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2020-2021年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5-8节)拔尖训练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专题突破——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 B.丙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
C.甲内血液来自内脏的左心房 D.丙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和血液流动.可以从肺循环方面来切入。
【解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通过血液循环流入左心房,故血管丙将血液流回心脏的左心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解答】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不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B符合题意;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课时))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条血管内流静脉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
【解答】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在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里流动脉血,所以图中四条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
故选:D
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4.4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1课时))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栽种在木桶里,桶内装有90kg的干土,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经过称重,柳树苗重达76.8kg,而土壤只减少了0.057kg。这个事实说明( )
A.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水
B.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雨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解答】 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0.057kg,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吸收的量很少。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被柳树吸收后的大部分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会使重量减轻。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D
5.(2020八下·柯桥期末)5月27日上午,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大于 C 处氧气浓度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2)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呼吸肌收缩引起胸廓扩大,使肺被动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呼吸肌舒张引起胸廓缩小,使肺被动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A、图甲中有肺泡因此甲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小于C 处氧气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C符合题意。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0八下·吴兴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0·江干模拟)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由图2可知,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由图3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
D.由图4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本身吸收进去氧气,然后逐步氧化分解,从而将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会释放出能量。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活的植物全部的各器官都能进行,在氧气很充足时和氧气缺乏时释放出来的不同。植物进行这个活动,可以提供能量,也能成为重要的原料。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 A、由图可知C点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因为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消耗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大于被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当光照强度为c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所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A不符合题意。
B、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a-b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再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由于这种农药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b-c说明生物可以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由pH对某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图示看出,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会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高也会抑制呼吸作用,水果和蔬菜储藏时,应放在低温、氧气浓度较低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腐烂.c点氧气浓度比b点高,不足会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水果会腐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0八下·台州月考)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B.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C.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50℃
D.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易混点是净光合和总光合的区别,总光合等于净光合加呼吸作用的消耗。植物生长最适得是净光合最大。其次的考查点就是坐标图的分析。要就题分析切忌贪多,如寻找呼吸最适温度就看呼吸曲线确定为50℃ ,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0℃。
【解答】A、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 ,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 , B不符合题意。
C、甶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C符合题意。
D、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窒为:C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B.曲线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C.C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胸腔容积变大,A符合题意。
B、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均变小,B不符合题意。
C、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C点,C不符合题意。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19八上·慈溪期末)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
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无光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植物达到CO2吸收速率最小。当有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小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小于呼吸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等于呼吸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大于呼吸作用。
【解答】A、a点时植物CO2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等于呼吸作用,此时已经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了,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光合作用效率大于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有机物一直在积累,故可知 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曲线b-c段时光照强度还在增强,此时 CO2吸收速率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减小使得光合作用减弱; 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使得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原因不同,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光照强度过强时,气孔会减小以减小水分的散失,但气孔同时又是气体出入的门户,所以就会导致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得光合作用减弱。故可得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19八下·黄岩期末)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1
B.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A
C.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
D.图丁中①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以此对照图片分析选项解题即可。
【解答】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2,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故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C,B不符合题意;
C、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故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C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②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中曲线是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曲线所给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D.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当温度一定时,光合作用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做好此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示,了解重要的信息,并据此判断各项的正确与否,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图示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解答】解: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到一定程度是,不再变化,故A错误;
B、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有温度限制,故B错误;
C、据图示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故C正确;
D、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某一植物在20℃温度和相同光照强度下,作如下处理:甲方式是持续光照10分钟,乙方式是先光照5秒,再停止光照5秒,连续交替并持续20分钟,则在这两种方式下植物所制造及贮存的有机物总量是( )
A.甲与乙相等 B.甲多于乙
C.甲少于乙 D.有时甲多,有时乙多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于在短时间内,光反应积累的有机物可以供暗反应的继续进行,所以乙与甲相同的光照条件,但增加了暗反应中有机物积累的时间,所以乙比甲多。本题要注意两个条件的变化不同所隐含的考查因素也不相同,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解答】光照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还能维持暗反应进行几秒钟,所以甲只进行了10分钟的暗反应,而乙相当于进行了20分钟,制造的有机物比甲多。
故答案为:C
14.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甲叶把主叶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甲叶的A处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了,因此在甲叶的A、B两处就形成以水分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实验的结果是B部分变蓝,而A部分不变蓝,说明B部分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A部分因为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乙叶把C处遮光,与B见光的叶片,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而实验的结果是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见光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未见光的部分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未制造淀粉.此对照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乙叶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的变量是光,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故答案选: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在探究实验中要得到可信的结论,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只能是一个.
15.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产生的气泡数目,得到的数据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从数据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B.植物与光源的距离与产生的气泡数呈负相关
C.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D.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 【解答】A、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A正确;
B、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试管与灯的距离越来越大,光照强度越来越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越少,说明植物和光源的距离与植物产生的气泡数成反比;B正确;
C、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旺盛.C正确;
D、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而不是光照时间,所以不能得出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分析】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实验中释放出的气泡主要是氧气.
16.“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 )
A.凉水 B.热水 C.酒精 D.洗衣液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汁液主要是叶绿素.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酒精.
故选:C.
【分析】酒精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氮气用作保护气,反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空气中各成分是以体积分数计算,故A错误;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放热,故B错误;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正确;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是大气污染物,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空气的组成,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认真审题,然后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8.水绵常成团漂浮在水面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B.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绵团上浮
C.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D.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体变轻而上浮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在缠绕成团的植物体之间积存,使一团水绵变轻,漂浮于水面,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水绵营养方式为自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了氧气
故选:A
19.(2020八上·浙江期末)人体在呼吸运动中吸气时,有关膈肌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膈肌收缩,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直径变小,胸廓的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吸气时正好相反。
【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体,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d段表示吸气过程
B.O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大于c点时的肺内气压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a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两个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如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减少而不是增多,B符合题意;
C、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因此,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2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人在呼吸时,氧气可以由肺泡进入血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
B.肺泡收缩产生压力
C.肺泡内氧气的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D.肋间肌和膈肌产生压力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C符合题意。
故选:C
2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2 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下列关于肺泡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小而极多,表面积之和很大
B.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薄
C.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D.吸气后,肺泡壁才与毛细血管紧贴在一起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肺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解答】肺泡的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结构特点都是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与气管相通,与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关系。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肺泡总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加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肺泡外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适于进行气体交换,并不只是吸气后,D符合题意。
故选:D
2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4章 专题突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图为存放水果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x)与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对量(y)之间的关系曲线。贮存水果应选择的最佳氧气浓度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
【解答】若是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强,同时造成水果分解的有机物也较多,产生酒精,这样将会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质、保鲜,应采用低氧(b点)保存,因此这时有氧呼吸较弱,同时无氧呼吸也受到抑制,那么水果中有机物的消耗最少,即CO2的释放量最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实验探究题
26.(2020八上·浙江期末)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小科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坐标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格表示呼吸速率(用每小时O2消耗量表示)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呼吸速率(mg·h-1) 0.30 0.35 0.50 0.70 1.10
(1)从图中可见,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 和 有关。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其最主要原因是 。
(3)金鱼藻在10℃、光照强度为20klx的环境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 mg。
【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
(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3)4.35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金鱼藻的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思考解题即可。
【解答】(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可见,横轴为光照强度,三条曲线具有不同温度,因此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光强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产生氧气较快,但3天后由于水中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光合作用减慢导致氧气生成减慢;要使O2生成量不减,可向水中通入适量的CO2,二氧化碳能直接影响光合作用中的CO2的固定(CO2和C5的结合).
(3)10℃、20KLX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为4mg/h,呼吸速率为0.350mg/h,故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4+0.35=4.35mg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温度(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3)4.35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 ,向乙瓶 。(均选填“吸气”或“呼气”)
(2)经向两瓶内分别呼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
(3)在本实验中,乙瓶的作用是 ,甲瓶的作用是 。
【答案】(1)呼气;吸气
(2)甲
(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解答】(1)如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因为甲瓶中的弯管是深入到石灰水中的,如果向甲瓶吸气就会把瓶中的石灰水吸进口腔内。乙瓶中的弯管没深入到石灰水中,而直管是深入到石灰水的,应该向乙瓶中吸气,因为,如果向乙瓶中吹气,乙瓶中的气压增大,会把石灰水从直管中压出。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吸入的气体中含较多的氧气,因此,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甲瓶,因为向甲瓶吹气后,吹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是向甲瓶中吹入二氧化碳,因此,甲瓶的作用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乙瓶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呼气;吸气(2)甲(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 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29.(2020八下·柯桥期末)植物光合作用为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氧气。如图所示是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光合作用的著名实验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甲、乙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亡,原因是 。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丙)。他发现植物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正常生活,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丁),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产生氧气。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请你简要说说英格·豪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增加的实验方案?
(3)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光合作用终于被人们发现了。
(4)燃料燃烧、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如果过多易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这种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碳酸钠和水,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 。
【答案】(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熄灭,小白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缺氧死亡;玻璃罩内缺氧
(2)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
(3)二氧化碳(或CO2)
(4)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动物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图示中甲和乙是作为一组对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据此解答。
【解答】(1)甲容器中小白鼠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白鼠很快将通过呼吸作用将容器内的氧气消耗干净,因此缺少氧无法呼吸。
(2)乙容器中小白鼠比甲容器中小白鼠存活时间长的原因是此装置置于阳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老鼠呼吸需要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小白鼠和植物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会死亡.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实验应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方法是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
(3)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但他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则不容易熄灭;将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实验证明植物能够改善因蜡烛燃烧而损坏的空气.故蜡烛燃烧或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4)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两者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熄灭,小白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缺氧死亡;玻璃罩内缺氧(2)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3)二氧化碳(或CO2)(4)2NaOH+CO2=Na2CO3+H2O
30.(2019八下·滨江期末)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从而探究植物的最佳存储条件。测定了某植物分别在25℃和 0.5℃时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 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 。
(3)科研人员认为要研究该植物最佳的存储温度,还需要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 4 株品种和 相同的植物分别装入
4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
②分别置于1.5℃、1℃、0℃、-0.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有科研人员认为不需要进行0℃以下的实验组,你觉得原因是 。
【答案】(1)温度
(2)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植物的呼吸作用
(3)长势相同;0℃以下会影响植物生长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细胞呼吸也受温度影响。
【解答】(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保鲜。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与25℃相比,0.5℃条件下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的生成速率较低,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浓度越来越高,氧气含量减少,导致细胞呼吸减弱。
(2)生物实验的原则是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所以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选取的 4 株品种和长势相同的植物,当温度低于0℃时将导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或破坏 。
故答案为:(1)温度(2)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植物的呼吸作用(3)长势相同;0℃以下会影响植物生长
31.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分钟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死亡;碳﹣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解答】(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造成装置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小白鼠因缺氧而死亡.
(2)此装置在光下时,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是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变成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是在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具有,因此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 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因此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死亡,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死亡;碳﹣氧。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32.某同学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请分析回答:
(1)制作临时切片时,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多切几次,选取其中 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观察
(2)它观察时用显微镜下列目镜好物镜组合,哪一组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 )
A.5×10× B.5×40× C.10×10× D.10×40×
(3)他观察到的上表皮是图中 (写编号)
(4)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图中 (写编号).是由一对半月形的 围成.
(5)图中 (写编号)内含有输导水分、无机盐的 和输导有机物的 .
【答案】(1)最薄
(2)D
(3)①
(4)⑥;保卫细胞
(5)③;导管;筛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观图可知: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1)制作临时切片时,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多切几次,要选取其中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在上述答案中,D的放大倍数最大;(3)他观察到的上表皮是图中①;(4)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图中⑥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5)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它们属于输导组织.故图中[③]叶脉内含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及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分析】掌握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33.(2020八下·台州月考)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勒克斯、20000勒克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 倍。
(2)该叶片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 mg。
(3)该叶片在20℃、20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质量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3
(2)4
(3)解: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6+1.5=7.5(mg)。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2O+6CO2 C6H12O6(葡萄糖)+6O2,根据1分子葡萄糖对应6分子氧气的关系,可以推知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180×7.5÷(6×32)≈7.03(mg)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第1小题,要解决呼吸速率20℃下是10℃下的几倍,首先应该清楚此条件下都是有氧呼吸,它们的呼吸速率比例可通过耗氧量比例得出,再从图中找出第一小时20℃时耗氧1.5毫克,10℃时耗氧量0.5毫克,比例为3。第2小题要得出10℃、5000勒克斯光照下每小时所产生的氧气量,必须考虑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释放量,再从图中找出10℃、5000勒克斯光照下,氧气释放量为每小时3.5mg,耗氧量为每小时0.5mg,则光合作用产生量为4mg/小时。第3小题参照第2小题得出氧气产量,再配合光合作用方程式计算出葡萄糖产生量。
【解答】(1)氧气的吸收量反映的是呼吸速度,所以呼吸速度在20℃下是10℃下的3倍。
(2)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下,经过2h,产生的氧气净量为3.5mg,加上呼吸消耗氧气为1,因此,可以得出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4.5mg。
(3)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6+1.5=7.5(mg)。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2O+6CO2 C6H12O6(葡萄糖)+6O2,根据1分子葡萄糖对应6分子氧气的关系,可以推知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180×7.5÷(6×32)≈7.03(mg)
34.(2019八下·余杭月考)在载人航天活动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释放氧气0.64克,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光合作用最简表达式为: )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克葡萄糖,同时消耗了 克二氧化碳。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4)18O和16O称为 。
【答案】(1)有无叶绿体(或有无细胞壁、有无大的液泡)
(2)0.6;0.88
(3)B
(4)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2)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各成分的质量。
(3)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8的原子的总称。
【解答】(1)小球藻细胞是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宇航员细胞是动物细胞,其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由此可见: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叶绿体(或有无细胞壁、有无大的液泡)
(2) 设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x克葡萄糖,同时消耗y克二氧化碳
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144 180 192
y x 0.64克
144/y=180/x=192/0.64克
解得x=0.6克,y=0.88克
(3)这属于同位素示踪法。根据是CO2中的氧原子与氧气中不一样,而氧气中的氧原子与水中一样,证明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水中的氧原子,B符合题意。
(4) 18O和16O它们的质子数都是8, 18O中中子数为10,16O中中子数为8,它们是同位素原子。
故答案为:(1)有无细胞壁和叶绿;(2)0.6克;0.88克;(3)B;(4) 同位素原子
35.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叶片逃命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20
(3)0
(4)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晚上应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采取:降低温度、通风等措施,还可以增加光照,使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以前,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以后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二者的差越大,有机物积累的就越多,蔬菜的产量就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8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2mg,二者的差最大是6mg,而光合作用最强的25℃时二者的差是5.2mg,因此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在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6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6mg,因此二者的差是0mg,故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0mg.(4)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晚上应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采取:降低温度、通风等措施,还可以增加光照,使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据此解答.
36.CO2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的时机和用量,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CO2浓度,发现一昼夜在120~600毫克/升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并解释原因?
【答案】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曲线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降低.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化,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每天日出前(6时左右),经整个白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18时前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达到最低值,因此曲线为V字形,故答案为:
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分析】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1 / 1浙教版初中科学2020-2021年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5-8节)拔尖训练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专题突破——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 B.丙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
C.甲内血液来自内脏的左心房 D.丙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B.乙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的位置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进行,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3课时))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条血管内流静脉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4.4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1课时))17世纪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株2.3kg重的柳树苗栽种在木桶里,桶内装有90kg的干土,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经过称重,柳树苗重达76.8kg,而土壤只减少了0.057kg。这个事实说明( )
A. 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水
B.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只来源于雨水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5.(2020八下·柯桥期末)5月27日上午,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大于 C 处氧气浓度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6.(2020八下·吴兴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7.(2020·江干模拟)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由图2可知,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由图3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
D.由图4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
8.(2020八下·台州月考)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B.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C.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50℃
D.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B.曲线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C.C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0.(2019八上·慈溪期末)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
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11.(2019八下·黄岩期末)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1
B.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A
C.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
D.图丁中①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12.(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中曲线是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曲线所给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C.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D.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13.(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某一植物在20℃温度和相同光照强度下,作如下处理:甲方式是持续光照10分钟,乙方式是先光照5秒,再停止光照5秒,连续交替并持续20分钟,则在这两种方式下植物所制造及贮存的有机物总量是( )
A.甲与乙相等 B.甲多于乙
C.甲少于乙 D.有时甲多,有时乙多
14.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15.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产生的气泡数目,得到的数据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从数据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植物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B.植物与光源的距离与产生的气泡数呈负相关
C.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D.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16.“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 )
A.凉水 B.热水 C.酒精 D.洗衣液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氮气用作保护气,反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18.水绵常成团漂浮在水面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B.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绵团上浮
C.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积存在一起,使水绵团上浮
D.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体变轻而上浮
19.(2020八上·浙江期末)人体在呼吸运动中吸气时,有关膈肌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膈肌收缩,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d段表示吸气过程
B.O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大于c点时的肺内气压
2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2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人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2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人在呼吸时,氧气可以由肺泡进入血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
B.肺泡收缩产生压力
C.肺泡内氧气的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D.肋间肌和膈肌产生压力
2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5.2 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下列关于肺泡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小而极多,表面积之和很大
B.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薄
C.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D.吸气后,肺泡壁才与毛细血管紧贴在一起
2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4章 专题突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图为存放水果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x)与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对量(y)之间的关系曲线。贮存水果应选择的最佳氧气浓度是( )
A.a B.b C.c D.d
二、实验探究题
26.(2020八上·浙江期末)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小科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坐标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格表示呼吸速率(用每小时O2消耗量表示)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呼吸速率(mg·h-1) 0.30 0.35 0.50 0.70 1.10
(1)从图中可见,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 和 有关。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其最主要原因是 。
(3)金鱼藻在10℃、光照强度为20klx的环境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 mg。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试卷)“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 ,向乙瓶 。(均选填“吸气”或“呼气”)
(2)经向两瓶内分别呼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
(3)在本实验中,乙瓶的作用是 ,甲瓶的作用是 。
28.(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 。
29.(2020八下·柯桥期末)植物光合作用为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氧气。如图所示是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光合作用的著名实验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甲、乙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亡,原因是 。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丙)。他发现植物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正常生活,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丁),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产生氧气。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请你简要说说英格·豪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增加的实验方案?
(3)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光合作用终于被人们发现了。
(4)燃料燃烧、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如果过多易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这种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碳酸钠和水,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 。
30.(2019八下·滨江期末)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从而探究植物的最佳存储条件。测定了某植物分别在25℃和 0.5℃时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 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 。
(3)科研人员认为要研究该植物最佳的存储温度,还需要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 4 株品种和 相同的植物分别装入
4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
②分别置于1.5℃、1℃、0℃、-0.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有科研人员认为不需要进行0℃以下的实验组,你觉得原因是 。
31.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分钟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32.某同学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请分析回答:
(1)制作临时切片时,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多切几次,选取其中 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观察
(2)它观察时用显微镜下列目镜好物镜组合,哪一组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 )
A.5×10× B.5×40× C.10×10× D.10×40×
(3)他观察到的上表皮是图中 (写编号)
(4)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图中 (写编号).是由一对半月形的 围成.
(5)图中 (写编号)内含有输导水分、无机盐的 和输导有机物的 .
三、解答题
33.(2020八下·台州月考)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勒克斯、20000勒克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 倍。
(2)该叶片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 mg。
(3)该叶片在20℃、20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质量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4.(2019八下·余杭月考)在载人航天活动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释放氧气0.64克,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光合作用最简表达式为: )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克葡萄糖,同时消耗了 克二氧化碳。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4)18O和16O称为 。
35.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叶片逃命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6.CO2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的时机和用量,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CO2浓度,发现一昼夜在120~600毫克/升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并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和血液流动.可以从肺循环方面来切入。
【解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通过血液循环流入左心房,故血管丙将血液流回心脏的左心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图表示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表示膈肌收缩,隔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丙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据此解答。
【解答】A、图甲表示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力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A不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B符合题意;
C、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
【解答】A、B、C、D分别是心脏的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血管①是肺静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肺动脉,④主动脉;在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里流动脉血,所以图中四条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解答】 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0.057kg,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吸收的量很少。在培育的过程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五年后,被柳树吸收后的大部分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会使重量减轻。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源于土壤”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2)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呼吸肌收缩引起胸廓扩大,使肺被动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呼吸肌舒张引起胸廓缩小,使肺被动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A、图甲中有肺泡因此甲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小于C 处氧气浓度, B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C符合题意。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本身吸收进去氧气,然后逐步氧化分解,从而将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会释放出能量。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活的植物全部的各器官都能进行,在氧气很充足时和氧气缺乏时释放出来的不同。植物进行这个活动,可以提供能量,也能成为重要的原料。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 A、由图可知C点以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因为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消耗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大于被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当光照强度为c点时,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掉,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平衡.所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A不符合题意。
B、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a-b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再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由于这种农药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b-c说明生物可以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由pH对某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的图示看出,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会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高也会抑制呼吸作用,水果和蔬菜储藏时,应放在低温、氧气浓度较低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腐烂.c点氧气浓度比b点高,不足会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水果会腐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易混点是净光合和总光合的区别,总光合等于净光合加呼吸作用的消耗。植物生长最适得是净光合最大。其次的考查点就是坐标图的分析。要就题分析切忌贪多,如寻找呼吸最适温度就看呼吸曲线确定为50℃ ,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0℃。
【解答】A、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 ,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 , B不符合题意。
C、甶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C符合题意。
D、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窒为:C
9.【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A、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胸腔容积变大,A符合题意。
B、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均变小,B不符合题意。
C、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C点,C不符合题意。
D、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无光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植物达到CO2吸收速率最小。当有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小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小于呼吸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等于呼吸作用。若植物CO2吸收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大于呼吸作用。
【解答】A、a点时植物CO2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光合作用效率等于呼吸作用,此时已经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了,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光合作用效率大于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有机物一直在积累,故可知 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曲线b-c段时光照强度还在增强,此时 CO2吸收速率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减小使得光合作用减弱; 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使得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原因不同,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光照强度过强时,气孔会减小以减小水分的散失,但气孔同时又是气体出入的门户,所以就会导致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得光合作用减弱。故可得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以此对照图片分析选项解题即可。
【解答】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2,A不符合题意;
B、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故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C,B不符合题意;
C、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故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C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②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当温度一定时,光合作用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大,温度越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做好此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示,了解重要的信息,并据此判断各项的正确与否,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图示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解答】解:A、当温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到一定程度是,不再变化,故A错误;
B、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光照强度一定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有温度限制,故B错误;
C、据图示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Q时,温度是限制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故C正确;
D、当光照强度小于P时,温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于在短时间内,光反应积累的有机物可以供暗反应的继续进行,所以乙与甲相同的光照条件,但增加了暗反应中有机物积累的时间,所以乙比甲多。本题要注意两个条件的变化不同所隐含的考查因素也不相同,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解答】光照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还能维持暗反应进行几秒钟,所以甲只进行了10分钟的暗反应,而乙相当于进行了20分钟,制造的有机物比甲多。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甲叶把主叶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甲叶的A处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了,因此在甲叶的A、B两处就形成以水分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实验的结果是B部分变蓝,而A部分不变蓝,说明B部分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A部分因为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分.乙叶把C处遮光,与B见光的叶片,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而实验的结果是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见光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而未见光的部分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未制造淀粉.此对照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乙叶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的变量是光,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故答案选: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在探究实验中要得到可信的结论,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只能是一个.
15.【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 【解答】A、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A正确;
B、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试管与灯的距离越来越大,光照强度越来越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越少,说明植物和光源的距离与植物产生的气泡数成反比;B正确;
C、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旺盛.C正确;
D、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而不是光照时间,所以不能得出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分析】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实验中释放出的气泡主要是氧气.
16.【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汁液主要是叶绿素.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酒精.
故选:C.
【分析】酒精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17.【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空气中各成分是以体积分数计算,故A错误;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放热,故B错误;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正确;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是大气污染物,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空气的组成,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认真审题,然后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8.【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在缠绕成团的植物体之间积存,使一团水绵变轻,漂浮于水面,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水绵营养方式为自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了氧气
故选:A
19.【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直径变小,胸廓的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吸气时正好相反。
【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体,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a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两个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如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减少而不是增多,B符合题意;
C、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因此,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C符合题意。
故选:C
24.【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肺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解答】肺泡的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结构特点都是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与气管相通,与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关系。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肺泡总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加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肺泡外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适于进行气体交换,并不只是吸气后,D符合题意。
故选:D
25.【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
【解答】若是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强,同时造成水果分解的有机物也较多,产生酒精,这样将会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质、保鲜,应采用低氧(b点)保存,因此这时有氧呼吸较弱,同时无氧呼吸也受到抑制,那么水果中有机物的消耗最少,即CO2的释放量最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
(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3)4.35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金鱼藻的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思考解题即可。
【解答】(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可见,横轴为光照强度,三条曲线具有不同温度,因此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光强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产生氧气较快,但3天后由于水中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光合作用减慢导致氧气生成减慢;要使O2生成量不减,可向水中通入适量的CO2,二氧化碳能直接影响光合作用中的CO2的固定(CO2和C5的结合).
(3)10℃、20KLX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为4mg/h,呼吸速率为0.350mg/h,故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4+0.35=4.35mg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温度(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3)4.35
27.【答案】(1)呼气;吸气
(2)甲
(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解答】(1)如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因为甲瓶中的弯管是深入到石灰水中的,如果向甲瓶吸气就会把瓶中的石灰水吸进口腔内。乙瓶中的弯管没深入到石灰水中,而直管是深入到石灰水的,应该向乙瓶中吸气,因为,如果向乙瓶中吹气,乙瓶中的气压增大,会把石灰水从直管中压出。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吸入的气体中含较多的氧气,因此,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甲瓶,因为向甲瓶吹气后,吹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本实验,是向甲瓶中吹入二氧化碳,因此,甲瓶的作用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乙瓶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1)呼气;吸气(2)甲(3)对照;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8.【答案】(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3) 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29.【答案】(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熄灭,小白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缺氧死亡;玻璃罩内缺氧
(2)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
(3)二氧化碳(或CO2)
(4)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动物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图示中甲和乙是作为一组对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据此解答。
【解答】(1)甲容器中小白鼠很快死亡的原因是小白鼠很快将通过呼吸作用将容器内的氧气消耗干净,因此缺少氧无法呼吸。
(2)乙容器中小白鼠比甲容器中小白鼠存活时间长的原因是此装置置于阳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老鼠呼吸需要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小白鼠和植物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会死亡.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实验应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方法是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
(3)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但他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则不容易熄灭;将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实验证明植物能够改善因蜡烛燃烧而损坏的空气.故蜡烛燃烧或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4)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两者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熄灭,小白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缺氧死亡;玻璃罩内缺氧(2)增加丙(或丁)实验遮光处理的对照组(3)二氧化碳(或CO2)(4)2NaOH+CO2=Na2CO3+H2O
30.【答案】(1)温度
(2)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植物的呼吸作用
(3)长势相同;0℃以下会影响植物生长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细胞呼吸也受温度影响。
【解答】(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保鲜。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与25℃相比,0.5℃条件下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的生成速率较低,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浓度越来越高,氧气含量减少,导致细胞呼吸减弱。
(2)生物实验的原则是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所以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选取的 4 株品种和长势相同的植物,当温度低于0℃时将导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或破坏 。
故答案为:(1)温度(2)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植物的呼吸作用(3)长势相同;0℃以下会影响植物生长
31.【答案】(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死亡;碳﹣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解答】(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造成装置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小白鼠因缺氧而死亡.
(2)此装置在光下时,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是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变成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是在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具有,因此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 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因此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死亡,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死亡;碳﹣氧。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32.【答案】(1)最薄
(2)D
(3)①
(4)⑥;保卫细胞
(5)③;导管;筛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观图可知: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1)制作临时切片时,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多切几次,要选取其中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在上述答案中,D的放大倍数最大;(3)他观察到的上表皮是图中①;(4)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图中⑥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5)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它们属于输导组织.故图中[③]叶脉内含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及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分析】掌握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3.【答案】(1)3
(2)4
(3)解: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6+1.5=7.5(mg)。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2O+6CO2 C6H12O6(葡萄糖)+6O2,根据1分子葡萄糖对应6分子氧气的关系,可以推知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180×7.5÷(6×32)≈7.03(mg)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第1小题,要解决呼吸速率20℃下是10℃下的几倍,首先应该清楚此条件下都是有氧呼吸,它们的呼吸速率比例可通过耗氧量比例得出,再从图中找出第一小时20℃时耗氧1.5毫克,10℃时耗氧量0.5毫克,比例为3。第2小题要得出10℃、5000勒克斯光照下每小时所产生的氧气量,必须考虑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释放量,再从图中找出10℃、5000勒克斯光照下,氧气释放量为每小时3.5mg,耗氧量为每小时0.5mg,则光合作用产生量为4mg/小时。第3小题参照第2小题得出氧气产量,再配合光合作用方程式计算出葡萄糖产生量。
【解答】(1)氧气的吸收量反映的是呼吸速度,所以呼吸速度在20℃下是10℃下的3倍。
(2)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下,经过2h,产生的氧气净量为3.5mg,加上呼吸消耗氧气为1,因此,可以得出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4.5mg。
(3)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6+1.5=7.5(mg)。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2O+6CO2 C6H12O6(葡萄糖)+6O2,根据1分子葡萄糖对应6分子氧气的关系,可以推知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180×7.5÷(6×32)≈7.03(mg)
34.【答案】(1)有无叶绿体(或有无细胞壁、有无大的液泡)
(2)0.6;0.88
(3)B
(4)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2)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各成分的质量。
(3)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8的原子的总称。
【解答】(1)小球藻细胞是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宇航员细胞是动物细胞,其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由此可见: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叶绿体(或有无细胞壁、有无大的液泡)
(2) 设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x克葡萄糖,同时消耗y克二氧化碳
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144 180 192
y x 0.64克
144/y=180/x=192/0.64克
解得x=0.6克,y=0.88克
(3)这属于同位素示踪法。根据是CO2中的氧原子与氧气中不一样,而氧气中的氧原子与水中一样,证明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水中的氧原子,B符合题意。
(4) 18O和16O它们的质子数都是8, 18O中中子数为10,16O中中子数为8,它们是同位素原子。
故答案为:(1)有无细胞壁和叶绿;(2)0.6克;0.88克;(3)B;(4) 同位素原子
35.【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20
(3)0
(4)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晚上应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采取:降低温度、通风等措施,还可以增加光照,使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以前,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以后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二者的差越大,有机物积累的就越多,蔬菜的产量就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8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2mg,二者的差最大是6mg,而光合作用最强的25℃时二者的差是5.2mg,因此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在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6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6mg,因此二者的差是0mg,故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0mg.(4)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晚上应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以采取:降低温度、通风等措施,还可以增加光照,使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据此解答.
36.【答案】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曲线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降低.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化,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每天日出前(6时左右),经整个白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18时前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达到最低值,因此曲线为V字形,故答案为:
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分析】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