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7-28 15:04:03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金华模拟) 2020年1月29日,在古巴南部海域(19.46°N,78.79°W)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  )
A.震源位于地壳 B.地处海沟附近
C.肯定引发海啸 D.位于生长边界
(2)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答案】(1)B
(2)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遥感(RS)
【解析】【分析】(1)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洋上平均为6千米,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说明在地壳以下。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大陆板块比较中,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交界处易形成海沟,据图示信息,地震发生在板块的交界线附近,故地震为海沟附近。强烈的海底地震才能形成海啸,此次地震为7.7级,不一定引起海啸。据课本知识可知,古巴位于美洲的小板块交界处附近,是消亡边界。B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遥感(RS)是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监测地震灾情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对灾区进行观测。VR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GIS主要是分析处理,GPS定位,确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点评】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②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2020高一下·温州期中)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 下列小题。
(1)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 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2)当地时间 2020 年 1 月 14 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 5 级地震,震源深度 50 千米。此次 地震的震源(  )
A.可能在②圈层 B.一定在③圈层
C.③圈层或④圈层 D.可能在⑤圈层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显示,①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②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后,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增强,不会消失。C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题意表明,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②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图中③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图中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震波深度仅50千米,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⑤圈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C
【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3.(2020高一下·泸县月考)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回答下列各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固体,①正确;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②错;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③错;在不同的介质中,横波、纵波的速度都要发生变化,④正确,故答案为:D。(2)由题意可知,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地震波经过不连续面时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明显不同,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4.(2020高二下·天台月考) 2019 年 10
月 28 日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发生 5.7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有人说,一旦发生地震,请抓住 12 秒黄金逃生时间。回答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有人说地震发生的 12 秒黄金逃生时间的依据是(  )
①纵波的速度快于横波 ②纵波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纵波破坏程度低于横波 ④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厚,约是33千米,因而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符合题意。
(2)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因而“黄金12秒”是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差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5.(2020高一下·六安开学考)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震发生时,站在地面上的人会感受到(  )
A.③先到达,先上下颠簸 B.④先到达,先左右摇晃
C.③先到达,先左右摇晃 D.④先到达,先上下颠簸
(2)关于C层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全球平均厚度约17千米 B.海拔越高,C层越厚
C.上层为硅铝层,全球连续 D.下层为硅镁层,全球连续
【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发生时,地震释放的能量通过纵波和横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图中③表示纵波、④表示横波。当地震发生时,站在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传播速度快的纵波(③)到达,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传播速度慢的横波(④)到达,人们后感受到左右摇晃。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2)A.图中显示,C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表层,应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全球平均厚度约17千米,描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描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地壳组成物质的差异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因此硅铝层在全球是不连续分布的,描述错误,C符合题意;
D.地壳下层为硅镁层,陆地与海洋均有分布,在全球分布是连续的,描述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评】地壳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6.(2020高一上·鹤岗期末)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d可以分别表示:(  )
A.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地幔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地核
C.外核、内核、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地球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根据题意据图分析,判断a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b为地壳,c为岩石圈,d为地幔,A对。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7.(2020高一上·双鸭山期末)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下图回答 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 X 处即为(  )
A.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交界 B.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C.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不可能达到3000千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对;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故答案为:B。(2)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交界,故答案为:C。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8.(2020高一上·双鸭山期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2)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及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A位于大气层,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岩石圈,D正确。(2)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B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位于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点评】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上的生命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圈层之中。
9.(2020高一上·张家界期末)2019年12月23日2时44分,在天津蓟州区(39.85°N,117.33°E)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A正确。地心,是地核的俗称,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地、地核、地心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10.(2020高一上·常德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北京时间2019年04月18日13时01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莫霍面 C.地壳 D.软流层
(2)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震源深度为24千米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 ,A正确;莫霍面位于地表33km以下,根据震源深度判断,震源位于莫霍界面以上,B错误;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震源深度为24km,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慢上部,其深度范围约为80-400千米,D错;故答案为:A。(2)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首先达到地面的是纵波,且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A错误、C正确;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人类产生危害(沿海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11.(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地壳和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  )
A.氧、硅 B.氧、氮 C.氧、铝 D.氮、氧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大气中含量排前两位的是:氮、氧。所以,地壳和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氧、氮,B对。故本题选B。
【点评】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2.(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摇晃;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因此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水平摇晃,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如下: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13.(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空间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
C.生物圈是指生物存在的地壳表层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称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4.(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B.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向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中的水圈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A.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A不符合题意;
B. 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向外分别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B不符合题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不单独占有圈层,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生物圈广泛分布在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生物圈是地球个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15.(2019高一上·蚌埠期中)下图为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生物 D.大气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联系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所以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生物--树木花草,C正确对。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不能联系各个圏层,ABD错误。
(2)A.图中各圈层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
C.图中的各圈层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C错误;
D.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
故答案为:(1)C;(2)B。
【点评】地球外部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6.(2019高一上·浙江期中)关于地球四大圈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B.水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C.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生物圈只包括生物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表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往往相互渗透,大气圈也不例外,A错误。生物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对其它圈层的影响巨大,一般认为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而不是水圈,B错误。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内部圈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因此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不只是包括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环境,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四大圈层的相关知识。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7.(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  )
A.地壳—地核—地幔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幔—地核—地壳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大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本题要求掌握课本基本知识。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   。
(3)地震波F为   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   、   。
(4)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答案】(1)B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
(3)纵;液态;固态
(4)软流;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由材料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公里,位于岩石圈,B正确。(2)图中A处横波、纵波均增加,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地幔。(3)图中F波速度快为纵波,D层中横波消失,物质状态为液态可熔状态;H层纵波速度加快,可能为固态。(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岩石圈包括地球和部分上地幔。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19.(2019高一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   和   ;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   适中,所以温度适宜。
(2)太阳大气层③是   层,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其到达地球高纬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   。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   千米,   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   全部和   的顶部(填写图3中文字)。
【答案】(1)地球;火星;距离
(2)日冕层;太阳风;极光
(3)6;硅铝层
(4)甲乙;丙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表面温度适宜。(2)太阳大气由里及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向极地地区运动,在高纬地区与高层大气碰撞,生产现绚丽多彩的极光。(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6千米。图中显示,地壳中的甲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甲层除氧之外,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其范围是指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在图中包括甲、乙全部和丙。
【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和日珥。③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受太阳风影响,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20.(2019高一上·黟县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填文字)
(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 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 C 代表   ,该面以下 E 代表   

(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   ,地震波 B 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 G 物质状态为液态,F
面是   界面。
(4)    (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   的发源地。
【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固;古登堡
(4)E;岩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考查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3)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图中F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 B 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地幔物质为固态,以下的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4)据上题可知,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E层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21.(2019高一上·东丽月考) 下面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右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大洋)部分较厚、   (大陆/大洋)部分较薄。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5)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1)①;②
(2)岩浆
(3)大陆;大洋
(4)横波消失;液或气
(5)岩石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的岩浆发源地。(3)圈层①地壳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构成。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存在的地方,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金华模拟) 2020年1月29日,在古巴南部海域(19.46°N,78.79°W)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  )
A.震源位于地壳 B.地处海沟附近
C.肯定引发海啸 D.位于生长边界
(2)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2.(2020高一下·温州期中)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 下列小题。
(1)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 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2)当地时间 2020 年 1 月 14 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 5 级地震,震源深度 50 千米。此次 地震的震源(  )
A.可能在②圈层 B.一定在③圈层
C.③圈层或④圈层 D.可能在⑤圈层
3.(2020高一下·泸县月考)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回答下列各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4.(2020高二下·天台月考) 2019 年 10
月 28 日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发生 5.7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有人说,一旦发生地震,请抓住 12 秒黄金逃生时间。回答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有人说地震发生的 12 秒黄金逃生时间的依据是(  )
①纵波的速度快于横波 ②纵波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纵波破坏程度低于横波 ④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20高一下·六安开学考)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震发生时,站在地面上的人会感受到(  )
A.③先到达,先上下颠簸 B.④先到达,先左右摇晃
C.③先到达,先左右摇晃 D.④先到达,先上下颠簸
(2)关于C层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全球平均厚度约17千米 B.海拔越高,C层越厚
C.上层为硅铝层,全球连续 D.下层为硅镁层,全球连续
6.(2020高一上·鹤岗期末)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d可以分别表示:(  )
A.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地幔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地核
C.外核、内核、地核、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地球
7.(2020高一上·双鸭山期末)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下图回答 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 X 处即为(  )
A.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交界 B.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C.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8.(2020高一上·双鸭山期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2)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及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9.(2020高一上·张家界期末)2019年12月23日2时44分,在天津蓟州区(39.85°N,117.33°E)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10.(2020高一上·常德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北京时间2019年04月18日13时01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莫霍面 C.地壳 D.软流层
(2)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1.(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地壳和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  )
A.氧、硅 B.氧、氮 C.氧、铝 D.氮、氧
12.(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13.(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空间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
C.生物圈是指生物存在的地壳表层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4.(2019高一上·西湖月考)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B.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向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中的水圈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15.(2019高一上·蚌埠期中)下图为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生物 D.大气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6.(2019高一上·浙江期中)关于地球四大圈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B.水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C.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生物圈只包括生物
17.(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  )
A.地壳—地核—地幔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幔—地核—地壳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   。
(3)地震波F为   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   、   。
(4)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19.(2019高一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   和   ;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   适中,所以温度适宜。
(2)太阳大气层③是   层,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其到达地球高纬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   。
(3)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   千米,   层(填名称)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4)岩石圈范围是指   全部和   的顶部(填写图3中文字)。
20.(2019高一上·黟县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填文字)
(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 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 C 代表   ,该面以下 E 代表   

(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   ,地震波 B 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 G 物质状态为液态,F
面是   界面。
(4)    (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   的发源地。
21.(2019高一上·东丽月考) 下面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右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大洋)部分较厚、   (大陆/大洋)部分较薄。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5)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遥感(RS)
【解析】【分析】(1)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洋上平均为6千米,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说明在地壳以下。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大陆板块比较中,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交界处易形成海沟,据图示信息,地震发生在板块的交界线附近,故地震为海沟附近。强烈的海底地震才能形成海啸,此次地震为7.7级,不一定引起海啸。据课本知识可知,古巴位于美洲的小板块交界处附近,是消亡边界。B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遥感(RS)是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监测地震灾情需要利用遥感技术对灾区进行观测。VR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GIS主要是分析处理,GPS定位,确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点评】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②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答案】(1)C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显示,①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②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地震波经过莫霍面后,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增强,不会消失。C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题意表明,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②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图中③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图中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震波深度仅50千米,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⑤圈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C
【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3.【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固体,①正确;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②错;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③错;在不同的介质中,横波、纵波的速度都要发生变化,④正确,故答案为:D。(2)由题意可知,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地震波经过不连续面时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明显不同,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4.【答案】(1)A
(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厚,约是33千米,因而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符合题意。
(2)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因而“黄金12秒”是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差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5.【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发生时,地震释放的能量通过纵波和横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图中③表示纵波、④表示横波。当地震发生时,站在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传播速度快的纵波(③)到达,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传播速度慢的横波(④)到达,人们后感受到左右摇晃。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2)A.图中显示,C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表层,应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全球平均厚度约17千米,描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描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地壳组成物质的差异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因此硅铝层在全球是不连续分布的,描述错误,C符合题意;
D.地壳下层为硅镁层,陆地与海洋均有分布,在全球分布是连续的,描述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评】地壳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根据题意据图分析,判断a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b为地壳,c为岩石圈,d为地幔,A对。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7.【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不可能达到3000千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对;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故答案为:B。(2)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交界,故答案为:C。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8.【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中A位于大气层,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岩石圈,D正确。(2)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B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位于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点评】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上的生命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圈层之中。
9.【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A正确。地心,是地核的俗称,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地、地核、地心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10.【答案】(1)A
(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震源深度为24千米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 ,A正确;莫霍面位于地表33km以下,根据震源深度判断,震源位于莫霍界面以上,B错误;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震源深度为24km,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慢上部,其深度范围约为80-400千米,D错;故答案为:A。(2)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首先达到地面的是纵波,且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A错误、C正确;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人类产生危害(沿海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大气中含量排前两位的是:氮、氧。所以,地壳和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氧、氮,B对。故本题选B。
【点评】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2.【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摇晃;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因此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水平摇晃,C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如下: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 态
13.【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称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4.【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A.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A不符合题意;
B. 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向外分别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B不符合题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不单独占有圈层,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生物圈广泛分布在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生物圈是地球个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15.【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联系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所以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生物--树木花草,C正确对。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不能联系各个圏层,ABD错误。
(2)A.图中各圈层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
C.图中的各圈层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C错误;
D.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
故答案为:(1)C;(2)B。
【点评】地球外部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6.【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表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往往相互渗透,大气圈也不例外,A错误。生物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对其它圈层的影响巨大,一般认为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而不是水圈,B错误。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内部圈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因此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不只是包括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环境,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四大圈层的相关知识。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17.【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大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本题要求掌握课本基本知识。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18.【答案】(1)B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
(3)纵;液态;固态
(4)软流;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由材料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公里,位于岩石圈,B正确。(2)图中A处横波、纵波均增加,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地幔。(3)图中F波速度快为纵波,D层中横波消失,物质状态为液态可熔状态;H层纵波速度加快,可能为固态。(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岩石圈包括地球和部分上地幔。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19.【答案】(1)地球;火星;距离
(2)日冕层;太阳风;极光
(3)6;硅铝层
(4)甲乙;丙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表面温度适宜。(2)太阳大气由里及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向极地地区运动,在高纬地区与高层大气碰撞,生产现绚丽多彩的极光。(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平均厚度是6千米。图中显示,地壳中的甲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甲层除氧之外,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其范围是指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在图中包括甲、乙全部和丙。
【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和日珥。③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受太阳风影响,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20.【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固;古登堡
(4)E;岩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考查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3)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图中F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横波完全消失,地震波 B 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地幔物质为固态,以下的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4)据上题可知,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E层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21.【答案】(1)①;②
(2)岩浆
(3)大陆;大洋
(4)横波消失;液或气
(5)岩石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的岩浆发源地。(3)圈层①地壳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构成。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存在的地方,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