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20: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的雨季的特征。全文充满了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氛围之美,堪称美文的代表作。学习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理解体会散文作品“形散神聚”的特点。难点就在于通过了解背景知识,体会作者的昆明情结与淡泊从容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
【案例描述】
一、诗句导入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多情文人眼中只看得到他们想看到的,而有一个地方,让汪曾祺老先生时隔四十年,还忘不了那里的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汪老走进昆明,去看看昆明的雨。请打击翻开书84页。
(生迅速翻开书,笔记PPT出示诗句)
二、目标出示:
(PPT出示目标内容;生放声齐读,明确目标)
1、默读课文,找出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事。
2、圈点批注文中有美感的语句,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凡人小事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昆明的生活热烈而深沉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三、情味之真,默读思考: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思考两个问题:
1、“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我”对昆明究竟有怎样的情呢?你能用原文回答吗?
2、“我”想念昆明的雨季中哪些景、物呢?
(生:快速默读,思考问题,标注段落,勾画答案)
师:五分钟过去了,大家应该读完了,怎么样?有答案了吗?“我”对昆明究竟有怎样的情呢?你能用原文回答吗?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追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呢? 生:两次。
师:这样的重复不多余吗?删掉可以吗? 生:不多余,不能删掉。
生:结构上,两个段落首尾照应,互相呼应;内容上,再次强调,深化文章主旨,更加突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思念。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非常条理。那作者想念昆明雨季中的哪些景、物呢?
生:肥大的仙人掌,鲜美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美丽的缅桂花,馨香的木香花……(自由回答,互相补充)
四、语言结构之美,合作探究:
汪曾祺老先生忘不了四十年前的昆明雨,更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同学们,假如你是汪老的朋友,再次同他一起回到昆明,你最想去欣赏感受哪些美呢?在文章末尾的阅读提示中提到,这篇文章将昆明的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氛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尽情欣赏一番吧!
环节一:合作探究
请大家跳读课文,双数小组研读6,7,10段,单数小组研读8,9,10段,圈点勾画、品读你喜欢的部分。我们这样展示:
(教师点拨:大家赏析时,可以关注句中的修辞手法,特殊标点,关键词语,人物描写角度等等!)
(生自主阅读,明确要求)
步骤一: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合作朗读选择的语句;
步骤二:用“我们认为这句描写出了 ---之美,美在————”。
生1:“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我们认为这句描写出了昆明雨季中菌子的滋味之美。两句话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非常特殊。第一处写出了作者一开始的怀疑,质疑;第二处则表达了作者吃过之后,对菌子味道的惊叹与赞美。
生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我们认为这句描写出了昆明雨季中杨梅的滋味之美与卖杨梅女孩的人情之美。对女孩形象生动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富有生活气息,也写出了昆明雨季的柔美。
……
环节二:课堂小练笔
正如汪老说的那样:“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大家刚刚欣赏到的,不正是人间难得的真实与美好吗?这种怀念之真,情味之善不正是打动我们的地方吗?心有所感,方能写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做个小诗人吧!(PPT出示诗歌框架)
我们想念昆明的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我想念,——————;
我想念,——————;
我想念,——————;
我想念,——————;
我们想念,————————————————!
(生出示答案,朗诵展示)
我想念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
我想念那带着雨珠,暖暖的缅桂花。
……
教师总结:我们想念,质朴纯真,淡而有味的文字!
环节三:体悟情感
大家写的真好!汪老淡而有味的话语中蕴藏着浓浓的真情,这正是他散文的最大特点。有一个事情很有意思,汪老在70多岁的高龄时,还几次不远万里回到昆明,同学们,这只是因为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中景吗?我們不妨来看这样一则小材料,大家齐读:
(PPT出示背景知识;生放声齐读,用心思考)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在昆明,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文中这样写到:“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写诗不得不那样说而已,但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 。
师追问:同学们,大家觉得呢?
生明确:还有昆明的生活。
五、语言结构之美,写法探究
是啊!时隔四十多年,再次回想,不是更应该想起昆明闻名于世的湖山吗?为什么都是这些菌子、花朵琐碎的事物呢?琐碎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生1:更能体现他对昆明的喜爱。
生2:作者在年老时更容易回忆起来的就是这些琐碎的事物。
生3: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这些琐碎的事物更能表达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与喜爱。
教师评价:大家理解得非常到位!这不正是散文最大的特点吗?形散而神聚!我们一起来明确,大家齐读,随手做好笔记!
(生放声齐读,随手笔记)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形散神不散)
选材看似琐碎,实则更昭示了汪老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选材越小,越显情感的真挚浓厚。正是汪曾祺散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凡人小事见真情”。(以小见大)
(生笔记“形散神不散”“以小见大”)
教师小结:淡而有味的文字中蕴藏着别样的温情,看似散乱啰嗦的絮叨中蕴含着智慧的人生哲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之美让人如痴如醉,汪老的文字更让人痴迷如醉。
七、怀揣一颗真心,淡看人生风雨
美丽的昆明雨季让人念念不忘,悠闲自在的昆明生活更让人心有回响,但只因如此,就让汪老怀念不已吗?在去世前两个月,汪老还写下散文《猫》,在他的弥留之际,绘画,散文,小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昆明,这个城市究竟有什么魔力呢?大家想想,会不会还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我们再来看一则材料:
(PPT出示背景资料;生放声齐读,用心感悟)
材料一:一早,就上山,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顿顿吃大腌萝卜,这不是个事。已经是秋天了,山上的酸枣熟了,我们摘酸枣吃。草里有蝈蝈,烧蝈蝈吃!蝈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一会儿就能捉半土筐。点一把火,把蝈蝈往火里一倒,劈劈剥剥,熟了。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紫穗槐》汪曾祺
材料二: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汪老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贾平凹曾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师追问:阅读过这两则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谁愿意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生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汪老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面对多大的苦难,他都认为不是个事。这与他在昆明淡然宁静的生活应该是分不开的。
生2:材料二中,贾平凹先生对汪老的评价,是“老精”,这很显然是贬词褒用了,并不是说汪老太过于精明,而是赞美他的处事态度,他的淡定从容。
八、生活之善,教师寄语
大家分析得十分精彩!是啊,与其说汪老想念的是昆明的雨,不如说他想念的是昆明生活的那份宁静恬淡,那份淡定从容。正如汪老一般,怀揣一颗真心,淡看人生风云。在结束之时,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些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出示具体内容;生放声齐读,用心感悟)
让生活中的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如汪老一般,静下心来,无论任何苦难与挫折面前,只要我们留有一份平静旷达的心境,就什么都不是个事!这不也正是我们应有的一份正能量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昆明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就像人们提到沈从文,就会提到湘西;人们提到汪曾祺,就一定会想到昆明。如何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真切地感受到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从中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就是这节课的难点。
围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情境创设 合作探究”的环节,学生化身汪老的朋友与汪老故地重游,感悟欣赏昆明之美。在该环节中,由于情境创设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讨论非常热烈,回答也十分积极,参与性极高。同时,散文一定是要“美读”的,“以读促赏”教学策略的实施也比较成功,学生读得好,教师的评价也及时而多样。但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对讨论的小组分工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有个别5号,6号生在其中插科打诨,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这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改进。
本节教学设计的亮点之一就是将“真善美”的美好思想无形地贯穿于所有的环节之中,汪老对昆明独特的文人情结让这篇写景散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围绕这种情怀,我专门将课程设计为三个大环节:“情味之真”“语言结构之美”“生活之善”,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应试技能,又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汪老对昆明的独特情怀,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最后一个教学难点,通过补充背景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并体会到,汪老对昆明的独特情怀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喜欢昆明的雨,昆明的景,而是昆明这个城市与人独有的宁静恬淡,淳朴真挚深深地影响着汪老的一生,让他能够在任何苦难面前都从容淡定,乐观积极,这才是我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所在,学生能够向汪老学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学会慢一点,静一点,拥有这一点可贵的正能量!紧紧扣着“立德树人”这一宗旨,以“教师寄语”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感悟与领会。这两个知识点虽是难点,但是通过这样两个环节的演绎,学生活动得非常积极,我讲得也比较顺畅,效果很好。
此外,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在预设之前,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升华环节,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与人生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难的,但是没有想到大家在看过背景知识的相关补充之后,思考相当活跃,答案也是非常精彩,虽然有些学生只能说出一句话,两句话,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收获颇丰。
也给了我在今后教学中一点启发,要相信学生!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