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23: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诗句,培养对诗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所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诗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 难点: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读诗文
(一)初读
【小组自主学习·任务一】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以小组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二)展示
请两到三组同学展示(教师注意评价语的使用以鼓励为主)
★教师顺势补充——乐府诗的特点
1.乐府诗有配乐演唱的功能,音乐的感染力很强大,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对于抒发感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曹操个人很擅长音乐,他不但会依着乐府旧题填写新歌辞(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而且有研究表明曹操还自己写曲、填词。
2.乐府诗创作形式灵活自由 回顾《观沧海》《木兰诗》《十五从军征》 四言、五言、杂言。
特别想问问大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什么意思?
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透露出一丝惋惜 看来明确诗文意思对大家诵读是极为重要的
二、明诗意
(一)再读
【小组自主学习·任务二】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翻译全诗;
2.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诵读方式(重音、语势)。
(二)展示
请两到三组同学展示 黑板→翻译→读(翻译哪句读哪句)
★教师顺势补充——汉字
深度讲解三个字:竟 枥 怡
积累古今异义词: 烈士 不但
【总结】我们平常不在意的汉字里,竟藏着如此博大精深的学问,在它的一笔一画之间,一偏旁一部首一形状之间,都能追本溯源,找到它的根本意思。可以这样说,汉字隐藏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汉字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教师顺势补充——乐府诗的特点
3、乐府诗语言简明朴实
4、乐府诗有现实主义精神
★教师顺势说明——结尾句
诗的最后两句说:高兴之极,歌咏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志。这是乐府诗的一种程式化结尾,与正文没有太大的关系。
【齐读】
老师现在有一个质疑,开篇作者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篇末又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不是矛盾吗?作者究竟要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
三、悟诗情
(一)再读
【小组自主学习·任务三】
1.借助查阅的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情感;
2.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再次设计诵读(情感,亮点)。
(二)展示
请同学展示背景资料、小组2诵读 班级整体练习2分钟,学习亮点!
评价语:访问的形式
神物要化为土灰,更何况凡人。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谈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视死亡需要智慧和勇气。在两千多年前,科学不发达,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东汉,诗人就有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以53岁的暮年之龄,清醒冷峻地看到了宇宙星空的运行发展和自然界铁的定律: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终期于尽。这是超前于时代,实属难能可贵。曹操具有世界哲人的聪灵。
但,诗人并未因“人固有一死”的冷峻现实而悲观,他乐观地提出:人的生命,可以加长,也可以缩短。这时间跨度,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天”,还取决于主观的“人”自身。这一观点,不但是唯物主义的,而且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
曹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追求。“老、志”是他的生命的姿态,更是他生命不息的动力,在他的心中永远激荡着驰骋沙场的豪情。这就是中国文人的进取精神。
(三)口语交际
同学们,我们课下为曹操做了一张“名人卡”,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我眼中的曹操”,学完本课你一定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在你的短篇后面,加上这样一句话“今天学了《龟虽寿》,我发现曹操 ”表达你的认识。要求:言之有据
四、总结
同学们,汉乐府的古调至今被人们传唱;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依然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神奇的汉字在世界文化中流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是我们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自信、这就是我们文化的自信!(板书)
学生观看视频《文化自信》
同学们,请用你们的经典诵读之声诠释中国的文化自信!
五、作业
1.微型作文“我眼中的曹操”
2.推荐阅读书目:王晓磊《卑鄙的圣人》。
六、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以“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体现古诗教学的特色,层层递进,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学习法之下体现学生活动的时效性。本课设计在保留语文味的前提下,渗透“文化自信”,体现思政课的核心内容。
【不足】以“乐府诗”“汉字文化”“辩证法”等体现文化自信,略显生硬。
【改进】将本课设计中提到的“中国文人的进取精神”进行延伸拓展,呈现“山西文人的进取精神”,将这一主题升华,整节的设计更为完整,一体化,更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