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提升(沪教版(全国))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如图所示,天平恰好处于水平平稳,经过一段时间后,杠杆将( )
A.杠杆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B.杠杆右端上升,左端下降
C.杠杆还是处于水平平稳
D.无法判断
2.下列有关浓盐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烟产生
C.实验室可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逐渐减小
3.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质量都增加
B.溶液的质量都减少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4.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分子中都有氢原子
B.酸溶液中都含有H+
C.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酸都是化合物
5.熟石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其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做建筑材料 B.治疗胃酸过多
C.改良酸性土壤 D.中和化工厂的酸性废液
6.我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很多物质,并进行了分类.下列各组内物质表示同种物质的是( )
A.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盐酸、氯化氢、食盐
D.冰、干冰、可燃冰
7.按如图所示装置,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先在瓶中加入某液体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物质X可能是( )
A.浓盐酸 B.浓氨水
C.浓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8.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9.某锥形瓶中装有稀盐酸.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图中能正确表示锥形瓶中溶液pH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OH Na2SO4 NH4Cl
B.NaHCO3 H2SO4 NaCl
C.Na2SO4 FeCl3 KCl
D.HCl KNO3 K2SO4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Ag+、NO3﹣、Na+、Cl﹣ B.Ba2+、H+、CO32﹣、SO42﹣
C.Cl﹣、NO3﹣、Ca2+、Mg2+ D.Cu2+、Fe3+、OH﹣、SO42﹣
12.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是( )
A.Mg+2HCl═MgCl2+H2↑
B.Cu(OH)2+H2SO4═CuSO4+H2O
C.3Fe+2O2Fe3O4
D.2KMnO4K2MnO4+MnO2+O2↑
13.下列各组物质的反应,一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金属和酸 B.盐和碱 C.盐和酸 D.酸和碱
14.下列离子组合能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Na+、NO3﹣、Cl﹣ B.K+、Mg2+、SO42﹣、Cl﹣
C.HCO3﹣、H+、Na+、Cl﹣ D.Ba2+、Cl﹣、Na+、SO42﹣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5.按要求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其前面的字母填空。
A.烧碱 B.熟石灰 C.稀盐酸 D.浓硫酸
(1)能用来作炉具清洁剂的是 。
(2)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
(3)能用来除铁锈的是 。
(4)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16.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
17.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如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图象.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mL;
(3)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4)把两者液体混合时出现了气泡,用方程式表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实验小组研究盐酸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8个实验:
(1)试管②中最后会形成 色的溶液,该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试管③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⑥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该试管中确实发生了中和反应,你的改进建议是 .
(3)试管⑧中的现象是 ;利用该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4)拓展:要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硫酸有剩余,下列所给的药品中可以选择的有 种.
所给药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稀盐酸、铁粉、铜粉、氧化铜粉末、大理石.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9.“烧碱同学”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如图所示.
(1)请用“连续线”画出烧碱应行走的路线.
(2)“烧碱”同学在刚进迷宫时,碰到了两种阻止他前进的物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0.实验室里同学们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搜集证据】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观察到(1) 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解释与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入稀硫酸后产生现象的原因(2) .
【提出问题】最终烧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硫酸钠; 乙同学猜想: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评价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3)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4) .
甲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如下:取少量铁粉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到(5) 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溶液中的溶质应为(6) (填化学式).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提升(沪教版(全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如图所示,天平恰好处于水平平稳,经过一段时间后,杠杆将( )
A.杠杆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B.杠杆右端上升,左端下降
C.杠杆还是处于水平平稳
D.无法判断
【分析】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和浓盐酸的挥发性解答。
【解答】解: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质量增加,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质量减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了解浓硫酸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浓盐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烟产生
C.实验室可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逐渐减小
【分析】A、根据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考虑;
B、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考虑;
C、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考虑;
D、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考虑。
【解答】解:A、浓盐酸是一种无色的液体,但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瓶口有白雾,错误;
C、实验室不可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错误;
D、由于浓盐酸易挥发,则溶液中的溶质减少,溶液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浓盐酸的物理性质特别是挥发性,难度较小。
3.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质量都增加
B.溶液的质量都减少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
【解答】解:A.浓盐酸挥发出溶质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故错误;
B.浓盐酸挥发出溶质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故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小,故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小,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溶液的组成进行。
4.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分子中都有氢原子
B.酸溶液中都含有H+
C.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酸都是化合物
【分析】酸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如: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是无色酚酞变色;都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都能和碱反应生成水等,都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解答】解:酸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电离出的氢离子。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加深学生对酸的通性的理解.
5.熟石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其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做建筑材料 B.治疗胃酸过多
C.改良酸性土壤 D.中和化工厂的酸性废液
【分析】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有较强的腐蚀性,其溶液呈碱性、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常用作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及中和酸性废水.
【解答】解:A.熟石灰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坚硬的碳酸钙,可用作建筑材料,故A正确;
B.熟石灰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而除去过多的胃酸,但熟石灰有较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医疗,故B错误;
C.熟石灰溶液呈碱性,能与酸性土壤进行中和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
D.熟石灰能与废水中的酸发生反应而除去废水中的酸,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使用物质时要综合考虑物质的性质,特别是涉及人体健康时,不能只考虑原理上可行.
6.我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很多物质,并进行了分类.下列各组内物质表示同种物质的是( )
A.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盐酸、氯化氢、食盐
D.冰、干冰、可燃冰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该选项组内物质表示的是同种物质,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该选项组内物质表示的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
C、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该选项组内物质表示的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
D、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该选项组内物质表示的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名称与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按如图所示装置,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先在瓶中加入某液体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物质X可能是( )
A.浓盐酸 B.浓氨水
C.浓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分析】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先加入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能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X具有挥发性,且水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色,故选项错误。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C、浓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挥发性,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色,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物质X具备的条件(具有挥发性,且水溶液显碱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B、Al(OH)3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C、熟石灰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D、Na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某锥形瓶中装有稀盐酸.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图中能正确表示锥形瓶中溶液pH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锥形瓶中的稀盐酸显酸性,逐滴加入NaOH的溶液显碱性,据此由中和反应的原理、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即可确定溶液pH变化情况.
【解答】解:锥形瓶中的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逐滴加入的NaOH溶液显碱性,pH大于7;随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增加,使pH逐渐增大,至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图象应为,pH值是开始时小于7逐渐的增加到7然后大于7。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OH Na2SO4 NH4Cl
B.NaHCO3 H2SO4 NaCl
C.Na2SO4 FeCl3 KCl
D.HCl KNO3 K2SO4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H4Cl与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氨气、水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NaHCO3与H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种物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FeCl3的水溶液显黄色,故选项错误。
D、三种物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Ag+、NO3﹣、Na+、Cl﹣ B.Ba2+、H+、CO32﹣、SO42﹣
C.Cl﹣、NO3﹣、Ca2+、Mg2+ D.Cu2+、Fe3+、OH﹣、SO42﹣
【分析】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液中的离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离子间不能形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解答】解:A、Ag+与Cl﹣可以形成AgCl沉淀,该组离子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A不正确;
B、H+与CO32﹣可以形成H2O和气体CO2,Ba2+与SO42﹣可以形成BaSO4沉淀,该组离子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B不正确;
C、在Cl﹣、NO3﹣、Ca2+、Mg2+中,离子间既不能形成沉淀也无气体或水产生,该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C正确;
D、Fe3+与OH﹣可以形成Fe(OH)3沉淀,Cu2+与OH﹣、生成Cu(OH)2沉淀、该组离子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C不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对解决此类问题至关重要;掌握一些常见离子的共存规律则可以快速解决此类问题:H+不能与OH﹣、CO32﹣共存,OH﹣不能与大多数金属离子、NH4+共存,CO32﹣不能与大多数金属离子、H+共存,SO42﹣不能与Ba2+、Cl﹣不能与Ag+共存等.
12.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是( )
A.Mg+2HCl═MgCl2+H2↑
B.Cu(OH)2+H2SO4═CuSO4+H2O
C.3Fe+2O2Fe3O4
D.2KMnO4K2MnO4+MnO2+O2↑
【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Mg+2HCl═MgCl2+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Cu(OH)2+H2SO4═CuSO4+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3Fe+2O2Fe3O4,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换成分,价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各组物质的反应,一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金属和酸 B.盐和碱 C.盐和酸 D.酸和碱
【分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再就是反应物若是碱和盐、盐和盐,反应物还必须溶于水。
【解答】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中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而盐和碱、盐和酸、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都是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下列离子组合能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Na+、NO3﹣、Cl﹣ B.K+、Mg2+、SO42﹣、Cl﹣
C.HCO3﹣、H+、Na+、Cl﹣ D.Ba2+、Cl﹣、Na+、SO42﹣
【分析】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各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Mg2+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H+与HCO3﹣结合成二氧化碳和水,H+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Ba2+与SO42﹣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5.按要求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其前面的字母填空。
A.烧碱 B.熟石灰 C.稀盐酸 D.浓硫酸
(1)能用来作炉具清洁剂的是 A 。
(2)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D 。
(3)能用来除铁锈的是 C 。
(4)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B 。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1)NaOH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以用来作炉具的清洁剂的主要成分;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
(3)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铁,能用于除铁锈;
(4)熟石灰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1)A(2)D;(3)C;(4)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6.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 BD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
【分析】根据酸的通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1)活泼金属和碳酸氢盐会与酸反应分别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故填BD;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铜的金属活动性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填: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点评】掌握酸的通性是解题关键。
17.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如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图象.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2)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10 mL;
(3)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OH和NaCl ;
(4)把两者液体混合时出现了气泡,用方程式表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书写;
(2)根据图是分析;
(3)b点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过量;
(4)根据把两者液体混合时出现了气泡,可能是氢氧化钠变质解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由图示,当溶液呈中性时,pH=7,此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10ml;
(3)b点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4)把两者液体混合时出现了气泡,可能是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NaOH+HCl=NaCl+H2O;
(2)10;
(3)NaOH和NaCl;
(4)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会正确分析图象是正确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实验小组研究盐酸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8个实验:
(1)试管②中最后会形成 黄 色的溶液,该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2)实验过程中试管③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CaCO3═CaCl2+CO2↑+H2O ;试管⑥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该试管中确实发生了中和反应,你的改进建议是 先向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澄清石灰水 .
(3)试管⑧中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利用该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4)拓展:要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硫酸有剩余,下列所给的药品中可以选择的有 4 种.
所给药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稀盐酸、铁粉、铜粉、氧化铜粉末、大理石.
【分析】(1)根据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于水呈黄色,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指示剂指示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3)根据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4)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与选择的药品反应产生特殊的现象分析.
【解答】解:(1)试管②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于水呈黄色,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试管③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CO2↑+H2O;试管⑥中元素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要证明该试管中确实发生了中和反应,可以利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或无色的酚酞试液作为酸碱指示剂,指示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方案为:先向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澄清石灰水,溶液由红色(或无色)变成蓝色(或红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利用该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4)因为硫酸有剩余,硫酸与酚酞试液无现象、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与稀盐酸不反应、与铁粉反应产生气泡、与铜粉不反应、与氧化铜粉末,溶液变成蓝色、与大理石反应产生气泡,因此可以选择石蕊试液、铁粉、氧化铜粉末、大理石这四种物质进行证明.
故答案为:(1)黄,Fe2O3+6HCl═2FeCl3+3H2O;
(2)2HCl+CaCO3═CaCl2+CO2↑+H2O;先向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澄清石灰水;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4.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全面综合的考查,角度新颖,解答时抓住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难度不大.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9.“烧碱同学”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如图所示.
(1)请用“连续线”画出烧碱应行走的路线.
(2)“烧碱”同学在刚进迷宫时,碰到了两种阻止他前进的物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uCl2═Cu(OH)2↓+2NaCl 、 2NaOH+CO2═Na2CO3+H2O .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不能和铁、氯化钠反应,能和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不能和碳、硝酸钾反应,能和稀硫酸、氯化铵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烧碱在刚进迷宫时,碰到了两种阻止他前进的物质是氯化铜溶液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不能和铁、氯化钠反应,能和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不能和碳、硝酸钾反应,能和稀硫酸、氯化铵反应,所以烧碱应行走的路线为:
;
(2)烧碱在刚进迷宫时,碰到了两种阻止他前进的物质是氯化铜溶液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Cl2═Cu(OH)2↓+2NaCl,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
(2)2NaOH+CuCl2═Cu(OH)2↓+2NaCl,2NaOH+CO2═Na2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氧化物、酸、一些盐等反应)、鉴别物质题时的判断的依据(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实验室里同学们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搜集证据】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观察到(1) 红色液体变成无色 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解释与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入稀硫酸后产生现象的原因(2) 2NaOH+H2SO4=Na2SO4+2H2O .
【提出问题】最终烧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硫酸钠; 乙同学猜想: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评价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3)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4) 烧杯中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所以乙同学的结论错误 .
甲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如下:取少量铁粉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到(5) 黑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溶液中的溶质应为(6) Na2SO4和H2SO4 (填化学式).
【分析】(1)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变成了无色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5)根据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6)根据题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搜集证据】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观察到红色液体变成无色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解释与结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评价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烧杯中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所以乙同学的结论错误;
甲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如下:取少量铁粉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溶液中的溶质应为:Na2SO4 和H2SO4.
故答案为:(1)红色液体变成无色;
(2)2NaOH+H2SO4=Na2SO4+2H2O;
(3)错误;
(4)烧杯中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所以乙同学的结论错误;
(5)黑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6)Na2SO4 和H2SO4.
【点评】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26 8:03:50;用户:15877047552;邮箱:15877047552;学号:38945411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