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习题课件(20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习题课件(20个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7 15:57:5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第 4 课时 分组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B
D
C
B
9
A
10
11
12
13
A
B
1
下列图示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2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则能观察到(  )
A. 注射器内有液体
B.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点拨】推动活塞导致瓶内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
B
3
关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得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然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反应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C. 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立即用装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气体
D. 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反应时药品进入导管
D
4
某同学制氧气时所收集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 用排水法时,集气瓶先装满水
B. 用排空气法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 用排水法时,导管口刚冒气泡,便收集
D. 用排水法时,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C
【点拨】
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使收集的气体较纯,故A不符合题意;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使收集的气体较纯,故B不符合题意;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故C符合题意;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使收集的气体较纯,故D不符合题意。
5
图甲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该类型的发生装置通常有三种。
(1)图乙: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需插入液面以下(即液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与图甲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2)图丙(注射器可换成分液漏斗):该装置与图乙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通过控制液体流量来控制反应速率
6
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
本流程探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操作中为了使物质与氧气完全反应,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什么
将加热到发红的木炭由集气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D操作中用烧杯倾倒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的石灰水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点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为了使反应更充分,应该将发红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生成的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7
利用图示仪器测量氧气体积,来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
(1)检查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后,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________________。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
用手紧握试管
(2)组装装置:连好的装置如图甲,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在不移动、不调整酒精灯的前提下,需要调节________(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
A、B
(3)进行实验:采用正确的反应装置和图乙所示的收集装置制取并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时间过短,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B. 反应一段时间,排出反应装置内原有空气再连接乙装置收集气体,会使结果更准确
A
8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下列有关几个“口”的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药品的试管口应向上倾斜45°角
B. 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
C. 进入试管的导气管口应露出胶塞较长
D.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应向下
B
【点拨】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选项A说法错误。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选项B说法正确。进入试管的导气管口应刚刚露出胶塞即可,故选项C说法错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应向上,故选项D说法错误。
9
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放一小团棉花
B.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见到气泡就可以收集了
C. 试管口应稍向上倾斜,防止高锰酸钾滑落
D. 实验完毕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A
10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 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B
【点拨】
根据气体的性质可知,收集一瓶约含 空气的氧气,用排水集气法才能收集,用排空气法无法做到,故正确的操作为集气瓶中装入 体积的水,故选择B。
11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1)该同学制备氧气应选用的
药品是_____________(限选:
H2O2溶液、MnO2、KMnO4)。
(2)夏天室温很高的时候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合理方法是:将导管口放入水面下,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KMnO4
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
(3)添加药品,连接仪器,加热试管后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时导管口还在集气瓶外面,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立刻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B. 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C. 立即熄灭酒精灯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后再点燃酒精灯
B
(4)该同学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加热到发红,然后伸进一瓶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4)木炭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气体肉眼无法看到,但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12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
应从____端导管通入;若要检查是
否收集满氧气,可将 带火星的木条
放在____端导管口处。
(2)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使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从______端导管通入。
A
B
B
13
某同学发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含量约占40%的空气样品中就能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占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并进行了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收集的O2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 亮 亮 很 亮 复 燃 复 燃 很 亮 很 亮 复 燃 复 燃 复 燃 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填“是”或“否”)。
(2)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______%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5
49
(3)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____________。
①④⑤
【点拨】(1)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不是纯净的氧气也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由第三组实验可知,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为34%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因此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木条就可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35%)×21%+35%≈49%。(3)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若按②③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3%~35%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④⑤的实验,因此,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①④⑤。(共25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6节
光合作用
第 1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条件和产物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D
C
A
C
9
A
10
B
11
C
12
13
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___和____转化成储存着______的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的过程,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有机物
氧气
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
(箭头下方写“叶绿体”)

2
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转化:把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能量转化:把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来源。
无机物
有机物
光能
化学能
物质 能量
氧气
3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  )
A. 凉水 B. 热水 C. 酒精 D. 洗衣液
【点拨】
绿色汁液主要成分是叶绿素,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C
4
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 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 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 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点拨】不遮光部分显蓝色。
D
5
如图为探究光合作用条件与产物的实验装置。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首先需将①植物进行暗处理
B. b叶片局部遮光的目的是设置对照
C. ②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清水
D. ②操作的目的是去除叶绿素
C
6
【中考·连云港】 下列关于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需要水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B. 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C. 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中
D. 产生的氧气都释放到体外,不能被呼吸作用利用
C
7
如图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 试管的大小
B. 金鱼藻数量
C. 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 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A
8
小强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用上图中的数字序号排列)。
(2)上述步骤⑦加热一段时间后,小烧杯内的液体颜色和叶片颜色分别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色和黄白色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③→②→⑤→⑦→④→①(或③②⑤⑦④①)
【点拨】
(3)在叶片部分处贴上黑纸,并且光照,而没有光照的部分在滴入碘液时不会变色;接收到光照部分的叶片部分,滴入碘液后,则变成蓝色,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9
科学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对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叶片B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 叶片B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
A
10
【中考·湖州】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
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
a、b、c、d四个部位的颜色,
发现只有d显蓝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 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 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 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B
【点拨】
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没有叶绿素且缺少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缺少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只有d显蓝色。对比d、a,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叶绿体,不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1
某兴趣小组研究发现,番茄的生长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将番茄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先持续光照12小时,再置于黑暗中12小时。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 (毫克/时)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 (毫克/时)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番茄一天累积有机物最多时温度是(  )
A. 15 ℃ B. 20 ℃ C. 25 ℃ D. 30 ℃
【点拨】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故选C。
C
12
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个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
叶绿素
(2)清洗后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有_______。
A. 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 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
C. Ⅱ中白色部分
D. Ⅱ中绿色部分
E. Ⅲ叶片
(3)Ⅳ叶片与________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A、D
(4)本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A. 光合作用需要水
B. 光合作用需要光
C.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 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A、D
13
如图所示,在一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合成量(用CO2吸收量表示)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曲线B所表示的是________
植物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
合成量的关系。
阴性
(2)a、b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测量c点数据,需将该植物放置在________环境中。
(4)叶面积为25 cm2的阳性植物叶片在光照强度为Y时,每小时的光合作用合成量为________mg。
(5)在同等条件下,阳性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比阴性植物______。
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黑暗
3

【点拨】
(1)曲线A表示的植物光饱和点较高,曲线B所示植物的光饱和点较低,所以可以判断出曲线A表示阳性植物,而曲线B表示阴性植物;(2)a、b点均表示在此光照强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3)c点表示植物在无光照下植物的呼吸速率,所以需放在黑暗的环境中测得;(4)叶面积为25 cm2的阳性植物叶片在光照强度为Y时,每小时的光合作用合成量:12 mg/100 cm2/h×25 cm2/h=3 mg;(5)由曲线图可知,在同等条件下,阳性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比阴性植物大。(共30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第 1 课时 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D
C
D
C
A
D
9
D
10
B
11
A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D
C
A
D
21
1
物质跟____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塑料制品的老化和金属表面的锈蚀,这些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称为____________,有些氧化反应非常剧烈,如物质的燃烧等,称为____________。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________性。

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
氧化
2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____________;二是要有__________;三是温度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
助燃剂
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3
下列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金属的锈蚀 
B. 酒精的燃烧
C. 木炭燃烧  
D.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
4
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反应的是(  )
A. 动物呼吸 B. 钢铁生锈
C. 蜡烛燃烧 D. 食物腐烂
【点拨】
蜡烛燃烧属于剧烈氧化。
C
5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 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
【点拨】
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发光,故A项错误;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但不一定有火焰产生,故B项错误,D项正确;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如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C项错误。
6
【杭州期末】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能灭火 B. 没有与氧气接触
C. 纸不是可燃物 D. 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
【点拨】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是因为水汽化时吸热,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
D
7
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 有可燃物
B. 有助燃剂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C
8
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点拨】
A项,烧杯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燃烧消耗掉烧杯内氧气,而烧杯外蜡烛燃烧是因为接触氧气,符合题意;B项,铜片上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C项,小木块和小石块放酒精灯上加热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D项,铜片上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9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 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B.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 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D. 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点拨】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是因为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D
10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要尽量架空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散热的速度加快
B.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 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点拨】
架空木柴,可以使更多的空气进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
B
11
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B. 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D. 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A
12
“火折子”被称为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白薯蔓汁浸泡过的土纸加以棉花、苇絮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吹灭成暗火,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B. 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 竹筒不是完全密闭的
D. 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降低了着火点
D
13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
①硫+氧气――→二氧化硫;
②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③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④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点燃
点燃
加热
点燃
①②④
14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图a中火柴头竖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
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 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 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 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A
【点拨】
火柴头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A错误。
15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40℃;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①中,a、b均无明显实验现象
B. 实验过程②中,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
C. 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 对比①实验中a和②实验中b的实验现象,
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点拨】实验过程①中,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40℃,a、b均无明显实验现象,故选项A说法正确。实验过程②中,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故选项B说法正确。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通氧气前,红磷不能燃烧,通氧气后红磷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C说法正确。①实验中a,通入N2,红磷不燃烧;②实验中b,温度高于240℃,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红磷燃烧,由于接触的气体不同,不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故选项D说法错误。
16
设计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将三支试管(①中充满N2;②、③中充满空气)同时放入50℃的水中,观察到只有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比①和②可说明N2不支持白磷燃烧
B. 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
低于红磷
C. 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D. 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C
【点拨】
对比①和②,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②中白磷燃烧,可说明N2不支持白磷燃烧,故选项A说法正确。对比②和③,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故选项B说法正确。对比①和③,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选项C说法错误。气球能缓冲气压,能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故选项D说法正确。
17
关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图是(  )
【点拨】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A选项错误;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B、C选项错误;D中图示符合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故D正确。
D
18
下列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的是(  )
A. 氢气+氧气――→水
B. 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C.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D.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点燃
加热
A
19
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该物质不能燃烧的点是(  )
A. N、P点 B. P点
C. M、P点 D. Q点
【点拨】
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由此可知,N、Q点能燃烧,M、P点不能燃烧。
C
20
【中考·嘉兴】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__________,因而容易点燃。
着火点低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使燃烧更剧烈。
提供氧气
21
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写出锥形瓶中产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 ℃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磷A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上升,红磷C不燃烧
提供热量和使白磷B与空气隔绝
【点拨】(1)锥形瓶中白磷A温度能达到着火点且能与氧气接触,所以能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温度计示数上升,红磷C不燃烧。(共31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D
B
C
C
B
A
9
C
10
B
11
A
12
13
14
15
16
17
18
A
B
1
自然界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____________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呼吸作用 物质的燃烧
光合作用
2
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保持了大气中________和__________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
3
绿色植物称为巨大的“空气净化器”是由于它(  )
A. 吸收氧气产生有机物
B.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 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
D.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
4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B
5
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 生物的呼吸作用
B. 含碳燃料的燃烧
C. 氢燃料的燃烧
D. 微生物氧化分解
【点拨】
氢燃料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但产物是水而非二氧化碳。
C
6
【中考·丽水】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 生物的呼吸作用
A
7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 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C
【点拨】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一部分的CO2,但量极微,远远不足以解决温室效应。
8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 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 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
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
【点拨】
地球的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而且大气是循环的,所以即使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也不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9
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 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 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C.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使气温升高
D. 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过大气层照射在地球上
C
10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
B
11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是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A
12
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内各放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小鼠,另外在乙罩内再放入一棵足够大的植物,甲罩内不放,密封后均用黑布罩上。分析回答问题。
________中小鼠先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则________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鼠提供氧气
【点拨】
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小鼠的呼吸也要消耗氧气,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玻璃罩内氧气消耗得快,导致乙中小鼠先死亡。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远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为小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导致乙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
13
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通过过程2就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 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C. 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D. 过程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2表示呼吸作用
A
14
在寒冷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并不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A. 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
B.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全球性的
C. 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减弱
D. 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储存到冬季用
B
15
人及动物的呼吸、汽车尾气排放、煤的燃烧和焚烧秸秆等多种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节约用水 ③出门随手关灯 ④使用一次性筷子
⑤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3 ℃左右
⑥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①②③⑥
【点拨】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温室效应”,一次性筷子会消耗绿色植物,会减弱二氧化碳的利用;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3 ℃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应该适当地调高温度。
16
如图所示为“CO2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石燃料燃烧
(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
①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②造成台风灾害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⑤寒潮多发
①③④
17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CO2+H2O===H2CO3
B. 光合作用
C. CO2+C=====2CO
D. CO2+2NaOH===Na2CO3+H2O
高温
B
(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 =====4H2O+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一定条件
C2H4
①③
18
(1)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
述观点?
请先判断,再写出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因为在总体上,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温度越高(或总体上,温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或不支持,因为在某些年份如1955~1965年或1977年等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背离的) 
(2)下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________。
物质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
H2O 1% 0.1
CO2 0.03% 1
CH4 0.0002% 30

【点拨】
(2)某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可用该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与其温室效应指数之积来衡量,故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大。(共33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 3 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B
B
D
C
A
B
9
10
11
12
13
B
1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  )
A.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C.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比
C
2
已知A+3B===2C+3D中,已知4.6 g A跟9.6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3 B. 46 C. 92 D. 96
B
【点拨】在A+3B===2C+3D中,已知4.6 g A跟9.6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由质量守恒定律,则生成D的质量为4.6 g+9.6 g-8.8 g=5.4 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A+3B===2C+3D
x       54
4.6 g     5.4 g
x=46 故选B
3
等质量的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分别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碳、甲烷、氢气
B. 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C.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
D.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B
4
有A、B两种混合粉末,质量分别为m1、m2。A由CaCO3和KHCO3组成,B由MgCO3和NaHCO3组成。将A、B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均为a g (已知:KHCO3+HCl===K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5 m1=21 m2
B. 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一定为1:1
C. m1=m2
D. 混合物B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可为任意比
D
【点拨】
A项,由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A中两物质与盐酸反应都是每100份产生44份二氧化碳,B中两物质与盐酸反应,都是每84份产生44份二氧化碳,因A、B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相等,所以25m2=21m1,不符合题意;B项,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为任意比值,不符合题意;C项,由前面分析可知m1应大于m2,不符合题意;D项,混合物B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可为任意比,符合题意。
5
某密闭容器中有一定质量A和B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其化学反应可表示为A+3B===2C,已知B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7,若生成34 g的C,则A的质量为(  )
A. 6 g B. 19 g C. 28 g D. 32 g
C
6
某有机物6.0 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 g二氧化碳和10.8 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 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 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点拨】17.6 g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7.6 g
× ×100%=4.8 g,10.8 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0.8 g× ×100%=1.2 g,生成物17.6 g二氧化碳
和10.8 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 g+1.2 g=6.0 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7
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8 g A和5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
A. 10 g B. 13 g C. 16 g D. 18 g
【点拨】
由图示可知,A与B2反应的质量比为1:1,所以将8 g A和5 g B2充分反应,A只能反应5 g,则生成AB2的质量为10 g。
A
8
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已知Fe+S=====FeS):
(1)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硫粉的质量/g 16 32 32
铁粉的质量/g 28 28 56
硫化亚铁的质量/g 44 44 88
符合
参加反应的硫粉和铁粉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硫化亚铁的质量
(2)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表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是________。
(3)若该同学要进行第四次实验,如果要将48 g硫粉完全反应,则需要铁粉______g,能生成硫化亚铁______g。
7:4
84
132
【点拨】
(1)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第二次实验硫化亚铁的质量小于硫粉的质量与铁粉的质量之和的原因是硫粉过量(通过计算可知硫粉过量16 g),但实际参加反应的硫粉和铁粉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硫化亚铁的质量(16 g+28 g=44 g)。(2)由实验数据可知,三次实验中第一次16 g硫粉和28 g铁粉恰好反应,生成44 g硫化亚铁,所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28:16=7:4。
(3)由第一次实验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为7:4,设与48 g硫粉完全反应的铁粉的质量为x,则
有 ,解得x=8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
硫化亚铁的质量=84 g+48 g=132 g。
9
在反应A+3B===2C+2D中,已知A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一定量的A和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C和1.8 g D,则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和为________,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和生成D的质量比为________。
6.2 g
8:3
【点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A、B的质量之和等于C、D的质量之和,即4.4 g+1.8 g=6.2 g;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
设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为x,
A+3B===2C+2D
7     2×11
x    4.4 g
则 ,x=1.4 g
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6.2 g-1.4 g=4.8 g,B与D的质量比为4.8 g:1.8 g=8:3。
10
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碳酸钙的含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
①称取石灰石样品6 g,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开始计时;
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浓硫酸能吸收水,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据图乙,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1)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由图乙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 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100/44=x/2.2 g
解得:x=5 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5 g/6 g×100%=83.3%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①②
【点拨】
(2)甲图中A装置主要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反应装置,C装置主要为了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D装置主要是为了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D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增大,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也会偏大;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缺少气体干燥装置,水蒸气也会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增大,则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分数也会偏大;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反应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完全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偏小,则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小。
11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 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4 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二氧化锰的质量。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
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26 g-16.4 g=9.6 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 g
x=14.9 g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6.4 g-14.9 g=1.5 g。
MnO2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4.9 g/10%-14.9 g=134.1 g。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 g。
(2)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5 g。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34.1 g。
12
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 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
的质量为________g。
【点拨】(1)由图像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48 g。
0.48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
2H2O2=====2H2O+O2↑
68       32
51 g x      0.48 g
68:32=51 g x:0.48 g
x=2%。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MnO2
13
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硫酸钙晶体CaSO4·xH2O中的x值,做了下列实验:将含结晶水的硫酸钙晶体放在坩埚中加热至不再含结晶水,CaSO4·xH2O=====CaSO4+xH2O,测得数据如下表。
根据测得的数据,
得x值为(  )
A. 1 B. 2 C. 3 D. 5

物质 质量/g
坩埚+硫酸钙晶体 20.85
坩埚+硫酸钙 20.49
坩埚 19.13
B
【点拨】由表中数据可知,硫酸钙晶体质量为20.85 g-19.13 g=1.72 g,生成的硫酸钙的质量为20.49 g-19.13 g=1.36 g,则生成水的质量为1.72 g-1.36 g=0.36 g。
CaSO4·xH2O=====CaSO4+xH2O
       136   18x
       1.36 g 0.36 g
136:18x=1.36 g:0.36 g
解得:x=2。
△(共26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第 2 课时 呼吸作用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C
B
C
A
B
9
A
10
11
12
1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________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________反应。当有机物为葡萄糖时,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氧化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
3
如图所示为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A组
B. 本实验只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 本实验应控制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
D. 本实验用红色液滴移动来反映试管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C
4
家庭中一般利用冰箱来储存水果和蔬菜,利用你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  )
A. 减少果蔬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
B. 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减缓呼吸作用
C. 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D. 减少了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减缓呼吸作用
B
5
某研究小组用同种的、萌发和煮熟的种子进行植物呼吸作用实验(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瓶中均放入煮熟的种子
B. 甲、乙瓶中均放入
萌发的种子
C. 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D. 乙瓶中的二氧化碳被煮熟的种子吸收了
C
6
把正在萌发的种子放在暖水瓶里一段时间,瓶中的温度会升高,原因是(  )
A. 光合作用使温度上升
B.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有一
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C. 呼吸作用产生水分
D. 气温升高
【点拨】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所以瓶内温度会升高。
B
7
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  )
(实验装置中的空气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A
【点拨】
小白鼠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密闭装置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密闭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密闭装置中的空气减少,气压减小,U形管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8
如图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回答:
(1)用黑布遮住大烧杯,不让光透过,并放置24小时后揭开黑布,发现小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说明大烧杯内的____________浓度大大增加。
变浑浊
二氧化碳 
(2)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中,木条会________,说明大烧杯内的____________浓度大大减少。
(3)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__。
熄灭
氧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点拨】(1)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使小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烧杯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
(2)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内,木条立刻熄灭,说明大烧杯内氧气浓度大大降低,因为里面的氧气被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3)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9
在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设计了如图一实验,并用传感仪器测量了实验过程中温度、二氧化碳、氧气的变化,依据数据绘制了图二曲线,你认为能正确表达萌发的种子实验曲线的是(  )
A. 1、2、5
B. 3、4、6
C. 1、2、3
D. 4、5、6
A
10
如图装置,A、B、C三支试管中A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潮湿种子;B试管内装入等量的干燥种子;C试管内装入等量的经高温处理过的种子。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插入一个温度计,然后将三支试管放在室内一段时间。
(1)A与B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较高的是________,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同时说明潮湿的种子比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要_____(填“强”或“弱”)。
(2)C试管的温度计的示数
________(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放出
不变
死细胞不进行呼吸作用
【点拨】
(1)A试管内潮湿,种子吸水活化,呼吸作用增强,同时释放热量,所以A与B试管中的温度计示数较高的是A,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放出热量;同时说明潮湿的种子比干燥的种子呼吸作用要强;(2)高温处理过的种子不具有活性,不能进行呼吸作用。C试管的温度计的示数不变,说明了死细胞不进行呼吸作用。
11
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设计B起________作用。
对照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此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____________气体。
二氧化碳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试管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乙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不合理
因为昆虫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点拨】
(1)分析甲实验装置可知,除了A试管有昆虫之外,A和B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实验设计B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的原理,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图乙所示装置中昆虫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所以氧气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12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一种指示剂,较低浓度的CO2使其由蓝变绿,较高浓度CO2使其由蓝变绿再变黄。一实验小组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在25 ℃条件下,多次进行如下操作:①打开阀门A和B,推注射器1的活塞,然后关闭A和B。
②一段时间后,拉注射器2的活塞,促进两个瓶中的气体流动。观察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变色情况。(阀门A和B关闭时,整个装置是密封的)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5 ℃条件
下氧气浓度对苹果呼吸作用的影响
(2)如果向有苹果的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2,一段时间后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几乎不变色。这种情况下苹果的代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向有苹果的瓶内注入的氮气很少或很多时,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将会变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作用较弱
当向有苹果的瓶内注入的氮气很少时,瓶中氧气浓度很高,苹果有氧呼吸强,放出的CO2多;当向有苹果的瓶内注入的氮气很多时,瓶中氧气浓度很低,苹果无氧呼吸强,放出的CO2也较多
(4)此实验结果可在实际生活中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蔬菜、水果等的贮藏
适当控制环境中氧气的浓度,可使细胞呼吸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延长果蔬的贮藏时间(共25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4节
二氧化碳
第 3 课时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研究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B
C
C
D
B
B
9
10
11
12
1
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④②③⑤⑥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③①②④⑤⑥
B
2
下图是小东“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
C
3
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部分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C
4
小金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研究。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下列关于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速率太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B. 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速率太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C. 通过①②或③④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 通过①④或②③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D
【点拨】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导致反应速率太慢,从而长时间观察不到棉球变色,影响实验效果,故A正确,不合题意;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速率太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在玻璃管中,一些二氧化碳会向上运动,使上面潮湿的棉球变色,导致不能得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故B正确,不合题意;只有酸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正确;①④都是潮湿的棉球,下面的④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而②和③都是干燥的棉球,不会产生任何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5
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 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 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 CO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6
如图,在浮于石灰水上的木块上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点燃后罩上烧杯,过一会儿,两支蜡烛在没有燃烧完的情况下先后熄灭。则先熄灭的是____(填“高”或“矮”)的蜡烛,此实验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____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点拨】
蜡烛燃烧产生热的CO2,密度比空气小,自上而下聚集在烧杯中,使高的蜡烛先熄灭;生成的CO2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7
如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来作干燥剂;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在上述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按气体的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f→g
8
如图实验设计,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的是(  )
B
9
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试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B
H2O+CO2===H2CO3
(3)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软塑料瓶变瘪;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瓶内溶液变红
①③
【点拨】
(3)图C中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且装置内压强变小,所以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且塑料瓶变瘪的现象。
10
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图甲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试液浸泡过)变红。
瓶内氧气被耗尽(或氧气浓度下降或氧气含量减小)
H2CO3
(3)图丙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填序号)。
A. 试管内液面上升
B. 试管变瘪
C. 试管内液体变红
D. 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D
11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用图甲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发现集
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始终不能集满,可能的原
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你获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条性质)。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反应物量不足
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12
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集并逐渐下沉
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大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聚集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共28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4节
二氧化碳
第 1 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D
D
B
D
C
9
A
10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D
D
D
D
B
A
1
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密度比空气____;在加压降温的情况下,CO2能变成________液体,甚至变成________固体,固体CO2叫做________。
无色
无味 气体

无色
雪状
“干冰”
2
CO2能溶于水,通常1体积水能溶解________体积CO2。CO2能跟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逸出CO2,红色的石蕊又变成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红色
CO2+H2O===H2CO3
紫色
H2CO3=====CO2+H2O

3
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CO2===CaCO3↓+H2O
4
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点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性质可以用来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D
5
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 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点拨】根据实验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结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
6
鉴别空气、O2和CO2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度
B.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 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点拨】根据三种气体的不同性质进行鉴别,要有三种不同的现象,且方法越简便、现象越明显越好,据此选择。
C
7
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红色-紫色-红色 B. 紫色-红色-紫色
C. 红色-紫色-蓝色 D. 红色-无色-红色
【点拨】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再进行加热时,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溶液又变成紫色。
B
8
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D
【点拨】A项,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项,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C项,蜡烛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反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项,倾倒二氧化碳,杠杆左高右低,反映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9
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CO2的化学性质的是(  )
【点拨】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水,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故不能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错。
A
10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宣布完成速滑赛道的首次制冰,“冰丝带”的制冰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全球首个采用此技术的冬奥会速滑场馆。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作用与上述材料叙述作用相似的是(  )
A. 灭火 B. 碳酸冷饮
C. 光合作用 D. 人工降雨
D
11
小明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将一个充满CO2的试管倒立于其中。
观察到的现象有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使得试管内压强变小,所以试管内液面会上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还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溶液变红的现象。
试管内液面上升
试管内液体变为红色
12
【杭州期末】2020年5月11日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既有气态二氧化碳的性质,又有液态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氧化物 B. 有一定毒性
C. 具有可燃性 D. 有很强的腐蚀性
A
【点拨】超临界二氧化碳既有气态二氧化碳的性质,又有液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A说法正确。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超临界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故选项B说法错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则超临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C说法错误。二氧化碳不具有腐蚀性,则超临界二氧化碳不具有腐蚀性,故选项D说法错误。
13
电视综艺节目中,舞台上的白色雾状物是(  )
A. 干冰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
B. 干冰升华产生的白色雾状二氧化碳
C. 干冰吸收四周空气中的热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D. 干冰吸热后变成的水蒸气
【点拨】固态的干冰在空气中易升华,而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A
14
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 ①变红,③不变红
B. ④变红,③不变红
C. 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 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D
【点拨】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②、③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不变色,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且④比①先变红。
15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弹簧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
B.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 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D
【点拨】
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集气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烧杯底部,逐渐上升,因此低处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如果不移开玻璃片,那么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二氧化碳就不会继续排出,实验无法进行,故B错误;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阻断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故C错误;实验中,如果去掉高处的蜡烛,仍能够得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故D正确。故选D。
16
如图所示实验中,两朵石蕊纸花均为一半干燥一半湿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朵纸花干湿部分均全部变色
B. 两朵纸花湿润部分由下至上依次变蓝
C.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D.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
【点拨】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则两朵纸花干的部分均不变色,故选项A说法错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两朵纸花湿润部分由下至上依次变红,故选项B说法错误。两朵纸花湿润部分由下至上依次变红,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选项C说法错误。两朵纸花干的部分均不变色,两朵纸花湿润部分由下至上依次变红,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D说法正确。
17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①② D. ④③①②③
D
【点拨】
利用石蕊试液变色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正确操作顺序为先将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再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再从b端通入氮气,再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最后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18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注射器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 撤去大注射器,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B. 继续用大注射器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C. 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 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B
19
康康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条即可)。
CO2+H2O===H2CO3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任写两条即可)
【点拨】
观察到装置C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共28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4节
二氧化碳
第 2 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取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A
B
D
B
C
C
C
9
10
B
11
A
12
13
14
1
实验室常用________或________与________反应来制取CO2气体,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取装置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CO2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检验CO2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理石 石灰石 稀盐酸
CaCO3+2HCl===CaCl2+
H2O+CO2↑
固液混合不加热型
向上排空气法
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2
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时,可采用相同的发生装置,因为(  )
A. 都是液体和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B. 它们都难溶于水
C. 它们都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
D. 制取时都需要加热
A
3
现有下列仪器:①锥形瓶;②酒精灯;③长颈漏斗;④石棉网;⑤导气管;⑥水槽;⑦集气瓶。其中在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时肯定用不上的是(  )
A. ②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⑦ D. ①③⑥
【点拨】
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要选择固液常温型,收集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酒精灯、石棉网、水槽一定不用。
B
4
实验室制备CO2气体并进行简单的实验,下列有关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装药品后检查气密性
B. 先加盐酸后加石灰石
C. 先将导管从集气瓶中取出,然后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
D. 先在蒸馏水中加入1~2滴石蕊试液,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
D
5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药品,正确的是(  )
A. 石灰石和稀硫酸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碳酸钠和稀盐酸
D. 大理石和浓盐酸
B
6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 因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C. 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D. 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点拨】
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应用稀盐酸,C项符合题意。
C
7
如图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
二氧化碳溶于水
B. 量筒可以测量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C. 集气瓶上方的空气对二氧化碳的纯度没有影响
D. 二氧化碳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点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故A正确;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所以量筒可以测量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故B正确;集气瓶上方的空气对二氧化碳的纯度有影响,造成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故C错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故D正确。
8
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 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
因为CO2可溶于水
B. 选择B、C两种装置,
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 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 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C
【点拨】
用B装置收集气体时要从c端进入,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C符合题意。
9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一些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图中________装置。
A
(2)若收集的气体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选用C装置收集气体可避免污染空气。收集时气体应从C装置的________导管进入,并进行尾气处理。
a
【点拨】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属于固液常温型,因此应选用图中的A装置;(2)若收集的气体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收集气体时应从C装置的a导管进入。
10
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点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会附着在大理石周围, 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故B错误。
B
11
在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
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③用KClO3与MnO2的混合物
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A
【点拨】
由实验装置可知:反应装置是固液不加热装置,因此②③不可以使用;收集装置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要比空气大,①②③④都符合;综上所述,只有①④符合题意。
12
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2)如果选用E装置来收集CO2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进入。
B
a
【点拨】
(1)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因为石灰石是固体,而稀盐酸是液体,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即B;(2)如果选用E装置来收集CO2气体,则气体应从a端进入。
13
因为“1升水中大约能溶解1升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在集满二氧化碳时,玻璃片的____(填“毛”或“光”)面应朝下盖上集气瓶。有同学质疑:因为发生反应时排出气体的速度很快,二氧化碳与水接触的时间很短,溶解的量可能不大。于是他们决定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能用排水法收集。

他们查阅资料得到:①排水法收集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损失很小;②排空气法与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的纯度比较如表所示: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的方法 二氧化碳的纯度
排空气法 71%
排水法 87.5%
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来收集
【点拨】
集气瓶的瓶口是磨砂的,在集满二氧化碳时,玻璃片的毛面应朝下盖上集气瓶,能防止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损失很小,由表格可知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较为纯净,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14
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仪器相同。
(2)图乙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液漏斗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操作方便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5)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1.46 g 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 (5)设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46 g×10%     x
73/(1.46 g×10%)=44/x
解得:x=0.088 g
答: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为0.088 g。
【点拨】
(2)图乙中为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实验现象是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操作方便。(共25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D
D
A
C
A
9
B
10
C
11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D
D
D
B
C
C
20
1
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__________,危害人体_________和_______或危害________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自净能力
舒适 健康
环境
2
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一般以后者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等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可吸入颗粒物
3
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氧化碳等。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二 氧化硫
二氧化氮 颗粒物 臭氧
4
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 甲烷和一氧化碳
B.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D
5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 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 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 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D
6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逐渐被污染。在下列五种物质中:①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②汽车排放的烟雾;③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④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烟气;⑤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扬起的灰尘。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
A
7
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是(  )
A. 土壤的沙漠化 B. 使用氯氟烃制冷剂
C. 大量使用发泡剂 D. 喷雾剂的使用和释放
A
8
酸雨是指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降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 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 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C
【点拨】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或者去除燃料中的硫等元素,而不是不使用,故C错误。
9
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于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
B
10
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 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C. “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D. 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
C
11
下列情况:①煤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D
12
【浙江模拟】某地区多次发出雾霾黄色预警,很多群众出现了呼吸系统疾病。这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PM2.5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对其几乎没有净化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B. PM2.5被吸入后,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
C. 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大规模植树造林
D. 雾霾天气里,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氧气含量
C
13
某名胜风景区附近是大型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增多。风景区内受到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
A. 山上的树木 B. 小桥和铁栏杆
C. 路灯上的玻璃罩 D. 大理石雕像
C
14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 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污染 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D
15
下图是北京本地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 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 植树造林
C. 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
替代燃煤发电
D. 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
16
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酸雨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
B. 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C. 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邻
D. 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关
D
17
下列有关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
②住在新装修的家中,只要保持通风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③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节奏较缓的有氧运动能更好地增进健康
④大气中的有毒物质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并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疾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18
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
A. 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 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 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体污染
D. 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和利用
【点拨】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禁止,故C项错误。
C
19
下表是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________。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①少用煤作燃料;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③向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④开发新能源。
(2)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________。
①开发氢能源;②使用电动车;③对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④戴呼吸面具。
重庆
①②④
①②③
20
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1)下列行为不会造成PM2.5超标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焚烧垃圾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D. 节日燃放烟花炮竹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__(填序号)。
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 ④稀有气体
C

(3)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空气中各种成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B. 空气中的氦气与液氦化学性质不同
C. 空气中会造成酸雨的气体有SO2、NO2、CO2
D. 臭氧可以阻挡紫外线,空气中的臭氧不属于污染物
A(共30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阶段专项复习(五)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B
B
C
A
D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1
下列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水蒸气 D. 稀有气体
一、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B
2
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 1% B. 19% C. 25% D. 78%
【点拨】
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商场里人多,氧气含量会比正常空气中含量偏低,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19%。
B
3
如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 mL的集气瓶里,先装50 mL的水,连接好装置,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小
B. 实验后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70 mL
C. 白磷刚熄灭就打开弹簧夹
D. 整个实验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污染较小
C
【点拨】
该实验直接用热的玻璃棒去引燃白磷,不需要再打开瓶塞,瓶内气体不会受热从瓶口逸出,因此误差较小,A正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在实际容积为150 mL的集气瓶里,先装50 mL的水,实验结束后气体体积减少五分之一,则倒吸入的水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最终瓶内水的体积为70 mL,B正确。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C不准确。整个实验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污染较小,D正确。
4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人们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 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 “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含量减少但氧原子含量不变
【点拨】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为78%,高于“人造空气”中的70%,故A错误。
A
5
【中考·绍兴】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他应选用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二、氧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B、D
(2)乙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______________。
氢元素
(3)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
【点拨】
(1)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B,二氧化碳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D;(2)因高锰酸钾中不含氢元素,所以不能生成水;(3)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排除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也会产生氧气,所以要补充二氧化锰与水混合的实验。
6
【中考·金华】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则: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最主要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黑色固体
【点拨】
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一定是产生了反应前没有的新物质,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最后能够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则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C. 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三、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及氧化反应
D
8
【中考·绍兴】如图是同学们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部分装置图。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实验中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点拨】
(1)白磷能被引燃,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过程。
放热
化合
9
如图表示A氧化反应和B化合反应的关系,下列表示C反应的是(  )
A.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 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 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D.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D
10
【中考·宁波】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当天宁波会拉响警报,以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
若我们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可通过自救与互救来降低灾害风险。例如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这种灭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燃烧的条件与灭火方法
使可燃物隔绝助燃物
11
【中考·嘉兴】烟头掉落、炉火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解:碳酸氢钠喷射到燃烧物上受热分解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而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12
有A、B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四份,总质量均为12 g。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质C。四份混合物内含A和B的质量,及它们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见下表。
五、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反应前A的质量/g 11 8 a
反应前B的质量/g 1 4 b
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g 5 10 7.5
(1)第一份混合物中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第二份混合物在反应结束后,反应物中的_____有剩余。
(3)若第三份混合物恰好能完全反应,则a的值是________。
(4)第四份混合物反应前,A和B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物质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反应前A的质量/g 11 8 a
反应前B的质量/g 1 4 b
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g 5 10 7.5
4:1
B
9.6
1:1或7:1
【点拨】
(1)第一份混合物中,B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5 g-1 g=4 g,那么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比:4 g:1 g=4:1;(2)第二份混合物中,假设A完全反应,设B的质量为x,可得8 g:x=4:1,那么B的质量x=2 g;因为2 g<4 g,所以B有剩余;(3)若第三份混合物恰好能完全反应,那么A、B、C的质量之比为4:1:5,即A的质量为:12 g×4/5=9.6 g,B的质量为:12 g-9.6 g=2.4 g;
(4)生成7.5 g C需要A的质量:7.5 g×4/5=6 g,需要B的质量:7.5 g×1/5=1.5 g;混合物剩余:12 g-7.5 g=4.5 g;如果A完全反应,那么B的质量为:1.5 g+4.5 g=6 g,这时A、B质量之比:6 g:6 g=1:1;如果B完全反应,那么A的质量为:6 g+4.5 g=10.5 g,这时A、B的质量之比:10.5 g:1.5 g=7:1。
13
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所配化学计量数是否正确的依据是看等号两边(  )
A. 化学式前后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
B. 化学式前后各种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
C. 化学式前后各种物质的状态是否相同
D. 化学式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
六、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D
14
【中考·杭州】工业合成氨的相关反应式为:
N2+3H2=====2NH3
(1)合成氨的原料气中可以通过分离空气直接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
(2)当前,原料气H2可用天然气来制取,理论上每生产1吨H2会同时产生5.5吨CO2,有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不生成CO2的新方法来制取原料气H2,若需要合成8.5万吨氨改用新方法制取原料气H2,可以减少排放多少万吨CO2
一定条件
N2(或氮气)
解:(2)设需要H2的质量为m。
N2+3H2=====2NH3
  6      34
   m     8.5万吨
解得:m=1.5万吨
减少排放CO2的质量=1.5×5.5万吨=8.25万吨。
答:可以减少排放8.25万吨CO2。
一定条件
15
【一模·杭州】小乐在验证“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①20 ℃、101 kPa时,1体积H2O中最多可溶解1体积CO2,1体积酒精中最多可溶解0.3体积CO2;②20 ℃,在酒精中,NaOH易溶,Na2CO3微溶。
七、二氧化碳的应用
(1)利用两套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在第一套装置中注入3 mL浓NaOH溶液,在第二套装置中注入等量的H2O,振荡试管;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现象),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第一套装置中水沸腾,而第二套装置中水不沸腾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3 mL浓NaOH溶液注入试管后,观察到注射器自动向左移动,最终注射器中剩余5 mL酒精;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出现白色沉淀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
________mL(酒精和氢氧化钠溶液混
合后的总体积等于两者体积之和)。
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Na2CO3在酒精中微溶而析出
10.5
【点拨】
(1)利用两套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在第一套装置中注入3 mL浓NaOH溶液,在第二套装置中注入等量的H2O,振荡试管;当观察到第一套装置中水沸腾,而第二套装置中水不沸腾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第一套装置中水沸腾的原因是气压降低会导致原本96 ℃以上但未沸腾的热水沸点降低,从而沸腾起来,说明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从而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结论。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将3 mL浓NaOH溶液注入试管后,观察到注射器自动向左移动,最终注射器中剩余5 mL酒精;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由(1)可知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而20 ℃,在酒精中,NaOH易溶,Na2CO3微溶,因此碳酸钠在酒精中析出,可看到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物。由题干所给信息可知,1体积酒精中最多可溶解0.3体积CO2,则20 mL的酒精最后剩余5 mL,说明二氧化碳减少的体积为15 mL,同时压入试管内的15 mL的酒精最多溶解二氧化碳15 mL×0.3=4.5 mL,则与NaOH反应的CO2至少是15 mL-4.5 mL=10.5 mL。(共28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 2 课时 化学方程式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A
D
A
C
D
A
9
10
D
11
A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
用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1)以____________为依据;(2)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3)说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化学式
客观事实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条件 生成物的状态
2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 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
D. 该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A
【点拨】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3
由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KMnO4是反应物
B. “△”表示反应条件为加热
C. K2MnO4是生成物
D. MnO2是催化剂

D
4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化学反应的快慢
B. 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C. 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 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A
5
关于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 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 1克CH4和2克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克CO2和2克H2O
点燃
C
6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KMnO4=====K2MnO4+MnO2+O2↑
B. P+O2===P2O5
C. 4Fe+3O2=====2Fe2O3
D. C+O2=====CO2↑

点燃
点燃
A
【点拨】
B项,方程式没有标反应条件、没有配平,不符合题意;C项,铁燃烧生成物为四氧化三铁,生成物化学式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方程式中左边反应物有气体,所以有气体生成不标气体符号,不符合题意。
7
对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气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 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水
C. 两份质量的氢气和一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份质量的水
D.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点燃
D
8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Fe2O3+____CO=====____Fe+____CO2
(2)____KClO3=====____KCl+____O2↑
(3)____KMnO4=====____K2MnO4+____MnO2+O2↑
(4)CH4+____O2=====____H2O+____CO2
高温

点燃

【点拨】
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分析,利用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书写化学计量数。
1 3 2 3
2 2 3
2 1 1
2 2 1
9
某同学写了以下化学方程式:
A. Mg+O2=====MgO2; B. KClO3=====KCl+O2↑;
C. 2H2O2=====2H2O+O2↑;D. 2H2↑+O2↑=====2H2O;
E. 3Fe+2O2===Fe3O4。
根据化学方程式错误的不同,将其序号填入以下相应的空白处:(1)未配平的是________;
(2)化学式写错的是________;
点燃
通电
MnO2

点燃
B
A
A. Mg+O2=====MgO2; B. KClO3=====KCl+O2↑;
C. 2H2O2=====2H2O+O2↑;D. 2H2↑+O2↑=====2H2O;
E. 3Fe+2O2===Fe3O4。
根据化学方程式错误的不同,将其序号填入以下相应的空白处: (3)“↑”使用不当的是________;
(4)未注明反应条件的是________;
(5)反应条件写错的是________。
点燃
通电
MnO2

点燃
D
E
C
10
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点燃
D
【点拨】
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
A、B、C三种不同分子的模型分别为“ ”、“ ”、“ ”,如图为三种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状况,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物质的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为(  )
A. 3∶1∶2 B. 4∶1∶3
C. 4∶1∶2 D. 3∶1∶3
A
12
如图是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2H2+O2=====2H2O
B. 2H2O=====O2↑+2H2↑
C. 2CO+O2=====2CO2
D. CH4+2O2=====CO2+2H2O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A
【点拨】
A项,反应条件是点燃,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2:1:2。各物质的质量比为:4:32:36=1:8:9,正确;B项,反应条件是通电,错误;C项,各物质的质量比为:56:32:88=7:4:11,错误;D项,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13
在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中,生成物是____________,反应中每________份质量的磷与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________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反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124
160
284
化合
【点拨】
在4P+5O2=====2P2O5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磷、氧气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之间的质量比为:(31×4):(16×2×5):[(31×2+16×5)×2]=124:160:284,即每124份质量的磷跟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合反应。
点燃
14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观察化学方程式可得到很多信息。请你根据化学方程式:
4HNO3(浓)=====4NO2↑+O2↑+2H2O,写出你得到的三点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或△
反应物是浓硝酸,反应条件是光照或加热,生成物是二氧化氮、氧气、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每1个硝酸分子分解生成4个二氧化氮分子、1个氧分子和2个水分子 
每252份质量的硝酸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生成184份质量的二氧化氮、32份质量的氧气和36份质量的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5
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产生的SO2遇到雨水形成酸雨。目前有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用直升机喷撒碳酸钙粉末,脱硫效果可达85%,碳酸钙与SO2及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CO3+2SO2+O2===2CaSO4+2CO2
16
某同学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
清洗试管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溅落在衣服上,留下了黑点,用彩漂液(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清洗,黑点处迅速产生气泡,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气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2=====2H2O+O2↑
MnO2
17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物为苯(C6H6)和硝基苯等有机物,对人体十分有害。其中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硝基苯是制一种剧烈炸药的原料,它们都具有可燃性,请写出苯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6H6+15O2=====12CO2+6H2O
点燃
18
当汽车尾气产生的NO2在日光照射下分解成为NO和氧原子时,即开始光化学烟雾的循环,不断地产生O3,这个循环包括下列3个化学方程式:
(1)NO2===NO+O;
(2)__________________;
(3)O+O2===O3,则(2)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NO+O===NO2 B. 2NO+O2===2NO2
C. O3===O+O2 D. 2N2+2O3=== 4NO+O2
B
【点拨】
根据题中信息可确定:一、NO2能循环产生;二、NO2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只能与氧分子结合成O3;三、O3通过循环会越来越多。综合以上几点可判断(2)中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是重新合成NO2,且不能消耗氧原子,也不能有O3出现,所以B选项正确。(共27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6节
光合作用
第 2 课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D
D
B
B
9
B
10
B
11
C
12
13
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所放出的能量是____________储存在________中的能量。
产物
光合作用
有机物
2
光合作用只能在________条件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下都能进行。
有光
白天 黑夜
3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 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 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 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
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 12时附近,光合作用
强度有所下降
C
【点拨】
由图可知,呼吸作用时刻进行,即0时附近仍进行呼吸作用,故A正确;由图可知,a、c点时表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两线相交,即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故B正确;由图可知,b点是光合作用最强的点,而积累最多的点是c点,故C错误;12时,由于光照过强,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有所下降,故D正确。
4
图甲、乙表示绿色植物细胞中两种生理过程,M、N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M表示二氧化碳,
N表示有机物
B. ①表示叶绿体,主要分布于叶片的叶肉
C. 甲过程储存能量,乙过程释放能量
D. 甲和乙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D
【点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水和二氧化碳,故甲表示光合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其中M表示二氧化碳,N表示有机物,A正确;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因此①代表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因此②表示线粒体,B正确;甲表示光合作用储存能量,乙表示呼吸作用释放能量,C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在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甲和乙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D错误。
5
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 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 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 若装置丙不遮光,
从装置丁出来的气
体能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D
【点拨】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CO2,故A说法正确;NaOH溶液可以和CO2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CO2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乙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故B说法正确;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CO2,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正确;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说法错误。故选D。
6
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如表所示。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晚上 12 22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强
B. 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C. 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光合作用比乙地的强
D. 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B
7
【中考·绍兴】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请分析回答: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点。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________(填“多
于”“等于”或
“少于”)植物B。
d
多于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增加光照时间(或晚上降温等)
【点拨】
(1)d为植株A呼吸作用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相等的临界点,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d点;(2)当光照强度为f时,合成的有机物速率=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f点AB的净光合速率相等,A的呼吸速率大于B,因此A产生的有机物多于B。
8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B
9
如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温室中某种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用单位时间内合成有机物或分解有机物量来表示)受温度影响的曲线图。根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光合作用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
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
C. 在0 ℃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为0
D. 植物生长最快时的温度就是光合作用最大时的温度
B
【点拨】
光合作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并不是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故A错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是正确的,故B正确;在0 ℃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C错误;图中光合强度最大时,呼吸强度也很大,净光合所积累的有机物不多,不会是植物生长最快的点,故D错误。
10
如表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场所 B. 条件 C. 原料 D. 产物
场所 条件 原料 产物
光合作用 叶绿体 有光 二氧化碳 和水 有机物和
氧气
呼吸作用 主要是 线粒体 无光 有机物和 氧气 二氧化碳
和水
B
11
如图所示,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改变,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
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C
【点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曲线AB段(不含A点)光照强度不为0,表明曲线AB段(不含A点)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曲线BC段表示光照强度较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吸收CO2,不只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相等,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由曲线可知,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之变化,D错误。
12
外界环境(光照、水分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如图表示一株叶面积为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试分析回答:
(1)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
度的光照强度范围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于)(2)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若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n3时光照6小时,该植物因光合作用而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__毫克。
不能,因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
作用强度相等,植物体内没有积累有
机物,而在晚上无光照时,植物进行
各种生理活动需要很多能量,植物不能长期维持。 
900
【点拨】
(1)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即植物不会从外界吸收CO2。(3)当光照强度为n3时,由图可知:CO2的吸收速率为10,而光合作用真正的吸收的CO2还要加上呼吸作用消耗的5,所以总的吸收为15;所以6个小时总吸收量为:15×10×6=900。
13
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作物。
(1)如图表示晴朗白天甘蔗田间CO2浓
度随植株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请结
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信息作出解释。
解:甘蔗中上部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被消耗,浓度降低,但顶部空气流通顺畅,有外部CO2补充,故顶部二氧化碳浓度适中。下部光线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会向下运动,所以下部二氧化碳浓度高。
(2)农民常常通过施农家肥来提高甘蔗产量,请写出该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
解:农家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共32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第1课时 空气的成分及利用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A
C
B
C
C
B
D
B
9
D
10
11
B
12
13
14
C
1
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点拨】点拨:由图中空气成分示意图可知,“c”的体积分数约为21%,因此“c”代表的是氧气。
A
2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瓶外壁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点拨】
因为从冰箱中拿出的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液化为液态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
C
3
最早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并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拉瓦锡
C.汤姆生 D.门捷列夫
B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是混合物
B.空气中的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C.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因此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点拨】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但没有可燃性,故C项错误。
C
5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生活生产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
A.炼钢过程用到的氧气
B.磁悬浮列车用到的氮气
C.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D.制作电光源的稀有气体
C
6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D.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不会引起空气质量的改变
B
7
用红磷燃烧实验测出约占空气总体积 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B
8
如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 。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 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进入瓶内的水减少
D. 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重新实验
D
【点拨】
将红磷改为木炭做此实验时,由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木炭燃烧即使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但又增加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碳,导致装置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9
稀有气体有着较广泛的用途,下列不属于稀有气体用途的是(  )
A.充入灯泡中作保护气  B.用于制作闪光灯
C.用于医疗麻醉   D.用于制造炸药和化肥
【点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所以可充入灯泡中作保护气,故A正确;稀有气体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来制作闪光灯,故B正确;氙气可用于医疗麻醉,故C正确;稀有气体不能用于制造炸药和化肥,故D错误。
D
10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如图甲)。教材中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用图乙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写出在用图乙所示装置的实验中得出的氮气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
(2)小金同学在用图乙所示装置的实验中发现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可多选)
①燃烧匙中的红磷放少了 
②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没有夹紧 
③集气瓶口上的瓶塞没有塞紧④红磷停止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⑤把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后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②⑤
(3)改进后,小金同学发现在用图乙所示装置的实验中即使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往往小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 。查阅资料可知拉瓦锡实验测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完全反应
【点拨】
(2)①燃烧匙中的红磷放少了,会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②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过程中,集气瓶中的气体膨胀通过导管逸出,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大;③集气瓶口上的瓶塞没有塞紧,冷却至室温后,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④红磷停止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由于瓶内气压较大,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⑤把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后没有立即塞紧瓶塞,导致瓶内气体膨胀逸出,最终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11
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B.稀有气体的含量最少,所以称为“稀有”
C.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D.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
B
【点拨】
空气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选项A正确;稀有气体的含量不是最少,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选项B错误;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选项C正确;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选项D正确。故本题选B。
12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方法是:在10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
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
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
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
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和空气的体积约是(  )
A.20 mL和80 mL
B.40 mL和60 mL
C.50 mL和50 mL
D.60 mL和40 mL
C
13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 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
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
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
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氧气完全反应
(2)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填“>”“=”或“<”)21%。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②加入铜丝量太少;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 mL 22 mL

①②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反应除去某种成分,根据混合物的体积变化来判断某种成分的含量
【点拨】由题目中所给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
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12%<21%;
造成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装置中气压偏大;加入铜丝量太少,不能把氧气耗尽。
14
【中考·湖州】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
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
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
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________________所经历的时间。
大于
装置冷却至室温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填“V1-V2”“V1-V3”或“V2-V3”)。
V1-V3
【点拨】
(1)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所以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共29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第 2 课时灭火、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C
A
D
A
C
D
C
9
C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A
C
1
有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
A. 隔绝空气
B.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C. 清除可燃物
D.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降低了温度
【点拨】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且汽化时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
2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起火时可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
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D. 夜间闻到厨房煤气气味,不应立即开灯检查
C
3
有一种自动干粉灭火球简称“AFO”,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引线接触到火焰后,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受热膨胀破裂,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起到灭火的效果。“AFO”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将可燃物隔绝空气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 干粉燃烧消耗了氧气
A
4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能熄灭,其原因是(  )
A. 清除了可燃物
B. 木条的着火点升高
C. 隔绝了氧气
D. 温度降到木条的着火点以下
【点拨】
甩一下,风带走了木条的热量,将温度降低到了木条的着火点以下。
D
5
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
A.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
B. 生石灰溶于水
C. 木炭燃烧
D. 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
【点拨】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会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
A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B. 只有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会放热
C.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 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C
7
下列灭火措施或逃生方法合理的是(  )
A. 酒精灯打翻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嘴吹灭
B. 图书室内的图书着火时用水浇灭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遇森林着火时向顺风方向逃跑
【点拨】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C
8
下列都涉及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将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烟花燃放: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能量
C. 天然气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铜-锌原电池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点拨】
铜-锌原电池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错误。
9
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 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点拨】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不能改变,C错误。
C
10
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1
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大空气的流通,使燃烧更旺
用湿抹布扑盖,隔离可燃物
12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C. 由图b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
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
梗的着火点
C
【点拨】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嘴吹来的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将固体燃料粉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而不是为了延迟燃烧的时间,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由图b的现象可知,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符合题意。火柴头斜向下时,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13
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只起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的作用
B. 只起隔绝氧气的作用
C. 起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D. 高压水枪喷出的水能分解出具有灭火作用的物质
【点拨】用水灭火时,水会发生汽化,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同时汽化生成大量的水蒸气,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C选项正确。
C
14
Mg(OH)2分解需吸收热量,生成耐高温的MgO和水蒸气。利用这一性质,可将Mg(OH)2添加到易燃性材料中做阻燃剂。关于Mg(OH)2能起阻燃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Mg(OH)2分解要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Mg(OH)2分解能降温,使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C. Mg(OH)2分解生成的MgO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D. Mg(OH)2分解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A
【点拨】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但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错误。
15
现在公交车上都要求备有灭火毯,该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
(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推测,制造灭火毯的材料应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隔绝空气
不可燃、不助燃、耐高温、无毒、不易破损、绝缘性好、柔软性好等(写一点即可)
16
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熄灭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7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18
在元旦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滴水生火”的魔术。他向包裹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了(见图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猜想】根据燃烧条件,知道脱脂棉是可燃物,小新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海又进行了补充:此反应还会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很多热量,进而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出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与探究】设计装置如图乙所示: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率,看到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推测此气体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还观察到,M处有大量气泡冒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氧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吸滤瓶内压强增大 
【拓展与交流】根据以上探究,要保证“滴水生火”魔术成功,从反应物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加的水应适量
【点拨】【猜想】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脱脂棉能燃烧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且放出了大量热。【实验与探究】(1)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氧气。(2)导管口冒出气泡,可能是生成了气体,也可能是气体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通过分析,吸滤瓶中没有生成气体,只能是吸滤瓶中的气体温度升高,故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吸滤瓶内压强增大。
【拓展与交流】滴加的水太多会使脱脂棉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滴加的水太少又会导致生成的氧气量不足或放出的热量太少,温度达不到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水的用量。(共36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第 1 课时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A
B
D
C
D
9
A
10
B
11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B
D
B
A
D
1
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________,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____________来完成的。
呼吸
呼吸系统
2
人体呼吸系统由________和____组成,呼吸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呼吸道 肺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3
肺泡内的氧气通过____________,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______________,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内。
扩散作用
血液
扩散作用
肺泡
4
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 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 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 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A
5
肺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
A. 肺扩张引起呼气 B. 肺收缩引起呼气
C. 吸气引起肺收缩 D. 呼气引起肺扩张
【点拨】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故选B。
B
6
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B. 乙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
C. 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
D. 甲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
D
【点拨】
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呼气。
7
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  )
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 ②肺泡壁很薄
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点拨】①肺内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气体交换的场所;②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有利于气体的快速交换;③肺泡壁外布满毛细血管,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D
8
据统计,每年中小学生因溺水造成死亡的达3万多人,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人浸没在水中会影响呼吸环节中的(  )
A.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C
【点拨】
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不能与外界气体交换,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故选C。
9
图中甲、乙表示人体呼吸运动中的膈肌(用a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据此判断甲、乙各处的呼吸时期是(  )
A. 甲吸气、乙呼气 B. 甲呼气、乙吸气
C. 甲、乙都吸气 D. 甲、乙都呼气
【点拨】
甲的体积增大,属于吸气的过程;乙的体积减小,属于呼气过程。
A
10
如图所示为一人处于静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 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 从V到X期间,
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 从V到W期间,
肺排出空气
B
【点拨】
A.从V到W是呼气过程,膈肌舒张,因此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不符合题意。B.W到X是吸气过程,肺内气体量逐渐增多,B点处于中间位置,B叙述错误,符合题意。C.V到W是呼气,W到X是吸气,从V到X,肺完成了一次呼吸,C不符合题意。D.V到W是呼气过程,肺排出空气,D不符合题意。
11
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 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 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 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D
【点拨】
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B、C错误;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12
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 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C. 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
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 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
浓度最大的地方
D
【点拨】
A.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B.血管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血管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C正确;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13
当你疲倦时,伸一个懒腰,头向后仰,深呼吸几次,你会感觉全身清爽,因为你排出了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A.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 肺泡
C. 组织细胞 D. 心脏
C
14
下列能表示人体在每次吸气、呼气时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
D
【点拨】
吸气过程肺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小,呼气过程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D选项中0~1.5秒属于吸气过程,1.5~3秒属于呼气过程。
15
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 a>b>c
C. a>c>b D. b>c>a
B
【点拨】
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增大;膈肌也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因此,胸廓的体积增大,胸廓内的气压小于肺内压(b>c),肺就随着扩张。这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管与外界连通,所以a>b),外面的气体就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16
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吸气
B. bc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吸气
C. ac段曲线表示进行了两次呼吸
D. 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吸气
D
【点拨】
A.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A错误;B.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B错误;C.ac段曲线表示进行了一次呼吸,C错误;D. 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D正确。
17
下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的图解,此过程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地方是(  )
空气――→呼吸道――→肺泡――→③血液――→④组织细胞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B
18
下图曲线分别表示一个人在睡眠、长跑两种状态下的呼吸状况(注意:呼吸频率用快或慢表示,呼吸深度用深或浅表示),则曲线1表示(  )
①睡眠状态  ②长跑状态  
③呼吸频率慢 ④呼吸深度浅 
⑤呼吸频率快 ⑥呼吸深度深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A
19
图甲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腔体积变化示意图,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________,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______(填“D”或“E”),请结合图甲、图乙叙述人体的吸气过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力减小,空气顺着呼吸道进入肺中,
人就吸气
(2)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点拨】
(2)据图可知,图丙中,1是二氧化碳、2是氧气、3是吸气、4是呼气。因为在肺泡、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肺泡中氧气含量最高,二氧化碳含量最低;组织细胞中氧气含量最低,二氧化碳含量最高,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20
如下,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________段表示的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
AB
(2)甲图曲线BC段表示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都是________,肋间肌处于________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瞬间为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________大气压的值。
缩小
舒张
等于
【点拨】
(1)乙图B的状态,膈肌顶部下降,表示吸气时膈肌收缩,甲图中曲线AB段的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故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AB段表示的状态相对应。(2)甲图曲线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呼气,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共31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课题2
第1节
第 3 课时 氧气的制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空气与氧气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A
B
A
D
A
A
D
9
B
10
11
D
12
13
14
15
16
17
18
D
D
A
C
C
A
1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____。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分解生成______和______。
化合反应

氧气
四氧化三铁
分解反应

氧气
氢气
2
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A
3
关于反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二氧化锰的质量随着反应减少
C. 二氧化锰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D.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二氧化锰
加热
【点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B
4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入固体药品
B. 加热后,导管口刚冒出气泡,立即收集气体
C. 连接装置时,先上后下,先收集装置后发生装置
D. 待集气瓶中气体收集满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导管
A
【点拨】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会浪费药品,故A操作正确;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故B操作错误;连接装置时,先下后上,先发生装置后收集装置,故C操作错误;结束实验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故D操作错误。
5
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 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 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D
【点拨】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有水,不影响氧气的纯度,A不符合题意;导管口开始出来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所以要等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此时收集的氧气纯净,B不符合题意;排水法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不会混入空气,C不符合题意;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里面混有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D符合题意。
6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 硫+氧气――→二氧化硫
C.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D. 水――→氢气+氧气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拨】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D
7
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C.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
D. 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A
【点拨】
由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所以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
8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B. 催化剂只对某些反应有催化作用
C. 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D.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量
【点拨】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是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A
9
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其中b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 石蜡+氧气――→ 水+
二氧化碳
B.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C. 水――→氢气+氧气
D. 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拨】b处表示该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B
10
如图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1)写出实验室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氧气+水
二氧化锰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二氧化锰
(2)工业上制氧气,利用丁途径。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化学”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你认为在中学科学实验室中,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点拨】
(3)甲、乙、丙三种途径中,甲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且产物无污染,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11
工业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先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物理变化
B. 利用了物质的沸点不同
C. 先收集到的氮气沸点较低
D. 有新物质氧气生成
D
12
下列变化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B.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C. 铜+氧气――→氧化铜
D. 氢气+氧气――→水
点燃
点燃
加热
加热
A
13
有关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为向下排空气法,可用于收集氧气
B. 利用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a通入
C.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丙中,若木条熄灭表明该气体是氧气
D.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于丁装置d处可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D
【点拨】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用乙装置排水法收集氧气,应该从b通入,B错误;氧气具有助燃性,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不是氧气,C错误;D中d处可验满。
14
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下列坐标关系正确的是(  )
D
【点拨】
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氧气不能立刻产生,且氯酸钾反应完全后,氧气质量不再增加,所以A错,D正确;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小,则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变大,所以B、C错;故选D。
15
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
气的是高锰酸钾
B. 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C.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 学生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不宜选择高锰酸钾
A
【点拨】
由图像可知加热固体药品时先产生气体的是高锰酸钾,故A正确;由图像可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速率更快,故B错误;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会改变产物的质量,故C错误;用氯酸钾制氧气时,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生成氧气,反应时间长,不宜选择氯酸钾,故D错误。
16
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立即有大量的氧气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
B. 过氧化氢能使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C.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 该反应中有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两种反应物,不属于分解反应
C
【点拨】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是水和氧气,故A错;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故B错误;D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不属于反应物,故D错误。
17
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图中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
A. 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 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
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 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 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C
【点拨】a点对应的时间为0,高锰酸钾还未分解,则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故选项A说法正确。b点时高锰酸钾已分解了一段时间,b点时试管内物质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则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选项B说法正确。c点时高锰酸钾相对于b点,又分解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完全分解,c点时试管内物质仍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则c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选项C说法错误。d点之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高锰酸钾此时恰好完全分解,则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故选项D说法正确。
18
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Y形管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水+氧气
二氧化锰
(2)若用B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在B中装满水后,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
a
b
(3)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还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3)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即控制Y形管中H2O2溶液与MnO2接触与否。
倾斜Y形管,使H2O2溶液流到盛有MnO2的支管中,则反应发生,倾斜Y形管,使H2O2溶液流回,则反应停止(共27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阶段专项复习(六)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9
B
1
图甲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图乙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图甲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________(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
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
的变化可用图甲中的
________段(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bcd
【点拨】
(1)图甲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甲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2)图乙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2
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处的气体
交换主要通过(  )
A. 呼吸作用 B. 渗透作用 C. 扩散作用 D. 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 肺泡 B. 组织细胞 C. 血液 D. 组织液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
B
【点拨】
根据题图所示体内气体的交换可以判断,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乙图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气体从组织细胞中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液里。依据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3
【中考·温州】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
30 ℃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方案二:
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装置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____。
排除不同蟑螂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在同一容器内控制温度连续变化)
a
【点拨】
(2)方案一是在同一个容器内实验,而方案二是在两个容器内实验,且方案二使用了两只蟑螂,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实验结果;(3)蟑螂的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所以二氧化碳含量要增加,由丙图可知,其呼吸作用是先快后慢的,故a符合。
4
如图是一个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足够长的时间。
②将锥形瓶、药品、橡皮塞、枝条
等按图示装置连接固定好,
静置5分钟时间。
③光照2~3 h。取下叶片A和B,
将叶片进行褪色处理、清洗。
④用碘液分别检验A、B叶片,观察现象。
三、光合作用
(1)步骤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作用是为了与A做对照,在B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用碘液分别检验A、B叶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耗尽叶片内原有淀粉
与A瓶中等量的25 ℃的清水
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
5
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研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在大棚内种植番茄进行相关实验所测结果,请据此回答:
如图是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
浓度变化情况,其中表示番茄进行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
用释放二氧化碳的是曲线________段。
BCD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点拨】
光合作用主要是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而呼吸作用则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如果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降低,则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BCD段符合。
6
曲线A表示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________左右。
(3)若要提高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适当增加光照,降低温度
【点拨】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5 ℃以前,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5 ℃以后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二者的差越大,有机物积累得就越多,蔬菜的产量就越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20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8 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2 mg,二者的差最大是6 mg,而光合作用最强的25 ℃时二者的差是5.2 mg,因此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 ℃左右;(3)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晚上应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采取降低温度、通风等措施,还可以增加光照,使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7
有人曾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密闭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适宜环境下。
A图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燃烧,不一会,蜡烛熄灭了;B图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几个小时后小白鼠也死了;
五、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C图是把一支蜡烛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蜡烛不熄灭;D图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小白鼠仍然存活。
请探究下列问题:
(1)B图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D图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图对于C图来说起________作用。
(4)上述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氧
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供小白鼠呼吸
对照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点拨】(1)在密闭装置中,图B中的小白鼠逐渐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尽,最终因缺氧而死亡;(2)在装置D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小白鼠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3)装置A、C形成了一组以植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实验起对照作用;(4)C、D都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蜡烛不熄灭,小白鼠仍然存活。
8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
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
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
请分析回答:
六、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__________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绿色植物
有机物和氧气
微生物(或细菌、真菌)
二氧化碳
【点拨】(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因此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2)图中④是微生物(或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细菌、真菌可把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碳)循环。
9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和臭氧的浓度监测指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PM2.5是指节能减排,将空气中的CO2体积分数控制在2.5%以内
B.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C. O3含量的多少与空气质量无关
D. O3与O2是同一种物质
七、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B
【点拨】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是指节能减排,故A选项说法错误;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B选项说法正确;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对人类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对生态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O3含量的多少与空气质量有关,故C选项说法错误;O2与O3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不是同一种物质,故D选项说法错误。(共31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第 2 课时 氧气的性质及氧化物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B
C
A
B
C
A
9
D
10
C
11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B
C
1
氧化物指的是由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_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氧化物。



二氧化碳
2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在1. 01×105 Pa的条件下,氧气在-183 ℃时会________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 ℃时会________成雪花状的__________固体。
略大
液化
凝固
蓝色
3
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 429克/升
D. 氧气不易溶于水
【点拨】
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B
4
田径比赛发令枪打响后,产生的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 二氧化硫 B. 氧化镁
C. 五氧化二磷 D. 二氧化碳
C
5
硫在氧气中燃烧,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B. 放出热量
C.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 硫熔化了
【点拨】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硫在氧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A
6
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通过燃烧能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物质的(  )
A. 化学性质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D. 物理变化
A
7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拨】红磷燃烧产生的是白烟,不是白雾,故B错误。
B
8
如图是硫在氧气中的燃烧,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淡蓝色火焰
B. 瓶底放少量水,可以避免瓶底炸裂
C. 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硫粉越多越好,使现象更为明显,也能保证氧气充分反应
C
【点拨】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A错误;瓶底放少量水,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B错误;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正确;硫粉的量达到一定的量即可,并不是越多现象更加明显,D错误。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点拨】带火星的木条能不能复燃要看氧气的浓度;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具有助燃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红磷过量是为了耗尽氧气,故D正确。
D
10
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 铁丝生锈
C. 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D. 铁丝的温度太低,无法燃烧
【点拨】集气瓶底部铺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故C不符合题意。
C
11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 碳 B. 硫 C. 细铁丝  D. 红磷
B
12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够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的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反应能否发生
B.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D. 纳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C
【点拨】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说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影响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故选项A说法正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说明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故选项B说法正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可能是四氧化三铁,故选项C说法错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较低纳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C。
13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淡黄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点燃
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点燃
14
下列现象可用氧气的物理性质解释的是(  )
A. 白磷在40 ℃时即可燃烧,烈日下白磷不经点燃就可燃烧
B. 红色的铜经加热表面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C.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最好用
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收集
D. 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
【点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C
15
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 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
【点拨】
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可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A正确;气泡逸出的速度就是气体的输出速度,B正确;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会把水压入病人口内,C错误;a导管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导管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氧气可以进入到病人体内,还可以对氧气进行加湿;D正确。
16
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氧气
B. 水
C. 纯碱(Na2CO3)
D. 氢氧化钙[Ca(OH)2]
【点拨】
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
17
对下列实验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集气瓶中的水:更快地吸收白烟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C.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
B
【点拨】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集气瓶中的水:更快地吸收白烟,A项解释体现水的主要作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B项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了有毒的二氧化硫,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气体,C项解释体现水的主要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D项解释体现水的主要作用。故选B。
18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化是________变化。
用砂纸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物理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______________。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底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受热面积
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
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19
如图所示,取一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且图甲所示的方式比图乙所示的方式燃烧得更剧烈。
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在甲瓶中比乙瓶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能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20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气态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
燃烧能否产生火焰
与其________ (填
“熔点”或“沸
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 535 2 750 约1 800
钠 97.8 883 约1 400
沸点

(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____(填“>”“<”或“=”) 硫燃烧时的温度。

【点拨】
(1)从图示信息可知,在金属导管另一端点燃的应该是蜡烛蒸气;(2)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当燃烧温度高于物质的沸点时,物质燃烧会产生火焰,根据这一原理,钠的燃烧温度1 400 ℃高于钠的沸点883 ℃,所以钠在燃烧时,会产生火焰;(3)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会产生火焰,所以硫的沸点低于硫燃烧时的温度。(共32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 3 章 空气与生命
课题2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第 1 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
2
3
4
5
6
7
8
C
D
A
B
D
C
9
A
10
S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C
B
C
C
D
1
在________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
参加化学反应
反应后生成
2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____________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没有改变。
重新组合
种类
数目
3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下列各项: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原子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点拨】
①分子种类一定改变;②原子种类一定不变;③分子数目可能改变;④原子数目一定不变;⑤元素种类一定不变;⑥原子质量一定不变。
C
4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5:2
C. 该反应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D. 该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改变
D
【点拨】
根据题目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A错误;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1,所以B错误;该反应中有一种反应物为单质,所以C错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D正确,故选D。
5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CO2 B. Cl2 C. O2 D. N2
【点拨】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A
6
银制容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变黑,原因是银和空气中的微量硫化物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Ag+2H2S+O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 AgS B. Ag2O C. Ag2S D. Ag2O2
C
7
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单质碳和一种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可能是(  )
A. Na2SO4 B. Na2CO3
C. NaHCO3 D. NaOH
B
8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它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它们的质量如灰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
质量比为7:6
D. 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D
【点拨】
由图像可知,甲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4克,乙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克,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生成质量为2克。A项,该反应为乙生成甲和丁,为分解反应;B项,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该反应;根据题意可得,甲质量改变了4克,丁质量改变了2克,故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所以C错,D正确。
9
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2H2O表示
D. 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A
10
一些心脏病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以在心跳骤停时刺激心脏,恢复心跳。一种用于心脏起搏器的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4Li+2SOCl2===4LiCl+X+SO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S。
S
1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和氧气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解:(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12
某化合物在4.8 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 二氧化碳和2.7 g水。关于该化合物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为2.3 g
B. 该化合物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C. 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D. 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
D
【点拨】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 g氧气,同时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合物的质量为4.4 g+2.7 g-4.8 g=2.3 g,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变,所以可以判断该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C元素的质量为4.4 g× =1.2 g,H元素的质量为
2.7 g× =0.3 g,1.2 g+0.3 g=1.5 g<2.3 g,则化
合物中一定含有O元素;该化合物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
=1: 3。
13
向2.8 g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镁的镁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至固体全部溶解,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6.38 g,则该镁条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0.16 g B. 1.12 g C. 1.68 g D. 2.64 g
A
14
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mCO2+nH2O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2m=a B. 3a=n
C. 2m=3n D. 2b=m+n
点燃
B
【点拨】
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A选项错误;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B选项正确;由A、B选项的分析,2a=m,3a=n,则3m=2n,故C选项错误;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b=2m+n,故D选项错误。
15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  )
A.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可能由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
C
16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将5克铁和5克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D. 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17
某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在8 g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1.8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 该有机化合物可能是C2H2
C. 该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 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有机化合物1.6 g
B
18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C
【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图中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00%-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00%-42%-40%-10%=8%;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9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
丙质量比是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C
【点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4.0+2.0+3.0+2.0=1.2+x+2.4+5.4,故x=2.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故丁一定为化合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20
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乙同学用B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B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反应过程中也没有气体生成
(2)丙同学用图C中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一定质量的镁完全燃烧后留下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小,联系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燃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烧杯,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出
现的结果是固体质量________(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一部分氧化镁逸散到空气中
变大
(3)综上所述,A、B、C所示三个实验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实验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实验________。
ABC
AB
【点拨】(1)B实验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反应过程中也没有气体生成,所以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2)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质量,氧化镁质量应比镁的质量大,但反应时一部分氧化镁逸散到空气中,所以留下的固体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小;如果在燃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烧杯,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则固体质量大于镁带的质量;(3)综上所述,三个实验都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因镁带燃烧涉及气体反应,且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而A和B实验可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