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植物与土壤(4.1~4.2) 阶段性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植物与土壤(4.1~4.2) 阶段性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0 18: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 段 性 测 试
[范围:植物与土壤(4.1~4.2)]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就是陆地的表层部分
B.土壤的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
C.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D.土壤中矿物质所占的比例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3.在做“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吗”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有机质流失
B.保证土壤中不存在生物
C.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D.使土壤充分燃烧
4.干燥的土壤完全燃烧后质量会变轻,其原因是( )
A.水分蒸发了
B.有机物燃烧掉了
C.土壤中留出了较多的空隙
D.以上均正确
5.甘蔗在水分充足、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
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黏土地
C.比较干旱的黏土地 D.河边湿润的沙地
6.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民要进行“搁田”。“搁田”是指在水田的四周挖出较深的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使土壤干燥些。下列不属于“搁田”的目的的是( )
A.抑制水稻叶片的疯长
B.协调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平衡
C.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7.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
8.小章把一碟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
B.植物直接吸收了土壤中的内脏,因而长得特别旺盛
C.消失的鱼内脏成了土壤的腐殖质 
D.微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9.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
A.取一块块状土壤投入水中,土壤周围冒出气泡
B.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土壤,试管壁上出现水珠
C.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会冒烟
D.土壤加热后质量会减少
10.“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11.如图所示,张华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过一段时间下降了,这个实验可证明(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12.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A.甲图: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乙图: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图: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丁图: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13.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形成土壤
14.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15.种植庄稼时,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施肥,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杂草争肥,二是增加土壤的肥力。上述做法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土壤中的( )
A.矿物质颗粒增加 B.水分增加
C.空气含量增加 D.以上三种成分都增加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6.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__ __。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__ __。
17.小宏想知道重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_ __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 _?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_ __。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__ __,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会__ __(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18.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标记为A、B、C。如表是他的实验方案。
花盆 植物名称 放置地点 浇水量/mL 每天浇水次数
A 郁金香 窗台 200 1
B 小雏菊 窗台 100 2
C 小雏菊 窗台 200 1
(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__ __。
(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__ __(填字母)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19.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__ _。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__ __(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_(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_ _(填“有利”或“不利”)。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分)
20.(6分)将铃木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入100毫升水。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 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 叶称重/克 落叶外观
1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 叶片薄,易碎
2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 叶片薄,易碎
3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 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 _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__ __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 __。
21.(4分)科研人员在某市选取下列三块土壤栽培引进的美国提子:
A.砂粒比例较多的山坳坡地
B.土壤质地比较均匀的平地
C.河湾内河泥堆积而成黏粒较多的河套地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浇一样的水,施相同的有机肥,完全相同的田间管理,收获时的产量A地最高,C地最低,连续两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土壤颗粒、水、空气含量角度分析适宜美国提子生长的土壤性状:__ __。
(2)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_ _(填字母)。
A.浇水 B.施肥
C.松土通气 D.排水防涝
22.(6分)中央电视台曾介绍过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英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浇上等量蒸馏水,按下表进行实验(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室温) 第25天落叶还未变化
乙 有 25 ℃(室温)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甲组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 __。
(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_ __。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 _。
阶 段 性 测 试(十一)
[范围:植物与土壤(4.1~4.2)]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土壤就是陆地的表层部分
B.土壤的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
C.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D.土壤中矿物质所占的比例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错误的是( D )
A.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3.在做“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吗”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C )
A.防止有机质流失
B.保证土壤中不存在生物
C.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D.使土壤充分燃烧
4.干燥的土壤完全燃烧后质量会变轻,其原因是( B )
A.水分蒸发了
B.有机物燃烧掉了
C.土壤中留出了较多的空隙
D.以上均正确
5.甘蔗在水分充足、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D )
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黏土地
C.比较干旱的黏土地 D.河边湿润的沙地
6.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民要进行“搁田”。“搁田”是指在水田的四周挖出较深的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使土壤干燥些。下列不属于“搁田”的目的的是( D )
A.抑制水稻叶片的疯长
B.协调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平衡
C.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7.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C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出现
8.小章把一碟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不见了。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
B.植物直接吸收了土壤中的内脏,因而长得特别旺盛
C.消失的鱼内脏成了土壤的腐殖质 
D.微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9.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B )
A.取一块块状土壤投入水中,土壤周围冒出气泡
B.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土壤,试管壁上出现水珠
C.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会冒烟
D.土壤加热后质量会减少
10.“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11.如图所示,张华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过一段时间下降了,这个实验可证明( B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12.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A.甲图: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乙图: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图: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丁图: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13.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地球上一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形成土壤
14.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C.稻草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胁在于过度开发和土壤污染
15.种植庄稼时,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施肥,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杂草争肥,二是增加土壤的肥力。上述做法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土壤中的( C )
A.矿物质颗粒增加 B.水分增加
C.空气含量增加 D.以上三种成分都增加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6.土壤是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体外,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__无机盐__。
(2)选择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土壤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立方体铁块,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然后比较所加入的水量。此实验的目的是__测量土壤中所含空气的体积(或证明土壤中存在着空隙或验证土壤的吸水性)__。
17.小宏想知道重金属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甲、乙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__对照__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铬对玉米的生长是否有影响__?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__控制变量__。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__减少实验的偶然性__,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会__抑制__(填“促进”或“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18.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标记为A、B、C。如表是他的实验方案。
花盆 植物名称 放置地点 浇水量/mL 每天浇水次数
A 郁金香 窗台 200 1
B 小雏菊 窗台 100 2
C 小雏菊 窗台 200 1
(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__没有控制植物种类、浇水量、每天浇水次数相同__。
(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__C__(填字母)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19.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__壤土类土壤__。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__较好__(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__较好__(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__有利__(填“有利”或“不利”)。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分)
20.(6分)将铃木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入100毫升水。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 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 叶称重/克 落叶外观
1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 叶片薄,易碎
2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 叶片薄,易碎
3 1 500克土壤 +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 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__1__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__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__。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失去了水分__。
21.(4分)科研人员在某市选取下列三块土壤栽培引进的美国提子:
A.砂粒比例较多的山坳坡地
B.土壤质地比较均匀的平地
C.河湾内河泥堆积而成黏粒较多的河套地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浇一样的水,施相同的有机肥,完全相同的田间管理,收获时的产量A地最高,C地最低,连续两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土壤颗粒、水、空气含量角度分析适宜美国提子生长的土壤性状:__土壤颗粒比较大,水分相对较少,且空气比较充足__。
(2)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种植美国提子,应特别注意的田间管理是__D__(填字母)。
A.浇水 B.施肥
C.松土通气 D.排水防涝
22.(6分)中央电视台曾介绍过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英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浇上等量蒸馏水,按下表进行实验(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现象。
组别 腐生细菌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无 25 ℃(室温) 第25天落叶还未变化
乙 有 25 ℃(室温)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丙 有 35 ℃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甲组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对照__。
(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__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可能越明显__。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落叶状况不明确(或未设置低温组)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