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一片草原中养殖了一群绵羊,草原上同时还有狼和野兔,假如狼全部灭绝,这片草原将出现( )
①兔子增多 ②兔子减少 ③草量减少 ④绵羊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
2.2021年5月11日10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在中国范围内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3.“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抵达万米深海,看到长着触角的海参,白色海绵,还有连生物学家都很难辨别的蝴蝶状新物种,但没有绿色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没有阳光 B.压强太大 C.温度太低 D.缺少二氧化碳和氧气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6.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C.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的生态系统
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 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湖泊生态系统
8.某地建立了“牛—蚯蚓—水稻”循环农业模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处不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蚯蚓属于消费者 B.有机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
C.蚯蚓以粪便为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牛食用水稻秸秆加速了物质循环
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10.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不能对应的是( )
A.沙漠里的植物大多有根深、叶小的特点——水分缺乏
B.青蛙有冬眠现象——食物短缺
C.夏天,小狗的呼吸加快——气温升高
D.平原人刚入高原时常会有高原反应——气压降低、氧气缺乏
11.如图是太湖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2.如图所示,有人在种植床上种农作物、鱼缸内养鱼,自创循环生态。鱼缸中的水被水泵定时抽上来,水和鱼的粪便滋养了种植床上的农作物,水经种植床和农作物过滤后流回鱼缸。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鱼缸中的所有物体构成了一个群落
B.鱼缸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C.鱼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D.鱼通过异化作用产生的粪便能促使农作物生长发育
13.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有机物循环的形式进行
B.a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c途径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
D.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14.一种蝇的幼虫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皮肉为食,可致牛死,牛死后尸体为细菌分解,在生态学上,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牛为生产者 B.细菌为消费者 C.蝇的幼虫为二级消费者 D.牛的尸体为分解者
二、填空题
15.2020年,东非爆发近25年来最严重蝗灾,联合国估计这场蝗灾可能会引发东非国家面临粮食问题。蝗虫的防治主要有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比如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把4000亩土地里的蝗虫吃光。保护农田蜘蛛也能有效的防治蝗灾发生。
(1)农田中的水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
(2)根据题中信息,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引鸭入田,利用鸭对蝗虫的防治,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鸭产生的粪便,富含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又被生产者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16.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被称为“城市之肾”,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5种国家珍稀物种,还有濒临灭绝的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其中合理的有_______ (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
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_____
17.2020年,东非爆发近25年来最严重蝗灾,联合国估计这场蝗灾可能会引发东非国家面临粮食问题。蝗虫的防治主要有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比如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灾,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把4000亩土地里的蝗虫吃光。保护农田蜘蛛也能有效的防治蝗害发生。化学防治可以研制出一种只针对蝗虫的药物。但是新杀虫剂可能会使蝗虫产生抗药性,繁殖出抗药性的后代。
⑴根据题中信息,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⑵蝗虫抗药性的增强是________的结果;
⑶农田中所有生物称之为________;
⑷引鸭入田,利用鸭对蝗虫的防治,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鸭产生的粪便,富含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又被生产者利用,可见,鸭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
18.2017年1l月2日农民日报消息:湖南浏阳:鸭游田间蛙唱稻丛生态养殖看丰收,这又是一次生态有机农业尝试的成功。通过向稻田中放养鸭子、青蛙、泥鳅等生物,重新构建了稻田的生态体系,达到无肥也长壮,不用农药也无害的目的。
(1)水稻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填生态系统成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且通过______进行流动。
(2)村民王爱国在田间管理时发现水稻出现了明显的倒伏迹象,土壤中可能缺少_______肥。
(3)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这是利用了_______多样性。
三、探究题
19.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________。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___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________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详解】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牧草→兔子→狼”,把狼杀绝,兔子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减少,以植物为食绵羊也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因此,假如狼全部灭绝时,这片草原将出现情况(1)兔子增多、(3)草量减少、(4)绵羊减少。
故选A。
2.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详解】
中国范围内的所有人属于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种群,A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解析】
【分析】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海沟中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化作用。
【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深海中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光化作用需要阳光,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化作用,所以深海处没有绿色植物。
故选A。
4.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析题图,由于甲与乙之间为双箭头,所以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甲与乙之间为双箭头,并且乙、丙和丁均有箭头指向甲,所以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故选D。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本题解题关键。
5.D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无污染等特点。
【详解】
A.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种群,构不成群落,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不仅与生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影响有关,错误。
C. 食物链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故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为: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错误。
D.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防治、食物链以及群落和种群等相关知识。
6.D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其生活领域(生活环境)两部分。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圈的概念,较简单。
7.C
【解析】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点睛】
掌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能正确答题。
8.A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A.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错误。
B.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要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后才能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B正确。
C.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蚯蚓以粪便为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牛为消费者,食用水稻秸秆,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加速了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D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即可。
【详解】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选D。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10.B
【解析】
【分析】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
A.在沙漠里植物大多有根深、叶小的特点,这是为了生存根深可以吸到更多的水,叶小是因为叶大会消耗太多的水分,不符合题意。
B.由于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变温动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吃不动进行冬眠,故冬眠是青蛙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符合题意。
C.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跟气温变化有关,不符合题意。
D.海拔高的地方大气压低,影响到氧气溶解到血液中的量,气压越低,溶解量越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11.A
【解析】
此题是识图选择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用。
【详解】
由图可知,①表示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是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识图确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三个过程,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12.C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 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如: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是群落。鱼缸中的所有物体,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不是群落,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
C.动物的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C正确。
D.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粪便是没有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过大肠的机械加工形成的,不是通过异化作用产生的,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知识等。
13.C
【解析】
【分析】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②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③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
A.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A错误。
B.由图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错误。
C.c途径是植物中的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这主要是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的,C正确。
D.自然界中的氧、氮、磷等元素也能循环利用,但是循环途径不能以此图表示,比如磷元素,主要是通过植物的根从土壤中获得,而不是从大气中获取,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的,正确判断题中的碳元素传递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4.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详解】
A.牛以草为食物,牛是消费者,A错误。
B.细菌是分解动植物尸体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错误。
C.牛是初级消费者,蝇的幼虫以牛的皮肉为食,属二级消费者, C正确。
D.牛的尸体是分解者的食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生产者 水稻→蝗虫→鸭子(蜘蛛)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2)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详解】
(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根据题中信息,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蝗虫→鸭子(蜘蛛)。
(3)引鸭入田,鸭子以昆虫和杂草为食,利用鸭对昆虫、杂草的防治,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鸭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鸭产生的粪便高含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又被生产者利用。可见,鸭还能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 消费者 ①②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属于动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要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在湿地公园内修建高档小区会破坏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因此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①②符合题意。
(3)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黑嘴鸥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慢慢减少,但是之后慢慢增多,黑嘴鸥是吃小鱼的,因此小鱼的天敌减少,小鱼就会没有顾忌的繁殖,导致数量增多,随着黑嘴鸥的增多,吃鱼的数量也增多,小鱼数量就会减少。因此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为: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功能。
17. 水稻→蝗虫→鸭子(蜘蛛) 自然(药物)选择 群落 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详解】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根据题中信息,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水稻→蝗虫→鸭子(蜘蛛)。
(2)在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蝗虫杀死,抗药性强的蝗虫活下来。这样经过长期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蝗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因此蝗虫的抗药性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因此农田中所有生物称之为群落。
(4)引鸭入田,鸭子以昆虫和杂草为食,利用鸭对蝗虫的防治,减少了化学药物的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鸭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鸭产生的粪便高含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又被生产者利用,可见,鸭还能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8. 生产者 食物链 钾 基因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部分。
(2)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3)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1)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
(2)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有重要的作用,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水稻出现倒伏现象,说明土壤缺乏钾元素,因此必须要施加钾肥。
(3)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点睛】
此题综合性强。要做好这类试题,不但要知识掌握牢固,还要有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19. B→D→C→A B 细菌、真菌(或分解者) 太阳 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的积累,食物链越长,位于该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量越多。
【详解】
(1)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表格中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由少到多依次是B(小球藻)、D(水蚤)、C(小鱼)、A(大鱼),因此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B→D→C→A。
(2)小球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B小球藻。
(3)小球藻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太阳能。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小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少。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有毒物质的积累。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