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浙江省温州市英才学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浙江省温州市英才学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0 08: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共 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如图所示是一只枯叶蝶,其形态体色与枯叶十分相近,因此天敌很难发现它的踪迹。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  )
A.伪装 B.拟态 C.保护色 D.警戒色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生物学现象为(  )
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
A.①④ B.①⑤
C.③⑤ D.②③
3.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水葫芦繁殖破坏生态 B.铁线蕨用孢子繁殖
C.鲫鱼用鳃呼吸 D.蝗虫具有外骨骼
4.2020年2月东部非洲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蝗灾,世界粮食产量面临严峻考验。肯尼亚发生了70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肯尼亚境内所有的沙漠蝗虫构成了一个(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5.温州泰顺乌岩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鸟类黄腹角雉,还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等共8种。保护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4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云豹的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
B.黄腹角雉和红豆杉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C.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是一个种群
D.整个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群落
6.下列有关森林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森林中的动物一般随植物呈垂直分布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森林群落
D.森林中的乔木适应环境能力最强,苔藓和地衣适应环境能力最差
7.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
C.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因而它没有生产者
D.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
8.小明发现学校农场里有青菜、菜青虫、食虫鸟、细菌等生物。其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细菌 B.菜青虫 C.食虫鸟 D.青菜
9.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每时每刻向外辐射太阳能。下列关于太阳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C.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
D.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10.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分解者 B.乙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C.丙是消费者 D.丁是生产者
11.三洋湿地围绕“一环、一带、两片、六区”功能布局打造一座“全能范”的湿地公园,我们把整个三洋湿地公园称为(  )
A.生物群落 B.生物圈 C.生物种群 D.生态系统
12.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B.食物网是指不同种类的多条食物链平行连接起来形成的简单结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与能量流动无关
D.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13.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14.西溪湿地公园是一多样化生态系统,该湿地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一廊”是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林园,包含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水边植物五个层次,廊内生活着多种野生鸟类。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B.西溪湿地公园的“一廊”属于植物群落,廊内五个层次植物分布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湿地的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由于它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物质循环
D.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蘑菇→野兔→松雀→鹰”
15.总投资11亿元的瑞安飞云江高楼段绿道暨综合整治工程,按景观风貌和旅游特色将开发梦里田园、十里果香、竹影斜阳、江畔人家、绿洲鹭岛和南滨公园等。“竹影斜阳”景点内所有的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16.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作物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可能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此过程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
A.随着害虫数量的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量也在减少。
B.在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的农药,则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是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食物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7.小江到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因此荣获“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
(1)景区内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妥的是_____
A.在林区野炊、烧烤 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 C.捕杀珍禽异兽
18.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
(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
19.海滨木槿,具有耐盐碱、抗风的特点,是海岸防潮林的优良树种。2016年在象山县新桥镇海边,发现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
(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所有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在海边盐碱地上,一般作物难以生存,但海滨木槿却生长良好,这主要是因为其根尖______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_____(填“>”、“<”或“=”)盐碱地溶液浓度;
(3)海滨木槿能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是______的结果。
20.我市南江上游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含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就连白鹭也留恋这里的环境,每年冬季到这里越冬。其中上游南江水库的水中生长着硅藻、水蚤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鲢鱼、鳙鱼等鱼类。其中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
(1)南江水库是一个 (选填“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
(2)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
21.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青蛙是稻田的“卫土”,在该生态系统中它位于第____营养级。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示部分还少了____和____两种成分。
22.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用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由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3)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甲与已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3.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人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
(2)该岛上还生长着许多蘑菇,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角度分析,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3)在该岛屿生态系统中鼬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
(4)鼠和鼠疫杆菌这两类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5)若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岛上兔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4.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4)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写出图乙表示的食物链__________(用A、B、C、D四个字母表示)。
(5)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
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30分)
25.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SO2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SO2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取4个相同的饮料瓶,分别编为1、2、3、4号并贴上标签,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SO2气体,4号瓶不充入SO2.然后在瓶内分别放入1片大小相同的菠菜叶,迅速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随时观察叶片变化,记录现象和数据。再以油菜、青菜为材料,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如表格(——表示实验时间内无变化)。
编号 SO2浓度 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分)
出现黄斑 较多黄斑 大面积变黄 整体变黄
1 0.28 3/17/13 6/25/20 10/32/24 20/46/31
2 0.42 2/11 4/22/18 9/28/22 15/34/28
3 0.56 1/5/6 3/10/12 7/15/16 13/24/20
4 0 --- --- --- ---
(1)4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同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与___________有关。
(3)由实验可知,以上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SO2浓度的是___________。
26.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知识后,小柯对蚯蚓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甲、乙两个规格相同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10条蚯蚓而不是1条蚯蚓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的蚯蚓正常活动,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之一是________;
(3)小柯向甲杯倒入清水到刚好覆盖土壤,发现蚯蚓都钻出了土壤,这与雨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一样,都是因为土壤中缺少________。
27.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
(1)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_(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2)如图是冬冬设计的关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哪种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____)
A.温度  B.光  C.麦麸  D.风力
(3)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___________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4)预期实验结果:黄粉虫会趋向于哪一种环境___________(填明亮或阴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
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叫做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详解】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有些动物如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如草地上的昆虫都是绿色的,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
根据拟态的概念可知: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即为拟态。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翅的背面颜色鲜艳。在停息的时候,两翅合拢起来,翅的腹面向外,现出枯叶的模样)。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2.C
【分析】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详解】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只有③⑤正确。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A
【分析】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
A.水葫芦是不合理的引种,导致没有天敌,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铁线蕨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用孢子繁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是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
D.蝗虫具有外骨骼,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B
【分析】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整体。
【详解】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肯尼亚境内所有的沙漠蝗虫构成了一个种群。
故选B。
【点睛】
掌握种群、群落等的概念,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防止出现混淆现象。
5.A
【分析】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3)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详解】
A.云豹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A正确。
B.黄腹角雉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红豆杉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B错误。
C.自然保护区所有的生物不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自然保护区所有的黄腹角雉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C错误。
D.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整个自然保护区不是一个群落,D错误。
【点睛】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6.D
【分析】
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形,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在植物的每个层次中,都有一些特别适应在那里生活的动物。
【详解】
A.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形,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集合组成了森林群落,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生物种群都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生活在底层的苔藓和地衣适应环境能力也很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关键掌握群落的相关知识。
7.B
【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种群,不是生物群落,故A错误;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故B正确;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但是它有生产者如水草,不是没有生产者,故B错误;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组成、生物群落的概念。
8.A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青菜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菜青虫、食虫鸟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能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故选A。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题解题关键。
9.D
【详解】
A.煤、石油、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根据题意可知,乙吸收光能,说明乙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乙为生产者,乙丙都被丁分解,所以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则甲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故选C。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题解题关键。
11.D
【分析】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简称群落。
(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整个三洋湿地公园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我们把整个三洋湿地公园称为生态系统。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群落的概念。
12.A
【分析】
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A正确。
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B错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错误。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会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D错误。
故选A。
【点睛】
掌握食物链和食物链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3.D
【分析】
在一条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是最多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详解】
A.由图可知,当乙的数量下降时甲的数量就上升,反之乙的数量 上升而甲的数量下降,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A正确。
B.甲、乙的数量变化始终在一定的范围内,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正确。
C.由图可知,乙的数量最大值大于甲,当甲的数量上升时乙的数量下降,反之甲的数量下降时乙的数量上升,所以是甲捕食乙,C正确。
D.由图可知,甲的数量的最大值小于乙的数量的最大值,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
牢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A
【分析】
(1)种群是指一片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这片区域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解答即可。
【详解】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
B.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这片区域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故B错误。
C.湿地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仅靠生产者不能实现物质循环,故C错误。
D.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蘑菇属于分解者,松雀不吃野兔,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以湿地生态系统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群落等知识;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较大。
15.B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所以景点内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故选B。
16.C
【分析】
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农作物→害虫I→蜘蛛,引入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害虫I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
【详解】
A、图中所示害虫I,为了获取食物,危害了农作物,随着害虫数量的减少,不能说明对农作物的损害量也在减少,A错误。
B、在A期间,若对害虫I施杀虫剂,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B错误。
C、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C正确。
D、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是两个种群的捕食与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7.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 AC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环境污染,限制不合理利用资源。
【详解】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了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因此景区内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
(2)A在林区野炊、烧烤,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C捕杀珍禽异兽,破坏了动植物资源,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法不妥的是AC。
【点睛】
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8.干旱 寒冷 翼 深水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详解】
(1)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这就是它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的特征。
(2)冬季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前肢变成翼,有大型是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深海环境表现。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9.种群 根毛 > 自然选择
【分析】
种群:某生态系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称呼。群落:某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生态系统: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两部分组成,有海洋、湿地、城市、草原、沙漠等。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
(1)种群:某生态系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称呼。群落:某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生态系统: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两部分组成。故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所有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种群;
(2)海滨木槿在海边盐碱地生长良好,说明海滨木槿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根毛区,说明了根毛区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
(3)适者生存捕食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法则,海滨木槿能适应海滨生活,是长期优胜劣汰适应的结果。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
此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细胞的吸水和吸水,及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考试热点,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与解答形式,有一定综合性。
20.(1)生态系统;(2)硅藻→水蚤→鳙鱼
【分析】
(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详解】
(1)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下渚湖湿地既包括了其所在的环境部分,也包括了其内所生活的生物部分,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
(2)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结合题意可知,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其生物链可表示如下:硅藻→水蚤→鳙鱼。
【点睛】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21.三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分析】
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由食物链交错形成。根据食物链及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知识点进行解答。
【详解】
(1)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生态系统的食物能量流通过程中,按食物链环节所处位置而划分不同的等级。 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和合成的有机物质是生态系统中最初有机营养源,称为初级生产。沿着食物链,这些能量和营养逐级传递。 因此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后面的依次为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依次类推。青蛙所处的食物链为: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青蛙位于第三营养级。
(2)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示部分还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点睛】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营养级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2.戊 5 丙 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分析】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1)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庚、己都直接或间接以戊为食,说明戊是生产者。
(2)该生态系统中有5食物链,分别是戊→甲→丁→丙,戊→己→丁→丙,戊→己→乙→丙,戊→庚→己→丁→丙,戊→庚→己→乙→丙。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丙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重金属污染,则丙的体内积存重金属最多。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以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从图中分析知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5)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因此若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则图中还应该具备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4 植物→人 分解者 太阳能 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人类大量捕杀
【解析】
(1)根据图解,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①植物→兔→鹰;②植物→鼠→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鼬→鹰;其中鹰可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人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人。
(2)蘑菇是腐生的真菌,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植物遗体维持生活,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称作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在该岛屿生态系统中鼬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4)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动物细胞和细菌的细胞的区别是细菌细胞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鼠和鼠疫杆菌这两类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若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岛上兔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是人类大量捕杀。
点睛: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又伴随着物质循环。
24.5 太阳能(或光能)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自我调节 D→B→A→C 蛇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鹰,草→鼠→狐,草→鼠→蛇→鹰。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一所示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D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低,因此是生产者植物,B次之,则乙是一级消费者,同理A是二级消费者,C是三级消费者。该食物链可表示为:D→B→A→C。
(5)根据以上题目的分析可知,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5.作对照 SO2浓度、受害时间 菠菜
【详解】
(1)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SO2气体,4号瓶不充入SO2,作为对照组;
(2)由表可知,SO2浓度越大,三种植物受害的时间越长,对植物的影响越大;
(3)相同浓度SO2,三种植物的受害时间不同,出现症状最短的敏感程度最大,对SO2的敏感性依次是菠菜、青菜、油菜,故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SO2浓度的是菠菜。
26.减少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水分 空气(或氧气)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
(1)在实验时,可可同学每组各用5条蚯蚓做实验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乙杯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然后就不动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动正常,该实验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水分。
(3)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需要呼吸空气中氧,大雨过后土壤缝隙被水填满空气减少,蚯蚓为了呼吸纷纷钻出地面。
【点睛】
掌握对照实验的特点及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27.无脊椎动物 B 平均值 阴暗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详解】
(1)黄粉虫的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无脊椎动物。
(2)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此实验装置中一侧遮光,另一侧见光,光照属于非生物因素,黄粉虫属于生物因素,因此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环境因素是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因此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平均值。
(4)黄粉虫的幼虫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预期的实验结果是暗处黄粉虫数目多,明亮处少。所以黄粉虫会趋向于阴暗环境。
【点睛】
在设计实验时要确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