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练习) 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综合练习) 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2 16: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温州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 (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2.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3.在一个由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鸟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植食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图中的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
4.生态系统中在非生物环境与生命体问起主要联系作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与消费者 B.生产者与分解者
C.分解者与消费者 D.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5.1960年,科学家对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等动物,但没有绿色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
A.没有二氧化碳 B.温度太低
C.没有植物必需的无机盐 D.没有阳光
6.下列各项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
A.一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量 B.一处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D.稳定发展的生物群落中的个体数量
7. 为了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引入了一种蜘蛛。引入蜘蛛后,对蜘蛛和该害虫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和捕食关系
B.在AD段,蜘蛛和害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D点农作物的产量最高与AD段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有关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 (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食物链间的关系
9.德化戴云山上,阔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有可能是 ( )
11.刺猬遇到敌害时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有时会把刺猬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这个例子说明 (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生存在于竞争
12.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 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 D.大量捕杀黄鼬
13.右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示分解者 B.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
14.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B.生态系统中越高级的消费者所获得的物质和能量越多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都能自动调节恢复
D.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④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
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16.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 )
A.大量地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B.大量地投入鱼的饲料
C.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 D.大量地增加池塘的水量
17.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入到北美,由于这种百灵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一种草地百灵鸟很相似,一段时间后,草地百灵鸟在当地绝迹,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种内斗争 B.竞争
C.捕食 D.人工选择
18.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专家积极探索近海养殖。如图所示是对某鲑鱼养殖场进行种群密度实验时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注:在鲑鱼产生子代前完成)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鲑鱼放养密度相对量小于l.0时,鲑鱼的成活率较高
B.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趋向平衡是由于鲑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为接近
C.鲑鱼养殖时,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引起高死亡率
D.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在1.0左右的原因是一定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19.下列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 )
20.如图是某农场创建的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蔬菜在白天能为牛提供氧气
B.蔬菜在白天只能进行光合作用
C.蔬菜可以作为牛的食物
D.牛粪可以作为蔬菜的肥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1.据报道:全球有四个沙尘暴中心:澳大利亚、北美、非洲和亚洲中部。我国是沙尘暴的频发地区,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暴多次袭击西北地区。据此回答:
(1)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从生态因素分析,目的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中 因素;
(2)为搞好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我国政府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强调树种和草种的多样性,其目的是增强生态系统的 能力。
2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能量流动的终点是 ,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 。
2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你分析下列生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体现了生活和环境的关系是 。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实体现的是 。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叶柄中有贯通的气腔,适宜 的池塘生态系统;
沙棘的地下茎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宜 的荒漠生态系统。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4.一种俗称水葫芦的生物疯狂肆虐我国南方江南农田,各地水域警报频传。l00年前作为花卉引入我国的水葫芦,如今却要投入巨资打捞。有关人士指出,小小水葫芦,折射出一个亟须警惕的生态安全大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我国水葫芦灾难的原因是 ( )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C.外来物种侵入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D.环境污染
(2)上述事实说明,在引进水葫芦之前,该水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 。
引进水葫芦后,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上述事实给我们一个启示: 。
25.如图所示为鹞鹰对不同鸽群进行攻击时成功的概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抓住的概率小
B.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更容易成功
C.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D.鹞鹰攻击成功的概率与鸽群数量成反比
(2)这种变化体现了种群中各生物间的 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6.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某科学研究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了以下实验:将酵母菌放在10mL培养液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并每隔一定时间均匀取样lmL,4次取得的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如表所示(每次样品测定后均放回原培养液)。请回答:
(1)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 性环境。
(2)由数据可知,1mL该培养液中最多能容纳的酵母菌数量为 万个。
(3)从表中数据分析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A.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4)在随后进行的第5次取样时,发现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仅为76万个,排除了其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响后,研究小组对此结果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这一解释应该是什么
27.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探究实验,请你共同参与: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
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
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问题:
(1)请你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做出假设: 。
(2)对(1)所提出的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 开始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是 瓶。
28.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野化的家猫等动物和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请回答以下问题:
(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2)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
消化道内容物
动物类群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鸟类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野化的家猫 √ √ √
根据表中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野化的)家猫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3)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提高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填“有利”或 “不利”)的。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9.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
。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
定的能量来源外,各类生物也要 。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
量 ;其能量利用率高
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 的
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 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
30.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
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 ,狼属
于 。
(3)图中的昆虫和鹿之间是 关系,而猫头鹰和蛇
是 关系。
(4)由于人们连续地围捕狼,使 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物受到破坏。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1.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请根
据图回答:
(1)甲在该生态系统中代表的成分是 ,乙在该生态系统
中代表的成分是 ,丙在该生态系统中代表的成分
是 。
(2)①代表的生理作用是___ ,②③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④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___ 、___ 。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警告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
造成_ __ 效应,这种效应将使全球每年因气候变暖而损失3000多亿元。为了防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可采取___ 等措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
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B
2.C
3.C
4.B
5.D
6.A
7.A
8.B
9.C
10.A
11.B
12.A
l3.B
l4.D
15.C
l6.C
17.B
18.B
l9.A
20.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1.水(或非生物因素) 自动调节
22.生产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内能 太阳能
23.(1)环境影响生物(或温度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缺氧 干旱(或缺水) 生物适应环境
24.(1)C (2)动态平衡状态 (3)人类的生产活动要遵循生态规律,不能盲目引进物种
25.(1)D (2)互助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6.(1)酸 (2)121 (3)B (4)可能是培养液中缺氧,使酵母菌不能正常繁殖
27.(1)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影响) (2)C (3)太阳能 (4)B
28.(1)分解者(2)植物→鱼类→家猫 (3)不利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9.(1)生产者和分解者 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短 (3)分解者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30.(1)7 草类→昆虫→蛇→猫头鹰 (2)生产者 消费者 (3)竞争 捕食 (4)兔、鹿 自动调节
31.(1)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生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温室 植树造林,减少煤等燃料的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