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12 07:58:53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高二上·宁城期末)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不属于荒漠化的危害,A错误;水土流失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B错误;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C正确;臭氧层破坏与大量氟氯烃的使用有关,D错误。选择C项。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2020高二下·临沂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D.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B.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C.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D.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3)下列关于荒漠化的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贵州省等
B.土地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C.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风沙沉积的黄土高原,如陕西甘肃等地。
D.寒漠化,两极、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气候下的荒漠。
(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D.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1)D
(2)C
(3)C
(4)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的地区。华南、华东、西南地区降水多,气候较湿润,不符合题意,ABC排除;东北地区的西部、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再加上植被破坏严重等造成土地沙漠化。故答案为:D。(2)我国沙漠化的形成与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滥垦、滥伐和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退化,图中显示这一比例达85%,故答案为:C。(3)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故C错,ABD正确。故答案为:C。(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缺少常规能源的水能、缺少植被,大部分地区缺少化石能源,但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沼气适合南方使用;所以人们解决生活燃料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故答案为:D。
【点评】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3.(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拦截了几乎全部上游来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城市发展,各类用水剧增,民勤的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并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回答下面小题。
(1)民勤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气候变暖 C.旱涝灾害 D.土地荒漠化
(2)民勤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的直接原因是(  )
A.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B.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C.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 D.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
(3)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樵采 B.过度用水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4)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
①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节约和合理用水 ②以治为主,全面恢复荒漠植被
③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④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A
(3)B
(4)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民勤气候干旱,且“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并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说明该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D。(2)民勤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物理风化作用强,因此地表松散物质多,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其中气候干旱是根本原因,植被稀疏是直接原因,故A正确、B错误。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以及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和该地区成为北方沙尘暴沙源地无关,C、D错误。故答案为:A。(3)由材料可知,“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城市发展,各类用水剧增,民勤的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进而导致该地区“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说明造成绿洲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用水。故答案为:B。(4)造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用水,因此应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节约和合理用水,①正确。该地区内部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应因地制宜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草,④正确。荒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宜全面恢复荒漠植被,②错误。能源问题不是该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因此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无关,③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别对应热带沙漠区、温带沙漠区.
4.(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末)下图为我国某种自然资源(阴影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  )
A.1月0 ℃等温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黑河—腾冲线
(2)该资源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石漠化
【答案】(1)B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这种自然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天山、青藏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高海拔土地,因此该资源最可能是草场。图中显示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据此分析选B。(2)结合上题可知,这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天山、青藏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高海拔土地,因此该资源最可能是草场。草场资源如果过垦、超牧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选C。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5.(2020高二下·吉林期中)下图为蒙古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最大差值可能为(  )
A.99 mm B.199 mm C.299 mm D.399 mm
(2)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该国发展的是(  )
A.种植园农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灌溉农业
(3)该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最严重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石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
【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域年降水量为300mm<甲<400mm,乙区域年降水量为0mm<乙<100mm,由此可知两地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为399mm。故D正确。
(2)由图中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该地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大部分属丁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故B正确。
(3)人类活动中,由于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荒漠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1)D;(2)B;(3)D。
【点评】甲乙两地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以先算出两地的降水量的范围,然后交叉相减即可得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2020高二下·江阴期中)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回答下面小题。
6.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  )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加,降水稀少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D.大量开采铁矿,破坏植被
8.在图示地区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① 截留水分  ② 改变气候类型  ③ 削弱风力  ④ 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6.D
7.B
8.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6.塔里木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盆地边缘和绿洲有水源的地区是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故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①、④正确。河流上游一般在高山地区,人类活动稀少,荒漠化可能小;盆地中央本属于沙漠,不存在荒漠化,②、③错误。故答案为:D。
7.而在较短时间内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快,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主要原因,B正确;气候变暖,蒸发增加,降水稀少是自然原因,A错误;该区域工业化发展较慢,没有大量开采铁矿,C、D错误。故答案为:B。
8.草方格沙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起到截留水分的作用,①正确;草方格沙障增大地表摩擦力,可以削弱风力,③正确;草方格沙障没法改变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②、④错误。故答案为:D。
9.(2020高二下·枣阳期中)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库库布齐沙漠治理的关键是(  )
A.政府政策性支持 B.合理利用水资源
C.种植耐旱耐碱作物 D.治沙技术的创新
(2)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  )
A.已被森林广泛覆盖 B.地下水位显著提升
C.土地盐碱化得到解决 D.盐湖的盐度下降
【答案】(1)D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材料“库不齐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得知,库布齐沙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是治沙技术水平提高,故D正确。(2)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到2016年的15.7%,没有被广泛覆盖,A错;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不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下水位显著提升,B正确;土壤盐碱化是干旱地区灌溉不当导致的生态问题,荒漠化的治理能缓解土地盐碱化问题,但不能解决,C错;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多,但干旱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盐湖盐度不会下降,D错。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10.(2020高二下·沈阳期中)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据此分析选B。(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但石方格沙障在稳固沙土 、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据此分析选D。
【点评】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11.(2020高二下·沈阳期中)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当地采用草方格沙障(即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锁边林(即在沙漠边缘种植的防护林)等措施,治沙效果明显。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地相比,选择在乙地建设锁边林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平坦,植树方便 B.沙漠北部,风力较小
C.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D.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2)下列关于草方格沙障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高空风速
B.截留大气降水,减少水土流失
C.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
D.促进沙层堆积,增加土壤肥力
(3)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蒸腾量减少 B.下渗量增大
C.降水量减少 D.地下径流量减少
【答案】(1)C
(2)C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在沙漠边缘植物,首先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与甲地相比,乙地临近黄河,水源充足,C正确,A、D错误;沙漠北部,风力应更大,B错误。故答案为:C。(2)草方格沙障削弱的是近地面风速,A错误;草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很少发生水土流失,B错误;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并减少沙障附近水分蒸发,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3)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等作用,因此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蒸腾量加大、下渗量增大、降水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草方格沙障的功能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
12.(2020高二下·临泽期中)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甘肃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其最主要的条件是(  )
A.资源丰富 B.劳动力充足 C.靠近市场 D.交通便利
【答案】(1)C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宁夏平原土地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由图中经纬网度数、河流位置以及政区图省界形状,可以判断A平原是宁夏平原,它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发展农业必须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但是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使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②③正确。该地位于40°N以南,冻土发育不完善,①错误。水流平缓,对土地盐碱化影响不大,④错误。故答案为:C。(2)本题考查甘肃省成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的主要条件。甘肃省已探明的有色金属不仅种类多,储量也丰富,成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A正确。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人口密度较小,B错误。我国有色金属的消费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甘肃省市场相对狭小,C错误。该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状况有待完善,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13.(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非洲萨赫勒地区是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
(1)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要想根治萨赫勒地区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趋势,需要(  )
A.增加区域降水 B.增加植被覆盖
C.采用草方格沙障 D.控制人口数量
(3)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  )
A.削减风力 B.增加杂草 C.恢复肥力 D.增加降水
(4)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南东莞”之说。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C.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答案】(1)A
(2)D
(3)C
(4)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①结合材料,萨赫勒地区发展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人口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开垦,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材料没有体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过度樵采问题,A符合题意。
(2)要想根治萨赫勒地区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趋势,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区域降水需要有合适的条件,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不是沙漠化,不需要采用草方格沙障,增加植被覆盖想法对,不是根治的措施,D符合题意。
(3)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肥力,休闲轮作对削减风力作用不大,不能增加降水,增加杂草不可能是休闲轮作的目的,C符合题意。
(4)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从材料可知,东莞外来人口约200万,超过本地人口,可见劳动力丰富。所以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电脑外围设备生产运输量不是很大,海洋运输不是主导因素;当地消费市场有限;不需要很高技术。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3)C;(4)C
【点评】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工业生产支付工人工资水平的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在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区位优势丧失,工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逐渐将工业转移到经济对落后,土地价格地,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或国家。
14.(2020高二上·张家界期末)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2)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答案】(1)A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A正确。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发生农业生态问题,B错;土壤酸化一般不会出现干旱地区,大多发生在湿润地区,C错;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会上升,不会出现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D错。故本题选择A。(2)图示区域气候干旱,沙漠景观和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沙漠中的沙源不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更多是河沙,A错;过分的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土地盐碱化等农业生态问题,B错;麦草方格纱障可以防风固沙,但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不切实际,C错。故本题选择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措施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经济;带动相关产业。
15.(2020高二上·宁城期末) 2013年6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思考完成下面小题。
(1)为迎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答案】(1)A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图①黄土高原是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图②河西走廊是自然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沙化;图③哈尼梯田,是人类改造地形条件使之适合耕作;图④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形成的石漠化,A正确。(2)图②是河西走廊的风蚀地貌,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是形成风蚀地貌的自然原因,A正确;降水强度大是形成流水侵蚀地貌的原因;人口增长迅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人为原因。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16.(2020高二上·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 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 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宜采取的措施(  )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
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 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构成中,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占比最大,是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人类活动,故答案为:B。(2)新疆气候干旱,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大水资源的紧张,且林木不易成活;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不现实;气候类型不会被人类改变;可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规划农牧林用地。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17.(20120高二上·昌平期末)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1)C
(2)A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天空城红色荒漠的自然成因分析。江西省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层变薄,土壤极易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故A项正确、D项错误。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故B项错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易引起土壤盐碱化(如大水漫灌),与"红色荒漠”的形成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特点有,丘陵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强降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故B项正确。大力开荒种田和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破坏植被,会加剧 “红色荒漠”,故A项、C项均错误。彻底退耕还林不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1)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因此现象后土壤变成红色土地一片殷红,称为红色荒漠化。
(2)成因:自然因素:红壤自身粘重,贫瘠,酸性的特点导致红壤生产能力降低。江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对地表土壤起到冲刷作用,带走有机质。红色荒漠化后——红壤。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多表现为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红色荒漠化。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18.(2020高二上·鹤岗期末)读下图完成:
a地区利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进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C.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
D.沙障固沙成本低,应大规模推广
【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A.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也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的含水量,A不符合题意;
B. 草方格沙障不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里干旱缺水,地下水位很低,B不符合题意;
C. 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C符合题意;
D.草方格沙障,是在沙漠边缘地带固沙,成本高,费工大,有利于固沙的植物成活率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9.(2020高二上·日喀则期末)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该地森林资源的生态意义主要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根据两个图对比,30年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是现在森林覆盖率极低,荒漠化面积大,所以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B。(2)对比两幅图可知,该地区森林面积大大减少,所以造成土地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引起的。故答案为:A。(3)该区域30年前水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现在森林覆盖率低,河流短小,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答案为:C。
【点评】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20高二上·林芝期末)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21.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
A.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20.B
21.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北方地区
【解析】【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0.根据材料可知,甲地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故正确答案为B。
21.根据材料可知,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渡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故正确答案为B。
22.(2020高二上·吉林期末)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进入桥面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大幅度减弱了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司机路面观察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答案】(1)B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A、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故A错误;
B、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故B正确;
C、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故C错误;
D、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故D错误。
(2)A、由于芦苇沙障的设置,降低了风速,沙粒容易下降堆积,拆除芦苇沙障,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增强,挟带沙粒能力增强,沙粒不容易沉积在桥面道路上,故A正确;
B、芦苇沙障是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的,不会影响路面驾驶视野,故B错误;
C、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与桥面的道路维护成本无关,故C错误;
D、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阳光从南侧过来,不会影响光照,也不能减小冻土厚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从自然因素考虑修路的限制性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势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于航线;对航空影响较小。地质:喀斯特地貌要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要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
(2)沙障又称机械沙障、风障,是用柴草、秸秆、粘土、树枝、板条、卵石等物料在沙面上做成的障蔽物,是消减风速、固定沙表的有效的工程固沙措施。主要作用是固定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23.(2019高二上·番禺期中)读“我国将重点建设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例M最可能表示(  )
A.风能发电基地 B.核能发电基地
C.水能发电基地 D.潮汐能发电基地
(2)在中远期大型太阳能基地分布地带要特别注意防止(  )
A.酸雨 B.水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答案】(1)A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的M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北方和西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东南沿海地区距离夏季风的源地较近,因此M区域与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基本一致,故M区域可能是风能发电基地。A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图中中远期大型太阳能基地建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大气距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大型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加剧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中特别注意防止土地荒漠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①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②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24.(2019高二上·白城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里描写的蒙古大草原,令人心驰神往,然而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已经大大退化,很多地方产生了沙漠化的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大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异常 B.全球变暖
C.过度放牧 D.虫害、鼠害增多
(2)防治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
B.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C.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D.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答案】(1)C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导致内蒙古大草原退化速度加快;C符合题意。
(2)A.内蒙古位于半干旱地区,水源不足,不适合植树造林,A不符合题意;
B.应该退耕还草,种草增加草地的面积,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B符合题意;
C.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可能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的问题, 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草场面积减少,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恢复;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B
【点评】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二、综合题
25.(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30多年来,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2017年7月28日至30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中国库布其治沙模式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光伏农业就是一种成功的治沙模式,即在“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
(1)库布其地区易发生沙漠化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年降水量   ;临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   。
(2)“光伏农业”的治沙作用主要表现为:光伏板遮挡太阳辐射,   (降低、升高)地表温度,   (降低、升高)风速,   (减少、增加)水分蒸发,有利板下草本植物成长,从而起到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3)在库布其沙漠北部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等。
【答案】(1)年降水量少;风力较大
(2)降低;降低;减少
(3)(灌溉)水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大(光照资源充足、夏季气温较高等);地形平坦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根据年等降水量线数值,库布其地区易发生沙漠化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年降水量少;地理位置临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2)“光伏农业”的治沙作用主要表现为,光伏板遮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光伏板对风有阻挡作用,利于降低风速。地表温度降低,减少水分蒸发,有利板下草本植物成长,从而起到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3)在库布其沙漠北部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位于黄河附近,灌溉水源丰富;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大,光照资源充足等;地形平坦等。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全年蒸发量远超过降水量),气候干旱;(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易被风沙侵蚀;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生产活动加剧土壤沙化。
26.(2020高二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全区大部处在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历史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重点区域。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与第四次监测相比,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区的分布。
(1)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2)简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3)说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严重区治理的措施。
【答案】(1)荒漠化空间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面积较大,中东部地区面积较小;南部地区面积较大,北部地区面积较小
(2)导致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导致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牧民收入降低,贫困程度加剧
(3)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确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固沙等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区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图中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中东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小;南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大,北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小。(2)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应从土地生产力、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叙述。土地荒漠化加剧,许多耕地被沙漠侵吞,导致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随着土地荒漠化加剧,导致草场退化,草场生产力下降,载畜量下降,危害畜牧业发展;土地荒漠化加剧危害种植业和畜牧业,使得农牧民收入降低,导致贫困程度加剧;随着土地荒漠化加剧,当地生态平衡打破,生物多样性受损,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严重区治理的措施应从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不合理的农业导致荒漠化加剧,因此应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减小对天然草场的压力;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固沙;控制人口增长、适当进行生态移民等。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7.(2019高二上·番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图A)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近几十年来面积都明显扩大。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图B)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引起了世界关注。
(1)分析图A中沙漠扩张的自然原因。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归纳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冬春多大风,植被稀少,风沙活动明显;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加剧荒漠化
(2)年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荒漠化);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分析沙漠扩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大等方面分析。据图文资料可知,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多大风,植被稀少,风沙活动明显;且深居我国大陆内部,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同时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加剧荒漠化。
(2)由图可知,库不齐沙漠靠东,距离海洋较近,所以库不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库不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是其治理沙漠的有利条件。
(3)由图B可知,库不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点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1)过度樵采 ①破坏原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②主要危害: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③治理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牧民收入。
(2)过度放牧 ①破坏原因: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到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②主要危害: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3)过度开垦 ①破坏原因: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从事农业生产。②主要危害: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③治理措施: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水资源利用不当 ①破坏原因与主要危害:在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在灌溉农业区,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次生盐渍化。②治理措施: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改善耕地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高二上·宁城期末)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2.(2020高二下·临沂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D.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B.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C.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D.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3)下列关于荒漠化的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贵州省等
B.土地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C.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风沙沉积的黄土高原,如陕西甘肃等地。
D.寒漠化,两极、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气候下的荒漠。
(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D.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拦截了几乎全部上游来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城市发展,各类用水剧增,民勤的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并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回答下面小题。
(1)民勤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气候变暖 C.旱涝灾害 D.土地荒漠化
(2)民勤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的直接原因是(  )
A.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B.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C.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 D.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
(3)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樵采 B.过度用水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4)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
①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节约和合理用水 ②以治为主,全面恢复荒漠植被
③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④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末)下图为我国某种自然资源(阴影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  )
A.1月0 ℃等温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黑河—腾冲线
(2)该资源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石漠化
5.(2020高二下·吉林期中)下图为蒙古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最大差值可能为(  )
A.99 mm B.199 mm C.299 mm D.399 mm
(2)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该国发展的是(  )
A.种植园农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灌溉农业
(3)该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最严重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石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
(2020高二下·江阴期中)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回答下面小题。
6.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  )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加,降水稀少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D.大量开采铁矿,破坏植被
8.在图示地区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① 截留水分  ② 改变气候类型  ③ 削弱风力  ④ 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2020高二下·枣阳期中)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分别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库库布齐沙漠治理的关键是(  )
A.政府政策性支持 B.合理利用水资源
C.种植耐旱耐碱作物 D.治沙技术的创新
(2)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布齐沙漠(  )
A.已被森林广泛覆盖 B.地下水位显著提升
C.土地盐碱化得到解决 D.盐湖的盐度下降
10.(2020高二下·沈阳期中)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11.(2020高二下·沈阳期中)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当地采用草方格沙障(即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锁边林(即在沙漠边缘种植的防护林)等措施,治沙效果明显。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地相比,选择在乙地建设锁边林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平坦,植树方便 B.沙漠北部,风力较小
C.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D.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2)下列关于草方格沙障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高空风速
B.截留大气降水,减少水土流失
C.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
D.促进沙层堆积,增加土壤肥力
(3)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蒸腾量减少 B.下渗量增大
C.降水量减少 D.地下径流量减少
12.(2020高二下·临泽期中)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甘肃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其最主要的条件是(  )
A.资源丰富 B.劳动力充足 C.靠近市场 D.交通便利
13.(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非洲萨赫勒地区是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
(1)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要想根治萨赫勒地区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趋势,需要(  )
A.增加区域降水 B.增加植被覆盖
C.采用草方格沙障 D.控制人口数量
(3)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  )
A.削减风力 B.增加杂草 C.恢复肥力 D.增加降水
(4)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南东莞”之说。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C.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14.(2020高二上·张家界期末)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2)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15.(2020高二上·宁城期末) 2013年6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思考完成下面小题。
(1)为迎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16.(2020高二上·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 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 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宜采取的措施(  )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
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 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
17.(20120高二上·昌平期末)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18.(2020高二上·鹤岗期末)读下图完成:
a地区利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进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C.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
D.沙障固沙成本低,应大规模推广
19.(2020高二上·日喀则期末)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该地森林资源的生态意义主要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2020高二上·林芝期末)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21.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
A.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22.(2020高二上·吉林期末)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进入桥面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大幅度减弱了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司机路面观察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23.(2019高二上·番禺期中)读“我国将重点建设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例M最可能表示(  )
A.风能发电基地 B.核能发电基地
C.水能发电基地 D.潮汐能发电基地
(2)在中远期大型太阳能基地分布地带要特别注意防止(  )
A.酸雨 B.水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24.(2019高二上·白城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里描写的蒙古大草原,令人心驰神往,然而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已经大大退化,很多地方产生了沙漠化的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大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异常 B.全球变暖
C.过度放牧 D.虫害、鼠害增多
(2)防治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
B.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C.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D.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二、综合题
25.(2020高二下·大邱庄镇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30多年来,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2017年7月28日至30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中国库布其治沙模式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光伏农业就是一种成功的治沙模式,即在“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
(1)库布其地区易发生沙漠化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年降水量   ;临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   。
(2)“光伏农业”的治沙作用主要表现为:光伏板遮挡太阳辐射,   (降低、升高)地表温度,   (降低、升高)风速,   (减少、增加)水分蒸发,有利板下草本植物成长,从而起到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3)在库布其沙漠北部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等。
26.(2020高二下·武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全区大部处在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历史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重点区域。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与第四次监测相比,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区的分布。
(1)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2)简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3)说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严重区治理的措施。
27.(2019高二上·番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图A)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近几十年来面积都明显扩大。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图B)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引起了世界关注。
(1)分析图A中沙漠扩张的自然原因。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归纳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不属于荒漠化的危害,A错误;水土流失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地区,B错误;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C正确;臭氧层破坏与大量氟氯烃的使用有关,D错误。选择C项。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答案】(1)D
(2)C
(3)C
(4)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的地区。华南、华东、西南地区降水多,气候较湿润,不符合题意,ABC排除;东北地区的西部、华北、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再加上植被破坏严重等造成土地沙漠化。故答案为:D。(2)我国沙漠化的形成与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滥垦、滥伐和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退化,图中显示这一比例达85%,故答案为:C。(3)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故C错,ABD正确。故答案为:C。(4)在这些沙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缺少常规能源的水能、缺少植被,大部分地区缺少化石能源,但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沼气适合南方使用;所以人们解决生活燃料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故答案为:D。
【点评】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3.【答案】(1)D
(2)A
(3)B
(4)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民勤气候干旱,且“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并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说明该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D。(2)民勤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物理风化作用强,因此地表松散物质多,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沙源地。其中气候干旱是根本原因,植被稀疏是直接原因,故A正确、B错误。多内流河,有断流现象以及地势低平,地形以盆地为主和该地区成为北方沙尘暴沙源地无关,C、D错误。故答案为:A。(3)由材料可知,“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城市发展,各类用水剧增,民勤的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进而导致该地区“绿洲面临消失的危险”,说明造成绿洲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用水。故答案为:B。(4)造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用水,因此应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节约和合理用水,①正确。该地区内部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应因地制宜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草,④正确。荒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宜全面恢复荒漠植被,②错误。能源问题不是该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因此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无关,③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别对应热带沙漠区、温带沙漠区.
4.【答案】(1)B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这种自然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天山、青藏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高海拔土地,因此该资源最可能是草场。图中显示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据此分析选B。(2)结合上题可知,这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天山、青藏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高海拔土地,因此该资源最可能是草场。草场资源如果过垦、超牧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选C。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5.【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域年降水量为300mm<甲<400mm,乙区域年降水量为0mm<乙<100mm,由此可知两地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为399mm。故D正确。
(2)由图中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该地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大部分属丁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故B正确。
(3)人类活动中,由于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荒漠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1)D;(2)B;(3)D。
【点评】甲乙两地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以先算出两地的降水量的范围,然后交叉相减即可得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答案】6.D
7.B
8.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6.塔里木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盆地边缘和绿洲有水源的地区是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故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①、④正确。河流上游一般在高山地区,人类活动稀少,荒漠化可能小;盆地中央本属于沙漠,不存在荒漠化,②、③错误。故答案为:D。
7.而在较短时间内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快,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主要原因,B正确;气候变暖,蒸发增加,降水稀少是自然原因,A错误;该区域工业化发展较慢,没有大量开采铁矿,C、D错误。故答案为:B。
8.草方格沙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起到截留水分的作用,①正确;草方格沙障增大地表摩擦力,可以削弱风力,③正确;草方格沙障没法改变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②、④错误。故答案为:D。
9.【答案】(1)D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材料“库不齐治沙技术已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河北等地成功复制,而且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得知,库布齐沙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是治沙技术水平提高,故D正确。(2)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到2016年的15.7%,没有被广泛覆盖,A错;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库不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下水位显著提升,B正确;土壤盐碱化是干旱地区灌溉不当导致的生态问题,荒漠化的治理能缓解土地盐碱化问题,但不能解决,C错;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多,但干旱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盐湖盐度不会下降,D错。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10.【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据此分析选B。(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但石方格沙障在稳固沙土 、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据此分析选D。
【点评】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11.【答案】(1)C
(2)C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在沙漠边缘植物,首先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与甲地相比,乙地临近黄河,水源充足,C正确,A、D错误;沙漠北部,风力应更大,B错误。故答案为:C。(2)草方格沙障削弱的是近地面风速,A错误;草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很少发生水土流失,B错误;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并减少沙障附近水分蒸发,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3)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等作用,因此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蒸腾量加大、下渗量增大、降水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草方格沙障的功能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
12.【答案】(1)C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宁夏平原土地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由图中经纬网度数、河流位置以及政区图省界形状,可以判断A平原是宁夏平原,它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发展农业必须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但是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使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问题,②③正确。该地位于40°N以南,冻土发育不完善,①错误。水流平缓,对土地盐碱化影响不大,④错误。故答案为:C。(2)本题考查甘肃省成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的主要条件。甘肃省已探明的有色金属不仅种类多,储量也丰富,成为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A正确。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人口密度较小,B错误。我国有色金属的消费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甘肃省市场相对狭小,C错误。该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状况有待完善,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13.【答案】(1)A
(2)D
(3)C
(4)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①结合材料,萨赫勒地区发展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人口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开垦,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材料没有体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过度樵采问题,A符合题意。
(2)要想根治萨赫勒地区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趋势,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区域降水需要有合适的条件,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不是沙漠化,不需要采用草方格沙障,增加植被覆盖想法对,不是根治的措施,D符合题意。
(3)萨赫勒某地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肥力,休闲轮作对削减风力作用不大,不能增加降水,增加杂草不可能是休闲轮作的目的,C符合题意。
(4)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从材料可知,东莞外来人口约200万,超过本地人口,可见劳动力丰富。所以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电脑外围设备生产运输量不是很大,海洋运输不是主导因素;当地消费市场有限;不需要很高技术。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3)C;(4)C
【点评】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工业生产支付工人工资水平的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在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区位优势丧失,工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逐渐将工业转移到经济对落后,土地价格地,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或国家。
14.【答案】(1)A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A正确。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发生农业生态问题,B错;土壤酸化一般不会出现干旱地区,大多发生在湿润地区,C错;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会上升,不会出现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D错。故本题选择A。(2)图示区域气候干旱,沙漠景观和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沙漠中的沙源不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更多是河沙,A错;过分的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土地盐碱化等农业生态问题,B错;麦草方格纱障可以防风固沙,但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不切实际,C错。故本题选择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措施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经济;带动相关产业。
15.【答案】(1)A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图①黄土高原是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图②河西走廊是自然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沙化;图③哈尼梯田,是人类改造地形条件使之适合耕作;图④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形成的石漠化,A正确。(2)图②是河西走廊的风蚀地貌,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是形成风蚀地貌的自然原因,A正确;降水强度大是形成流水侵蚀地貌的原因;人口增长迅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人为原因。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16.【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读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构成中,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占比最大,是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人类活动,故答案为:B。(2)新疆气候干旱,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大水资源的紧张,且林木不易成活;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不现实;气候类型不会被人类改变;可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规划农牧林用地。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17.【答案】(1)C
(2)A
(3)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本天空城红色荒漠的自然成因分析。江西省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层变薄,土壤极易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故A项正确、D项错误。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故B项错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易引起土壤盐碱化(如大水漫灌),与"红色荒漠”的形成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特点有,丘陵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强降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故B项正确。大力开荒种田和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破坏植被,会加剧 “红色荒漠”,故A项、C项均错误。彻底退耕还林不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1)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因此现象后土壤变成红色土地一片殷红,称为红色荒漠化。
(2)成因:自然因素:红壤自身粘重,贫瘠,酸性的特点导致红壤生产能力降低。江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对地表土壤起到冲刷作用,带走有机质。红色荒漠化后——红壤。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多表现为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红色荒漠化。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18.【答案】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A.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也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的含水量,A不符合题意;
B. 草方格沙障不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里干旱缺水,地下水位很低,B不符合题意;
C. 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C符合题意;
D.草方格沙障,是在沙漠边缘地带固沙,成本高,费工大,有利于固沙的植物成活率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9.【答案】(1)B
(2)A
(3)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根据两个图对比,30年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是现在森林覆盖率极低,荒漠化面积大,所以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为:B。(2)对比两幅图可知,该地区森林面积大大减少,所以造成土地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引起的。故答案为:A。(3)该区域30年前水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现在森林覆盖率低,河流短小,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答案为:C。
【点评】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20.B
21.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北方地区
【解析】【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0.根据材料可知,甲地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故正确答案为B。
21.根据材料可知,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渡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1)B
(2)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A、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故A错误;
B、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故B正确;
C、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故C错误;
D、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故D错误。
(2)A、由于芦苇沙障的设置,降低了风速,沙粒容易下降堆积,拆除芦苇沙障,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增强,挟带沙粒能力增强,沙粒不容易沉积在桥面道路上,故A正确;
B、芦苇沙障是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的,不会影响路面驾驶视野,故B错误;
C、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与桥面的道路维护成本无关,故C错误;
D、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阳光从南侧过来,不会影响光照,也不能减小冻土厚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从自然因素考虑修路的限制性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势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于航线;对航空影响较小。地质:喀斯特地貌要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要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
(2)沙障又称机械沙障、风障,是用柴草、秸秆、粘土、树枝、板条、卵石等物料在沙面上做成的障蔽物,是消减风速、固定沙表的有效的工程固沙措施。主要作用是固定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23.【答案】(1)A
(2)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的M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北方和西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东南沿海地区距离夏季风的源地较近,因此M区域与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基本一致,故M区域可能是风能发电基地。A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图中中远期大型太阳能基地建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大气距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大型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加剧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中特别注意防止土地荒漠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①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②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24.【答案】(1)C
(2)B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导致内蒙古大草原退化速度加快;C符合题意。
(2)A.内蒙古位于半干旱地区,水源不足,不适合植树造林,A不符合题意;
B.应该退耕还草,种草增加草地的面积,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B符合题意;
C.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可能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的问题, 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草场面积减少,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恢复;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B
【点评】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25.【答案】(1)年降水量少;风力较大
(2)降低;降低;减少
(3)(灌溉)水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大(光照资源充足、夏季气温较高等);地形平坦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解:(1)根据年等降水量线数值,库布其地区易发生沙漠化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年降水量少;地理位置临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2)“光伏农业”的治沙作用主要表现为,光伏板遮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光伏板对风有阻挡作用,利于降低风速。地表温度降低,减少水分蒸发,有利板下草本植物成长,从而起到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3)在库布其沙漠北部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位于黄河附近,灌溉水源丰富;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大,光照资源充足等;地形平坦等。
【点评】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全年蒸发量远超过降水量),气候干旱;(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易被风沙侵蚀;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生产活动加剧土壤沙化。
26.【答案】(1)荒漠化空间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面积较大,中东部地区面积较小;南部地区面积较大,北部地区面积较小
(2)导致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导致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牧民收入降低,贫困程度加剧
(3)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确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固沙等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区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图中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中东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小;南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大,北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面积较小。(2)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应从土地生产力、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叙述。土地荒漠化加剧,许多耕地被沙漠侵吞,导致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随着土地荒漠化加剧,导致草场退化,草场生产力下降,载畜量下降,危害畜牧业发展;土地荒漠化加剧危害种植业和畜牧业,使得农牧民收入降低,导致贫困程度加剧;随着土地荒漠化加剧,当地生态平衡打破,生物多样性受损,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严重区治理的措施应从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不合理的农业导致荒漠化加剧,因此应退耕还草还牧;合理放牧,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减小对天然草场的压力;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固沙;控制人口增长、适当进行生态移民等。
【点评】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7.【答案】(1)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冬春多大风,植被稀少,风沙活动明显;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加剧荒漠化
(2)年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荒漠化);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分析沙漠扩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大等方面分析。据图文资料可知,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春多大风,植被稀少,风沙活动明显;且深居我国大陆内部,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同时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加剧荒漠化。
(2)由图可知,库不齐沙漠靠东,距离海洋较近,所以库不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库不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是其治理沙漠的有利条件。
(3)由图B可知,库不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点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1)过度樵采 ①破坏原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②主要危害: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③治理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牧民收入。
(2)过度放牧 ①破坏原因: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到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②主要危害: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3)过度开垦 ①破坏原因: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从事农业生产。②主要危害: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③治理措施: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水资源利用不当 ①破坏原因与主要危害:在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在灌溉农业区,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次生盐渍化。②治理措施: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改善耕地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