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章末过关检测(二)神经调节(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章末过关检测(二)神经调节(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12 23:3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
章末过关检测(二) 神经调节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河南郑州一测)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液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析:选A。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2.(2021·安徽宣城七校联考)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D。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3.(2021·上海长宁区模拟)某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升至140 mmHg以上,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可恢复正常,如下图所示,图中b是(  )
心血管中枢心脏、血管
①交感神经      ②副交感神经
③传入神经 ④传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情绪紧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大,动脉血压会升高,主动脉和颈动脉壁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心脏、血管活动加强,通过神经调节使心脏、血管活动恢复正常,能使心脏、血管活动减弱的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结合题意可知,b应该是传出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
4.(2021·吉林松原高二月考)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C.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结构e在组成上包括d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解析:选A。根据b上的神经节及突触结构可判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能作出反应,但因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e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且正常,B正确;结构②为突触,突触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正确;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正确。
5.(2021·山东淄博高二检测)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A、B两种受体,A受体还是Cl-通道,被GABA激活后导致通道开放,Cl-内流(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①②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图中X和Y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
C.推测B受体具有调节GABA释放量的作用
D.GABA与A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选D。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图中X和Y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B正确;GABA与B受体结合后,可调节GABA释放量,C正确;GABA与A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6.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B.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
C.神经递质只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
解析:选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作用的位置,B错误。肌肉或腺体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D正确。
7.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析:选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随突触小泡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D错误。
8.(2021·湖北孝感高二月考)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解析:选A。题图为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A项测的是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刚开始的电位差为负值,符合题干中的膜电位变化图,A正确;B项导线的两极均在细胞外,刚开始电位差应该为零,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B错误;C项导线的两极均在细胞内,刚开始电位差应该为零,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C错误;D项中b处为化学信号,所测的不是膜电位,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D错误。
9.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下图表示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趋势(曲线1)和膜内Na+相对含量变化趋势(曲线2),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Na+浓度决定
B.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代表静息电位
C.曲线EF段Na+相对含量增多需要消耗能量
D.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
解析:选D。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主要由膜外Na+浓度决定,A错误;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为0,不是静息电位,B错误;曲线EF段Na+相对含量增多是Na+内流导致的,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
10.(2021·北京大兴区高二期中)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图示中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在①处给予电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11.(2021·山东泰安高二期末)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12.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a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可以双向传递
B.据图b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
C.据图c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图d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解析:选A。据图a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转运分子运回突触前膜,因为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只在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上没有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因此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还是单向的,A错误;据图b可知,毒品分子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B正确;将图c与图a、b相比较可以看出,因多巴胺不能回收,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从图d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转运分子发挥作用,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正确。
13.(2021·山东潍坊一模)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解析:选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存在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胃泌素释放肽(GRP)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根据题意,GRP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回突触小体,C正确;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后膜上无GRPR识别并结合GRP,因此突触后膜上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进而可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D正确。
14.某运动员不幸在运动中颈椎受伤,导致瘫痪,但仍有感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运动员指尖被针刺后产生兴奋,就直接形成了感觉
B.该运动员可正常进行排尿反射,但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C.该运动员的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功能没有障碍
D.颈椎受伤,大脑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四肢的肌肉,从而无法运动
解析:选A。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不在感受器,A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该运动员颈椎受伤,导致瘫痪,但仍有感觉,可能是大脑皮层控制低级中枢的神经受损,所以该运动员可正常进行排尿反射,但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同时大脑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四肢的肌肉,从而无法运动,B、D正确;该运动员的大脑皮层未受损,所以其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功能没有障碍,C正确。
15.(2019·高考北京卷)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解析:选B。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说明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项错误;运动组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说明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能促进学习记忆,B项正确;有氧运动促进海马脑区的发育,说明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有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C、D项错误。
16.人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能管理躯体运动,经过中央前回的分析和综合,使机体对体内外刺激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下列有关中央前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中央前回对应的皮层代表区,可引起躯体运动
B.支配上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范围大于支配下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范围
C.头面部肌肉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倒置的
D.第一运动区皮层代表区范围大小与其所支配的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选C。刺激中央前回对应的皮层代表区,可引起躯体运动,A正确;躯体运动中枢中皮层代表区范围与其所支配的躯体的运动复杂精细程度呈正相关,故支配上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范围大于支配下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范围,B、D正确;头面部肌肉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一致的,C错误。
17.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解析:选C。实验一中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宜刺激,能完成相应的反射活动,A正确;实验二中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感受器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故不出现屈腿反射,B正确;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实验前不剪除脑也可以出现屈腿反射,C错误;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结合实验一可说明脊髓可以不依赖大脑完成某些反射,D正确。
18.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高于正常组织液的溶液中,图甲的c点将升高
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⑨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刻细胞膜外侧Na+浓度低于细胞膜内侧
D.ce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协助
解析:选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高于正常组织液的溶液中,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增多,图甲的c点将升高,A正确;根据图甲、乙、丙中曲线形态及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可知,图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④、⑦,B错误;细胞膜外侧的Na+浓度始终高于细胞膜内侧,C错误;图甲中,ce段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的协助,D错误。
19.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
B.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细胞收缩,α 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发挥其功能,当发生α 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
D.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
解析:选C。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α 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肌肉不能收缩,表现为肌肉松弛,C错误;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若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会导致Ca2+无法内流,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D正确。
20.(2021·山东青岛期末)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进行实验,下图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传出神经上任意一点,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B.如果用a刺激神经(刺激强度适宜),在b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刺激强度适宜),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D.用a刺激传出神经,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c处受损
解析:选C。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如果刺激传出神经上电流计两电极之间的中点,电流计检测不到电位变化,A错误;用a刺激传出神经,b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B错误;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C正确;用a刺激传出神经,在b处检测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可能是c处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受损,也可能是b与c之间的传出神经受损,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下图1为人体反射弧局部组成示意图,图2为图1中X的放大图。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收缩;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结构X为________。图2中③为________,一般可由________(填细胞器)形成。
(2)若在B处给予适宜刺激,当兴奋抵达X时④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与分布在________(填图2中的序号)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
(3)上述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图2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中结构X为突触,图2中③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可由高尔基体形成。(2)B处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到达X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干给出的信息“在B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对突触后膜起抑制作用。(3)题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4)内环境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故图示未体现的内环境主要成分有血浆和淋巴液。
答案:(1)突触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2)电信号→化学信号 ⑤ 抑制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两空顺序可颠倒)
(4)血浆和淋巴液
22.(14分)(2021·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1)当图甲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丙所示。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请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即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此时突触小泡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2)产生图乙所示的微小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发挥完作用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彻底降解,极微量的神经递质引起微小的电位变化,但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3)由图丙可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负值增加,其可能是由K+外流和Cl-内流引起的。(4)为规避动作电位的延迟,可测量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轴突上两点间的距离和时间,由此计算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答案:(1)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发挥完作用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彻底降解,极微量的神经递质引起微小的电位变化,但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
(3)K+外流和Cl-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外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记录两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23.(10分)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发生地震。在此次地震后,救援人员在搜救过程中发现一根木梁压在某人的腰部,使其动弹不得,此人下肢有创伤,头部、面部未见明显外伤,神志清醒,救援人员搬走他身上的木梁,然后对其进行诊断、救治和护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用针刺激此人的足底皮肤,其足立即缩回,随后此人感觉到疼痛,并可以控制足不缩回。如果你是医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该病人④传入神经和②传出神经正常
B.该病人的大脑控制足部运动的神经中枢正常
C.足部缩回的反射途径是①→②→③→④→⑤
D.该病人腿部运动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
(2)假如此反射控制的是排尿反射,并且地震后此人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状况,说明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受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3)假若此反射控制的是缩手反射,救援人员发现此人上肢不能动,如果你是医生,初步判断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需进一步检查方能确定受损的部位,简要说出你的检查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刺激足底皮肤,其足可以缩回,说明反射正常进行,反射弧完整,A正确;病人可以控制足部不缩回,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活动,大脑皮层控制足部运动的高级中枢正常,B正确;足部缩回的反射途径是⑤→④→③→②→①,C错误;腿部运动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顶部,D正确。(2)此人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状况,无法进行有意识地排尿,说明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3)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不完整,受损的部位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因此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均有可能,若进一步确定可用针刺其指尖,观察是否缩手、是否有感觉,如果能缩手、有感觉,说明①②③④⑤⑥⑦正常,受损的部位可能是⑧,如果不能缩手但是有感觉,说明④⑤⑥⑦正常,受损部位可能是①②③⑧。
答案:(1)C
(2)大脑皮层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可用针刺其指尖,观察是否缩手、是否有感觉
24.(12分)毒品滥用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研究发现,毒品种类不同,其药物成瘾性机制也不尽相同。吗啡、可卡因和冰毒等不同类型的毒品被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作为异源物,会被天然免疫受体TLR4识别,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从而放大成瘾药物诱导的神经信号活性,导致其药物耐受、依赖和成瘾。因此,TLR4是研发广谱戒毒治疗药物的靶点。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有关毒品与人体健康的问题:
(1)图中的TLR4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毒品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作用于神经元,最终在________产生愉悦感。
(2)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其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为________。
(3)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的症状,推测可能是其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含量减少所致。
(4)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为糖蛋白,毒品与受体结合后,可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愉悦感。(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些激素缺少时,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4)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
答案:(1)糖蛋白 大脑皮层 (2)胞吐 (3)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
25.(14分)学习与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发展的重要功能,也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经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与高等动物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人的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人类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经过多次反复运用、强化,第一级记忆可以转入第二级记忆
C.对“1+1=2”的记忆属于第三级记忆
D.英语课上认真学习,记住了10个新单词,这个记忆属于第三级记忆
(2)一般情况下,小鼠的神经元在出生后便不再分裂,但其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干细胞即使在出生后也能分裂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可能与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有关。现已研究证明,某些神经递质可以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若令小鼠在转轮上运动,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也会加快。为了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对4组小鼠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并统计了每组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元数目,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处理 每只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元数目(平均值)
Ⅰ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720
Ⅱ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298
Ⅲ 178
Ⅳ 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172
①第Ⅲ组的实验处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正确;经过多次反复运用,第一级记忆可以转入第二级记忆,B正确;“1+1=2”的记忆属于第三级记忆,C正确;英语课上记住10个新单词属于第一级记忆,D错误。(2)①由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a.是否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b.小鼠是否在转轮上运动。实验的因变量:小鼠海马体中分裂神经元的数目。根据单一变量原则,第Ⅲ组的实验处理是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②第Ⅰ组与第Ⅱ组实验对比可知,运动可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第Ⅳ组与第Ⅱ组实验对比可知,神经递质能够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综合4组处理结果可知,运动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
答案:(1)D (2)①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并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②运动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