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倒数第二段;挑选出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连起来朗读,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整理出本文的线索:时间顺序、地点变化、人物的相知相处相离、作者感情变化,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以及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本文的事件,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朗读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赞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严格教诲、没有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教学重点:概括本文的事件;整理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文章的巧妙构思;文章的感情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写老师的文章,更是一篇写他自己内心的文章,那么文章里的老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文章里的作者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知道这些,我们的仔细地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概括事件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文章写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共写了四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读书动笔,概括总结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2. 小组合作,概括事件
小组同学讨论概括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边讨论边修改,确定答案。
3. 全班交流,理解内容
小组代表发言,,共同修订答案: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藤野先生担心我不敢解剖尸体;藤野先生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
4. 朗读对藤野先生的描写语言,探究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学生总结:认真负责,要求严格,治学严谨,正直诚恳,关心学生,没有民族偏见
二、理清线索,理解主题
1. 文章篇幅较长,材料较多,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一定是精心设置了线索的,整理本文共有几条线索。
2. 学生讨论交流
时间顺序:与藤野先生相识前——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藤野先生惜别
地点变化: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
3. 探究几个问题:
(1)在东京,课文是如何写“清国留学生”的?写他们有什么作用?
(2)在仙台,课文除了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之外,还写了其他哪几件事情?写这些事情有何用意?
(3)在北京,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有必要写吗?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全班一起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通过朗读议论抒情段落,理解文章的爱国主义感情线索,同时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表达对藤野先生反而怀念和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拓展延伸,理解鲁迅
课下重读《朝花夕拾》,理解散文选材多但中心明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选择其中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如果按部就班地逐段阅读讲解,肯定是既耗时,又让学生厌倦。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事件,(2)理清线索,理解主题,(3)朗读课文,体会感情,(4)拓展延伸,理解鲁迅。
第一环节“默读课文,概括事件”,从学生的学着手,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老师做阅读的指导者,概括出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情,使这篇长长的文章变得重点突出,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主要内容,很快了解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描写语言,体会大作家白描式的描写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内在精神的笔法。初步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目标。
第二个环节“理清线索,理解主题”,本环节是在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阅读。学生探究文章的线索,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很容易找到,但爱国主义的感情线索是一条暗线,学生很难发现,而且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写“正人君子”?为什么要写日暮里和水户?为什么要写匿名信事件和电影时间?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是没有关系的。通过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的整理,有一些疑问能得到解决,能感受到作者精心构思的妙处。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很重要,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1)在东京,课文是如何写“清国留学生”的?写他们有什么作用?(2)在仙台,课文除了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之外,还写了其他哪几件事情?写这些事情有何用意?(3)在北京,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有必要写吗?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爱国主义的感情线索和主题就很明显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中的目标都得到落实,整理出本文的线索:时间顺序、地点变化、人物的相知相处相离、作者感情变化,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以及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本文的事件,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第三个环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结构、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寻找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串起来朗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看起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段,却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文章内容丰实,形散神聚,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华。这种情感线索的巧妙设置,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使得学生可意会,也可言传出来。既落实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目标,也落实了对文学作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理解鲁迅”,鼓励学生读整本书,读鲁迅的更多作品,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部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都是蕴含在作品中的,学生必须先读作品,才能了解更多的内容。课下阅读《朝花夕拾》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的落实。
教学反思
这次设计主要考虑三个要点。一,重点突出,经典课文无论内容、写法、语言、思想等方面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中,老师总是面面俱到,哪个方面都想让学生学习,造成老师备课的时候面面俱到,其实效果是过犹不及,都是重点就和没有重点一样了。这次备课的时候,坚决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四环节的设计,突出事件、主题、感情的重点,对这一篇较长的文本进行了教学要点的归纳整理,我自己觉得效果比以前好。一节课应该就像一篇文章一样要有设计,有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前的精讲似乎显得自己讲得挺好,但学生未必能有太多收获。二,这个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思维,老师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在思考未果的情况下借助老师的帮助进步提高,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抓住教学契机。真正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三,语文课注重朗读,语文课不读书是不行的,坚决反对以教师讲代学生读,备课时多设计朗读环节。
不足之处:环节性太强,界限分明,不够自然流畅。
设计意图
读描写语言,体会大作家白描式的描写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内在精神的笔法。初步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目标。
第二个环节“理清线索,理解主题”,本环节是在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阅读。学生探究文章的线索,时间线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如果按部就班地逐段阅读讲解,肯定是既耗时,又让学生厌倦。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事件,(2)理清线索,理解主题,(3)朗读课文,体会感情,(4)拓展延伸,理解鲁迅。
第一环节“默读课文,概括事件”,从学生的学着手,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老师做阅读的指导者,概括出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情,使这篇长长的文章变得重点突出,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主要内容,很快了解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索和地点线索很容易找到,但爱国主义的感情线索是一条暗线,学生很难发现,而且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写“正人君子”?为什么要写日暮里和水户?为什么要写匿名信事件和电影时间?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是没有关系的。通过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的整理,有一些疑问能得到解决,能感受到作者精心构思的妙处。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很重要,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1)在东京,课文是如何写“清国留学生”的?写他们有什么作用?(2)在仙台,课文除了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之外,还写了其他哪几件事情?写这些事情有何用意?(3)在北京,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有必要写吗?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爱国主义的感情线索和主题就很明显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中的目标都得到落实,整理出本文的线索:时间顺序、地点变化、人物的相知相处相离、作者感情变化,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以及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本文的事件,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第三个环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结构、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寻找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串起来朗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看起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段,却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文章内容丰实,形散神聚,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华。这种情感线索的巧妙设置,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使得学生可意会,也可言传出来。既落实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目标,也落实了对文学作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理解鲁迅”,鼓励学生读整本书,读鲁迅的更多作品,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部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都是蕴含在作品中的,学生必须先读作品,才能了解更多的内容。课下阅读《朝花夕拾》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