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文档属性

名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1-21 14: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主备人 肖士秀 执教人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课题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标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两栖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重点)(难点)
3.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获得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关爱、保护它。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
教学重难点突破:
两栖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适时点拨把问题细化,再通过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比一比蝌蚪与成蛙有什么不同指出青蛙的发育方式及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从而突破重点。再通过考考你的设置给学生澄清概念,不要简单的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和水栖哺乳动物、相混淆,突破难点。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本节课以谜语导入新课,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再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通过提问、观察图片等不同方式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进而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在学习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时通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适时点拨把问题细化。最后通过资料分析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使用: 挂图
教学流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提问
1、蝗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家蚕的发育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用文字和箭头简单表示出来。
2、蝗虫和家蚕的发育类型分别是什么?
3、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分别举例。
4、蝗虫和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过渡:>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非常好,下面请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猜的又快又对。
1、谜语:
“阔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吃面,专吃害虫保庄稼。”打一动物。 你知道谜底吗?
2、它属于那一类动物?
<过渡:>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以青蛙为例探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
两栖动物
创设情境,导入新授。以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点拨构建
㈠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47-48页,完成助学51页自主学习部分.
㈡点拨构建:
1、有这样两句诗描写了蛙的叫声: “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根据这两句诗思考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
3、学生观察课本图P47或挂图,这是雄蛙在鸣叫。那么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
(介绍:雄蛙的口角有一对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从而发出叫声)
4、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呢?
5、那么,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你还知道有哪些现象?(展示挂图)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是“抱对”。雌蛙受抱对的刺激把卵细胞排放到水中,雄蛙把精子排放到卵细胞上,形成受精卵。
6、“抱对”是在交配吗?
7、受精卵在哪形成的?上节课我们学习昆虫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青蛙呢?
(板书:受精卵、水中、体外受精、雌雄异体)
8、那么,大家思考 “抱对”有什么意义呢?
9、大家见过受精卵吗?蛙卵产在哪?你能描述它的样子吗?上下两面颜色一样吗?(展示挂图)
10、上面的颜色深有什么好处呢?
8、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青蛙的受精方式什么?环境条件如何?
归纳总结: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卵生。(板书)
春末夏初青蛙叫得很厉害。
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池塘里、小河旁。
只有雄蛙才会鸣叫。
青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性(与孔雀开屏差不多)
在繁殖季节,它们便卖弄自己的歌喉,吸引雌蛙。雌蛙以鸣叫声来选择雄蛙。
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吸引雌蛙,青蛙的鸣叫是和生殖有关的一种现象。所以青蛙的鸣叫对种群的繁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有时在水里面会看到一只青蛙爬在另一只蛙背上,紧紧的抱在一块儿---抱对。
青蛙抱对不是在交配,雄蛙趴在雌蛙身体上,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雌蛙把卵排在水中,雄蛙把精子排放到卵细胞上,形成受精卵。
水中、体外受精
雌雄蛙紧紧的抱在一块儿,有利于精子直接排在卵上,结合成受精卵,提高受精率。
水中,很多粘在一块儿,一团团的,上面的颜色深些。
主要是为了吸收光,利于本身的发育。
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体外受精。
雌雄异体,
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及探究的欲望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通过提问、观察图片等不同方式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进而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层层推进解疑释惑
两栖动物的发育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青蛙的生殖方式的探讨,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呢?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下面请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展示挂图)
1、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在蝌蚪发育成幼成蛙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
2、不论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前肢的蝌蚪,它们都属于蝌蚪阶段,思考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3、除外形结构变化外,它们的内部结构,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从形结构、内部结构,生活习性方面比较蝌蚪与青蛙的不同?填在助学合作探究二
(板书:二者不同)
4、思考:在外部形态上,蝌蚪与青蛙有哪些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学生朗读《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学生思考、回答:
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找。
小蝌蚪不知道自己和妈妈长的差别太大,因为一般动物孩子和父母都长的差不多。
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和内鳃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发育成幼蛙,幼蛙离水登陆,逐渐发育为成蛙。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学生思考填表回答:
蝌蚪: ?有尾,无四肢通过躯干和尾的摆动游泳;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后肢发达,前肢短小,适于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潮湿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四肢在陆上跳跃。
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适时点拨把问题细化,再通过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比一比蝌蚪与成蛙有什么不同指出青蛙的发育方式及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过渡:>像青蛙这样,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5、什么叫变态发育?
6、大家知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想一想: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是什么意思?那么谁可以确切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呢?
7、举例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8、有人说:“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吗?说一说理由。
考考你:蜥蜴、鳄鱼、蛇、龟是两栖动物吗?为什么?
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像青蛙那样,幼体(蝌蚪)和成体(成蛙)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差异。
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蜥蜴、鳄鱼、蛇、龟为爬行动物
共同特征: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通过考考你的设置给学生澄清概念,不要简单的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和水栖哺乳动物、相混淆,突破难点。
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过渡:>你知道青蛙以什么为食吗?
<介绍:>蛙类有惊人的捕食昆虫的能力。按每只平均吃虫50只计算,每666.7m2(一亩)稻田如有1000只成蛙,每天就可以消灭害虫5,0000只。因此被称为“田间卫士”。而蟾蜍每天比青蛙吃的害虫量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视的有益的两栖动物。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呢?
1、但是,现今全球的青蛙正在逐渐减少。一般来说,青蛙的天然畸形率不超过2%。但是,在圣劳伦斯河流域的许多池塘中,青蛙的平均畸形率已经达到15%,在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畸形的青蛙有的多长几条腿,有的在背上或身体的其它部位长出眼睛。畸形的青蛙一般都在成年以前死去。你认为青蛙的种类减少以及产生畸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不要用口号喊,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做。
3、你和家人是否购买和食用青蛙?发现有人贩卖青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在你的家乡你觉得青蛙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吗?生活环境有什么变化吗?你该怎么做呢?
情感升华:保护两栖动物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昆虫
保护青蛙
水资源受到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人类捕杀……
解析:人们肆无忌惮地大量捕杀青蛙及环境的破坏,是青蛙减少以及产生畸形娃的主要原因。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的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水资源,禁止滥用农药化肥等。;禁止捕杀青蛙;保护蛙卵;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数字介绍让学生明确青蛙的功劳,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青蛙是益虫,也为树立保护青蛙的情感设下伏笔。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巩固性训练:
1、助学P52当堂达标。
2、助学P57周末自测。
开放性的作业:“向全人类为保护青蛙,关注环保设计一个宣传广告”(形式不同,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特征:
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水中体外受精) 有尾,无四肢 无尾,有四肢
(雌雄异体) 用鳃呼吸?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水中或潮湿陆地
变态发育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