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二章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二章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09 09:54:58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二章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乐清期中)小明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与同伴一起去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蜗牛的各处环境和蜗牛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你可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蜗牛数量
水泥路上 0只
水槽边的石头下 21只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1只
干草地中 2只
A.阳光充足 B.空气新鲜 C.阴暗潮湿 D.高温干燥
2.(2021七上·绍兴期中)很多生物都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许多海藻是工业和医药提取碘的重要原料
B.苔蘚植物可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指示植物
C.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取供医药用
D.鹿茸、蟾酥、麝香等优质药材来自某些脊椎动物
3.(2021七上·慈溪期中)寒冷地区的雷鸟,其羽毛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呈白色,春夏时羽毛换为灰或褐色。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下列与此现象不同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
B.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
C.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
D.有些树木秋冬落叶,有些树木四季常青
4.(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都可以
5.(2021七下·镇海期中)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
C.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相互交配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属于一个种群
6.(2021·金华模拟)2021年5月11日10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在中国范围内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  )
A. 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7.(2021七下·镇海期中)天然森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天然森林形成过程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出现乔木群落 ②出现灌木群落 ③出现先锋植物 ④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8.(2021七下·海曙月考)深溪地处海曙西部与余姚市大隐镇云溪村相接,深溪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夏天立足于山溪边,一汪清泉,从西山深处而来,穿村而过,缓缓不断。沿山溪一路上行,是延绵不绝的山林。 山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众多微生物等。山上所有生物构成一个 (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9.(2021九下·秀洲月考)右图A、B是同一个草原群落里两种不同的生物,它们的个体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像与相关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总体A的有机物总量多于B
C.能量可以在A,B物种间进行循环
D.它们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10.(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11.(2021·温州)小明发现学校农场里有青菜、菜青虫、食虫鸟、细菌等生物。其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细菌 B.菜青虫 C.食虫鸟 D.青菜
12.(2021七下·镇海期中)巢湖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 B.湖中的大闸蟹
C.湖中的芦苇 D.湿地风景区
13.(2021·定海模拟)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图中呈现的是骆驼中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有关骆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B.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实现的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骆驼的体型特征是由其细胞结构特点决定的
14.(2021七下·镇海期中)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5.(2021·鄞州模拟)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在草原上适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和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17.(2021七下·海曙期末)大盘山高山湿地是浙中唯一的高山湿地,海拔近千米,也是磐安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这里生存着如水草、荷、芦苇、茶树等多种植物,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动物 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鱼类 蛙
昆虫 √
 
 
 
鱼类 √
 
 
 

  √ √
 
鸟类
  √ √ √
(1)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一个   。
(2)鱼类、蛙、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3)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4)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18.(2021·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19.(2021·嘉兴)如图为能捕捉昆虫的猪笼草,其叶片的叶中脉延伸成卷须,卷须的顶端膨大为捕虫囊。
(1)当有昆虫落入捕虫囊时,囊口的囊盖就会合上,这属于植物的   (选填“感性”或“向性”)运动。
(2)捕虫囊只是把昆虫转变为含氮的无机物加以吸收利用,以弥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不足,因此即使剪掉所有的捕虫囊,猪笼草也不会死亡。从生态系统成分看,猪笼草属于   。
20.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   及其   ,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   生物群落和   生物群落。
21.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   、   、   、   、   和   。
22.(2021·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23.(2021·瑞安模拟)最近,科研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大面积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密叶红豆杉。
(1)该保护区内所有的密叶红豆杉可看成一个    。
(2)下表是小明根据5种植物R、S、T、M、N的特征制作二歧分类检索表,其中符合密叶红豆杉特征的是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R
2b种子裸露……S
3a无根、茎、叶分化……T
3b有茎和叶……4
4a无根……M
4b有根……N
24.(2021七上·江北期中)落叶阔叶树冬季   ,是植物对   气候的一种适应。
25.(2021·嘉兴)有袋类哺乳动物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但现在地球上的有袋类主要生活在大洋洲,这是为什么呢
(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   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随着其它大陆上更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崛起,有袋类由于母体子宫内没有发育完全的胎盘而使胎儿早产,需在母体的育儿袋里完成后期发育,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面被淘汰。有袋类的胚胎发育方式为   。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   ,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三、实验探究题
26.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
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5天的数据如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1)本实验中编号为   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27.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28.(2021九上·江干期末)小金同学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代谢产物,设计图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在35℃时,将酵母菌和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加入B和D装置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金同学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该判断依据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小金认为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足以确定B瓶产生了CO2,需要如何改进?
(3)利用传感器测定并记录装置D中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绘制图丙曲线。解释在温度为35℃时,图丙中酒精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
29.小敏观察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小敏猜想: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取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如   )下正常培育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预测实验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敏的实验结果应是   。
【交流与讨论】小红认为小敏的实验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   同时进行实验。
30.某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有了一个不简单的发现。该同学家里为饲养小鸟而养着黄粉虫。一天,她发现铺在虫盒底部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大胆地做出推测:黄粉虫能够吃塑料。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然后她开始了实验。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
(1)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    。
她做出的假设是:    。
(2)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在句子下面画线。
(3)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四、解答题
31.(2021·台州)如图所示,随着深海载入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深海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1)早起科学家任务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处没有生命,其原因可能是   。
(2)19世纪科学家推测,深海生物的食物主要来自上次水域生物下沉的排泄物、尸体等,是因为他们认为深海生态系统缺乏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某一成分。该成分是   。
(3)深海地壳内喷出丰富的硫化氢、氢气等物质.周围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硫化氢、氢气来获取能量,从而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附近的动物提供能量,形成了特殊的热泉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核能 B.化学能 C.机械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有   。
32.(2021·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幼虫蛾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33.(2021·丽水)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
(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
(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   。
(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   。
34.(2021·温州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填序号)   作用变成有机物。
(3)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A.a=b+c B.ab+c D.c=a+b
35.(2021·桐乡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草和食草昆虫间的关系是   。
(2)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3)图中A所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且该农药在生物体内无法分解,则体内含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蜗牛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因此蜗牛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环境。
【解答】从表格中看出,“水槽边的石头下”、“种花的湿花盆底下”蜗牛数量多,而“水泥路上”上没有,“干草地中”只有2只。所以,从表格数据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很多生物都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
【解答】A、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许多海藻是工业和医药提取碘的重要原料,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只有茎叶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无法运输水和无机盐,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对有毒气体敏感,故苔藓植物常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取供医药用,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鹿茸来自鹿科动物,蟾酥来自蟾蜍,麝香来自鹿客动物,均属于脊椎动物,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雷鸟的羽毛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它适应环境的特征。
【解答】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有些树木秋冬落叶,有些树木四季常青都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改变,但是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并不是处于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改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速度与物体运动;压强大小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解答】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① 符合题意;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公式p=,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②符合题意;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是个体数量与单位面积之间的比值,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③符合题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1)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解答】A、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不符合题意;
B、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存在大小不同,B不符合题意;
C、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相互交配繁殖后代,C不符合题意;
D、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而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包括鲫鱼、鲤鱼等,因此不属于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种群,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
【解答】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因此天然森林形成过程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②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组成成分。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解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因而山上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
【解答】A、AB生物的数量是同升同降的, 所以A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A正确;
B、A的个体数量比B多,说明B捕食A,所以A中的有机物量要比B多;故B正确;
C、能量是由A流向B,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是来自于太阳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解者是指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解答】青菜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菜青虫、食虫鸟需要从外界摄入有机物,属于消费者;细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等,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据此区分解答。
【解答】湖中的水、湖中的大闸蟹、湖中的芦苇仅仅指的是水、大闸蟹、芦苇,因此不能算是生态系统,而湿地风景区包括了该地区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因此属于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2)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解答】A、 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因此 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驼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B不符合题意。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体型特征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多,其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解答】A、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是没有人为的破坏或干扰,曲线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A不符合题意;
B、S3所代表的面积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因此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不符合题意;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因此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符合题意;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描述的鸟类回巢,及鱼类的洄游生殖,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故A正确;
B、除去杂草,可以减少能量的分散,使更多的能量进入禾苗中;故B正确;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蛙的生殖;故C错误;
D、落下的花瓣变成了春泥,是有机物的分解过程,由分解者完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1)太阳能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图中动物鹰、蛇、狐、老鼠、兔属于消费者,草属于生产者。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在草原上适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和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太阳能(2)自动调节
17.【答案】(1)种群
(2)消费者
(3)植物→昆虫(鱼类)→蛙 →鸟类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同种马尾松的个体,属于一个种群。
(2)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鱼类、蛙、鸟类属于动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
(3)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种群(2)消费者(3)自动调节
18.【答案】(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合理即可)
(2)食鱼鸟
(3)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 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所以消费者等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此生态系统中食鱼鸟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3)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系统缺乏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或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19.【答案】(1)感性
(2)生产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根据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特征解答。
(2)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解答】(1)猪笼草的捕虫囊接收到昆虫落入的刺激后,产生囊口的囊盖合拢的运动,这是属于猪笼草的感性运动。
(2)猪笼草属于植物,因此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故答案为:(1)感性(2)生产者
20.【答案】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类型。
【解答】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21.【答案】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生生物群落。
【解答】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和沼泽群落。
故答案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22.【答案】(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23.【答案】(1)种群
(2)S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采用二歧分类检索的方法所制成的表。
【解答】(1)保护区内所有的密叶红豆杉是同一个物种,属于种群;
(2)红豆杉是裸子植物,在1b分类下,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即S符合红豆杉的特征;
故答案为:(1)种群;(2)S。
24.【答案】落叶;冬天寒冷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冬季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解答】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25.【答案】(1)板块运动
(2)胎生
(3)自然环境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高山深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胎生、哺乳。
(3)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现今能生活着的生物都是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可以从大洋洲的自然环境方面展开回答。
【解答】(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板块运动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有袋类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征为胎生、哺乳。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自然环境,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故答案为:(1)板块运动(2)胎生(3)自然环境
26.【答案】(1)1
(2)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 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故答案为:(1)1 (2) 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27.【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28.【答案】(1)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2)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其他合理表述也可)
(3)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T1-T2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 T2-T3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是变浑浊。
【解答】(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故填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2)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没有被氢氧化钠溶于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C瓶导致称取石灰水变浑浊,应检验氢氧化钠溶于是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即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故填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
(3)由图可知,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一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故填 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T1-T2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 T2-T3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
29.【答案】适量的水分;A组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该实验探究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实验变量为光照,除此之外,两组花盆应在相同条件(如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培育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放在向阳处的A组花盆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花盆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该实验如果能够选取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并分为C、D两组,C组与A组放在向阳处,D组与B组放在隐蔽处,在相同条件下培育,实验结果会更准确。
故答案为:适量的水分;A组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30.【答案】(1)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黄粉虫会吃塑料
(2)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3)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提出问题: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作出假设:她做出的假设是:黄粉虫会吃塑料。
(2)制定计划: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实施计划: 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 这一现象说明黄粉虫会吃塑料,验证假设成立。
得出结论:黄粉虫能够吃塑料。
(3)表达和交流: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故答案为:(1) 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 黄粉虫会吃塑料 (2) 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3) 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31.【答案】(1)深海中水压过大。(合理即可)
(2)生产者
(3)B
(4)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液体的压强;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深海中缺乏阳光,静水压力大,形成黑暗、低温和高压的环境。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深海生态系统中没有光合作用的植物,没有植食性动物,只有碎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异养微生物和少量滤食性动物。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指在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中,由液体本身的重力而形成的压强。
【解答】(1)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1000米以下压强很大,生物难以承受;
(2)生态系统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成分是生产者;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硫化氢和氢气等化学物质来获得能量,所以生态熊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对生物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可以对生态系统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1)深海中水压过大。(合理即可) ;(2)生产者;(3)B;(4)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即可) .
32.【答案】(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早于冷杉开始萌芽,随着冷杉内芽数量减少,蛾幼虫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该森林中的鸟类的数量会随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33.【答案】(1)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2)被子植物
(3)生产者
(4)太阳(或太阳能)
【知识点】种子植物;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
【解答】(1)利用根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
(2)孔雀草能够开花,属于被子植物;
(3)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1)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2)被子植物;(3)生产者;(4)太阳(或太阳能).
34.【答案】(1)生产者
(2)②;光合作用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①为呼吸作用,②主要是光合作用。
【解答】(1) 图中,甲可以从无机环境利用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分析图可知,①代表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 a>b+c。
故答案为:(1)生产者(2)② ;光合作用(3)C
35.【答案】(1)捕食
(2)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
(3)分解者
(4)吃虫的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分解者,非生物包括阳光、空气等。
【解答】(1)食草昆虫以草为食,因此草和食草昆虫间的关系是捕食。
(2)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那么食草昆虫以草为食,吃虫的鸟以食草昆虫为食,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
(3)分解者将吃虫的鸟、食草昆虫、草的残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图中A所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
(4)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体内含量最高,因此体内含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吃虫的鸟。
故答案为:(1)捕食(2)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3)分解者(4)吃虫的鸟
1 / 1浙教版科学九下第二章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乐清期中)小明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与同伴一起去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蜗牛的各处环境和蜗牛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你可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蜗牛数量
水泥路上 0只
水槽边的石头下 21只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1只
干草地中 2只
A.阳光充足 B.空气新鲜 C.阴暗潮湿 D.高温干燥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蜗牛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因此蜗牛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环境。
【解答】从表格中看出,“水槽边的石头下”、“种花的湿花盆底下”蜗牛数量多,而“水泥路上”上没有,“干草地中”只有2只。所以,从表格数据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故选C。
2.(2021七上·绍兴期中)很多生物都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许多海藻是工业和医药提取碘的重要原料
B.苔蘚植物可作为监测水质污染的指示植物
C.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取供医药用
D.鹿茸、蟾酥、麝香等优质药材来自某些脊椎动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很多生物都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
【解答】A、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许多海藻是工业和医药提取碘的重要原料,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只有茎叶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无法运输水和无机盐,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对有毒气体敏感,故苔藓植物常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取供医药用,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鹿茸来自鹿科动物,蟾酥来自蟾蜍,麝香来自鹿客动物,均属于脊椎动物,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2021七上·慈溪期中)寒冷地区的雷鸟,其羽毛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呈白色,春夏时羽毛换为灰或褐色。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下列与此现象不同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
B.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
C.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
D.有些树木秋冬落叶,有些树木四季常青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雷鸟的羽毛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它适应环境的特征。
【解答】竹节虫形似竹节适宜隐藏、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换体色、有些树木秋冬落叶,有些树木四季常青都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改变,但是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疏松肥沃,并不是处于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改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都可以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速度与物体运动;压强大小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解答】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① 符合题意;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公式p=,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②符合题意;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是个体数量与单位面积之间的比值,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③符合题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5.(2021七下·镇海期中)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
C.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相互交配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属于一个种群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1)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解答】A、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不符合题意;
B、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存在大小不同,B不符合题意;
C、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相互交配繁殖后代,C不符合题意;
D、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而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包括鲫鱼、鲤鱼等,因此不属于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1·金华模拟)2021年5月11日10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在中国范围内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  )
A. 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种群,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1七下·镇海期中)天然森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天然森林形成过程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出现乔木群落 ②出现灌木群落 ③出现先锋植物 ④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
【解答】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因此天然森林形成过程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②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1七下·海曙月考)深溪地处海曙西部与余姚市大隐镇云溪村相接,深溪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夏天立足于山溪边,一汪清泉,从西山深处而来,穿村而过,缓缓不断。沿山溪一路上行,是延绵不绝的山林。 山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众多微生物等。山上所有生物构成一个 (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组成成分。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解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因而山上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故答案为:C
9.(2021九下·秀洲月考)右图A、B是同一个草原群落里两种不同的生物,它们的个体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像与相关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总体A的有机物总量多于B
C.能量可以在A,B物种间进行循环
D.它们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
【解答】A、AB生物的数量是同升同降的, 所以A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A正确;
B、A的个体数量比B多,说明B捕食A,所以A中的有机物量要比B多;故B正确;
C、能量是由A流向B,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是来自于太阳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1·温州)小明发现学校农场里有青菜、菜青虫、食虫鸟、细菌等生物。其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细菌 B.菜青虫 C.食虫鸟 D.青菜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解者是指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解答】青菜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菜青虫、食虫鸟需要从外界摄入有机物,属于消费者;细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等,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A。
12.(2021七下·镇海期中)巢湖享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下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湖中的水 B.湖中的大闸蟹
C.湖中的芦苇 D.湿地风景区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据此区分解答。
【解答】湖中的水、湖中的大闸蟹、湖中的芦苇仅仅指的是水、大闸蟹、芦苇,因此不能算是生态系统,而湿地风景区包括了该地区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因此属于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1·定海模拟)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图中呈现的是骆驼中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有关骆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B.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实现的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骆驼的体型特征是由其细胞结构特点决定的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2)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解答】A、 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因此 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驼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B不符合题意。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体型特征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1七下·镇海期中)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多,其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解答】A、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是没有人为的破坏或干扰,曲线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A不符合题意;
B、S3所代表的面积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因此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不符合题意;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因此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符合题意;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2021·鄞州模拟)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描述的鸟类回巢,及鱼类的洄游生殖,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故A正确;
B、除去杂草,可以减少能量的分散,使更多的能量进入禾苗中;故B正确;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蛙的生殖;故C错误;
D、落下的花瓣变成了春泥,是有机物的分解过程,由分解者完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2021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在草原上适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和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太阳能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图中动物鹰、蛇、狐、老鼠、兔属于消费者,草属于生产者。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在草原上适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和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太阳能(2)自动调节
17.(2021七下·海曙期末)大盘山高山湿地是浙中唯一的高山湿地,海拔近千米,也是磐安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这里生存着如水草、荷、芦苇、茶树等多种植物,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动物 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鱼类 蛙
昆虫 √
 
 
 
鱼类 √
 
 
 

  √ √
 
鸟类
  √ √ √
(1)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一个   。
(2)鱼类、蛙、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3)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4)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种群
(2)消费者
(3)植物→昆虫(鱼类)→蛙 →鸟类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同种马尾松的个体,属于一个种群。
(2)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鱼类、蛙、鸟类属于动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
(3)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种群(2)消费者(3)自动调节
18.(2021·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答案】(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合理即可)
(2)食鱼鸟
(3)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 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所以消费者等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此生态系统中食鱼鸟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3)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系统缺乏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或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19.(2021·嘉兴)如图为能捕捉昆虫的猪笼草,其叶片的叶中脉延伸成卷须,卷须的顶端膨大为捕虫囊。
(1)当有昆虫落入捕虫囊时,囊口的囊盖就会合上,这属于植物的   (选填“感性”或“向性”)运动。
(2)捕虫囊只是把昆虫转变为含氮的无机物加以吸收利用,以弥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不足,因此即使剪掉所有的捕虫囊,猪笼草也不会死亡。从生态系统成分看,猪笼草属于   。
【答案】(1)感性
(2)生产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根据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特征解答。
(2)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解答】(1)猪笼草的捕虫囊接收到昆虫落入的刺激后,产生囊口的囊盖合拢的运动,这是属于猪笼草的感性运动。
(2)猪笼草属于植物,因此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故答案为:(1)感性(2)生产者
20.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   及其   ,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   生物群落和   生物群落。
【答案】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类型。
【解答】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21.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   、   、   、   、   和   。
【答案】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生生物群落。
【解答】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和沼泽群落。
故答案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22.(2021·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23.(2021·瑞安模拟)最近,科研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大面积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密叶红豆杉。
(1)该保护区内所有的密叶红豆杉可看成一个    。
(2)下表是小明根据5种植物R、S、T、M、N的特征制作二歧分类检索表,其中符合密叶红豆杉特征的是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R
2b种子裸露……S
3a无根、茎、叶分化……T
3b有茎和叶……4
4a无根……M
4b有根……N
【答案】(1)种群
(2)S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采用二歧分类检索的方法所制成的表。
【解答】(1)保护区内所有的密叶红豆杉是同一个物种,属于种群;
(2)红豆杉是裸子植物,在1b分类下,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即S符合红豆杉的特征;
故答案为:(1)种群;(2)S。
24.(2021七上·江北期中)落叶阔叶树冬季   ,是植物对   气候的一种适应。
【答案】落叶;冬天寒冷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冬季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解答】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25.(2021·嘉兴)有袋类哺乳动物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但现在地球上的有袋类主要生活在大洋洲,这是为什么呢
(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   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随着其它大陆上更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崛起,有袋类由于母体子宫内没有发育完全的胎盘而使胎儿早产,需在母体的育儿袋里完成后期发育,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面被淘汰。有袋类的胚胎发育方式为   。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   ,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答案】(1)板块运动
(2)胎生
(3)自然环境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高山深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胎生、哺乳。
(3)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现今能生活着的生物都是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可以从大洋洲的自然环境方面展开回答。
【解答】(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板块运动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有袋类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征为胎生、哺乳。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自然环境,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故答案为:(1)板块运动(2)胎生(3)自然环境
三、实验探究题
26.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
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5天的数据如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1)本实验中编号为   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   。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1
(2)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 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故答案为:(1)1 (2) 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27.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28.(2021九上·江干期末)小金同学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代谢产物,设计图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在35℃时,将酵母菌和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加入B和D装置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金同学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该判断依据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小金认为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足以确定B瓶产生了CO2,需要如何改进?
(3)利用传感器测定并记录装置D中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绘制图丙曲线。解释在温度为35℃时,图丙中酒精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
【答案】(1)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2)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其他合理表述也可)
(3)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T1-T2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 T2-T3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是变浑浊。
【解答】(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故填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2)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没有被氢氧化钠溶于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C瓶导致称取石灰水变浑浊,应检验氢氧化钠溶于是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即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故填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
(3)由图可知,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一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故填 0-T1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T1-T2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 T2-T3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
29.小敏观察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即叶片的边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小敏猜想: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取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如   )下正常培育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预测实验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敏的实验结果应是   。
【交流与讨论】小红认为小敏的实验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   同时进行实验。
【答案】适量的水分;A组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该实验探究蒲公英的叶型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实验变量为光照,除此之外,两组花盆应在相同条件(如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培育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如果蒲公英的叶型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放在向阳处的A组花盆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花盆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该实验如果能够选取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并分为C、D两组,C组与A组放在向阳处,D组与B组放在隐蔽处,在相同条件下培育,实验结果会更准确。
故答案为:适量的水分;A组长出叶片较大、叶缘缺刻较小的叶;B组长出叶片较小、叶缘缺刻较大的叶;长在荫蔽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
30.某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有了一个不简单的发现。该同学家里为饲养小鸟而养着黄粉虫。一天,她发现铺在虫盒底部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大胆地做出推测:黄粉虫能够吃塑料。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然后她开始了实验。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
(1)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    。
她做出的假设是:    。
(2)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在句子下面画线。
(3)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黄粉虫会吃塑料
(2)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3)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提出问题:该同学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作出假设:她做出的假设是:黄粉虫会吃塑料。
(2)制定计划:有关实验设计的句子: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实施计划: 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增加了。 这一现象说明黄粉虫会吃塑料,验证假设成立。
得出结论:黄粉虫能够吃塑料。
(3)表达和交流: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对环保部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故答案为:(1) 黄粉虫在吃塑料吗 ; 黄粉虫会吃塑料 (2) 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养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 (3) 根据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的实验,可考虑用黄粉虫分解塑料,处理白色污染
四、解答题
31.(2021·台州)如图所示,随着深海载入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深海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1)早起科学家任务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处没有生命,其原因可能是   。
(2)19世纪科学家推测,深海生物的食物主要来自上次水域生物下沉的排泄物、尸体等,是因为他们认为深海生态系统缺乏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某一成分。该成分是   。
(3)深海地壳内喷出丰富的硫化氢、氢气等物质.周围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硫化氢、氢气来获取能量,从而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附近的动物提供能量,形成了特殊的热泉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核能 B.化学能 C.机械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有   。
【答案】(1)深海中水压过大。(合理即可)
(2)生产者
(3)B
(4)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液体的压强;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深海中缺乏阳光,静水压力大,形成黑暗、低温和高压的环境。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深海生态系统中没有光合作用的植物,没有植食性动物,只有碎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异养微生物和少量滤食性动物。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指在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中,由液体本身的重力而形成的压强。
【解答】(1)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1000米以下压强很大,生物难以承受;
(2)生态系统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成分是生产者;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硫化氢和氢气等化学物质来获得能量,所以生态熊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对生物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可以对生态系统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1)深海中水压过大。(合理即可) ;(2)生产者;(3)B;(4)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即可) .
32.(2021·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幼虫蛾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早于冷杉开始萌芽,随着冷杉内芽数量减少,蛾幼虫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该森林中的鸟类的数量会随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33.(2021·丽水)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
(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
(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   。
(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   。
【答案】(1)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2)被子植物
(3)生产者
(4)太阳(或太阳能)
【知识点】种子植物;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
【解答】(1)利用根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
(2)孔雀草能够开花,属于被子植物;
(3)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1)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2)被子植物;(3)生产者;(4)太阳(或太阳能).
34.(2021·温州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填序号)   作用变成有机物。
(3)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A.a=b+c B.ab+c D.c=a+b
【答案】(1)生产者
(2)②;光合作用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①为呼吸作用,②主要是光合作用。
【解答】(1) 图中,甲可以从无机环境利用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分析图可知,①代表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 a>b+c。
故答案为:(1)生产者(2)② ;光合作用(3)C
35.(2021·桐乡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草和食草昆虫间的关系是   。
(2)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3)图中A所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且该农药在生物体内无法分解,则体内含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
【答案】(1)捕食
(2)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
(3)分解者
(4)吃虫的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分解者,非生物包括阳光、空气等。
【解答】(1)食草昆虫以草为食,因此草和食草昆虫间的关系是捕食。
(2)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那么食草昆虫以草为食,吃虫的鸟以食草昆虫为食,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
(3)分解者将吃虫的鸟、食草昆虫、草的残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图中A所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
(4)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体内含量最高,因此体内含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吃虫的鸟。
故答案为:(1)捕食(2)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3)分解者(4)吃虫的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