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光合作用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6光合作用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6 22: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6光合作用
一、选择题
1.图中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C.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D.cd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进行
2.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中甲),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碘液处理,A,B,C三个部位一般不会呈现蓝黑色的是(  )
A.只有A,B B.只有A,C C.只有B,C D.A,B,C都是碘液颜色
3.市面上有一款气培箱(如图),它不需要土壤就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该箱体由透明玻璃制成,其顶部有3排LED灯,5个小凹槽能同时种植植株,植株根部“悬于”玻璃箱中,不与营养水接触。其原理是利用内部马达的震动,将带有营养成分的水雾化,从而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下列有关气培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透明的玻璃箱体,有利于根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B.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C.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
4.如图是黑藻在二氧化碳浓度为的条件下,测定的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B.从段看出,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值将会增大
D.从曲线中看出,限制段光合作用速率上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
5.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植株在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段和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两曲线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没有关闭,乙植株气孔部分关闭
6.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小明将某植株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用铝箱将一张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4小时(如图)。去掉铝箔,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后,将观察到(  )
选项 遮光部位 未遮光部位
A 不变蓝 变蓝
B 不变蓝 不变蓝
C 变蓝 不变蓝
D 变蓝 变蓝
A.A B.B C.C D.D
7.下图所示为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若干实验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8.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蜗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
A.液泡 B.叶绿体 C.细胞膜 D.细胞壁
9.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测出瓶内的含氧量后密封,将甲瓶放在黑暗处,乙瓶放在阳光下,其他条件相同,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内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cg B.甲瓶呼吸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a-b)g
C.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a-c)g D.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a-b)g
10.现有四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
11.如图所示的“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不属于“人工树叶”作用的是(  )
A.为人类提供食物 B.为人类提供能源
C.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12.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O2,根据地球演化理论,大气中的氧气来自于(  )
A.火山喷发
B.闪电电解
C.植物光合作用
D.动物呼吸
13.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 ℃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
B.D点比E点CO2吸收量大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大
C.制约A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
D.实验结果表明,在20%~40% 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
14.如图,将经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光,再经光照、脱色及碘液处理,结果叶片边缘与遮光部分不变蓝.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B.通过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
C.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片的绿色部分 D.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15.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______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________。(填化学式)
16.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那么释放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还是水中的氧元素呢?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合作用进行过探究。他们用O-18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它们分别成为含O-18的水和含O-18的二氧化碳。然后,他们再分两组进行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水 二氧化碳 生成的氧气
第一组 H2O C18O2 O2
第二组 H218O CO2 18O2
注:H218O——O-18水 C18O2——O-18二氧化碳 18O2——O-18氧气
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如何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写出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
(3)请从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出发,解释为什么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
17.请根据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
(2)请写出甲图中序号②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
(3)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4)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需将乙图植物提前放在黑暗处24h,其目的是______。
18.选择某一生长旺盛的植物,先进行____________,然后放在室外,在同一天时间里,从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面积比叶片小的圆片),精确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假设全天温度保持不变,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
(1)若把消耗的有机物质量与对应的时间之比作为呼吸速率,则一个叶圆片从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的呼吸速率是______克/小时。
(2)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内,一个叶四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量为______克。
三、探究题
19.在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时,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植物放到黑暗处48小时。
②……
③取下A、B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
④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请完善小李同学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②___________。
(2)步骤①目的:___________。通过观测___________来证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3)你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④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叶片的、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___________。
(3)步骤⑦中叶片处变蓝。请解释叶片处变蓝的原因: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
(4)利用下图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___________移动(填“向左”或“向右”)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表示没有光照时,只进行呼吸作用的强度;b点是光补偿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d表示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详解】
A.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错误。
B.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b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B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C错误。
D.cd段表示光合作用趋于稳定,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
2.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原料,能准确找出实验的变量。
【详解】
此实验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乙叶片,遮光部分(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和未遮光部分的变量是光,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C处遮光,未进行光合作用,故滴加碘液不变蓝。
甲叶片A和B的变量是水,将主脉切断后,切断部位的导管被切断,导致水分无法运输到叶片的A处,A处因为无法得到原料而停止了光合作用,因此淀粉无法生成,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B处在切断部位以下,因此能得到导管输送来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所以B处能产生淀粉,滴碘液变蓝色。
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详解】
A.该植物的根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B.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根需要空气,若将根全部浸入水中,根将处于没有空气的状态,根就会成为烂根,因此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C不符合题意。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提高光合作用,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解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出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
【详解】
A.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光合作用的条件是有光,从AB段看出,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m值将会增大,C正确。
D.从曲线中看出,AB段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上升,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变,光合作用速率不变的原因可能与原料等其它条件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表达式。
5.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由于时间变化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因此该题是植物在一昼夜中净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6时和18时,净光合速率为0,该点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c点表示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详解】
A.a点净光合作用为0,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甲植株在a点之前进行光合作用,只是a点之前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错误。
B.乙植株超过18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有机物积累减少,因此18时是有机物积累最多,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bc下降的原因是乙植株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数量逐渐减少,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甲不存在光合午休现象,乙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乙植株气孔关闭,而甲植物气孔没有关闭,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借助曲线图,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6.A
【解析】
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详解】
该实验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此实验中,遮光的部分叶片由于没有见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故不能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不遮光的部分由于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叶片变蓝色。因此小明将某植株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用铝箔将一张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4小时,取下叶片,酒精脱色,冲洗,滴碘液,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故选A。
【点睛】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很多中考试题都是从这个实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7.B
【解析】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对照题干中的图示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是暗处理、②是部分遮光、①光照、⑤是酒精脱色、④是漂洗加碘,可见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8.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详解】
A.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B符合题意。
C.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透明的薄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它的结构以及功能也要了解。
9.C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将先后两次氧气的量相减即可得到产生或消耗的氧气量。
【详解】
A、甲瓶在黑暗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那么消耗氧气的质量为(b c)g,选项错误;
B、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不生成氧气,选项错误;
C、乙瓶在阳光下,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是(b c)g,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那么产生氧气的质量为(a c)g,选项正确;
D、乙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与甲相同,也为(b c)g,选项错误,故选C。
10.B
【解析】
【分析】
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详解】
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要利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即一组要有二氧化碳,一组不含有二氧化碳,其它条件均相同。④没有植物,故不符合要求;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要远远大于氢氧化钙溶液,能够保证瓶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所以选择①③装置的组合。 故选:B。
11.A
【解析】
【详解】
A、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选项错误;
B、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能给人类提供能源,选项正确;
C、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丙醇中,选项正确;
D、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降低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选项正确,故选A。
12.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
地球原始大气组分主要是氢和氦等,现在的大气组分主要是氮和氧。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氧气主要是后来的海洋蓝藻进行光合作用逐渐放出来的,氧气的出现和增多为后来生物界登陆创造了关键条件,原始森林是在出现氧气后才出现的。
故选:C。
【点睛】
主要考查地球早起生命的起源及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等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C
【解析】
【分析】
观察曲线图可以发现,该实验中具有三个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无机盐和含水量。在光照强度增强、含水量增加、施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均增加。并且施肥的玉米在土壤含水量为40%以上时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增强。
【详解】
A、该实验中具有三个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无机盐和含水量,A错误。
B、B点与E点相比,含水量相同,D施肥,E未施肥,因此D点比E点CO2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和施肥,B错误。
C、A点是两线重合的部位,因此施肥与不施肥、光照强度对A点光合作用强度无影响,与B点相比,不同的条件两点的含水量不同,因此A点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土壤水分含量,C正确。
D、图中显示,在土壤含水量在40%,施肥与不施肥对光合作用强度无影响,但是在土壤含水量在40%~60%的条件下,施肥的玉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增强,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4.D
【解析】
【详解】
该实验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本实验有可设置两组对照实验:一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叶绿体叶,滴加碘液后,银边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绿叶部分变蓝色,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片的绿色部分;另一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叶片的未遮盖部分变蓝色,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可得出的结论是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通过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15. 叶绿体 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H2O。
16.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看其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则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 从物质角度,植物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从能量角度,植物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些都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看其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则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2)从表中可知,氧气中氧元素与H2O中的氧元素一致,故可得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的结论。
(3)从物质角度,植物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从能量角度,植物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些都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17. 叶 氧气 筛管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运走
【解析】
【分析】
(1)植物光合作用的公式:,进行的主要器官是叶。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乙图b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不含二氧化碳,乙装置a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有二氧化碳,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1)叶片中因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由图可以知道,①和水进入植物体内,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②和有机物从植物体内出来,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判断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
(3)植物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气孔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门户,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
(4)将乙图植物放在黑暗处24h,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运走。
【点睛】
正确读懂图和正确的书写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解题的关键。
18. 暗处理一昼夜 2y-z-x
【解析】
【分析】
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呼吸作用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等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之差。
植物的叶片内会积累一定的有机物,为了排除原有的有机物对试验的影响,在试验前,需要将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饥饿处理一昼夜。
【详解】
(1)从下午4点开始,将植物放置到黑暗环境中,一直到晚上10点,这段时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叶片内减少的质量就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植物的呼吸速率是 克/小时。
(2)植物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y-x是这段时间积累的有机物,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了,这段时间消耗的有机物为y-z,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为2y-z-x。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清楚,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则一直进行。
19. 选两片叶子标为A.B,分别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其中A的袋子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B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消耗叶子原有有机物 是否变蓝 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分析实验装置可知:叶片B和叶片A,变量是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详解】
(1)实验步骤②选两片叶子标为A、B互相对照,控制其他条件相同,比如分别套上透明的塑料袋,不同点为A的袋子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B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这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步骤①目的:消耗叶子原有有机物,因为植物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通过观测是否变蓝来证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因为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证明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二氧化碳。
(3)实验现象为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因为A袋子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袋子中的二氧化碳已经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因此叶片中不含二氧化碳,故滴加碘液不变蓝。
20. 叶绿素 光照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向左
【解析】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步骤④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2)该实验中,叶片的 b 、 c 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光照。探究光照是不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3)步骤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是叶片的c处,原因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4)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