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习目标: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掌握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会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丰富自己的价值观,落实在生活中保护珍稀动植物。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01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02
目录
生物史上的谜案:恐龙灭绝的原因,为什么如此匪夷所思?
大熊猫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了250只野生大熊猫的死亡!
正在消失的亚马孙雨林!
2
2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物种
数量:500万~5 000万种。
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的严重形势,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
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物种的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人类的措施
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体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正在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此外还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三、课堂练习:
C
C
4.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3.世界上物种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高山地区 D.寒带地区
A
A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回答5~6题。
5.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改革
6.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D
B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具有全球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加强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完成7~8题。
7.滇西北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交通不便 B.地势高
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
8.目前,云南野生稻资源正日益枯竭,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滑坡、泥石流的破坏
C.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D.当地人的大量采集
C
C
9.(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1.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2.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3.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10.雪豹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动物,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食草动物为主食,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目前,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
分析雪豹数量急剧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原因:全球变暖,雪线上升,雪豹生存的空间缩小,食物资源减少;人为捕猎。
建议:建立雪豹自然保护区,禁止猎杀;对牧民进行生态补偿,加强生态教育;加强岩羊保护,为雪豹提供充足食物来源,维护生态平衡。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穿山甲(如图)是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他昆虫幼虫等。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 g白蚁。近年来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我国大陆地区已难觅其踪影。
我国穿山甲巢穴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 cm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常筑于南坡,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 m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2)分析我国穿山甲冬季洞穴修筑的理由。
答案:(1)人类的大量捕杀;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
(2)朝南修筑,利于采光取暖和避风,利于过冬;洞道深且筑有多道土墙,利于防止冷空气的进入;与蚁穴连通,可保障冬季食物的来源。
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