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身体的防卫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 身体的防卫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9 22:5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身体的防卫
一、选择题
1.2021年3月15日获悉,中科院团队研发的单克隆中和抗体被誉为瞄准新冠病毒的“生物导弹”,这种抗体药物获批欧盟内紧急使用,用于治疗新冠轻症、中症感染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注射抗体治疗属于特异性免疫
C.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D.新冠病毒是新冠肺炎的病原体
2.通过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防止和控制新型冠状肺炎,新冠疫苗对于接种者来说属于(  )
A.传染源 B.抗体 C.抗原 D.抗生素
3.将蝮蛇的微量蛇毒注射到马体内(蝮蛇蛇毒是一种蛋白质),过一段时间后逐步增加注射量,数周后抽出马血,除去其中的血细胞和部分无用的蛋白质,即可得到抗蝮蛇蛇毒的血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被蝮蛇咬伤后,可用此免疫血清进行治疗
B.这种血清可以对所有毒蛇的蛇毒产生免疫作用
C.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员应注射血清进行预防
D.注入马体内的蛇毒为抗体,使马的体内产生抗原
4.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
C.家里饲养的狗、猫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
D.被狗、猫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5.如图所示,甲物质表示某种细胞外的物质,丙物质表示乙细胞接受甲物质影响后大量分泌、释放或产生的某种物质。下列依次对甲物质、乙细胞和丙物质的例举,合理的是(  )
A.抗原、B淋巴细胞、抗体
B.氨基酸、胰岛内的细胞、生长激素
C.葡萄糖、肌肉细胞、尿素
D.脂肪、唾液腺内的细胞、脂肪酶
6.“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句保健语,其中“春捂”是指刚进入春天,不要过早脱掉棉衣,防止受流感的侵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和细菌在结构上相似,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通过“春捂”的方式可预防流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得了流感后可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D.感染流感后会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7.我国自主研发的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新药证书,该疫苗对EY71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到1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属于易传播的遗传病
B.EV71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相当于抗体
C.手足口病病人属于传染源,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D.手足口病EV71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8.如图中,I和Ⅱ 分别表示某种病毒两次侵染人体的先后时间顺序,曲线表示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
A.该病毒第Ⅱ次侵入后,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大量增多
B.病毒第I次侵染被清除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消失
C.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D.产生的相应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这属于体液免疫
B.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疫苗属于抗体
C.当人们被毒蛇咬伤时需要注射含免疫物质的血清来治疗这叫做人工被动免疫
D.人体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
10.2018年1月1日后,可在省内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门诊进行咨询、预约或接种宫颈癌疫苗了。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是由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如图(HP)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B.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传染源
D.HPV形似球状,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11.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若护理不当很容易高度感染而死亡,主要原因是病人丧失了(  )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细胞免疫
D.体液免疫
1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
B.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不会得病
C.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
D.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1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识别
B.免疫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
C.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D.免疫不能出生后获得
14.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器官有扁桃体、胸腺和脾脏等
B.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C.免疫细胞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
D.皮肤和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二、填空题
15.目前,我国研制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广泛使用,为各国抗疫作出巨大贡献。通过疫苗免疫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同时一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一段时间内“记住”入侵的病毒,当新冠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16.新冠肺炎是病毒导致的,该病毒传染性很强。专家指出,加热到56oC并持续3分钟,或使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从传染病角度,病毒属于______(填“病原体”或“传染源”)。为了遏制疾病的传播,武汉市在1月23日开始“封城”,专家呼吁人们呆在家里,不外出,不聚集,外出戴口罩等等。在这些措施中最关键的是一旦发现确诊病人,应立即隔离治疗,从预防传染病角度来看,该措施属于______;
(2)为了更好的抵御此病毒,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在研发疫苗,而我国科学家走在世界的前列,已经开始了疫苗的二期临床实验。人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病毒,这种免疫属于______免疫(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1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肺炎。目前全世界多地相继爆发,我国政府对疫情高度重视,国内现已基本得到控制,根据你对“新冠”知识的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在预防“新冠”这类传染病中,以下措施有效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控制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 ③保护易感人群
(2)已经康复的病人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不会再患该病,这属于________性免疫(填:“特异”或“非特异”)。
(3)病毒与细菌相比除了个体大小不同外,从结构上看________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18.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是一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请利用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俊凯得流感,亮亮偷偷给俊凯补课后并没有感染,可能的原因是亮亮曾经注射过流感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疫苗属于_______。
(2)人体接种疫苗后,产生了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图中能表示抗体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
三、探究题
19.如图为免疫产生的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为________;
(2)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________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免疫;
(3)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存活;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
A.甲处理中的“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CD.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能在人群中传播,A错误,CD正确。
B.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中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一特定的传染病,因此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抗体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其作用是有针对性的,特定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正确。
故选A。
2.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
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就是接种抗原,不是接种抗体。所以新冠疫苗对于接种的人体来说属于抗原。
故选C。
3.A
【解析】
【分析】
蝮蛇的蛇毒是病原体,相当于抗原,注射到马的体内后,会刺激马的免疫细胞在血清中产生一种专门抵抗改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蝮蛇蛇毒抗体,该抗体只针对蝮蛇蛇毒起作用,对其它病毒不起作用,称为特异性抗体。
【详解】
A.被蝮蛇咬伤后,可以用抗蝮蛇蛇毒免疫血清治疗,因为免疫血清里含有清除蝮蛇蛇毒的专门抗体,A正确。
B.此血清含有的抗体只是由于蝮蛇的蛇毒刺激马的免疫系统产生的,所以只能解蝮蛇的蛇毒,其他的蛇毒成分与蝮蛇的蛇毒不一样,所以此血清不能抵抗所有蛇的蛇毒,B错误。
C.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注射了此血清后体内一段时间内会还有抗蝮蛇蛇毒的抗体,但抗体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内,而且只能预防被蝮蛇咬伤,所以不能用来预防。预防的话要注射疫苗,疫苗一般是灭活病毒,相当于抗原而不是抗体,C错误。
D.先射入马体内的蛇毒为抗原,它使马的血液中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
明确抗体和抗原的区别即可。
4.D
【解析】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
A.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因此,被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A正确
BCD.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家里饲养的狗、猫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并了解其意义。
5.A
【解析】
【分析】
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详解】
A.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球蛋白,A正确。
B.葡糖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内的细胞分泌胰岛素,B错误。
C.葡萄糖在肌肉细胞能分解不会产生尿素,C错误。
D.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淀粉,D错误。
故选A。
【点睛】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
6.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流感病毒和细菌不相似。
【详解】
A.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通过“春捂”的方式可预防流感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错误。
C.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而不能治疗流感,C错误。
D.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感染流感后会引发人体产生抗体,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了解病毒与细菌的区别,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有助于解题。
7.D
【解析】
【分析】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A.EV71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能在生物之间传播,属于传染病,A错误。
B.EV71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EV71肠道病毒,从免疫的角度相当于抗原,B错误。
C.手足口病病人属于传染源,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手足口病EV71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疫苗的免疫原理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B
【解析】
【分析】
(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2)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免疫力。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花时间大大缩短,抗体的产生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续时间长。
【详解】
AB.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B错误,A正确。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C正确。
D.产生的相应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但是会慢慢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值要比第一次大的多。
9.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
A.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疫苗属于抗原,B错误。
C.当人们被毒蛇咬伤时需要注射含免疫物质的血清来治疗这叫作人工被动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人体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属于免疫监视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0.B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解答即可。
【详解】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错误;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注射疫苗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病原体具有清除作用,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正确;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病原体,故C错误;HPV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特点、病原体的概念、免疫的特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病毒的结构特点、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1.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代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详解】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严重烧伤的病人致使皮肤受损,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所以严重烧伤的病人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故选:B。
【点睛】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2.D
【解析】
【分析】
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它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的,只针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
腮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腮腺炎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抗体把腮腺炎病毒消灭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以后就不在感染腮腺炎。属于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会得此病,是婴儿从母体获得抵抗此病的抗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接种乙肝疫苗后,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该抗体只对乙肝病毒有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符合题意。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3.D
【解析】
【分析】
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
A、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A正确;
B、免疫中的如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B正确;
C、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的三大功能,C正确;
D、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理解免疫的功能以及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4.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详解】
A、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其中免疫器官有胸腺、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A正确;
B、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引发某些疾病。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B正确;
C、免疫细胞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上述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是有利的,C正确;
D、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掌握免疫的类型以及免疫的功能。
15. 抗体 记忆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
通过疫苗免疫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一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一段时间内“记住”入侵的病毒,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16. 病原体 控制传染源 特异性
【解析】
【分析】
(1)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
(1)病毒是使人患新冠病毒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病人属于传染源,所以对病人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2)人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病毒,该免疫具有针对性,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及免疫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17. ①②③ 特异 病毒
【解析】
【分析】
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进行分析。
【详解】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目前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2)已康复的新冠病人体内产生了相应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冠病毒有免疫作用,不会再患该病,但还可能患其它传染病,因此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3)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点睛】
关键是结合实际传染病的例子来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免疫知识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8. 抗原 a 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2)抗体就是病原体入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1)抗体就是病原体入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因此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讲属于抗原。
(2)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 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叫抗体,可见图a正确。注射某疫苗使人体产生抵抗该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效,对其它病毒无效。因此这种免疫方式以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及免疫相关的基础知识。
19. 乙 肺炎双球菌 特异性 不能 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免疫的类型、以及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要探究一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就要以该因素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即(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乙组;对照组是条件正常变量没有变化(取活的肺炎双球菌)的一组,即甲组。
(2)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乙组实验中小白鼠产生的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并且只对肺炎球菌有作用,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3)乙组小白鼠体内只具有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对另外一种病菌无作用,这是因为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因此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乙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能存活。
(4)接种是指注射疫苗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病,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该实验中的步骤二“乙组的小白鼠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体内”就相当于人类的接种疫苗。因此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产生的过程和特点。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