答】霍金提出的是黑洞理论,黑洞理论不是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这是哈勃的测量数据分析结论,是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不能作为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 D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星云说的概念。
【解答】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通过研究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因此太阳和行星的形成是有先后之分的;太阳系的行星公转的特点是运动方向具有同向性和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这些特点是“星云说”提出的重要依据。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这也是“星云说”提出的一大依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A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恒星的演变过程,太阳属于小恒星。
【解答】太阳最终的演变过程: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 D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从黑洞发出的光子都无法挣脱引力而射出,并不是所有的恒星最终都会变成黑洞, 不管是质量大的恒星还是质量小的恒星,它们都有不同的寿命,总体表现为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解答】白矮星是依靠冷却发光发热的,冷却到最后不再发光发热,成为黑矮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目前,因为可以进行代谢作用和能进行繁殖作用是生命的两大特征。而生成无论是核酸分子还是其它有机大分子,都可能由环境中的小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从有机大分子到生命是一个飞跃,其中的机理和过程尚不清晰。因此,生命起源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从有机多大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 D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地雀的个体之间喙不同即存在着变异,有的地雀的喙尖而长,有的喙粗而短,喙尖而长的地雀容易取食仙 人掌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但是喙粗而短的地雀不容易取食仙人掌,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少,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一代代的选择 、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的大多为喙尖而长的地雀,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 C
【考点】生命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理论与证据的一致性。
【解答】A、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而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过时的宇宙中心论,二者不构成证明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谱线红移是指来自星系的光谱线向红端移动的现象。用多普勒相应解释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互相退行远离即证明宇宙正在膨胀,并不能证明地球的演化,B不符合题意;
C、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产生的原因,目前公认为宇宙大爆炸后的遗迹,所以微波背景福射能够支持宇宙大爆炸论,C符合题意。
D、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是为研究生物的进化历程提供证据,而不是生命起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D
【考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由于不同的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了若干万年复杂变化逐渐形成。
【解答】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的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 A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等。无脊椎动物包括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解答】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是鱼,属于鱼类;C是鳄鱼,属于爬行类;D是鸟,属于鸟类;E是家兔,属于哺乳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上述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A→B→C→D→E,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 B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 A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作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解答】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基因,基因决定性状。
故答案为:A
14.【答案】 A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成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只有胚珠的卵细胞和极核接受了精子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发生改变的是植物产生的种子,而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
【解答】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已知甲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黄果,乙番茄的基因组成为Rr,表现为红果;则将乙番茄花蕾中的雄蕊全部去掉,而保留雌蕊,一段时间后,再将甲番茄的花粉传到乙番茄的柱头上,乙番茄上结出的果实是红色的。
故答案为:A
15.【答案】 C
【考点】细胞的结构,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2)根据DNA基本组成单位和染色体的特征切入解答。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最大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解答】A:猴的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因此没有细胞壁,但是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基因是一个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构成也就是DNA的构成,故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I不是由蛋白质构成是由DNA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第二代模型猴是通过克隆技术来的,所以第一代模型猴和第二代模型猴中的染色体数量相同,C符合题意;
D、第一代模型猴属于基因工程技术,第二代模型猴属于克隆技术,这两种生殖方式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都属于无性生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答案】 (1)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
(2)DNA
(3)B,C,D
【考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进化,又称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科学家认为它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过度型生物,说民其具有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两种动物的特点,即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
(2)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一般为DNA或RNA;
(3)A、达尔文进化论中认为生物都存在变异;故A错误;
B、生物都是从低等到高等进化,所以爬行类到鸟类进化过程中也存在过度型生物;故B正确;
C、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祖先的;故C正确;
D、不同种类生物的出现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适者都被淘汰了;故D正确;
E、过度型生物是出现了不同的变异,然后通过环境的选择,适应环境的形状得以保留生存;故E错误;
故答案为:(1) 有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2)DNA(或RNA);(3)BCD。
17.【答案】 (1)细胞
(2)基因
【考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而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控制性状(特征)的基本单位,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解答】(1)此野生小笋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此野生小笋的口感优于其他品种竹笋,这一性状上的差异是由基因决定。
故答案为:(1)细胞(2)基因
18.【答案】 复杂;高等;陆生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爬行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故爬行类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型,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整个生物界是通过逐渐变化发展繁荣起来的。
【解答】生物进化的顺序:化石研究证明生物进化的顺序为: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故答案为:复杂;高等;陆生
19.【答案】 (1)气压
(2)自然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理论,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气压大小与所含气体多少有关,气体越少,气压越小;
(2)生物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气压;(2)自然选择。

20.【答案】 巴斯德;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根据巴斯德的实验设计,他设计了两个烧瓶,一个是普通烧瓶,一个是瓶口拉长呈S型的曲颈瓶,前者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进入,后者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通过这个设计,巴斯德得出了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肉汤本身产生的结论。
【解答】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就通过“肉汤实验”证明了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
故答案为:巴斯德;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

21.【答案】 (1)小于
(2)A,B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解答】(1)地球冷缩理论,即地球在逐渐变冷,所以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要小于地壳向太空散失的热量,才能说明地球在变冷;
(2)A、火山和地震是板块的碰撞导致的,该现象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B、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该现象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是由冰川作用导致的,与板块运动无关;
D、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是雨水导致的,与板块运动无关;
故答案为:(1)小于;(2)AB。
22.【答案】 (1)质量
(2)较短
(3)50亿
【考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质量约为太阳一半的恒星寿命可达150亿年,与太阳差不多的可达100亿年,质量约为太阳2倍的,只有25亿年左右。
【解答】(1)由图分析可知,质量约为太阳一半的恒星寿命可达150亿年,与太阳差不多的可达100亿年,质量约为太阳2倍的,只有25亿年左右,故可得: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
(2)分析可得: 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较短。
(3) 若某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倍,根据图分析它的寿命约为50亿年。
故答案为:(1)质量;(2)较短;(3)50亿
23.【答案】 下降;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密度;膨胀;加速膨胀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宇宙热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而充斥于整个宇宙空间的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热大爆炸提供了证据。宇宙的未来演化趋势是由宇宙密度决定的,根据对其分析,科学家预测,宇宙的未来将继续膨胀, 甚至加速膨胀。
故答案为:下降;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密度;膨胀;加速膨胀

24.【答案】 (1)大于
(2)膨胀
【考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要判断气球内部和外界大气压的关系,主要看气球如何变化,气球变大说明内部压强大;气球变小说明内部压强小。
【解答】(1)气球膨胀就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产生了向外的压强差。
(2)气球上的各个小圆点都会均匀的变大,没有一个中心,这说明了宇宙的膨胀也是没有中心的。
故答案为:(1)大于(2)膨胀

25.【答案】 大;短;小;长
【考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解答】 恒星是不会永久存在的。一颗恒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的寿命越短;质量越小 , 寿命越长。一般来说,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燃料消耗慢,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 2000 亿年;而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寿命短一些,例如,质量是太阳 15 倍的恒星寿命可能只有 1000万年左右。
故答案为:大;短;小;长
三、实验探究题
26.【答案】 (1)D
(2)爆炸
(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
(4)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或低温条件下)
【考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
【解答】(1)④是氨基酸混合物,D符合题意。
(2)当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时(混合气体在爆炸极限内),在管口点火容器内的混合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急速反应。在有限的空间内放出的热使气体体积彭胀而产生爆炸。
(3)米勒试验装置中煮沸的水模拟了原始海洋,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氨基酸合成大分子蛋白质,因此,“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合成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观察到实验收集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可以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是完全可能的。
(4)在-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可以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故答案为:(1)D(2)爆炸(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4)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冰中(或低温条件下)
27.【答案】 (1)a
(2)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不同星系的退行速度跟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4)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考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实验主要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人们一直以为宇宙是静止的,哈勃的发现说明宇宙不是静止的。
【解答】(1)若是以A点为参照物,c点远离A点的速度比B点快,丙图中a速度更大,因此射线a表示vC。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都在远离它,并且B在相同时间里移动的速度小于C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正比关系。
(4)哈勃的发现说明星系在不断运动,在变化,与宇宙膨胀有关,支持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故答案为:(1)a(2)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就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 不同星系的退行速度跟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4)热大爆炸宇宙理论

28.【答案】 (1)D
(2)酸
(3)不能
【考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
(2)对照图表格中的数据观察不同pH值对叶绿素的影响解题即可。
(3)植物的基因决定性状,如果基因不改变,那么性状也不会改变。
【解答】(1)由于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实验时选择用酒精,因此 R 试剂可选择酒精。
(2)由表格信息可知,酸性条件下可使叶绿素变成黄褐色,所以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pH小于6.0的食品,否则叶绿素会由于酸性而被破坏。 因此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酸性食品染成绿色。
(3)属于不可以遗传的变异,这种多肉植物的形成条件是,通过光照、温差控制来改变植物内部色素的比例,植物本身的基因并沒有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故多肉植物由于光照温差的不同而产生的这种性状变化不能遗传。
故答案为:(1)D(2)酸(3) 不能
四、解答题
29.【答案】 (1)D
(2)初七之前
(3)A
(4)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合理即可)
【考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解析】【分析】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火星周围也笼罩着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相似,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此外还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气。
【解答】(1)按距离太阳远近的位置,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图甲为太阳系示意图,代表火星的是图中的D。
(2)每月农历初七月相为上弦月,上弦月是左半边是黑暗,右半边是明亮,新月之后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渐增多,直至上弦月,因此图乙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是初七之前。
(3)A、荒凉的火星表面布满岩石,A符合题意;
B、火星上并不能看到蔚蓝的天空,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远,因此太阳看起来比地球上看到的还要小,C不符合题意。
(4)人类把火星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其理由是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
故答案为:(1)D(2)初七之前(3)A(4)与地球温度相近(与地球距离最近或有水存在或有大气存在)
30.【答案】 (1)基因
(2)胚珠
(3)完全变态
【考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花的结构,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胚珠为子房内着生的卵形小体,是种子的前体。变态发育指动物胚后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和习性上的变化。
【解答】(1)生物的形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3)棉铃虫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基因;(2)胚珠;(3)完全变态。
31.【答案】 (1)亲缘关系
(2)①②③
【考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凹凸非常吻合,便推测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从这一偶然的发现,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不久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由宇宙中的星系的运动情况可知宇宙的运动情况。
【解答】(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亲缘关系,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模拟了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亲缘关系(2)①②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