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身体的防卫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物质表示某种细胞外的物质,丙物质表示乙细胞接受甲物质影响后大量分泌、释放或产生的某种物质。下列依次对甲物质、乙细胞和丙物质的例举,合理的是( )
A.抗原、B淋巴细胞、抗体
B.氨基酸、胰岛内的细胞、生长激素
C.葡萄糖、肌肉细胞、尿素
D.脂肪、唾液腺内的细胞、脂肪酶
2.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1类创新药——达伯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准上市,为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等肿瘤患者提供了免疫治疗新模式。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代主要疾病。
B.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杀菌作用,这属于体液免疫。
C.对被狗咬伤的人,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浆,以提高疗效。
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治糖尿病。
3.小孩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减毒活性疫苗)能获得相应的免疫能力,这是由于口服的疫苗中含有( )
A.抗原 B.抗体 C.溶菌酶 D.淋巴细胞
4.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宜布用改造过的胚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对转基因双胞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之能够抵抗艾滋病病毒,这一消息引发大众广泛讨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对双胞胎姐妹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编辑和改变基因,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
C.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D.用转基因技术预防疾病属于特异性免疫
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其中甲与乙表示健康人群;乙与甲相比,主要是乙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B.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C.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6.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传播途径是水和空气。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导致近万人死亡。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只有细菌和病毒
B.病人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属于传染源
C.健康人加强锻炼,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
D.病人痊愈后对该病毒有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7.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是疫苗可以促使人体( )
A.在健康状况下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B.接受大量抗体或淋巴因子,立即获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C.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大量特定抗体消灭病原体
D.产生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抗原,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8.甲型流行性感冒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共患的传染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
B.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甲型流感病毒性状由体内蛋白质控制
D.接种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9.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10.如图I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
11.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蔓延开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终于控制住了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B.新冠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
C.疫情期间,要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环节中的控制传染源
D.人们正在积极研制疫苗来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12.2021年新冠肺炎病毒仍肆虐,我们要做好防疫工作。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新冠肺炎疫苗对接种人来说是传染源
C.接种疫苗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接种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3.我国一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一起临床试验,疫苗进入人体后( )
A.作为抗体,引发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B.B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消灭病原体
C.T淋巴细胞产生抗原,消灭病原体
D.免疫细胞在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产生免疫记忆
14.有的人容易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从免疫的角度分析,青霉素属于( )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疫苗
15.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某种疫苗对于预防某种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如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其中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是 ( )
A.a、c
B.c、d
C.b、c
D.a、d
二、填空题
16.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称为 ___________;抗体是一类特殊的 ___________。
17.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________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________,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因此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对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________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而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健康人,研发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__________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18.目前,全国上下仍然以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对抗肺炎。为了进一步打败新型冠状病毒,科学家加紧研制相关疫苗。
(1)勤洗手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中属于______ 。
(2)接种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是______免疫。
19.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世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全球大流行”。
(1)为预的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场所可用0.5%的过氧乙酸(化学式为)溶液来消毒。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2)治疗新冠肺炎往往需要11服或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为了给医院的病人及时提供用药的温水,小科同学利用电磁继电器设计了一个自动恒温加热器,如下图所示,左侧的温度计是电接点水银温度计,右侧为一段软导线,为一个小型电热器,当温度低于______℃时,加热器开始工作。
(3)新冠疫情在全球大肆传播后,却在我国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随着新冠疫苗的免费接种,人们的出行得到了更大的保障。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疫苗进入人体后先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心脏的______(填腔或室名称),进而进入全身,产生抗体。
三、探究题
20.天花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18世纪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当天花流行,就有大量患者丧生,即使有人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疤痕。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他还发现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患天花,患病时在牛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脓疱,叫牛痘。挤奶女工给患牛痘的奶牛挤奶,也会被感染而起小脓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琴纳于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尼姆斯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从未患过牛痘或天花的8岁男孩菲普士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二个多月后,琴纳从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脓液,注射到菲普士的身上,竞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两年之后,琴纳又找到了一个患牛痘的挤奶女工,他把上述实验重复做了一遍,结果再次证明,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实验证明:这个男孩已经具有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琴纳在研究解决天花病时:
(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他猜想正确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两年之后琴纳还要再重做一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一故事,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
据上述实验回答: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_____,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_____免疫.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_____为什么?_____.
(3)人类的计划免疫,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_.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_____.
22.如图为免疫产生的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为________;
(2)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________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免疫;
(3)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存活;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
A.甲处理中的“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
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详解】
A.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球蛋白,A正确。
B.葡糖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内的细胞分泌胰岛素,B错误。
C.葡萄糖在肌肉细胞能分解不会产生尿素,C错误。
D.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淀粉,D错误。
故选A。
【点睛】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
2.A
【解析】
【分析】
(1)原来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现在生活方式病已经是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
A、现在生活方式病已经是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A正确;
B、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如果不幸被疯狗咬伤且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并注射狂犬病血清,则所注射的物质属于抗体,采取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糖尿病患者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通过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根治糖尿病,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掌握生活方式病、免疫的功能、传染病以及激素的作用。
3.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析可知给小儿服用的小儿麻痹疫苗糖丸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4.D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A.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相同,所以这对双胞胎姐妹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相同,正确。
B.基因控制性状,因此编辑和改变基因,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正确
C.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正确。
D.抵抗艾滋病也不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产生的抗体实现的,不符合特异性免疫定义,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道防线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5.C
【分析】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
甲表示健康人群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故A正确;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属于传染源,故B正确;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免疫的特点。
6.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者比较如下表:
【详解】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不是只有细菌和病毒,故A错误;病人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病人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属于传染源,故B正确;健康人加强锻炼,可以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故C正确;病人痊愈后体内有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对该病毒有免疫力,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7.A
【分析】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能促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保护易感人群。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以及抗体、抗原的概念。
8.A
【详解】
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A正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在寄主细胞里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B错误;
基因控制性状,C错误;
对健康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从免疫学看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9.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详解】
A. 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正确;
B. 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正确;
C. 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不正确;
D.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抗体和抗原的概念。
10.C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使抗原失活,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值要比第一次大的多,不符合题意。
B.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不符合题意。
C.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掌握免疫的类型等是本题解题关键。
11.D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详解】
A.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B错误。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情期间,要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环节中的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以及免疫的有关知识点。
12.C
【分析】
(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是传染源。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A.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错误。
B.新冠肺炎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体,从而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错误。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D.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
①细胞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进入寄主细胞→寄主细胞被感染(靶细胞)→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上的抗原接触→效应T细胞放出淋巴因子,消灭靶细胞。
②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吞掉病原体呈递抗原→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给B细胞→B细胞分化成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记住病毒,浆细胞分泌抗体,消灭病原体。
【详解】
A.疫苗进入人体后是作为抗原,引发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不是抗体,故A错误。
B. 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故B错误。
C. 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帮助消灭病原体,故C错误。
D.免疫细胞在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产生免疫记忆,D正确。
【点睛】
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B
【解析】
【分析】
(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详解】
有的人容易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从免疫的角度分析,青霉素进入到人体内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青霉素的抗体。因此青霉素属于抗原。
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15.B
【分析】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
(2)图中a表示利用病毒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制备疫苗的过程;b表示给乙组小鼠注射疫苗,c表示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同种病毒,乙组小鼠没有发病。d表示给甲组小鼠注射病毒,甲组小鼠生病死亡。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制备疫苗(a)后,给乙组小鼠注射疫苗(b),它进入鼠体作为抗原起作用,使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具有免疫力的抗体,再注射同种病毒后,病原体已侵入,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被吞噬细胞消灭,因此乙组小鼠没有发病。而甲组小鼠没有注射疫苗(b),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注射病毒生病死亡。甲组、乙组唯一的变量是否注射疫苗(体内有无抗体),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某种疫苗对于预防某种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如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其中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是c、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图中各环节的含义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6.抗原 蛋白质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
病原体入侵到人体内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
17.哺乳 变异 活细胞 抗体
【分析】
(1)根据蝙蝠的生殖方式来分析;
(2)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变异,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
(3)根据病毒的特点以及抗原和抗体的特点回答。
【详解】
(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因为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
(2)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变异,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3)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抗体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毒的生活。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方面来切入。
18.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1)发生该传染病后,戴口罩,可以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传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种抗体只能针对一种抗原起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疫苗引起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9.6:1:12 32 特异性免疫 左心室
【详解】
(1)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3)=6:1:12,故填6:1:12。
(2)由图可知,当温度低于32℃时,水银与导线不接触,电磁铁不产生磁性,金属片不被吸引,B处电源接通,加热器开始工作,故填32。
(3)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们获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填特异性免疫;
疫苗进入人体后先通过静脉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心脏的左心室,形成动脉血进而进入全身,产生抗体,故填左心室。
20.(1)怎样使人不患天花(为什么挤奶的女工不得天花 )
(2)是不是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实验
(4)小男孩被注射天花的三病人痘痂中的脓液,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5)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6)科学在于发现(其他合理解释均给分)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详解】
(1)由英国医生琴纳发现,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他还发现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可以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怎样使人不患天花;
(2)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患天花,患病时在牛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脓疱,叫牛痘。挤奶女工给患牛痘的奶牛挤奶,也会被感染而起小脓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由此可以建立的假设: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3)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实验;如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尼姆斯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从未患过牛痘或天花的8岁男孩菲普士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二个多月后,琴纳从正患天花的病人的痘痂上取出一些脓液,注射到菲普士的身上,竞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4)证明他猜想正确的证据是小男孩被注射天花的三病人痘痂中的脓液,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两年之后琴纳还要再重做一遍.
(6)读了这一故事,你的感想是:科学在于发现。
21.抗体 特异性免疫 不能 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的病毒对其他的病的病原体无效 B实验 对照 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2)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详解】
(1)B实验中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它进入鸡体内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在第二次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注射时,禽流感的病原体已侵入它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它存活下来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2)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因此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不能存活。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B实验。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5)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传染源,健康人没患过此病,体内没有该病原体的抗体,对该病缺乏抵抗力,故为易感人群,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控制传染源。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
22.乙 肺炎双球菌 特异性 不能 B
【分析】
此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免疫的类型、以及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要探究一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就要以该因素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即(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乙组;对照组是条件正常变量没有变化(取活的肺炎双球菌)的一组,即甲组。
(2)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乙组实验中小白鼠产生的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并且只对肺炎球菌有作用,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3)乙组小白鼠体内只具有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对另外一种病菌无作用,这是因为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因此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乙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能存活。
(4)接种是指注射疫苗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病,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该实验中的步骤二“乙组的小白鼠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体内”就相当于人类的接种疫苗。因此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B、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产生的过程和特点。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