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选择题
1.2014年3月2日起发布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连续8小时最大值)六项污染物,其中PM2.5属于( )
A.氧化物 B.混合物 C.单质 D.化合物
2.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下列措施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是( )
A.使用无磷洗衣粉 B.回收处理废旧电池
C.空调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D.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3.下列不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 B.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
C.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微小病变 D.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
4.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5.2020年金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以下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是( )
A.金华五中校园实行垃圾分类 B.某小区实行雨污分流
C.金华市区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D.生活垃圾进行直接焚烧
6.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
7.2020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废弃塑料不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海洋 B.农业要禁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污染
C.车辆尾气的氮氧化物不造成空气污染 D.可用有些垃圾生产煤气、乙醇等燃料
8.2020年2月12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麦考瑞( Macquarie)港一场燃烧了210天的大火被宣告完全熄灭。这场大火始于201年7月18日,燃烧了400公顷。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大火燃烧了大量的树木,产生了巨量二氧化碳,可能促使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B.大火使得10亿的动物因此丧生,可能对当地的生态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C.常见的森林火灾灭火手段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能有效移开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
D.用水灭火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9.绍兴市2011年5月20日空气质量报告: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64,空气质量级别为Ⅱ级,空气质量状况为良,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0.2012年2月20日,市“两会”胜利召开,而“低碳生活”也成了会议的关键词。“低碳生活” 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多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11.近几年,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 ②控制车辆使用 ③减少户外运动 ④加强城市绿化 ⑤关闭厂矿企业 ⑥调整能源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2.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近日联合国环境署正式公布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BeatPlasticPollution)。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其中约86%的塑料未被回收,这些塑料废弃物直接危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下列关于塑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属于有机物
B.大部分塑料元素组成为C和H元素,则可将塑料直接燃烧处理,既可以提供热能,而且燃烧产物对环境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C.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其稳定性下降,后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塑料
D.我国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商家不得无偿提供塑料袋,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和节约资源
13.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人肺颗粒”。雾霾天气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出门戴防护口罩 B.开窗通风
C.减少户外活动 D.打开空气净化器
二、填空题
14.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___________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15.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
(1)现在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______。
(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去年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是造成这种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行为能产生PM2.5的是______。
A.就地焚烧垃圾 B.为方便出行,使用私家车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节日里燃放鞭炮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CO2,这是引发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界中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______。
(4)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有待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写一种即可)。
16.最近,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起全球担忧,《巴黎协定》旨在减少排放、寄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趋势,“节能减排”应该成为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到问题和应承担的责任。
(1)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论述了过去100多年全球变暖趋势的情况,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Ⅰ、Ⅱ、Ⅲ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导致今年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如图乙是目前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植物)是通过___________完成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_____(填字母)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量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3)在我国以汽油为燃料的轿车正在快速进入家庭,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2C6H14+19O2==点燃==12CO2+14H2O,某种品牌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需燃油12升(C6H14质量为8.6千克),请通过计算回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2017年世界环境纪念日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 人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1)目前,气候变化主要与大气污染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____,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____。
(2)创建与绿色家园要求杭州的空气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绿色植物能够吸附和吸收多种被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具有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因此,大力开展____活动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3)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做法是____。
A.对煤、石油等燃料燃烧后的污染物认真做好回收和利用工作
B.鼓励居民过节时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C.将垃圾场的塑料袋集中起来焚毁
D.鼓励市民使用“既方便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
18.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三、探究题
19.2016年的冬季,全国各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是指大气中悬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1)你认为,从肺部毛细血管吸入的PM2.5颗粒最主要影响人体的_________。
①呼吸系统 ②神经系统 ③循环系统 ④泌尿系统
(2)雾霾天气使空气净化器成为市民热门的选择。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受污染的空气被空气净化器吸入后,颗粒物进入电离区带上电荷,然后在集尘器上被带电金属网捕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PM2.5在空气中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
B.PM2.5在大气中漫游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
C.空气净化器中颗粒物在集尘器上被带电金属网捕获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PM2.5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
(3)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做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4)医生建议雾霾天气最好减少外出,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常用口罩的孔径如下: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的孔径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孔径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孔径在0.1微米左右。使用口罩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中口罩的作用相当于水净化中的 ________操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是多种物质颗粒组成的混合物,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 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小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故A不合题意。
B. 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可以防止电池中的汞对土壤造成污染,故B不合题意。
C. 空调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如果泄露后,会破坏大气层,故C符合题意。
D. 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小空气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A、汽车的发明便利人们的出行,但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空气的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选项错误;
B、塑料薄膜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塑料薄膜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污染,选项错误;
C、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微小病变,及时给予治疗能够维护人体健康,属于正面影响,选项正确;
D、核电站泄漏事故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属于负面影响,选项错误,故选C。
4.D
【详解】
A、甲烷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二氧化碳过量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和硝酸,会导致酸雨,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实行雨污分流,可减少水体的污染,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能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D、焚烧垃圾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故选D。
6.C
【分析】
根据森林的作用分析解答。
【详解】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所以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森林是“地球之肺”不相关。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牢记即可。
7.D
【详解】
A、塑料属于自然不可降解材料,因此会引发“白色污染”,A选项错误;
B、禁用化肥、农药可以防止水污染,但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引发粮食危机,故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B选项错误;
C、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空气中会与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引发酸雨问题,C选项错误;
D、用垃圾生产煤气、乙醇等燃料,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减少了垃圾的产生,符合绿色化学,D选项正确;
故选D。
8.D
【分析】
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详解】
A.在这场大火中燃烧了大量的树木,产生了巨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地球的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可能促使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A正确。
B.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绝大多数动物为其中的消费者,为生态系统的一份子,这场大火使得10亿的动物因此丧生,故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毁灭性的破坏,B正确。
C.森林火灾发生时,我们可以将部分树木砍掉,设置隔离带,将可燃物隔离,C正确。
D.用水灭火主要是因为水的沸点只有100摄氏度。由于燃烧物在燃烧时温度通常最低也达几百摄氏度,高者甚至达几千摄氏度,一接触到水时,水就马上蒸发了,从而带走大量热量,温度也随之下降使其达不到燃点那样火就熄灭了。还有一点也是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那就是隔绝空气。故D错误。
【点睛】
掌握温室效应、灭火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B
【详解】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能做可燃物,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防腐剂等,故B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的含量就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没有列入空气污染物监测范围.故D错误。故选B。
10.C
【详解】
A、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循环使用会减少植物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多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能节约纸张、节约造纸消耗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C。
11.C
【详解】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会减少细小颗粒物的排放,能治理雾霾;②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控制车辆使用可以治理雾霾;③减少户外活动并不能减少细小颗粒物的排放,不能治理雾霾;④加强城市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能治理雾霾;⑤关闭厂矿企业做法错误,应该减少污染的发生,而不能直接关闭;⑥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减少颗粒物的污染,能治理雾霾,所以可行的是:①②④⑥。故选C。
12.B
【分析】
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有机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氯、磷和硫等元素。
【详解】
A、根据所学的信息,可以判断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题意。
B、塑料的主要组成为C和H元素,所以塑料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塑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符合题意。
C、塑料对环境的污染除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自然环境中一般需要几百年左右才能彻底分解。所以可降解塑料就是为了让塑料在环境中快速的降解,避免破坏土壤结构。不符题意。
C、改变白色污染,国家要立法,也需要从消费习惯上把控,因而有偿提供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不符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B。
【点睛】
主要考查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相关知识。
13.B
【详解】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所以雾霾天气时开窗通风是不正确的。
故选B。
14.温室效应 光合
【详解】
(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15.天然气 ABCD 光合作用 氢能或核能等
【详解】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2)A、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烟尘,其中包含PM2.5,会污染环境,符合题意;
B、为方便出行,使用私家车会产生较多的机动车尾气,尾气中含有烟尘,其中包含PM2.5,会污染环境,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烟尘,其中包含PM2.5,会污染环境,符合题意;
D、节日里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烟尘,其中包含PM2.5,会污染环境,符合题意,故填ABCD。
(3)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追华为有机物和水,所以自然界中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故填光合作用。
(4)有待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和核能等,故填氢能或核能等。
16.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光合作用 d 26.4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a途径),部分绿色植物能被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b途径),部分绿色植物腐败变质产生二氧化碳(c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以途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d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量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详解】
(1)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如图乙是目前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d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量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3)设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x。
172/528=8.6kg/x,x=26.4kg。
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6.4kg。
17.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 植树造林 A
【详解】
(1)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平流层,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防止损伤动植物。
(2)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植树造林可以有效的防止空气污染;
(3)A.对煤、石油等燃料燃烧后的污染物认真做好回收和利用工作,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正确;
B.鼓励居民过节时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会生成有害的气体和烟尘,不利于保护环境,故错误;
C.将垃圾场的塑料袋集中起来焚毁会污染环境,故错误;
D. 鼓励市民使用“既方便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会大量的耗掉树木,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错误。故选A。
18.①③④ ③
【解析】
【详解】
(1)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三种气体都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气体,而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填:①③④;
(2)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故正确;
②PM2.5是一些固体小颗粒,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故正确;
③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颗粒大小要比分子大的太多;故错误;
④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故正确;故填:③。
【点睛】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知道PM2.5是什么意思,要熟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9.① AC C ③ 过滤
【详解】
(1)[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可知PM2.5对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危害;故①③符合题意。
(2)[2]A.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正确;
B.PM2.5在大气中是固体颗粒,不是分子,故B错误;
C.颗粒物所带电荷与集尘器带电金属网所带电荷电性相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因此颗粒物被电网捕获;故C正确;
D.PM2.5悬浮在空气中,所以和空气密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3)[3] A.由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可知该反应能将有害气体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故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一种物质可知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题中四氧化三钴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5]本题中的三种口罩中,第③种口罩质量轻,孔径小,是较好的口罩,口罩的作用是过滤出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