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12: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整体结构;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风格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体会作者对发扬民族优良建筑传统的期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梁思成的相关知识,品味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
2.难点: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体味法、问答法和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梁思成先生。同学们对于梁思成先生的了解有多少呢?哦,我听到有同学提到了他的妻子林徽因,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的确是非常感人的。梁思成先生本人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经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他一生都在建筑的天地间遨游,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作品,由这样一位建筑学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中国的建筑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本篇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好,第一排这位同学举手最快,请你来说一说。(……)嗯,你说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是引论;3-13段是主体;14-19段是深化主题;最后一段是结语。你能再阐述一下这四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吗?(……)很好,你的总结非常到位,请坐。这位同学说引论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影响;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征进行了说明;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板书:1-2——引论;3-13——主体;14-19——深化主题;20——结语】
2.明确了全文的整体结构以后,请同学们浏览本文的主体部分即第三到十三段,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以及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第二小组的同学举手非常踊跃,那就请第二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吧。(……)不错,你说,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总体特征(包括个体以及群体特征)、然后是结构方法、最后外观装饰的顺序进行概括的。那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呢?(……)嗯,(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又属于装饰特征呢?(……)没错,(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最后,第(一)、第(二)项应该怎么理解呀?(……)很好,这两项是从整体上来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你们小组的思路是正确的,请坐。
(三)深入研读: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在主体部分概括中国建筑特征的顺序及其分类。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着重说明了哪几个特征呢?
明确:好,请靠窗这位同学来分享你的看法。(……)嗯,你说作者着重说明的是第二项平面布置、第三项结构方法、第四项斗拱、第六项屋顶以及第七项色彩,作者重点说明了这五项,那就说明他在对九大特征进行具体阐述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不错,作者对这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进行说明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者说进行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你的思维非常敏捷,请坐。
2.作者在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请同学们阅读第十四自然段,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好,第二排的这位同学,请你来分享你的看法。(……)不错,说到点上了,请坐。这位同学说,“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助语言文字中的“文法”这一术语更加形象地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那 “中国建筑的‘文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呢?好,课代表你来说。(……)嗯,你说这个“文法”具体指的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很好,你的总结很到位,请坐。
知道了“文法”所指的具体内容以后,我们接着往下看,作者说“文法”作为几千年沿用的惯例法式是有一定的拘束性的,但同时呢它也有极大的灵活性,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灵活性”我们可以怎样理解?靠窗户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你说“灵活性”就像做文章可以有许多不一样的体裁,比如诗、词、歌、赋等等,那表现在建筑上呢?嗯,就是中国的建筑既有宏伟壮观的宫殿、庙宇等大文章,也有小巧别致的像山亭、水榭一样的小品,你的分析很到位,请坐。总结起来,作者所说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建筑上,既表现出了中国建筑几千年以来的一贯风格,也说明中国不同类型的建筑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
3.除了“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对于“可译性”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好,请第一排这位同学来分享你的理解。(……)很好,分析很透彻,请坐。这位同学说,“可译性”也是一种比喻的手法,用语言和文学为喻,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者说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是呢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就像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是语言形式却是不相同的。
4.最后,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本文除了“文法”和“可译性”以外,还有那些地方也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手法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明确:好,请左边这位同学来分析。(……)好,你找到的句子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请你分析一下表达效果。(……)嗯,这句话就是用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关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属于一个大家庭,由此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界限。你的思路很清晰,请坐。
第四排这位同学,你找到了哪一句?哦,第七段的第一句话“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呢?(……)不错,分析很到位,请坐。这位同学说,这句话呀用“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在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只是“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并不是承重的作用。
戴眼镜这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嗯,你找到的是十五段的第三和第四句“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请你分析一下表达效果。(……)很好,你的思路是正确的,请坐。这位同学说十五段的这两句话用“文章”比喻建筑,然后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非常贴切。
(四)总结升华:
本节课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呢?好,课代表你来说。(……)嗯,我们了解了梁思成先生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的整体结构,知道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的介绍顺序,还理解了作者提出的“文法“和”可译性“的内涵,最后分析了一些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你的概括很全面,请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本篇文章,仔细品味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探讨。
2.此外,请同学们在课后就近寻访一些名胜古迹,做实地考察,分析建筑特征,形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分享交流。
好,同学们,下课!
(结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五、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引论
3-13——主体
14-19——深化
20——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