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基础练习
1.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在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2.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少。这有利于( )
A.减少水分散失 B.减少呼吸作用
C.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不被动物食用
3.如图所示,枯叶蝶在停息的时候两翅合拢起来,翅的腹面向外,现出枯叶的模样,枯叶蝶的这种适应现象在生
物学上叫( )
A.适应性 B.警戒色
C.保护色 D.拟态
4.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并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A.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个体间的互助现象 D.生物个体间的竞争现象
二、巩固练习
5.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黑暗,白天休息的地方很可能是( )
A.干燥的地方 B.潮湿的地方 C.黑暗的地方 D.明亮的地方
6.19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的和无蹼的两种老鼠,l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趾问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趾蹼的老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老鼠的趾蹼主要是受环境控制的
B.趾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因此无蹼鼠长出了蹼
C.山谷环境的改变促使老鼠向有蹼方向变异
D.有蹼鼠对沼泽适应性强,成活率高
7.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
A.雌黄蜂与蜂兰的唇形花瓣相似
B.比目鱼的体色能与环境色彩变化保持一致
C.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
D.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花纹
8.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看到狗张开嘴巴伸出长长的舌头,这种现象有利于狗的______,是狗对高温环境的一种______。
9.在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研究中发现,在高纬度地区生活的生物往往为了保持身体的温度,在长期的进化中表现出体态较同种低纬度地区生活的生物偏大等特点。根据以上观点,某小组对分布在甲、乙、丙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位: mm)。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江苏、黑龙江、广西,则:
(1)丙地区为_____(填“江苏”“黑龙江”或“广西”);
(2)对该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素为______;
(3)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大多数猛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升练习
10.如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侧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1)甲说明草履虫能逃避______刺激(选填“有利”或“有害”,下同),乙说明草履虫能趋向______刺激,该实验说明生物体(如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______,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能①形成赤潮;②寄生在人体内;③净化水体;④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对人类有用的是______。(填序号)
(3)与草履虫一样,______等生物也是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只需要填一种)。
尿液 粪便 汗液
物种A 15 5 43
物种B 30 15 75
11.来自不同纬度的A、B两种小型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年龄、健康状况都相似,将它们分成数量相等的2组,每天每只仅喂食100克糖类饲料,两者在相同自然环境下持续实验10天,下表表示排泄物中失水量数据(克/天):
(1)若100克饲料完全分解最多只能产生60克水,则每天至少要给A物种补充____克水。
(2)原生活环境较干旱的是生物______。
(3)10天后A物种都存活,B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及互相撕咬)从实验数据分析,引起B物种死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A物种的活动强度远不如B物种,产生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2节 种群
一、基础练习
1.在一个池塘中,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所有的植物 B.所有的草鱼
C.所有的浮游生物 D.所有的细菌
2.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对一片1500米2海滩进行动物数量调查,得到单齿螺15只/米2,蟹守螺120只/米2,寄居蟹5只/米2,海豆芽12只/米2。其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
A.单齿螺 B.蟹守螺
C.寄居蟹 D.海豆芽
3.亚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9.4%,却占世界人口的58.4%,南美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4.1%,只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6%,这些数据能够比较出( )
A.人口密度 B.人口性别比
C.人口出生率 D.人口死亡率
4.因地球气候的变化,某一地区的环境条件恶化,那么有关该地区的生物种群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迁入,出生率增加
B.种群迁出,出生率减小
C.种群的数量会增加,死亡率减小
D.种群的数量减小,只是因为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二、巩固练习
5.下列叙述中正确理解种群概念的是( )
A.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
B.种群的范围可以在一平方米以内
C.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一定相同
D.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
6.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7.如图是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8.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
A.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天敌增多 D.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减少
9.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如图是某水域中三种单细胞藻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别用Ⅰ、Ⅱ、Ⅲ表示)。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藻类Ⅰ的数量总是最多
B.八月份水温较高,最适宜三种藻类的生长
C.三种藻类对季节变化的反应几乎相同
D.四月份时三种藻类合计的数量最多
三、提升练习
11.如图所示是种群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 (填“增长”、“稳定”或“衰退”,下同)型,这类种群正处于 时期;B属于 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将 ;C属于 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期内会 (填“增长”、“下降”或“保持不变”)。
(2)若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大量诱杀稻田中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 的目的。
(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使鱼的年龄结构成为途中的 (填“A”、“B”或“C”)类型。
12.“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 。
第3节 生物群落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B.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2.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微生物 B.动物
C.植物 D.动植物
3.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 。
4.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 )
A.乔木层 B.灌木层
C.草本植物层 D.苔藓地衣层
二、巩固练习
5.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物种
C.一个生物群落 D.以上都不是
6.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 B.一块稻田中的水稻
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
7.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 ( )
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
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
8.下列有关森林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森林中的动物一般随植物呈垂直分布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森林群落
D.森林中的乔木适应环境能力最强,苔藓和地衣适应环境能力最差
9.下列不属于群落特点的是( )
A.群落由种群组成
B.群落一般是很大的,至少在一平方千米以上
C.群落一般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D.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0.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是( )
A.一群鹿中有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小鹿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
D.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11.在自然条件下,群落中种群的个体数量不可能无限增加,这是因为( )
A.种群的出生率太低
B.种群的死亡率太高
C.大量个体经常迁出
D.种群的生活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12.一个群落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③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④不同的自然区域内
A.③④ B ②④
C.①③ D.①②
监测地点 负氧离 子浓度 空气清 新程度
防洪堤 1062 清新
森林公园 12360 特别清新
处州公园 2421 非常清新
万象山公园 1130 清新
三、提升练习
13.空气中负氧离子被人们称为“空气维生素”,它是评价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负氧离子浓度越大,越有利于人体健康。下表为某市区部分地点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单位:个/厘米3)检测结果,从负氧离子浓度的角度看,下列最适合市民休闲锻炼的地点是( )
A.防洪堤
B.森林公园
C.处州公园
D.万象山公园
14.如图所示是科学工作者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植物固定太阳能的调查结果。图中显示乔木层固定的太阳能__ 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固定的太阳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15.图中曲线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1.D
2. A
3. B
4. A
5. C
6. D
7. B
8.散热 适应
9.(1)黑龙江(2)温度(3)适应的相对性
10(1)有害 有利 反应 应激性(2)③④(3)衣澡
11.(1)3克(2)A (3)体内失水过多死亡 A物种原来的生物环境中缺少,活动强度小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2节 种群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B
6.A
7.D
8.A
9.C
10.D
11.(1)增长 增长 衰退 不断下降 稳定 保持不变
(2)性别比例 密度 (3)A
12. 鲫鱼在池塘中是平均分布的
第3节 生物群落
参考答案
1.D
2.C
3.植物群落 植被
4.B
5.C
6.C
7.D
8.D
9.B
10.D
11.D
12. C
13. B
14.大于 光照
1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