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 课时作业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 课时作业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2 16: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课时作业
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鱼体呈梭形,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B.荷的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昆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2.老虎黄黑相间的斑纹和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分别属于( )
A.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保护色
C.警戒色、警戒色 D.拟态、警戒色
3.沙漠中也有一些绿洲,其中长着一些能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特征是( )
①植株高大,②植株矮小,③叶大,
④叶小或变刺,⑤根系发达,⑥根系小而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4.自然界的生物都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冬天,槐树的叶子都已落下,而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槐树比松树更能适应寒冷环境
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环境
C.槐树与松树一样能适应寒冷环境
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环境
5.199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了如下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三叶草都逐渐适应了寒冷的气候
B.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了
C.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衍
D.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后,构成对该地区生物和生态的威胁。如原产日本的松突原虫曾于上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到1990年底就有13000多平方公里的马尾松受其危害而枯死,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B.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C.生物的适应性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7.热带兰花蜜蜂以前是利用口器舔食花蜜,现在是吮吸花蜜。研究表明,吮吸的采蜜方式比舔食的采蜜方式效率更高。这说明了( )
A.生物在发展变化 B.生物圈的演化过程
C.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D.生命的起源过程
8.下列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有适应任何生活环境的能力
B.每个生物个体是其他生物的环境因素
C.生物只有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阳光、大气和水
9.下列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受温度影响的是( )
A.仙人掌叶变成刺 B.蝶类在白天活动
C.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D.人参只能在密林下层生长
10.一些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优势,这说明( )
A.适应的相应性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D.双方在生存斗争中不分胜负
11.松树往往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主要得益于其具有( )
A.高大的植株 B.发达的根系 C.针形的叶子 D.裸露的种子
12.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13.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14.生活在一片森林里的所有植物属于(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一个种  D.一片植被
15.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生物是( )
A.偶然的组合,彼此间不存在联系
B.有规律的组合,彼此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C.随意的组合,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
D.固定的组合,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16.下列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 一块农田  B. 塔里木盆地
C.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D. 内蒙古草原
17.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术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18.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9.在自然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物,这是因为( )
A.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在自然群落中结构复杂,往往有分层现象
C.绿色植物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D.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能影响大气和土壤,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活动
20.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 )
A.生物适应环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二、简答题(每空或每问2分,共40分)
21.草履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单细胞动物,小明想探究单细胞生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______吸一滴培养液,放在______上,要用肉眼和______寻找和观察草履虫。
(2)在液滴上盖上______,在______下观察草履虫,由于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常采取的措施是______,若观察时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则草履虫的放大倍数为______倍。
22.春天的校园百花齐放。在学校的花圃中种有铁树、桂花、茶花、剑麻、雪松、杜鹃、苔藓等植物,树丛的间隙还有一些野草;同时还有蚯蚓、蝉、野鸟、蜜蜂、蝴蝶及多种害虫等动物,还有时不时来掏鸟窝的家猫;土壤和动植物体内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
(1)上述生态系统中,____ __是生产者;
(2)树丛底下荫蔽处野草明显比空旷处少,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不同;
(3)较长观察发现,花圃中有两种杜鹃花,一种常年绿叶,另一种秋冬时节要落叶,这两种杜鹃哪一种适应环境?__________(A.常绿树种 B.落叶树种C.两种都适应)
2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 总数/亿 占人15百分比 年增长 率/%
男性/% 女性/%
第三次 1982 10.319 51.50 48.50 2.10
第四次 1990 11.600 51.60 48.40 1.48
第五次 2000 12.953 51.63 48.37 1.07
第六次 2010 13.705 51.27 48.73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渐 趋势。
(3) 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性。
24.生物群落A、B、C、D含有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问: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A 92 4 10 32 1 4 2 1
B 0 25 20 20 20 5 0 0
C 0 2 3 5 40 50 0 0
D 0 65 10 0 0 1 0 0
(1)在生物群落A的8个种中,生产者最有可能是______,在生物群落C中,最高级的消费者最有可能是______。
(2)生态系统中,物种及生物数量越多,就越不容易受外来干扰的影响。阅读上表可知,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______群落。
(3)在生物群落D中,各个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_____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5.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 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它们是_ ___关系。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课时作业
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6.D
7.A
8.B
9.C
10.D
11.B
12.D
13.D
14.D
15.B
16.C
17.B
18.A
19.C
20.C
21.(1)表层 载玻片 放大镜
(2)盖玻片 低倍镜子 在液滴中放几丝棉花纤维 50
22.(1)铁树、桂花、茶花、剑麻、雪松、杜鹃、苔藓等植物 (2)光照 (3)C
23. (1)C (2) 减少 (3) 多于
24.(1)物种1 物种2 (2)A (3)C
25.(1)捕食 竞争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