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糖类 油脂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沪教版(全国))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A.C、H、O B.K、Ca、Na C.Se、Ne、As D.I、F、Fe
2.物质的检验是同学们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B.用碘盐的水溶液检验淀粉
C.用硫酸铜溶液检验葡萄糖
D.用洗洁精检验水质的硬度
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别淀粉与奶粉不可靠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看状态 C.尝味道 D.捻手感
4.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0多种。下列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 )
A.N B.Zn C.I D.Fe
5.下列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
A.铁 B.汞 C.镉 D.铅
6.下列广告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C.××口服液含有丰富的Ca、Zn等微量元素
D.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不含任何杂质
7.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醛溶液 B.硫酸铵饱和溶液
C.浓硝酸 D.乙酸铅溶液
8.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它能溶解污渍中的蛋白质。下列织品不能用该洗衣粉洗涤的是( )
A.纯棉T恤 B.羊毛围巾 C.涤纶风衣 D.尼龙袜子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溶液与碘单质作用呈蓝色
B.持续加热碳酸氢铵,最终有固体残留
C.将黄铜片在纯铜片上刻划,纯铜片上会留下划痕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多选题(共2小题)
10.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阿龙 切哈诺沃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以下有关蛋白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B.浓硝酸、重金属盐等可使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C.蛋白质习惯上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D.动物毛发(人的头发等)和植物纤维(棉花等)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灼烧后都有烧焦羽毛气味
1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若再加水也不溶解
B.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吞服“钡餐”会引起中毒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能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蛋白质和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2.淀粉溶液遇碘单质显蓝色是淀粉特有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碘酒或碘水检验淀粉存在.有下列物质(1)马铃薯,(2)红薯粉条,(3)芋头,(4)面包,(5)葡萄糖,(6)花生米,(7)猪肉.将碘水滴加到这些物质中,其中变蓝色的有 (填序号).
13.蛋白质在受热或者遇到 、 、 等化学物质,会发生 ,失去 .但当遇到饱和的硫酸铵溶液时是在水中的 降低,发生了 变化.
14.某同学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上不慎沾到了硝酸溶液,皮肤变 ,说明蛋白质发生了变性.取一根棉纱线、一根毛线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豆浆里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向煮沸的豆浆里滴入MgCl2溶液,马上产生 状沉淀,说明盐能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变 .
四.解答题(共9小题)
15.蛋白质是有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
(1)蛋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O:N:S=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检验蛋白质的一种简便方法是: .
16.(1)取两支盛有鸡蛋清的烧杯,分别加入蒸馏水及饱和硫酸钠溶液,观察鸡蛋清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硫酸钠对蛋白质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2)用镊子夹一块凝固的鸡蛋白,在酒精灯上灼烧,会产生什么气味?灼烧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是否产生同样的气味?
17.如图是某品牌补铁剂的标签.请回答:
(1)富马酸亚铁颗粒中的铁属于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2)已知富马酸亚铁(C4H2Fe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若每次服用1包该补铁剂,摄入铁元素的质量为多少mg?
18.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泄漏,主要泄漏的物质为碘﹣131,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会引发低甲状腺素(简称低甲)症状,患者必须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而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甲状腺癌变.服用稳定性碘的确可封闭甲状腺,让放射性碘无法“入侵”,但是过量的稳定性碘会导致碘中毒.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每天100mg碘.我国部分地区群众听信谣言,出现抢购现象.已知500克的碘盐中含碘25mg.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品遇到碘水显蓝色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白酒 B.米汤 C.牛奶 D.马铃薯片
(2)高温烹饪会使含碘量降低,说明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
(3)根据有关数据估算,一个成年人,若要通过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每天至少需要吃 kg食盐.你认为通过用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能否可行,为什么? .
19.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并阐述理由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20.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可取一片刚切开的马铃薯片,往上面滴加 ,呈现蓝色,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为了证明某种水果糖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将水果糖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取一支试管,放入 ,再加入水果糖溶液并将试管加热,出现 ,则说明有葡萄糖存在。
(3)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21.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能制成豆腐,这是利用了大豆中蛋白质的什么性质? .蛋白质受热、遇到硝酸、重金属盐溶液、甲醛等物质,会引起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蛋白质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这里的变性应该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上述的内容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
人误服重金属盐中毒后.为了减轻毒性.可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A.牛奶 B.食盐水 C.鸡蛋清 D.肥皂水.
22.人体所需的元素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以补充.如制成补钙、补锌的保健药剂或制成加碘食盐等,来增加对这些元素的摄入量.
(1)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膳食不合理,摄入某种微量元素不足,就会引起疾病.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选填:A.锌 B.氮 C.铜 D.汞 E.铁 F.碘).
(2)碳酸钙是一种价廉高钙补钙剂,虽然碳酸钙难溶于水,但服用后可转化为可溶性钙盐被人体吸收,其中的道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因此,碳酸钙在医疗上还可以用来治疗 症.
23.田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有白色絮状沉淀
②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完全溶解
③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有白色颗粒状沉淀
④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有沉淀
⑤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未溶解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 (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 ;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糖类 油脂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沪教版(全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A.C、H、O B.K、Ca、Na C.Se、Ne、As D.I、F、Fe
【分析】根据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区别和种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常量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包括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等。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区别和种类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2.物质的检验是同学们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B.用碘盐的水溶液检验淀粉
C.用硫酸铜溶液检验葡萄糖
D.用洗洁精检验水质的硬度
【分析】A、根据蛋白质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淀粉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葡萄糖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硬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通过灼烧检验蛋白质,若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含有蛋白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碘水溶液检验淀粉,错误;
C、检验葡萄糖,可取样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若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说明含有葡萄糖,故选项说法错误;
D、粗略检验当地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葡萄糖与蛋白质的检验方法、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别淀粉与奶粉不可靠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看状态 C.尝味道 D.捻手感
【分析】A、根据奶粉和淀粉的气味判断.
B、根据二者的颜色和状态判断.
C、根据淀粉与奶粉有不同的味道判断.
D、根据淀粉与奶粉的手感不同进行解答.
【解答】解:A、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属于糖类,二者的气味不同,所以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所以正确。
B、淀粉与奶粉二者均为白色固体,外观相似,不能区别,所以错误。
C、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属于糖类,二者的味道不同,所以可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别,所以正确。
D、淀粉与奶粉的手感不同,手感细腻的是奶粉,所以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4.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0多种。下列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 )
A.N B.Zn C.I D.Fe
【分析】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
A、N属于人体的常量元素,故选项正确。
B、Zn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选项错误。
C、I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选项错误。
D、Fe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是解题此类题的关键。
5.下列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
A.铁 B.汞 C.镉 D.铅
【分析】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镉、汞、铅都是重金属均对人体有害。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是解题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广告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C.××口服液含有丰富的Ca、Zn等微量元素
D.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不含任何杂质
【分析】A、根据任何物质均属于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水的重要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任何物质均属于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生存所必须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故选项说法正确。
C、Zn属于微量元素,Ca属于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任何物质均属于化学物质、水的重要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醛溶液 B.硫酸铵饱和溶液
C.浓硝酸 D.乙酸铅溶液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有多种,如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
【解答】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B、硫酸铵不含重金属离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不能使蛋白质变性,不会使蛋白质失去活性,故选项正确。
C、浓硝酸属于强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D、乙酸铅溶液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情况下可以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它能溶解污渍中的蛋白质。下列织品不能用该洗衣粉洗涤的是( )
A.纯棉T恤 B.羊毛围巾 C.涤纶风衣 D.尼龙袜子
【分析】根据题意,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它能溶解污渍中的蛋白质。则含蛋白质的衣料不能用该洗衣粉洗涤,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纯棉T恤是用棉线制成的,不含蛋白质,可以用该洗衣粉洗涤,故选项错误。
B、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用该洗衣粉洗涤,故选项正确。
C、涤纶风衣是用合成纤维制成的,不含蛋白质,可以用该洗衣粉洗涤,故选项错误。
D、尼龙袜子是用合成纤维制成的,不含蛋白质,可以用该洗衣粉洗涤,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含蛋白质的衣料不能用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溶液与碘单质作用呈蓝色
B.持续加热碳酸氢铵,最终有固体残留
C.将黄铜片在纯铜片上刻划,纯铜片上会留下划痕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分析】A.根据淀粉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碳酸氢铵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解答】解:A.淀粉溶液与碘单质作用呈蓝色,正确;
B.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为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持续加热碳酸氢铵,最终没有固体残留,故错误;
C.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金属,所以将黄铜片在纯铜片上刻划,纯铜片上会留下划痕,故正确;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多选题(共2小题)
10.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阿龙 切哈诺沃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以下有关蛋白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B.浓硝酸、重金属盐等可使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C.蛋白质习惯上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D.动物毛发(人的头发等)和植物纤维(棉花等)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灼烧后都有烧焦羽毛气味
【分析】根据对化学的发展史的了解和蛋白质的组成及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故A正确;
B、浓硝酸、重金属等物质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变性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即为糖类化合物,主要含有C、H、O元素,而蛋白质中还含有N元素等,故C错误;
D、动物的毛发的成分是蛋白质,而植物纤维的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气味,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蛋白质的认识,学生应多了解化学发展史,明确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注重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六大营养素的考查已成了热点之一.
1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若再加水也不溶解
B.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吞服“钡餐”会引起中毒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能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蛋白质和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
【分析】A、硫酸铵不是重金属盐,不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B、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气味;
C、“钡餐”的成分是硫酸钡;
D、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
【解答】解: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说明饱和硫酸铵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变小,此过程叫做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若再加水,还能溶解,故A错误;
B、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气味,故B正确;
C、“钡餐”的成分是硫酸钡,硫酸钡不溶于酸,无法生成钡离子,不会引起中毒,故C错误;
D、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侧重于常识性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2.淀粉溶液遇碘单质显蓝色是淀粉特有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碘酒或碘水检验淀粉存在.有下列物质(1)马铃薯,(2)红薯粉条,(3)芋头,(4)面包,(5)葡萄糖,(6)花生米,(7)猪肉.将碘水滴加到这些物质中,其中变蓝色的有 (1)(2)(3)(4) (填序号).
【分析】淀粉溶液遇碘单质显蓝色,将碘水滴加到食品中变蓝的一定含有淀粉.
【解答】解:淀粉溶液遇碘单质显蓝色,将碘水滴加到这些物质中,其中变蓝的食品中一定含有淀粉.
(1)马铃薯,(2)红薯粉条,(3)芋头,(4)面包中主要含有淀粉,滴入碘水后变蓝色;
(5)葡萄糖虽属于糖类,但与淀粉不同,不能遇碘变蓝色.
(6)花生米中主要含有油脂,遇碘不变蓝.
(7)猪肉中主要含有蛋白质,遇不能变蓝色.
故答案为:(1)(2)(3)(4).
【点评】了解人体内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和淀粉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13.蛋白质在受热或者遇到 强酸 、 强碱 、 重金属盐 等化学物质,会发生 变性 ,失去 生理活性 .但当遇到饱和的硫酸铵溶液时是在水中的 溶解度 降低,发生了 物理 变化.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从而导致其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向蛋白质中加入水,再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使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此过程叫做蛋白质的“盐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有: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化学因素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等.
当遇到饱和的硫酸铵溶液时,是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变性;生理活性;溶解度;物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蛋白质的性质性,了解蛋白质的变性、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某同学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上不慎沾到了硝酸溶液,皮肤变 黄 ,说明蛋白质发生了变性.取一根棉纱线、一根毛线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毛线 .豆浆里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向煮沸的豆浆里滴入MgCl2溶液,马上产生 白色凝乳 状沉淀,说明盐能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变 小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有多种,如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溶液可发生盐析,使溶解度降低,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某同学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上不慎沾到了硝酸溶液,硝酸溶液属于强酸,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故皮肤变黄.
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取一根棉纱线、一根毛线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毛线.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溶液可发生盐析,使溶解度降低,向煮沸的豆浆里滴入MgCl2溶液,MgCl2溶液属于盐溶液,会观察到马上产生白色凝乳状沉淀,说明盐能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变小.
故答案为:黄,毛线,白色凝乳,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析与蛋白质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的原理与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解答题(共9小题)
15.蛋白质是有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
(1)蛋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O:N:S= 60:11:32:14:32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4%
(3)检验蛋白质的一种简便方法是: 灼烧,闻气味 .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才能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根据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用这种方法鉴别蛋白质.
【解答】解:由蛋氨酸的化学式可知:
(1)蛋氨酸中C、H、O、N、S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11):(16×2):14:32=60:11:32:14:32;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9.4%;
(3)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特有的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来鉴别蛋白质.
故答案为:(1)60:11:32:14:32;
(2)9.4%;
(3)灼烧,闻气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稍大.
16.(1)取两支盛有鸡蛋清的烧杯,分别加入蒸馏水及饱和硫酸钠溶液,观察鸡蛋清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硫酸钠对蛋白质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2)用镊子夹一块凝固的鸡蛋白,在酒精灯上灼烧,会产生什么气味?灼烧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是否产生同样的气味?
【分析】(1)根据蛋白质不易溶于水,在无机盐中易发生凝固分析;
(2)根据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分析.
【解答】解:(1)难蛋清的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在水中不易溶解,饱和的硫酸钠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现象,溶解性变小,而产生沉淀现象;
故答案为:难蛋清在水中不易溶解,硫酸钠能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变小;
(2)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焦羽毛气味;而头发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因此会出现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纱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不会产生烧焦羽毛味;
故答案为:会产生焦羽毛气味;头发灼烧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纱线没有.
【点评】此题是一道生产生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的一些识记性知识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7.如图是某品牌补铁剂的标签.请回答:
(1)富马酸亚铁颗粒中的铁属于 微量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2)已知富马酸亚铁(C4H2Fe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若每次服用1包该补铁剂,摄入铁元素的质量为多少mg?
【分析】(1)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题意,每包含富马酸亚铁0.2g;已知富马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若每次服用1包该补铁剂,计算出摄入铁元素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铁属于微量元素.
(2)每包含富马酸亚铁0.2g;已知富马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若每次服用1包该补铁剂,摄入铁元素的质量为0.2g×33%=0.066g=66mg;
故答案为:(1)微量;(2)66.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某品牌补铁剂的标签进行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学生应熟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并通过本题了解微量元素及对人体的作用.
18.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泄漏,主要泄漏的物质为碘﹣131,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会引发低甲状腺素(简称低甲)症状,患者必须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而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甲状腺癌变.服用稳定性碘的确可封闭甲状腺,让放射性碘无法“入侵”,但是过量的稳定性碘会导致碘中毒.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每天100mg碘.我国部分地区群众听信谣言,出现抢购现象.已知500克的碘盐中含碘25mg.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品遇到碘水显蓝色的是 BD ;(填字母序号)
A.白酒 B.米汤 C.牛奶 D.马铃薯片
(2)高温烹饪会使含碘量降低,说明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受热易分解 ;
(3)根据有关数据估算,一个成年人,若要通过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每天至少需要吃 2 kg食盐.你认为通过用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能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行,每日吃的食盐的质量太大,人体不能承受 .
【分析】(1)根据碘遇淀粉变蓝色的特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高温烹饪会使含碘量降低,据此分析判断碘酸钾具有的化学性质.
(3)根据题意,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每天100mg碘,该加碘食盐的标签的碘含量为25mg/500g,根据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分析判断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
【解答】解:(1)碘遇淀粉变蓝色,遇到碘水显蓝色的是物品中应含有淀粉;米汤、马铃薯片中含有淀粉,符合要求.
(2)高温烹饪会使含碘量降低,可以推测KIO3受热易分解,造成碘元素的损失.
(3)由题意,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每天100mg碘,该加碘食盐的标签的碘含量为25mg/500g,一个成年人,若要通过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每天需要吃食盐的质量为100mg÷25mg/500g=2000g=2kg.
由于人体每日吃的食盐的质量太大,人体不能承受,故过用吃碘盐防止放射性碘的危害不可行.
故答案为:(1)BD;(2)受热易分解;(3)2;不可行,每日吃的食盐的质量太大,人体不能承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以新信息为载体考查了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馒头会蓝色 ,并阐述理由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B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分析】碘是一种非金属由分子构成的,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碘分子是保持碘化学性质的粒子,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功能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当变成气态的时候只是空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化学性质没变化,还是能让馒头变蓝色的,溶解在酒精中也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解答】解:(1)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蓝色,这是因为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碘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
故答案为:(1)馒头会蓝色;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
(2)B。
【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注意理解。
20.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可取一片刚切开的马铃薯片,往上面滴加 碘水 ,呈现蓝色,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为了证明某种水果糖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将水果糖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取一支试管,放入 新制的Cu(OH)2 ,再加入水果糖溶液并将试管加热,出现 砖红色沉淀 ,则说明有葡萄糖存在。
(3)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6CO2+6H2OC6H12O6+6O2 。
【分析】(1)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葡萄糖的检验方法(用新制的氢氧化铜),进行分析解答;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淀粉遇碘变蓝色,证明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可取一片刚切开的马铃薯片,往上面滴加碘水,呈现蓝色,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检验葡萄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葡萄糖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故为了证明某种水果糖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将水果糖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取一支试管,放入新制的Cu(OH)2,再加入水果糖溶液并将试管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有葡萄糖存在。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故答案为:(1)碘水;(2)新制的Cu(OH)2,砖红色沉淀;(3)6CO2+6H2OC6H12O6+6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色)、葡萄糖的检验方法(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能制成豆腐,这是利用了大豆中蛋白质的什么性质? 胶体的性质 .蛋白质受热、遇到硝酸、重金属盐溶液、甲醛等物质,会引起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蛋白质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这里的变性应该是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上述的内容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使食品远离重金属盐溶液、甲醛等物质 .
人误服重金属盐中毒后.为了减轻毒性.可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AC
A.牛奶 B.食盐水 C.鸡蛋清 D.肥皂水.
【分析】豆浆是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蛋白质的变性属于化学变化,根据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即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使之失去生理功能,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加入凝固剂通过改变蛋白带电性或发生化学键的结合,使变性蛋白相互凝聚,水被包在其中,转变成蛋白凝胶. 蛋白质的变性属于化学变化,蛋白质丧失原有的生理功能,所以要使食品远离重金属盐溶液、甲醛等物质;可溶性的重金属盐,能电离出重金属离子,它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服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品,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有解毒作用.
A、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B、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不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D、肥皂水呈碱性,不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C
故答案为:胶体的性质;化学变化;使食品远离重金属盐溶液、甲醛等物质;C
【点评】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中毒现象,了解中毒的原理才能正确的找到解毒的方法,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22.人体所需的元素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以补充.如制成补钙、补锌的保健药剂或制成加碘食盐等,来增加对这些元素的摄入量.
(1)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膳食不合理,摄入某种微量元素不足,就会引起疾病.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BD (选填:A.锌 B.氮 C.铜 D.汞 E.铁 F.碘).
(2)碳酸钙是一种价廉高钙补钙剂,虽然碳酸钙难溶于水,但服用后可转化为可溶性钙盐被人体吸收,其中的道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CO3+2HCl═CaCl2+H2O+CO2↑ ;因此,碳酸钙在医疗上还可以用来治疗 胃酸过多 症.
【分析】首先,会识别微量元素.如:氮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汞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不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然后,掌握微量元素的一些性质.如:碳酸钙被服用后,可转化为可溶性钙盐被人体吸收,原因是发生了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根据这一反应原理,碳酸钙在医疗上还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解答】解:(1)氮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汞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不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故选B、D;(2)虽然碳酸钙难溶于水,但服用后可转化为可溶性钙盐被人体吸收,其中的道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此,碳酸钙在医疗上还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故答案为:(1)BD;(2)CaCO3+2HCl═CaCl2+H2O+CO2↑、胃酸过多.
【点评】本题考查对微量元素的识别及微量元素的一些性质.氮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是微量元素.
23.田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有白色絮状沉淀
②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完全溶解
③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有白色颗粒状沉淀
④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有沉淀
⑤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未溶解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 盐析 (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 不是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 证明实验①中析出的沉淀是蛋白质而不是硫酸铵 ;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取上述沉淀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有沉淀,沉淀未溶解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盐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蛋白质变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据此解答。
【解答】解:(1)蛋白质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溶解性降低,会析出来;
(2)盐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对比实验①③可知沉淀的形状不一样,根据沉淀形状的不同,可以说明实验①中的沉淀不是硫酸铵晶体;
(4)要证明重金属离子能否使蛋白质发生变化,只要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如果有沉淀需要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即可。
故答案为:(1)盐析;
(2)不是;
(3)证明实验①中析出的沉淀是蛋白质而不是硫酸铵;
(4)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取上述沉淀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有沉淀,沉淀未溶解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26 21:01:42;用户:15877047552;邮箱:15877047552;学号:38945411第1页(共3页)